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多卡因宫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200例

李岩

关键词:利多卡因, 宫颈麻醉, 人工流产, 观察结果, 补救措施, 流产术, 镇痛, 应用, 疼痛, 临床, 避孕, 报告
摘要:人工流产术作为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为减轻人工流产者的疼痛,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我科于 2001年 1-12月采用 2%利多卡因宫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镇痛,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睡眠障碍为主要发作形式的癫痫15例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 1999年 6月至 2005年 6月间于我院门诊就诊的睡眠障碍患儿的脑电图、24 h脑电地形图及头颅 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 15例经脑电图或 24 h脑电地形图确诊为癫痫(局限性精神症状性发作或复杂部分性发作),经按癫痫治疗后睡眠障碍消失.结论:局限性(部分性发作)癫痫可阻止睡眠,而减少发作性放电则可恢复正常睡眠结构,并可以此防止对以睡眠障碍为主要或唯一表现的癫痫的漏诊,提高癫痫的诊断率.

    作者:苏浓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DNA突变的定量分析

    目的:定量检测线粒体脑肌病突变型线粒体 DNA(mtDNA)所占的比例.方法:提取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血液和骨骼肌总 DNA,以 2对寡核苷酸为引物进行 PCR扩增,应用 Apa I和 Bgl Ⅰ酶酶切和琼脂糖电泳检测突变;在 PCR反应后一个循环加入α-32P-dCTP,产物同样酶切后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放射自显影,光度扫描仪扫描分析.结果:病例 1和 2存在 A3243G点突变,病例 1的血液和骨骼肌突变型 mtDNA分别为 35.2%和 65.9%,病例 2的为 37.0%和 63.6%;病例 3存在 A8344G点突变,其血液和骨骼肌突变型 mtDNA分别为 51.0%和 78.0%.结论:A3243G及 A8344G位点突变分别与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和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的发病有关,不同组织突变型 mtDNA所占比例不同.

    作者:张炳峰;牛琦;潘世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止血芳酸静滴致药物性皮疹1例

    患者女,60岁,因间歇性腹痛、腹泻 1年余于 2004年 9月 21日收入院.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活跃.

    作者:王珍香;刘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表现有癫痫发作的肝豆状核变性6例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先天性家族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国内较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表现有癫痫发作者较少见,我院 1997年 1月至 2005年 5月收治有癫痫发作的 HLD共 6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闫斌;郝静;吴风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眼眶蜂窝织炎并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

    患者男,67岁,因右眼红肿疼痛、视力骤降伴同侧头痛、低热 4 d于 2004 年 11月 22日 8时入院.患者 4 d前不明原因出现右眼红肿疼痛、视力明显下降,未行治疗且症状逐渐加重.入院时查体:体温 37.9℃,脉搏 80次 /min,呼吸 20次 /min,血压 130/85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彭小娟;陆晓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腘窝微创入路同种骨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损害将直接导致膝关节的后直向不稳定,远期出现关节退行性变,随时间延长而加重.自 2003年 6月至 2005年 9月,笔者对 11例 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采用腘窝内侧微创入路切开复位,以同种骨钉内固定,疗效满意.

    作者:熊元波;陈万军;宋娟;徐俊昌;郭克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烟雾病脑CT血管成像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烟雾病脑 CT血管成像(CTA)的检查技术要点、影像学表现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 16层螺旋 CT行脑 CTA检查,后处理技术为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大密度投影(MIP).结果:双侧颈内动脉闭塞、狭窄,脑底部可见异常血管网,大脑前、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及颈内、外动脉之间形成广泛侧支交通.结论:脑 CTA检查能够很好地显示烟雾病异常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烟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邹文远;曹阳;石磊;陈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 MSCs,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用尼龙柱法分离异体血 T淋巴细胞,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再将其分别与 MSCs及不同浓度 MSCs培养上清(100 μ L和 200 μ L)共同孵育,以单独培养的异体淋巴细胞为对照组,MTT法分别测定 T细胞的增殖并计算增殖转化抑制率.结果:MSCs及 MSCs培养上清均可使 PHA刺激引起的异体 T细胞的增殖转化受抑,MSCs组抑制率为 54.9%,MSCs培养上清组(100 μ L和 200 μ L)抑制率分别为 21.6%和 37.6%(P<0.01或 P<0.05).结论:MSCs通过细胞接触和分泌某些因子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有负调节作用.

    作者:王景昌;白海;吴涛;路继红;欧剑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survivin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 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米非司酮组,灌胃 4周后,分别取子宫内膜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 survivin的表达.结果:(1)各组在位内膜 survivin的表达强度,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各组间异位内膜 survivin的表达强度均有明显差异,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不同组内在位、异位内膜 survivin的表达强度,高剂量、低剂量组异位内膜均明显低于在位内膜(P<0.01),而正常对照组异位内膜则高于在位内膜(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 EMS可能与降低 survivin的表达有关.

    作者:徐慧;王自能;郑辉;朱颖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沃辛瘤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腮腺沃辛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对 1994-2004年间我科诊治的 14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腮腺沃辛瘤 38例,占腮腺良性肿瘤 26.8%.34例为男性患者,4例为女性患者,男女比为 8.5 ∶ 1.平均年龄 58岁,平均病程约 2年.38例患者均有长期吸烟史;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34例随访 6个月~10年,4例失访.单纯肿瘤摘除 8例,2例术后 2~4年内复发.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腮腺腺体及淋巴结区域性切除 21例,腮腺浅叶切除 9例,均未发现复发.结论:腮腺沃辛瘤是多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的一种腮腺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浅叶的后下极.其发病与吸烟关系密切;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适用于大多数沃辛瘤病例,具有手术较彻底,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桂平;张兵;黄宇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利多卡因宫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200例

    人工流产术作为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为减轻人工流产者的疼痛,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我科于 2001年 1-12月采用 2%利多卡因宫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镇痛,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栓通治疗突聋的初步体会

    自 2000年以来,我科采用血栓通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58例患者,其中男 28例,女 30例,年龄 35~ 75岁,平均 50岁;单侧 46例,双侧 12例.病程 1周内 40例,2周内 10例,1个月内 8例,伴耳鸣 30例,伴眩晕 3例.纯音测听检查:23例轻度聋(20~ 40 dB); 25例中度聋(41~ 70 dB); 10例重度聋(71~ 90 dB).

    作者:戴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59例脑脊液指标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对脑脊液多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要点.方法:对 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 31例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其在入院 1周内脑脊液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 3周内脑脊液指标的动态变化.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 1周内脑脊液蛋白显著增高(≥1 g/L)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入院第 1周,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的差异无显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均明显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而氯化物含量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入院 3周内的动态比较发现:(1)经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及红细胞数呈进行性降低,而淋巴细胞百分数无显著变化.(2)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蛋白含量呈进行性增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 1周内脑脊液蛋白≥1 g/L的影响因素与病人年龄和淋巴细胞百分数相关.结论: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比,若病人在入院第 1周内其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降低,或在入院 3周内其脑脊液蛋白呈进行性增高,临床应高度疑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

    作者:钟建勤;钟志民;张耀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 ELISA法对 32例无并发症的 AGN和 15例并发严重循环充血的 AGN患儿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测定血清 cTnI水平.结果:并发严重循环充血患儿的 cTnI含量 [(0.359± 0.089)μ g/L]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 [(0.090± 0.058)μ g/L]和正常对照组 [(0.085± 0.019)μ g/L](P<0.05),无并发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测定 cTnI对判断 AGN是否合并严重的循环充血及评价心功能状态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朱金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型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充填乳牙根管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型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在乳牙根管充填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86例 96颗患牙经临床或 X线检查,诊断为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用氧化锌丁香油酚糊剂充填,实验组用改良型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充填,比较两组在充填后 72 h及 3个月的疗效.结果:术后 72 h疗效评价显示,对照组、实验组的成功率分别 71.43%、95.92%,术后 3个月疗效评价显示两者成功率则分别为 87.76%、93.88%,两者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型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充填乳牙根管较为理想,其术后 72 h内疼痛率低,且超充后不伤害恒牙胚,并在短时间内被吸收,对根尖区的骨质吸收有协助其恢复的作用.

    作者:李银珠;郑美华;黄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儿童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5例报告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 2000-2005年间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 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 IMT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外科处理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均有较长时间的发热史,其中 3例有反复腹痛发作史;肿瘤都位于腹腔肠系膜和后腹膜;3例伴有贫血(Hb 60~120 g/L);病损大径 3.5~15 cm.4例成肌纤维细胞瘤均为致密的梭形细胞型;显示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蛋白阳性;5例肿瘤完整切除,随访 4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儿童 IM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由增生的成肌纤维细胞和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因其有局部浸润性生长和复发倾向的生物学特性,宜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作者:沈涤华;施诚仁;葛莉;吴燕;余世耀;严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26例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的特点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 1999-2005年儿内科住院的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合并颅内出血病例的资料.结果: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患儿合并颅内出血 26例,占该病例的 60%,病死率为 9%.26例单纯母乳喂养率为 92%,流动人口病例与常住人口病例之比为 2.71:1,在医院出生未肌注维生素 K占 39%.结论:单纯母乳喂养婴儿中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并不少见,病死率高,推广预防的常规措施十分重要.

    作者:谢兆丰;周宇;张庆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利多卡因依赖性1例

    患者男,47岁,教师.心前区闷痛 2 d,每日发作 3~ 4次,历时 20~ 30 min,可自行缓解,未介意.3 h前出现剧烈胸痛、憋闷、气短,不能平卧,出大汗.既往有哮喘性支气管炎及高血压病 20年.查体:T 36℃,P 100次 /min,R 20次 /min,BP 10.7/6.7 kPa.

    作者:杨志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7例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少见胃肠道疾病,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典型病例多见于 30~ 50岁患者,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 2倍.自 1937年 KAIJISER首次报道以来,特别是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个例报道增多,近年来我院收治 7例 EG,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福群;杨永军;孙景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青蒿中提取的内含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的新一代抗疟药.目前其衍生物包括: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蒿甲醚(artemether)、蒿乙醚(arteether)及青蒿琥酯(artesun-ate).临床上用于抗疟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被报道具有抗肿瘤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叶启翔;陆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