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苗;陈幼萍;吴向梅;曾春平
目的:研究肝原性糖尿病的临床特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的方法,观察肝原性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Child- pugh分级 C级患者肝原性糖尿病发病率高;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占 3.13%,其空腹血糖平均值低于原发性糖尿病组(P< 0.05),空腹及餐后血糖、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平均值高于单纯肝病组(P< 0.01),白蛋白平均值低于单纯肝病组(P< 0.05),餐后 2h血糖与转氨酶呈正相关(P< 0.05);治疗上部分患者随肝病治疗的好转血糖复常.结论:肝原性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有加重肝损害的趋势,治疗需以肝病治疗为主.
作者:丁百静;关英慧;朴云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8岁,因鼻塞、血涕伴头痛 20 d于 2004年 4月 26日入院.患儿于 20 d前开始出现鼻塞,呈持续性,鼻涕带血,伴阵发性头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按感冒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以后鼻腔反复出血,量较多,行鼻内窥镜检查见:右下鼻甲后端隆起样新生物,左中鼻道溃烂样新生物.
作者:张群;陈龙邦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初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女性患者 68例(A组),男性患者 61例(B组),AB两组间年龄、基础血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所有入选者口服替米沙坦 80 mg/d,期间每周随访 1次,监测血压和调查不良反应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疗程 12周,并在服药前后分别检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血脂、血尿酸及心电图.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B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80.88%和 83.61%(P >0.05).结论:与男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女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自身内分泌的变化,临床治疗较男性患者棘手.但是,本研究发现,替米沙坦对男女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同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治疗女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陈竹君;周颖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 3种真菌检查方法在诊断甲真菌病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直接镜检法、恒温加热溶甲法和培养法对 110例甲真菌病的病甲标本进行处理后镜检.结果:直接镜检法检出真菌 59例,阳性率为 53.64% ;恒温加热溶甲法检出真菌 98例,阳性率为 89.0% ;培养法检出真菌 85例,阳性率为 77.27%.直接镜检法与恒温加热溶甲法差异有显著性(χ 2=35.37,P< 0.05).结论:直接镜检法快速,但检出率低,恒温加热溶甲法检出率高,但需对标本预处理;培养法耗时长,但可以作菌种鉴定,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叶瑞兴;邱秀梅;李志武;布景昭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笔者采用一种瘘管口联合耳屏缘切口在非感染期切除先天性耳前瘘管,取得较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田福年;刘征云;杨攀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人工气胸 CT检查在胸膜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 CT检查除胸水外未见胸膜异常的 31例血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穿刺抽液和 (或 )人工气胸后行 CT检查.结果:31例中 14例在脏层和(或 )壁层胸膜上发现常规 CT所不能发现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灶,手术、病理或临床证明 14例均为肺癌胸膜转移.结论:人工气胸 CT检查是发现胸膜转移瘤的可靠方法.
作者:丁长青;李军;崔继承;谢军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男,1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 1个月来诊.体检:心界不大,心率 110次 /min,心律不规则,心尖部可闻及Ⅱ /6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电解质正常.
作者:陈万国;田文芬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女,65岁,因下肢风湿痛多年,就诊于个体医生.该医生给患者配制中药 1剂(蜈蚣 2条、地龙 15 g、黄柏 15 g、红花 15 g、防己 15 g、乌蛇 15 g、甘草 15 g、全蝎 6 g、木通 15 g、羌活 15 g、乌梅 15 g、防风 15 g、生川乌 5 g、生草乌 5 g、杜仲 20 g、川断 15 g),嘱浸 30度米酒 2 000 mL并将其埋入地下 7~ 10 d后饮用.每次饮 1瓦匙(约 10 mL),每日 2次.药酒埋地下 15 d后患者开始饮用.服药酒 2 d后四肢出现轻度麻痹感,未作处理,继续服至第 8天,四肢躯体麻痹、乏力感加重,呼吸紧迫,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于当晚 11时 20分送入当地医院急救.入院后,患者出现潮式呼吸,烦躁不安加重,大汗淋漓,呕吐,全身麻痹,心电图呈频发性多源性早搏,短阵性室扑.经抢救无效,3 h后死亡.
作者:吴燕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药经验方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维胺酯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和维胺酯胶丸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红斑、鳞屑、糜烂、渗出等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及疗效.结果: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经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有效率达 90.00%,维胺酯治疗组有效率 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中药对脂溢性皮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蒋卫民;张振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分析患者的年龄、基础病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多因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病原菌的影响,为 CAP经验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 78例住院的 CAP患者进行痰细菌学检测,78例患者中 60岁以上 39例,33例合并有 1种或 1种以上基础疾病,35例入院前应用过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果:检出病原菌 118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 28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71株,真菌 19株,2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有 2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的混合感染和真菌感染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 0.05,P< 0.001);用药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P< 0.05);有基础病组的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基础病组(P< 0.01).进一步通过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影响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χ 2=4.358,P=0.037),年龄的大小与真菌感染和混合感染为相关(χ 2=20.591,P=0.0001;χ 2=5.923,P=0.015).结论:对 CAP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作者:刘一;何晓峰;刘舸;王东;樊再雯;张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CD3700在白细胞计数 (WBC)及分类时,偶见 WBC图基线升高,正常基线下方应为空白,基线升高后形成下方左侧有大量红色点状图.
作者:胡珺;吴子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小剂量长期应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呼吸困难评分、痰量、 6 min步行距离及 COPD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 :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A组:36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 250 mg,1次 /d口服. B组:35例,仅用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吸氧,口服茶碱,口服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但不允许使用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组胺拮抗剂和激素.两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 :68例稳定期 COPD患者入选,年龄(65.43± 4.25)岁. 6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 A组,肺功能(FEV1):治疗前(0.77± 0.15) L,治疗后(0.91± 0.18)L; 6 min步行距离:治疗前(210.50± 7.23)m,治疗后(275.60± 11.53)m;呼吸困难评分:治疗前 3.10± 0.50,治疗后 1.40± 0.70;痰量情况:治疗前(54.35± 5.94)mL, 治疗后(32.72± 4.62)mL;较 B组有明显改善(均 P< 0.05),COPD发作人数及因急性加重住院情况:A组与 B组比较,A组 COPD发作人数及住院人数下降(P< 0.05).结论:长期小剂量克拉霉素应用可以改善稳定期 COPD患者的肺功能、临床症状及活动耐力.
作者:欧相林;黄江;曾祥毅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采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的意义.方法:对比分析 1997-2004年无偿献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与否对不合格率和多次献血比例的影响.结果:通过采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HBsAg、 ALT不合格率及总不合格率明显下降.献血者多次献血比例逐年上升.结论:在无偿献血现场进行 HBsAg、 ALT快速筛查,能够降低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率,有利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提高献血者的积极性、扩大低危自愿定期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增强无偿献血的社会效应.
作者:许晓绚;杨立新;李活;曾劲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肺功能变化.方法:利用日本产 CHESTAC- 8800型肺功能仪对 44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进行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曲线)检测. 结果: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通气功能损害主要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其次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较少.结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多发,其次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作者:彭德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处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 32例老年人心脏黏液瘤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伴发病及围术期的处理等并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无一例围术期死亡,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有效方法,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术前准备、围术期及伴发病的妥善处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保障.
作者:何仁良;励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护理及心理问题等.方法:对本院 68例住院成人麻疹病例资料,从临床特点、护理及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成人麻疹存在全身中毒症状重,斑丘疹密集,多脏器损害等特点.结论:对成人麻诊患者临床护理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麻疹监测工作,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加强对高危人群中的成年人进行强化免疫.
作者:王惠萍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男,26岁,未婚.因解墨绿色大便 1次及阴茎异常勃起 2日于 2005年 11月 10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查白细胞 510× 109/L,行白细胞清除术 1次后收住血液科治疗.
作者:计成阜;孙爱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肺部单发结节、肿块患者的胸部数字化放射成像(DR)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 167例肺部单发结节、肿块患者的资料,对其胸部 DR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67例患者中,肺癌 56例(33.5% ),单发转移瘤 16例(9.6% ),良性肿瘤 42例(25.1% ),结核瘤 37例(22.1% ).较年轻、有长期发热、胸背痛症状者提示结核瘤;痰中带血或咯血提示恶性肿瘤.胸部 DR影像中良恶性病变的大小和分布无明显差异,良性肿瘤大多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恶性肿瘤多边界不清,有毛刺、分叶;结核出现于下叶的比率高,钙化多见.结论:对肺部单发结节、肿块病变的初步诊断需紧密结合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
作者:程勇;陈卫国;牛艳坤;王刚;刘国清;王江云;段刚;吴元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女,51岁,因高热、气促伴烦躁不安 2 h于 2005年 9月 25日急诊入院.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 6年,因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副作用而呈间断性服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治疗及不能作碘核素治疗,症状反复,近 2年已出现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影响体力劳动,近期仍在服药治疗.
作者:吴迺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儿男,5岁.因睡眠打鼾 4年余于 2005年 9月入院.患儿 4年余前开始出现睡眠打鼾,伴张口呼吸,睡眠多汗,遗尿.
作者:谭宗瑜;刘大波;陈倩;钟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