丛海涛;丁进峰;曹东航;彭从斌
目的:探讨 CD8+ CD28+ T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相关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 SD大鼠组(T0组 )、同种心脏移植组(T1 组)(Wistar→ SD大鼠)术后第1、3、5、7天 CD8+ CD28+ 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分析 CD8+ CD28+ 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与心脏移植 AR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CD8+ CD28+ 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与 AR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9,相关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移植后 CD8+ CD28+ 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 AR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高旭辉;王武军;殷桂林;邹小明;王昊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1例老年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CT检查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具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病变多发生于上颌窦,具有典型的 CT影像学特征,经鼻窥镜手术治疗后1年未见复发.结论:老年霉菌性鼻窦炎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CT诊断价值较高以及鼻窥镜手术治疗效果佳等特点.
作者:阎志毓;叶星;纪维纲;曹燕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在筛选凝血因子Ⅷ抑制物中的作用.方法:以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试验为基础,同时应用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测定4例血友病患者标本,判断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在筛选凝血Ⅷ抑制物中的作用.结果:4例患者中,患者1和2的平行稀释试验结果呈递增趋势,说明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而患者3、4的结果递增趋势不明显,可以认为无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结论:应用凝血因子Ⅷ平行稀释试验作为实验室筛选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方法,如实验结果呈递增趋势,则认为该患者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可进一步作 Bethesda检测来对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准确定量.凝血因子平行稀释试验快速、简便、敏感,适应急诊检验需要,对临床及实验室早期判断患者血浆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间实行内镜下鼻窦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的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老年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年龄65~ 84岁,Ⅰ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6 例.52例全部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6例,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7例,中鼻甲成型术5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Ⅰ型治愈率91.7%,Ⅱ型治愈率79.4%,Ⅲ型治愈率66.7%.发生手术并发症2 例,发生率3.8%.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用于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且安全.
作者:王天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3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换药 8例(15.09%),清创后换药14例(26.42%),皮片移植5例(9.43%),皮瓣修复 8例(15.09%),单纯截趾7例(13.21%),高位截肢11例(20.75%).一期愈合率为90.57%.结论: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外科治疗是挽救肢体的积极手段,配合药物可降低患者的截肢率,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李五洲;荣延姣;徐双迎;刘克斌;张记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6年5月至2002年 4月,本院共收住左半结肠癌伴梗阻病人24例,采用术中肠道灌洗一期切除缝合的方法,均获得一期愈合,报告如下.
作者:白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急诊之一,急需明确诊断、尽早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我院近年来有5例完整的小儿支气管异物 CT诊断资料,现整理报告如下.
作者:李兴耀;唐耀俊;马群波;毛军杰;张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2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理大体四类,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复发结节型分别有7、15、6、4例 ;临床 Ann Arbor分期1E~4E期分别有9、18、2、3例 ;组织学分类霍奇金氏病 8例,非霍奇金氏病24例 ;大体部位位于上半胃的9例,下半胃的23例,采用胃大部切除(毕Ⅰ、Ⅱ式)、全胃切除或胃肠吻合等手术方式,疗效较满意.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手段.
作者:陈旭;游振辉;郑长森;黄良祥;何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11岁.该患儿自出生以来左下肢畸形,随生长发育较右侧生长迅速,至今已明显粗大.
作者:盛鸿颖;王冰;张丹;夏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癌21例.结果:主要临床表现有右上腹疼痛17例,黄疸9例,体重减轻10例,右上腹肿块4例.术前确诊率仅为61.9%(13/21).手术切除率47.6%(10/21).合并胆囊结石12例,占57.14%.出院后定期随访,平均生存时间为1.8年.结论:临床表现、B超及 CT是原发性胆囊癌的主要诊断依据,手术治疗为它的首选方法.
作者:麦观保;何武东;容学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主要病原体分布及其对临床常用药物的耐药性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312例 CP患者前列腺液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支原体、衣原体检测结果.结果:(1)312例 CP患者中193例(61.9%)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细菌15种195株,以溶血葡萄球菌为主(102株,52.3%).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占优(14株,7.2%).(2)支原体或(和 )衣原体阳性74例,检出率23.7%(74/312),以混合感染类型多见,其中在119例细菌培养阴性标本中检出率为22.7%,其余193例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中检出率为24.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 >0.05).(3)153株葡萄球菌中 MRS140株,占91.5%,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等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对呋喃妥因和利福平耐药率较低.12株粪肠球菌中检出 VRE3株、(HLGR + HLSR)6株,单 HLGR2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在58.3%~100.0%之间,对呋喃妥因和青霉素类较敏感.14株大肠埃希菌中 8株 ESBLs阳性,除了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外,对其它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在42.8%~ 85.7%之间.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分布复杂,各种细菌感染占主导地位,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不容忽视.分离菌株对常用药物的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予以准确诊治,避免经验用药.
作者:林奇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本文收集我院门诊胃镜室检查的并经病理证实的21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食管癌的研究提供一些临床借鉴.
作者:严中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1岁,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2年余于2005年 6月 14日入院.患者缘于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中上部2枚肿大淋巴结,大一枚约 0.5 cm直径大小,质中,无压痛,活动度中等,当时无回吸性血涕、耳鸣,无牙龈肿痛,无吞咽困难或咳嗽、咳痰,无发热、盗汗或关节疼痛症状,未予重视.
作者:褚晓源;陈龙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未成年人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率较高,以往多采取药物保守治疗,使不少患者过渡为成年人慢性鼻窦炎或继发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 (ESS)的广泛应用,在成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为未成年人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为探讨 ESS治疗未成年人患者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疗效 ,我们对2003年 1月至2004年 7月接受 ESS治疗并随访 1年以上的未成年人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患者 45例 (80侧 )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静波;方渭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肉瘤中 HER2基因表达与骨肉瘤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关系.方法:对43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 HER2单克隆抗体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将上述资料与随访患者发生肺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肉瘤患者 HER2表达与患者发生肺转移相关(P<0.05), HER2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发生肺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HER2检测是判断骨肉瘤发生肺转移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同时, HER2基因为骨肉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一种可能的靶点.
作者:裘秀春;单乐群;许彦鸣;杨彤涛;张殿忠;文艳华;刘云燕;杨连甲;杨安钢;范清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总结 Mainz膀胱Ⅱ式的手术效果.方法:膀胱全切术后采用 Mainz膀胱Ⅱ式替代,观察控尿状况、有无逆行感染,定期复查肾功能及电解质代谢情况.结果:观察6~48个月显示控尿2~4 h,7例中有1例发生逆行感染,肾功能及电解质代谢正常.结论:本组 Mainz膀胱Ⅱ式控尿作用良好,较少发生逆行感染,未发生高氯性酸中毒,生活质量较好.
作者:王强;宣枫;严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20岁,因停经 36周,腹部阵痛 8 h于2004年 9月 9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年 1月 7日,早孕反应不明显,妊娠 4个月时感首次胎动,停经 6个月时 B超示:单胎妊娠存活.
作者:黄丽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临床上应用国内有所报告,近5年我科采用此方法治疗颅脑术后颅内严重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根据临床治疗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翟卫东;钟建卫;王涛;袁俊;孙永峰;尚传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型急性前葡萄膜炎(DAAU)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我科在1999年1月至2003年3月进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I)组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I)组发生59例迟发型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PI组的 DAAU发生率明显低于 EI组(χ2=20.9,P<0.005);发病时间一般在术后3周左右;女性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糖尿病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或二期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发生率较高;眼前部检查发现晶体赤道皮质残留检出率在 PI组明显低于 EI组(χ2=7.92,P<0.005);治疗以局部及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部分患者辅助中药火把化根片治疗,甚至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患者1~2周内炎症完全消失,视力恢复良好,极少数患者病情迁延数月,甚至需行手术治疗.结论:白内障术后 DAAU可能由自身晶体蛋白抗原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显著降低 DAAU发生率.早期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结合局部激素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顽固性、迁延性 DAAU患者辅助中药火把化根片治疗,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甚至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金敏;高宗银;胡燕飞;杨为中;陈文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曲马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曲马多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手术患者60例,术毕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用药剂量不同,将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成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0例.自控镇痛持续药量为2 mL/h.比较各剂量组之间的镇痛效果并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等不良反应及其程度.结果: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剂量组和低剂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24 mg/kg的曲马多剂量用于静脉镇痛较为适合.
作者:丛海涛;丁进峰;曹东航;彭从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