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BsAg、 ALT快速检测在献血现场初筛中的应用及意义探讨

许晓绚;杨立新;李活;曾劲峰

关键词: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丙氨酸转氨酶, 供血者, 快速检测, 无偿献血
摘要:目的:探讨无偿献血采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的意义.方法:对比分析 1997-2004年无偿献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与否对不合格率和多次献血比例的影响.结果:通过采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HBsAg、 ALT不合格率及总不合格率明显下降.献血者多次献血比例逐年上升.结论:在无偿献血现场进行 HBsAg、 ALT快速筛查,能够降低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率,有利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提高献血者的积极性、扩大低危自愿定期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增强无偿献血的社会效应.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膜外镇痛致重度呼吸抑制 1例

    患者女,66岁,外伤性左股骨颈骨折,有支气管哮喘病史.体检 :一般情况好,常规化验:肝、肾功能,心电图、电解质未见异常,ASAⅡ级,择期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室:静脉快速输液 500 mL后,采用联合穿刺套针(17G、 25G),经 L2~ 3间隙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成功,0. 75%布比卡因 1. 3 mL腰麻后,硬膜外置管发现导管有脑脊液流出,回抽证实置管入蛛网膜下隙放弃,改 L3~ 4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腰麻阻滞平面 T10以下.

    作者:侯疆驿;宋志芳;林治燕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苦参碱联合复方丹参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苦参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 222例 HBsAg、 HBeAg、 HBV 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2例应用苦参碱 150 mg和复方丹参 20 mL静脉点滴,每天 1次,6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为常规应用甘利欣 30 mL静脉点滴.治疗前后分别检测 HA、 LN、 IV- C等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功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明显下降(P<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 苦参碱联用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使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显著下降,对减轻肝炎症状及肝纤维化均有显著疗效.

    作者:吴春晓;陈燕鸿;郑志雄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UF-100尿沉渣分析仪细菌复查域值的探讨

    为适应尿沉渣分析标准化的要求,UF- 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 UF- 100尿沉渣分析仪对细菌的检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高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1-2]. UF- 100对细菌检测的低可信度也导致细菌复查域值尚无一个明确的定论.本研究分析了无菌生理盐水、健康体检人群 1(化学分析全阴性及镜下无沉渣)、健康体检人群 2(随机)、菌尿(NIT阳性及沉渣涂片细菌阳性) 4个层次细菌总数,并做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寻找一个合适的细菌复查域值.

    作者:李广华;罗燕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甲状腺素中毒抢救 1例

    患者女,51岁,因高热、气促伴烦躁不安 2 h于 2005年 9月 25日急诊入院.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 6年,因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副作用而呈间断性服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治疗及不能作碘核素治疗,症状反复,近 2年已出现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影响体力劳动,近期仍在服药治疗.

    作者:吴迺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胃类癌 8例诊治体会

    胃类癌是较少见的一种疾病,临床常以溃疡病表现而延误治疗,或因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与胃腺癌相似而行不恰当的手术.现将 1994-2000年 8例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高洪刚;王厚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 6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经验方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维胺酯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和维胺酯胶丸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红斑、鳞屑、糜烂、渗出等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及疗效.结果: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经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有效率达 90.00%,维胺酯治疗组有效率 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中药对脂溢性皮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蒋卫民;张振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长期小剂量克拉霉素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小剂量长期应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呼吸困难评分、痰量、 6 min步行距离及 COPD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 :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A组:36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 250 mg,1次 /d口服. B组:35例,仅用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吸氧,口服茶碱,口服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但不允许使用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组胺拮抗剂和激素.两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 :68例稳定期 COPD患者入选,年龄(65.43± 4.25)岁. 6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 A组,肺功能(FEV1):治疗前(0.77± 0.15) L,治疗后(0.91± 0.18)L; 6 min步行距离:治疗前(210.50± 7.23)m,治疗后(275.60± 11.53)m;呼吸困难评分:治疗前 3.10± 0.50,治疗后 1.40± 0.70;痰量情况:治疗前(54.35± 5.94)mL, 治疗后(32.72± 4.62)mL;较 B组有明显改善(均 P< 0.05),COPD发作人数及因急性加重住院情况:A组与 B组比较,A组 COPD发作人数及住院人数下降(P< 0.05).结论:长期小剂量克拉霉素应用可以改善稳定期 COPD患者的肺功能、临床症状及活动耐力.

    作者:欧相林;黄江;曾祥毅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40例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治及预后情况,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 1996-2004年收治的低颅压性 SAH患者与原发性 SAH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9例患者经治疗均治愈,1例好转,无一例复发.结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并继发 SAH经正确诊治后均可治愈.

    作者:雷建明;江先娣;黎朝茂;洗明健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肺单发结节、肿块的影像与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肺部单发结节、肿块患者的胸部数字化放射成像(DR)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 167例肺部单发结节、肿块患者的资料,对其胸部 DR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67例患者中,肺癌 56例(33.5% ),单发转移瘤 16例(9.6% ),良性肿瘤 42例(25.1% ),结核瘤 37例(22.1% ).较年轻、有长期发热、胸背痛症状者提示结核瘤;痰中带血或咯血提示恶性肿瘤.胸部 DR影像中良恶性病变的大小和分布无明显差异,良性肿瘤大多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恶性肿瘤多边界不清,有毛刺、分叶;结核出现于下叶的比率高,钙化多见.结论:对肺部单发结节、肿块病变的初步诊断需紧密结合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

    作者:程勇;陈卫国;牛艳坤;王刚;刘国清;王江云;段刚;吴元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磷脂酰丝氨酸在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PS)在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中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整合的方法或用 N-乙酢马来酰胺(NEM)预处理红细胞然后整合磷脂,制备含不同凋亡信号的红细胞模型,测定巨噬细胞对整合不同磷脂信号红细胞的结合率与吞噬率.结果:单独整合 PS或用 NEM处理造成 PS外翻,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结合率,但对吞噬率没有影响.同时整合 PS和氧化 PS或用 NEM处理造成 PS外翻后再整合氧化 PS,不仅可以显著性提高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结合率,而且可显著性提高吞噬率.结论:PS外翻参与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结合,而氧化 PS促进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二者的协同作用参与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

    作者:王燕群;刘尚喜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和支气管镜下气管黏膜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我院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病原菌菌型分布及耐药现状,以及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黏膜的改变.方法:选择 136例住院 48 h后出现肺炎的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灌洗液作细菌培养并做支气管黏膜的镜下评分.用 16种常用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采用 Kirby- Bauer纸片扩散法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结果:研究发现支气管黏膜损伤严重(镜下评分≥ 3分 ),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当评分 《 3分时,则革兰氏阴性菌占主导.分离出的病原体中革兰氏阳性菌占 34.04%,革兰氏阴性菌占 53.19%.前 3种病原菌占的比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占 19.14%,铜绿假单胞菌占 17.02%,肺炎克雷伯菌占 14.89%,本组病例中还分离出 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结论 :革兰氏阳性菌所致 HAP对支气管黏膜损害较重,革兰氏阴性菌相对轻些,采用支气管纤维镜及肺泡灌洗能比较准确查找到致病菌并对气管黏膜损害作出评价.

    作者:黄少丹;魏衍超;田利奇;邬勇坚;陈飞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 61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 67例分别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 0.05,P< 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 C)明显上升(P< 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 >0.05).(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早期 DN患者尿白蛋白(MA)、尿α 1微球蛋白(α 1- MG)、尿β 2微球蛋白(β 2- MG)均显著改善(P< 0.05,P< 0.01),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 0.05).(3)对临床 DN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组均改善显著(P< 0.05,P< 0.01),且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除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改善显著(P< 0.05)外,其余指标改善均不显著(P >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 DN疗效肯定.

    作者:李六生;刘建社;陈建娜;胡生琼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 D二聚体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的变化及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和总胆红素(TB)的关系.方法:采用经 CT确诊的 CVD 患者共 52例,对照组 28例,分别取血测定 D二聚体、 Hcy、 hs- CRP和 TB.结果:CVD组血浆 D二聚体和血清 Hcy、 hs- 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 T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分析发现 CVD组血浆 D二聚体与血清 Hcy和 hs- CRP呈正相关,与血清 TB呈弱负相关.结论:CVD患者血清 TB、 Hcy和 hs- CRP与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天成;汪整辉;李国权;王小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L-精氨酸、维生素 C干预手术应激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 L-精氨酸(L- Arg)、维生素 C(VitC)干预手术应激对实验狗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杂交狗随机分为对照组、 L- Arg干预组、 VitC干预组,检测不同时点其血清和胃黏膜的相关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结果:手术应激引起实验狗血清和胃黏膜中 MDA、 SOD、 NO、 NOS的改变,VitC,L- Arg干预减少 MDA的含量,增加 NO的量(P< 0.05),对 SOD、 NOS的改变不大.结论:适量的 VitC、 L- Arg可减轻手术应激对机体的损害,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作者:柴智明;陈祥攀;钱大青;张阳;吴少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阿卡波糖和食物纤维在糖耐量减低人群向 2型糖尿病发展中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和食物纤维预防糖耐量低减(IGT)人群进展为 2型糖尿病(DM)的作用.方法:以口服 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WHO标准)的 IGT 213例中男 156例,女 57例.入选者年龄 35岁以上,体重指数(BMI)在 19 kg/m2以上.分为对照组 52例,教育组 37例,食物纤维组 64例,阿卡波糖组 6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教育组进行饮食指导,每半年 1次;食物纤维组除健康教育外,每日口服食物纤维 12 g;阿卡波糖组每日口服阿卡波糖 0.15 g,分 3次餐时口服.对 4组参试者每半年作 1次 OGTT,同时测身高、体重、 BMI、 12 h尿蛋白,复查日当天不服干预药物或食物纤维.共观察 3年.若 2次 OGTT或后 1次复查结果为 DM,则判断为已发展为 DM.结果:213例 IGT在观察中有 18例(8.5%)退出.空腹血糖(FBS)和服糖后 1 h血糖(1hPBS)在对照组、教育组和食物纤维组均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但在阿卡波糖治疗组均有下降. 4组间 FBS比较 F=8.126,P< 0.01,4组间 1hPBS比较 F=3.706,P=0.012.观察期末对照组 12例(26.7%)、教育组 7例(21.9%)、食物纤维组 10例(16.4%)、阿卡波糖组 5例(8.8%)转化为 DM,阿卡波糖组在治疗后 DM转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 2=6.246,P< 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 IGT向 DM的转化率与治疗前年龄、体重呈正相关(r=0.45和 0.35,P< 0.05),与干预方式呈负相关(r=-0.155,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IGI向 DM的转化率与 FBS呈显著正相关(r=0.227,P=0.03),与治疗方式呈负相关(r=-0.133,P=0.032).结论:阿卡波糖在延缓 IGT向 2型 DM发展中是有效的,食物纤维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潘苗;陈幼萍;吴向梅;曾春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葛根素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大鼠海马超微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改变及葛根素对其影响.方法:建立慢性低 O2高 CO2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给予葛根素干预,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并测定 SOD和 MDA.结果:慢性低 O2高 CO2使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并使 SOD活性降低、 MDA含量升高,葛根素干预可使海马神经细胞结构损害减轻.结论:葛根素对慢性低 O2高 CO2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结构损害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邵胜敏;王小同;黄汉津;陈松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以消化道出血及阴茎异常勃起为首发症状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例

    患者男,26岁,未婚.因解墨绿色大便 1次及阴茎异常勃起 2日于 2005年 11月 10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查白细胞 510× 109/L,行白细胞清除术 1次后收住血液科治疗.

    作者:计成阜;孙爱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高龄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高龄患者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 36例 80岁以上老年人因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6例,结核性胸膜炎 2例,治疗不当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 2例.结论:认识高龄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是避免误诊、及时诊断、早期处理,提高左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瑞;初丽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甲真菌病 3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的比较分析

    目的:评价 3种真菌检查方法在诊断甲真菌病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直接镜检法、恒温加热溶甲法和培养法对 110例甲真菌病的病甲标本进行处理后镜检.结果:直接镜检法检出真菌 59例,阳性率为 53.64% ;恒温加热溶甲法检出真菌 98例,阳性率为 89.0% ;培养法检出真菌 85例,阳性率为 77.27%.直接镜检法与恒温加热溶甲法差异有显著性(χ 2=35.37,P< 0.05).结论:直接镜检法快速,但检出率低,恒温加热溶甲法检出率高,但需对标本预处理;培养法耗时长,但可以作菌种鉴定,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叶瑞兴;邱秀梅;李志武;布景昭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肝原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肝原性糖尿病的临床特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的方法,观察肝原性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Child- pugh分级 C级患者肝原性糖尿病发病率高;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占 3.13%,其空腹血糖平均值低于原发性糖尿病组(P< 0.05),空腹及餐后血糖、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平均值高于单纯肝病组(P< 0.01),白蛋白平均值低于单纯肝病组(P< 0.05),餐后 2h血糖与转氨酶呈正相关(P< 0.05);治疗上部分患者随肝病治疗的好转血糖复常.结论:肝原性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有加重肝损害的趋势,治疗需以肝病治疗为主.

    作者:丁百静;关英慧;朴云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