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张振波
目的:了解 L-精氨酸(L- Arg)、维生素 C(VitC)干预手术应激对实验狗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杂交狗随机分为对照组、 L- Arg干预组、 VitC干预组,检测不同时点其血清和胃黏膜的相关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结果:手术应激引起实验狗血清和胃黏膜中 MDA、 SOD、 NO、 NOS的改变,VitC,L- Arg干预减少 MDA的含量,增加 NO的量(P< 0.05),对 SOD、 NOS的改变不大.结论:适量的 VitC、 L- Arg可减轻手术应激对机体的损害,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作者:柴智明;陈祥攀;钱大青;张阳;吴少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 24 h平均脉压(P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8例因胸痛住院接受冠脉造影且规则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并进行 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 PP结果分成 《 50 mmHg(A组)和≥ 50 mmHg(B组)两组.结果 :两组比较,B组患者的年龄、 24 h平均收缩压(MSBP)高于 A组(P< 0.05),而 24 h平均舒张压(MDBP)差异无显著性(P >0.05); B组患者的病变冠脉记分和冠脉病变记分明显增加(P< 0.01),而病变冠脉支数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 PP可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张卫;朱桂平;金文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 异常脑电图(EEG) 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对 FC 进行早期分类诊断,与以后癫痫(EP) 发作、 FC 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记录 105例 3 个月~ 8岁患儿 FC 后 EEG .结果:首次 EEG异常率为 28.7%.随着 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 患儿 EEG 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岁以内 FC 的 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 FC 的 EEG异常则逐渐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 3例 FC 经过 2~ 5年的随诊,后诊断为 EP.结论:EEG 的异常率与Ⅰ级亲属的 FC 史无关,与 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 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FC再发与 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 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 FC者转变成 EP. EEG对 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宋腾菊;张汉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提高高龄患者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 36例 80岁以上老年人因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6例,结核性胸膜炎 2例,治疗不当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 2例.结论:认识高龄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是避免误诊、及时诊断、早期处理,提高左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瑞;初丽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男,1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 1个月来诊.体检:心界不大,心率 110次 /min,心律不规则,心尖部可闻及Ⅱ /6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电解质正常.
作者:陈万国;田文芬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联合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对 43例轻、中度末端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随机分为氧化苦参碱+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28例 )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15例 ),保留灌肠治疗 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并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1)的表达变化.结果:症状缓解率和内镜缓解率氧化苦参碱+柳氮磺胺吡啶组均为 92.9%(26/28),柳氮磺胺吡啶组症状缓解率为 93.3%(14/15),内镜缓解率为 80.0%(12/15),两组内镜缓解率差异有显著性(P< 0 05).免疫组化结果示氧化苦参碱与柳氮磺胺吡啶均能降低结肠组织中 ICAM- 1表达,但两者联合应用对 ICAM- 1下调作用更明显(P< 0 05).结论:氧化苦参碱+柳氮磺胺吡啶局部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 ICAM- 1表达有关.
作者:袁祥光;曾兆雄;梁惠森;阮建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苦参碱(matrine)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 SPC- A- 1细胞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癌 SPC- A- 1细胞, 随机分为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处理组又分为 6个小组,每小组分别加入浓度为 250、 500、 750、 1 000、 1 250和 1 500 μ g/mL的苦参碱后又分为 24、 48和 72 h 3个培养时间段组.空白对照组不加入苦参碱,也分为 24、 48和 72 h 3个培养时间段组.采用 MTT法分析苦参碱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及 Hoechst 33258- PI荧光染色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细胞凋亡率.结果 :分别用上述 6种浓度的苦参碱处理细胞 48 h后,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30± 0.22)%、(6.03± 0.08)%、(10.67± 0.22)%、(15.56± 0.24)%、(20.06± 0.26) %和(34.31± 0.31)%,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1).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对 SPC- A- 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 0.05).同时用光镜及倒置显微镜均检测到肺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用 500、 750和 1 000 μ g/mL的苦参碱处理细胞 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凋亡峰,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增大,凋亡率升高,两者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苦参碱可抑制人肺腺癌 SPC- A- 1细胞的生长及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肺癌 SPC- A- 1细胞凋亡.
作者:龙发;王云;张永昶;李惠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肺功能变化.方法:利用日本产 CHESTAC- 8800型肺功能仪对 44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进行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曲线)检测. 结果: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通气功能损害主要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其次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较少.结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多发,其次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作者:彭德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初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女性患者 68例(A组),男性患者 61例(B组),AB两组间年龄、基础血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所有入选者口服替米沙坦 80 mg/d,期间每周随访 1次,监测血压和调查不良反应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疗程 12周,并在服药前后分别检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血脂、血尿酸及心电图.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B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80.88%和 83.61%(P >0.05).结论:与男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女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自身内分泌的变化,临床治疗较男性患者棘手.但是,本研究发现,替米沙坦对男女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同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治疗女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陈竹君;周颖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PS)在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中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整合的方法或用 N-乙酢马来酰胺(NEM)预处理红细胞然后整合磷脂,制备含不同凋亡信号的红细胞模型,测定巨噬细胞对整合不同磷脂信号红细胞的结合率与吞噬率.结果:单独整合 PS或用 NEM处理造成 PS外翻,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结合率,但对吞噬率没有影响.同时整合 PS和氧化 PS或用 NEM处理造成 PS外翻后再整合氧化 PS,不仅可以显著性提高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结合率,而且可显著性提高吞噬率.结论:PS外翻参与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结合,而氧化 PS促进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二者的协同作用参与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
作者:王燕群;刘尚喜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 61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 67例分别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 0.05,P< 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 C)明显上升(P< 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 >0.05).(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早期 DN患者尿白蛋白(MA)、尿α 1微球蛋白(α 1- MG)、尿β 2微球蛋白(β 2- MG)均显著改善(P< 0.05,P< 0.01),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 0.05).(3)对临床 DN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组均改善显著(P< 0.05,P< 0.01),且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除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改善显著(P< 0.05)外,其余指标改善均不显著(P >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 DN疗效肯定.
作者:李六生;刘建社;陈建娜;胡生琼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女,66岁,外伤性左股骨颈骨折,有支气管哮喘病史.体检 :一般情况好,常规化验:肝、肾功能,心电图、电解质未见异常,ASAⅡ级,择期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室:静脉快速输液 500 mL后,采用联合穿刺套针(17G、 25G),经 L2~ 3间隙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成功,0. 75%布比卡因 1. 3 mL腰麻后,硬膜外置管发现导管有脑脊液流出,回抽证实置管入蛛网膜下隙放弃,改 L3~ 4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腰麻阻滞平面 T10以下.
作者:侯疆驿;宋志芳;林治燕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男,26岁,未婚.因解墨绿色大便 1次及阴茎异常勃起 2日于 2005年 11月 10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查白细胞 510× 109/L,行白细胞清除术 1次后收住血液科治疗.
作者:计成阜;孙爱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上前牙埋伏阻生的原因及导萌方法.方法:对 38例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外科手术进行矫治.结果:38例上前牙恢复理想排列,形成良好的齿龈关系,保持功能和美观,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固定矫治器配合外科手术进行矫治埋伏阻生上前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红红;庄最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苦参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 222例 HBsAg、 HBeAg、 HBV 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2例应用苦参碱 150 mg和复方丹参 20 mL静脉点滴,每天 1次,6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为常规应用甘利欣 30 mL静脉点滴.治疗前后分别检测 HA、 LN、 IV- C等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功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明显下降(P<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 苦参碱联用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使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显著下降,对减轻肝炎症状及肝纤维化均有显著疗效.
作者:吴春晓;陈燕鸿;郑志雄 刊期: 2006年第13期
CD3700在白细胞计数 (WBC)及分类时,偶见 WBC图基线升高,正常基线下方应为空白,基线升高后形成下方左侧有大量红色点状图.
作者:胡珺;吴子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和总胆红素(TB)的关系.方法:采用经 CT确诊的 CVD 患者共 52例,对照组 28例,分别取血测定 D二聚体、 Hcy、 hs- CRP和 TB.结果:CVD组血浆 D二聚体和血清 Hcy、 hs- 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 T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分析发现 CVD组血浆 D二聚体与血清 Hcy和 hs- CRP呈正相关,与血清 TB呈弱负相关.结论:CVD患者血清 TB、 Hcy和 hs- CRP与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天成;汪整辉;李国权;王小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老年病人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另有学者认为 POCD表现为手术后记忆力和集中力下降的智力功能的退化,其特征是由一般的医疗处理引起,又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障碍等临床类型.
作者:冯丽;田玉科;王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女,65岁,因下肢风湿痛多年,就诊于个体医生.该医生给患者配制中药 1剂(蜈蚣 2条、地龙 15 g、黄柏 15 g、红花 15 g、防己 15 g、乌蛇 15 g、甘草 15 g、全蝎 6 g、木通 15 g、羌活 15 g、乌梅 15 g、防风 15 g、生川乌 5 g、生草乌 5 g、杜仲 20 g、川断 15 g),嘱浸 30度米酒 2 000 mL并将其埋入地下 7~ 10 d后饮用.每次饮 1瓦匙(约 10 mL),每日 2次.药酒埋地下 15 d后患者开始饮用.服药酒 2 d后四肢出现轻度麻痹感,未作处理,继续服至第 8天,四肢躯体麻痹、乏力感加重,呼吸紧迫,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于当晚 11时 20分送入当地医院急救.入院后,患者出现潮式呼吸,烦躁不安加重,大汗淋漓,呕吐,全身麻痹,心电图呈频发性多源性早搏,短阵性室扑.经抢救无效,3 h后死亡.
作者:吴燕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总结晚期肿瘤患者热疗术后的监护及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 15例晚期肿瘤患者施行热疗术,术后于重症监护室监护,对并发症给予治疗.结果: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水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损伤、心律失常、血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烫伤等.经监护及治疗后,病情稳定,无一例死亡,转归各科继续康复治疗.结论:晚期肿瘤患者热疗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严密监护及对并发症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热疗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易菁;陈怀生;文舜康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