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成阜;孙爱宁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小剂量长期应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呼吸困难评分、痰量、 6 min步行距离及 COPD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 :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A组:36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 250 mg,1次 /d口服. B组:35例,仅用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吸氧,口服茶碱,口服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但不允许使用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组胺拮抗剂和激素.两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 :68例稳定期 COPD患者入选,年龄(65.43± 4.25)岁. 6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 A组,肺功能(FEV1):治疗前(0.77± 0.15) L,治疗后(0.91± 0.18)L; 6 min步行距离:治疗前(210.50± 7.23)m,治疗后(275.60± 11.53)m;呼吸困难评分:治疗前 3.10± 0.50,治疗后 1.40± 0.70;痰量情况:治疗前(54.35± 5.94)mL, 治疗后(32.72± 4.62)mL;较 B组有明显改善(均 P< 0.05),COPD发作人数及因急性加重住院情况:A组与 B组比较,A组 COPD发作人数及住院人数下降(P< 0.05).结论:长期小剂量克拉霉素应用可以改善稳定期 COPD患者的肺功能、临床症状及活动耐力.
作者:欧相林;黄江;曾祥毅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中药单体青藤碱(SIN)对脂多糖(LPS)刺激的 THP- 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的 THP- 1细胞经 LPS 1 mg/L刺激 2 h后,分为 SIN高(0.3 mmol/L)、中(0.15 mmol/L)、低(0.075 mmol/L)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干预 24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检测凋亡指数,吖啶橙(AO) /溴乙锭(EB)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IN高(P< 0.01)、中(P< 0.05)剂量组细胞增殖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检测 SIN 3个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增高,AO/EB染色示 SIN处理的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裂解和胞膜受损等凋亡现象.结论 :SIN可能通过抑制单核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来达到免疫抑制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作者:林永明;赵毅;余克强;李娟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人工气胸 CT检查在胸膜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 CT检查除胸水外未见胸膜异常的 31例血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穿刺抽液和 (或 )人工气胸后行 CT检查.结果:31例中 14例在脏层和(或 )壁层胸膜上发现常规 CT所不能发现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灶,手术、病理或临床证明 14例均为肺癌胸膜转移.结论:人工气胸 CT检查是发现胸膜转移瘤的可靠方法.
作者:丁长青;李军;崔继承;谢军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湿疹更具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减轻患儿的痛苦,研究癇菜疗法在新生儿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和护理成效.方法:经前瞻性科研设计,运用立意取样的方法选取 144例患有湿疹的新生儿,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癇菜疗法,对照组采用药物疗法;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疗效以及患儿对用药的抗拒性.结果 :实验组湿疹康复总有效率为 75.00%,对照组为 72.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对用药的抗拒性为 20.83%,对照组为 56.9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两种疗法对新生儿的湿疹疗效是肯定的,但癇菜疗法属非药物疗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可有效保护患儿稚嫩的肌肤,可操作性强.
作者:陈小菊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胃类癌是较少见的一种疾病,临床常以溃疡病表现而延误治疗,或因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与胃腺癌相似而行不恰当的手术.现将 1994-2000年 8例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高洪刚;王厚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女,51岁,因高热、气促伴烦躁不安 2 h于 2005年 9月 25日急诊入院.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 6年,因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副作用而呈间断性服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治疗及不能作碘核素治疗,症状反复,近 2年已出现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影响体力劳动,近期仍在服药治疗.
作者:吴迺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药经验方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维胺酯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和维胺酯胶丸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红斑、鳞屑、糜烂、渗出等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及疗效.结果: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经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有效率达 90.00%,维胺酯治疗组有效率 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中药对脂溢性皮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蒋卫民;张振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通过重建端粒酶活性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提供理想种子细胞.方法:用差速黏附法分离获得人表皮干细胞(human epithemal stem cells,hESCs),以 TRAPeze ELISA法分别检测新鲜的不同传代次数的 hESCs端粒酶活性(RTA),同时把含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质粒导入 hESCs,比较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体外培养时端粒酶活性及生存情况.结果:非转染细胞随传代次数的增多 RTA逐渐减弱,到 12- 16PD时出现细胞衰老、死亡、增殖停止;转染细胞到 26PD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继续生长,RTA仍未减弱.结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仍具有端粒酶活性,但不足以抑制该细胞的衰老.重建端粒酶活性可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并维持自我更新,为建立组织工程标准细胞系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作者:谢晓繁;贾赤宇;陈璧;郝晓凤;胡大海;韩军涛 刊期: 2006年第13期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8岁,因鼻塞、血涕伴头痛 20 d于 2004年 4月 26日入院.患儿于 20 d前开始出现鼻塞,呈持续性,鼻涕带血,伴阵发性头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按感冒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以后鼻腔反复出血,量较多,行鼻内窥镜检查见:右下鼻甲后端隆起样新生物,左中鼻道溃烂样新生物.
作者:张群;陈龙邦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血小板的数目是血常规检查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血小板数量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现对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降低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进行探讨.
作者:肖燕青;杨红玲;何家俊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大鼠海马超微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改变及葛根素对其影响.方法:建立慢性低 O2高 CO2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给予葛根素干预,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并测定 SOD和 MDA.结果:慢性低 O2高 CO2使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并使 SOD活性降低、 MDA含量升高,葛根素干预可使海马神经细胞结构损害减轻.结论:葛根素对慢性低 O2高 CO2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结构损害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邵胜敏;王小同;黄汉津;陈松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LDL- C/HDL- C)和载脂蛋白 B100与载脂蛋白 A1的比值(ApoB100/ApoA1)的影响.方法:168例高胆固醇患者每晚顿服辛伐他汀 10 mg 共 8周,比较服药前后胆固醇(CH)、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载脂蛋白 B100(ApoB100)、载脂蛋白 A1(ApoA1)水平变化,以及 LDL- C/HLD- C及 ApoB100/ApoA1比值的变化.结果:用药后 TC、 TG分别下降 15.2%和 11.4%(P< 0.01),LDL- C和 ApoB100分别下降 26.2%和 19.5%(P< 0.01),HDL- C和 ApoA1分别升高 6.2%(P< 0.05)和 15.5%(P< 0.01),LDL- C/HDL- C和 ApoB100/ApoA1比值明显下降(P< 0.01).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 LDL- C/HDL- C和 ApoB100/ApoA1比值,降低冠心病风险.
作者:丁宏辉;郭湖坤;陈纪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老年病人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另有学者认为 POCD表现为手术后记忆力和集中力下降的智力功能的退化,其特征是由一般的医疗处理引起,又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障碍等临床类型.
作者:冯丽;田玉科;王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 61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 67例分别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 0.05,P< 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 C)明显上升(P< 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 >0.05).(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早期 DN患者尿白蛋白(MA)、尿α 1微球蛋白(α 1- MG)、尿β 2微球蛋白(β 2- MG)均显著改善(P< 0.05,P< 0.01),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 0.05).(3)对临床 DN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组均改善显著(P< 0.05,P< 0.01),且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除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改善显著(P< 0.05)外,其余指标改善均不显著(P >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 DN疗效肯定.
作者:李六生;刘建社;陈建娜;胡生琼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治及预后情况,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 1996-2004年收治的低颅压性 SAH患者与原发性 SAH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9例患者经治疗均治愈,1例好转,无一例复发.结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并继发 SAH经正确诊治后均可治愈.
作者:雷建明;江先娣;黎朝茂;洗明健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处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 32例老年人心脏黏液瘤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伴发病及围术期的处理等并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无一例围术期死亡,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有效方法,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术前准备、围术期及伴发病的妥善处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保障.
作者:何仁良;励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提高高龄患者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 36例 80岁以上老年人因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6例,结核性胸膜炎 2例,治疗不当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 2例.结论:认识高龄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是避免误诊、及时诊断、早期处理,提高左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瑞;初丽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苦参碱(matrine)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 SPC- A- 1细胞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癌 SPC- A- 1细胞, 随机分为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处理组又分为 6个小组,每小组分别加入浓度为 250、 500、 750、 1 000、 1 250和 1 500 μ g/mL的苦参碱后又分为 24、 48和 72 h 3个培养时间段组.空白对照组不加入苦参碱,也分为 24、 48和 72 h 3个培养时间段组.采用 MTT法分析苦参碱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及 Hoechst 33258- PI荧光染色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细胞凋亡率.结果 :分别用上述 6种浓度的苦参碱处理细胞 48 h后,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30± 0.22)%、(6.03± 0.08)%、(10.67± 0.22)%、(15.56± 0.24)%、(20.06± 0.26) %和(34.31± 0.31)%,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1).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对 SPC- A- 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 0.05).同时用光镜及倒置显微镜均检测到肺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用 500、 750和 1 000 μ g/mL的苦参碱处理细胞 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凋亡峰,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增大,凋亡率升高,两者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苦参碱可抑制人肺腺癌 SPC- A- 1细胞的生长及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肺癌 SPC- A- 1细胞凋亡.
作者:龙发;王云;张永昶;李惠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方法及内镜治疗效果,以提高巨大肠息肉内镜治疗成功率.方法:对 83例直径 》3.0 cm的巨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肠息肉的发好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占 81.93%(68/83),形态表现为山田Ⅳ型 49.39%(41/83),山田Ⅱ型 40.96%(34/83);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 85.54%(71/83)多,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9.72%(14/71); 83例巨大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其中单纯高频电凝电切组 25例,单纯尼龙圈套扎组 12例,联合治疗组 46例,术中渗血 3例,均为蒂粗 》1.0 cm的息肉,未有穿孔发生.结论:巨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主要表现为山田Ⅳ型,85.54%巨大息肉属于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大小、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内镜治疗巨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作者:苏凯华;冯伟勋;刘坤平;梁凤玲;张小娟;简莉琴 刊期: 2006年第13期
CD3700在白细胞计数 (WBC)及分类时,偶见 WBC图基线升高,正常基线下方应为空白,基线升高后形成下方左侧有大量红色点状图.
作者:胡珺;吴子安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