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胸降主动脉后方三重结扎动脉导管未闭42例体会

梁诚之;张建海;翁贤武;任哲

关键词:降主动脉, 结扎, 动脉导管, 并发症, 超声心动图, 住院时间, 术后, 基层医院, 小切口, 创伤小, 安全性, 证明, 随访, 术式, 复查
摘要:1997年 4月至 2005年 10月我院采用经左腋下第四肋间小切口(长约 7 cm),经胸降主动脉后方三重结扎动脉导管( 10号线- 7号线- 10号线),术中无一例出现动脉导管破裂,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8 d左右,随访 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导管再通.证明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效果可靠的特点,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治疗≤1cm女性乳房肿块20例

    目的:探讨 Mammotome系统对乳腺≤ 1 cm良性肿块进行微创切除的效果.方法 :在超声图像的监控下 ,利用 Mammotome系统特殊的真空抽吸系统和旋切系统进行肿块活检并将肿块完全切除.结果 :20例 29个乳腺肿块被准确地完全切除 , 发生轻度皮下淤血 1例.结论 :在超声高频探头声像图监控下 ,使用 Mammotome进行乳腺≤ 1 cm小肿块活检和切除准确、有效、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 ,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乳腺微创技术.

    作者:潘聪慧;陈述政;潘颖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单臂固定架结合高压氧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高压氧疗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以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术后高压氧治疗 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 4~ 24个月 ,骨折均愈合 ,功能恢复良好,有 3例外固定松动, 1例发生轻度髋内翻.结论:利用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高压氧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并发症少 ,是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周雄清;李焕雄;张红红;叶运廷;李亦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去甲万古霉素活性煅烧骨颗粒的体外缓释与内修复骨缺损研究

    目的:将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骨形成蛋白、去甲万古霉素制备为活性缓释材料后与骨水泥复合,探讨其体外缓释万古霉素和体内对兔感染性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洗提实验和抑菌实验观察缓释系统体外释放能力.建立兔感染桡骨缺损模型,使用缓释材料修复骨缺损,通过 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抗感染和成骨情况.结果:缓释系统体外洗提实验结果, 1 d时平均浓度为 (474.5± 46.8)μ g/mL, 30 d时为 (8.9± 1.5)μ g/mL.缓释系统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抑菌圈 1 d平均直径为 (22.1± 1.6)mm, 30 d为 (5.9± 0.3)mm. X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显示缓释材料有较强的抗感染修复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缓释材料有较高的空隙率.生物力学测量结果显示,缓释材料修复兔桡骨大扭转强度平均为 (0.82± 0.03)Nm,接近自体骨组的 (0.76± 0.05)Nm( P >0.05),明显高于煅烧骨组的 (0.26± 0.01)Nm( P< 0.05).实验组大弯曲载荷平均为 (172.2± 6.1)N,接近自体骨组的 (162.6± 4.1)N( P >0.05),明显高于煅烧骨组的 (46.8± 6.8)N( P< 0.05).结论:缓释材料具有较强的缓释药物能力和抗感染修复成骨能力,可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韩涛;范清宇;张殿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诊剖宫产516例指征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剖宫产指征的分布情况,以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产科 2002年 1月至 2004年 12月间 516例急诊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分布情况.结果:同期剖宫产率为 42.69%,其中急诊剖宫产占总剖宫产 37.94%,占分娩总数的 16.20%,急诊剖宫产的指征以胎儿窘迫居首位,占急诊剖宫产的 59.11%,占同期剖宫产的 22.43%,新生儿窒息率在胎儿窘迫组为 2.95%,与同期非胎儿窘迫组的 2.37%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其次为头位难产,占急诊剖宫产的 24.42% ,占同期剖宫产的 9.26% ,居第二位.以后排序为活跃期停滞、产前出血、胎膜早破.结论:应严格掌握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产程中严密观察、积极处理,减少活跃期延长及停滞的发生,提高产科医师处理头位难产的技术水平,正确使用产钳术、胎头吸引术,避免过分依赖剖宫产,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黄聪;杜晓丽;高眉扬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化疗病人的消化系统症状及饮食护理

    我们对 59例化疗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由于患者在化疗后出现的各种症状的原因不同,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饮食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模威;孙永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血管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与制动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卧床和患肢制动的佳时间.方法:将 120例行脑血管造影的住院患者分为缩短卧床时间组(观察组)和常规卧床时间组(对照组),分别按卧床 12 h和 24 h两种不同时间、不同制动方式进行术后指导.结果:观察组术后腰背疼痛、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或 P< 0.05).结论:脑血管造影术后宜采用沙袋压迫局部 4~ 6 h, 6 h后患肢可以左右移动,小腿自由曲伸或取健侧卧位, 12 h后即可下床行走.

    作者:张秋妹;沈睿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现代医院感染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思路与措施

    1861年 SEMMELWEIS首先提出医院获得性感染以来,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特别是近 20年来美国和欧州国家普遍建立了管理和监测医院感染的机构.医院感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医院感染率达 5%~ 10%,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估计会更高.发生医院感染不但会增加患者和医院的经济负担,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制约着医疗质量的提高,也是产生医疗纠纷的焦点之一.在美国每年医院感染的花费在 50亿美元以上,直接因医院感染死亡人数约为 1 900人,间接因医院感染死亡人数约为 58 000人.

    作者:计宁;耿仁文;汪能平;廖四照;王晋豫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对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 31例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 (其中锁骨远端骨折 24例 ,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 2例 ,肩锁关节脱位 5例 ).结果: 31例患者随访 3~ 18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肩锁关节无脱位 ,肩关节功能优.有 5例肩关节主动活动时 ,肩峰处有酸胀感 ,拆去固定物后 ,经功能锻炼症状消失.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徐德洪;方智敏;程华煜;王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急症手术引流

    目的:探讨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紧急处理措施.方法:对 23例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积极抗感染、纠正休克和电解质紊乱的同时,行急症引流手术.其中 8例行急症开放手术解除梗阻并内置双 J管, 3例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后置双 J管内引流, 2例在 B超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置管, 5例经皮穿刺置管, 5例单纯行双 J管内引流.结果: 23例患者术后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9例在术后 24~ 48 h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休克得到纠正.结论:对急性上尿路梗阻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积极抗感染、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的同时,急症手术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开放手术能一并解除病因.

    作者:陶桂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经阴道超声造影联合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

    目的:探讨利用经阴道超声和宫腔镜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方法.方法:经阴道 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120例,在经阴道 B超下行宫腔生理盐水造影,然后行电视宫腔镜检查和治疗,以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 120例经阴道 B超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超声造影诊断 96例,宫腔镜诊断和治疗 92例,经阴道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 95.83%)明显高于经阴道 B超诊断符合率( 76.78%).结论:经阴道超声宫腔造影有利于提高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联合宫腔镜可达到较好的诊治效果.

    作者:刘芸;何凌云;何晓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再次肝移植术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系统性回顾我院器官移植中心实施的 10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资料,总结再次肝移植患者术后护理方法及经验.结果:本组患者 8例出院 , 其中 6例存活至今,复查肝功能良好; 2例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继之出现严重腹腔感染和肺部感染,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严密的监护和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陈雪霞;黄婉琳;张利锋;廖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8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对其行中西医非手术疗法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1997年 1月至 2004年 11月腹部手术后 48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48例早期肠梗阻患者治愈 44例,治疗时间 4~ 13 d,平均治愈时间 9.5 d; 4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 2周内,绝大多数病例可采用中西结合非手术治疗方法治愈.

    作者:李大可;王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32例

    目的:评价可吸收螺钉对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可降解超高分子- 2D-乳酸 (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 32例 ,术后石膏托固定 3~ 6周.定期随访 ,了解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本组随访 6个月至 4年,结果优 24 例 ,良 8例 , 差 0例.结论: 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是关节内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其操作简单 ,固定确切 ,生物相容性好.

    作者:雷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泮托拉唑钠肠溶片与泮托拉唑钠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泮托拉唑钠肠溶片与泮托拉唑钠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开放试验的方法治疗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病人共 162例,其中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组(试验组) 62例,其中胃溃疡 18例,十二指肠溃疡 44例;泮托拉唑钠胶囊组(对照组) 60例,其中胃溃疡 16例,十二指肠溃疡 44例;开放组 40例,其中胃溃疡 12例,十二指肠溃疡 28例.结果:试验组中胃溃疡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83.3%和 100.0%,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88.6%和 97.7%;对照组中胃溃疡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81.3%和 100.0%,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84.1%和 97.7%;开放组中胃溃疡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91.7%和 100.0%,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85.7%和 100.0%.试验组中疼痛消失率和其他消化道症状的消失率在胃溃疡为 94.4%和 92.3%,在十二指肠溃疡则为 97.7%和 98.0%.对照组中疼痛消失率和其他消化道症状的消失率在胃溃疡为 93.8%和 93.6%,在十二指肠溃疡则为 97.7%和 97.3%.两组在愈合率、总有效率、疼痛消失率和其他消化道症状消失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钠肠溶片与泮托拉唑钠胶囊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等效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作者:段建华;余卫林;沈哲;俞金莲;章文华;陈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鼻内镜鼻窦术后鼻腔粘连的防治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 (ESS)后造成鼻腔粘连的因素及处理方法,从而减少 ESS后鼻腔粘连,提高 ESS的疗效.方法:回顾 275例行 ESS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36 例术后出现鼻腔粘连,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观察粘连后的处理方法和效果.结果: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 20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 6例,上颌窦口或筛窦内粘连闭锁 7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 3例;经微波治疗成功分离 21例,经清除残留病变或中鼻甲处理(固定或部分切除 )成功分离 13例.结论:手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未清除干净,鼻腔黏膜不恰当损伤,术后中鼻甲向外漂移以及换药不及时、不恰当是造成 ESS后鼻腔粘连的主要原因;用微波治疗鼻腔粘连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耀洪;朱锦洲;吴道林;江全胜;汤素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多重耐药甲型副伤寒43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对 430例甲型副伤寒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轻型并发症多而重型并发症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性高,对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菌素、第一代和第二代氟奎诺酮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对磺胺类、复合广谱青霉素类部分耐药.结论:多重耐药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我市流行较突出,已成为常见传染病.通过本组病例分析,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高峰;杨朝晖;张培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宫颈癌术前化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妇科 2002年 1月至 2004年 12月收治的 18例Ⅰ b~Ⅱ b期宫颈癌患者术前予开普拓方案化疗 1个疗程,后行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化疗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和盆腔淋巴转移、宫旁浸润程度及阴道残端肿瘤浸润情况,并与同期 18例直接行根治手术的宫颈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8例术前化疗者化疗后,宫颈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12例临床有效 (66.67% ),且术中出血量 (375± 22.14)mL,明显低于直接手术者 [(619± 35.58)mL, P< 0.01].两组术后标本病理均示阴道残端无浸润. 18例术前化疗者宫旁浸润率 (0/18)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 (1/18)均低于直接手术者 (2/18和 4/18),但差异无显著性 (均 P >0.05).结论:宫颈癌术前使用开普拓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宫旁浸润消失,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消除亚临床病灶、微小转移灶,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提倡.

    作者:曹桂荣;赵昌银;王涤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

    目的:通过对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 106例婴幼儿的护理,总结该术式的护理工作对治愈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重要性.方法:针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前术后的护理,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 106例中, 104例封堵成功, 2例行心外科手术,成功率达 98%,经过术前、术后的仔细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10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 3个月~ 1年,无与护理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难点是婴幼儿年龄小,不会诉说,要求工作人员精心、耐心、用心去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电、血压、体温、尿色、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心脏杂音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作者:刘利香;陈玫;张雪芳;黄晓燕;胡沛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钢丝张力带加丝线环形缝合治疗髌骨骨折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不带克氏针的钢丝张力带加周围荷包丝线环形内固定缝合法治疗髌骨骨折.结果:本组 52例得到 2~ 14年的随访,平均 7年 4个月,良好 41例,较好 6例,一般 4例,不良 1例;优良率达 90.4%.结论:髌骨骨折临床可通过不带克氏针的钢丝张力带和周围荷包粗丝线环形内固定缝合相结合的方法,达到理想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配合积极的早期锻炼,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龙千里;张文春;龙通莲;杨秀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近年急性胰腺炎发病的病因学分析

    目的:总结近年来急性胰腺炎 (AP)的病因组成及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 1998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我院所收治的 AP病例 471例.按病因分为胆石性组、酒精性组、高脂血症性组和其他病因组.统计各病因组病例比例构成,比较不同病因组病人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发病情况.结果: 471例病例中胆石性 AP 216例( 45.9%)、酒精性 AP 103例( 21.9%)、高脂血症性 AP 96例( 20.4%)、其他原因 56例( 11.9%).不同病因组之间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高脂血症已成为 AP重要病因.不同病因 AP在发病人群上有各自的特点.

    作者:李昂;李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