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学多因素分析

刘一;何晓峰;刘舸;王东;樊再雯;张波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菌, 多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患者的年龄、基础病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多因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病原菌的影响,为 CAP经验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 78例住院的 CAP患者进行痰细菌学检测,78例患者中 60岁以上 39例,33例合并有 1种或 1种以上基础疾病,35例入院前应用过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果:检出病原菌 118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 28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71株,真菌 19株,2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有 2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的混合感染和真菌感染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 0.05,P< 0.001);用药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P< 0.05);有基础病组的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基础病组(P< 0.01).进一步通过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影响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χ 2=4.358,P=0.037),年龄的大小与真菌感染和混合感染为相关(χ 2=20.591,P=0.0001;χ 2=5.923,P=0.015).结论:对 CAP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磷脂酰丝氨酸在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PS)在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中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整合的方法或用 N-乙酢马来酰胺(NEM)预处理红细胞然后整合磷脂,制备含不同凋亡信号的红细胞模型,测定巨噬细胞对整合不同磷脂信号红细胞的结合率与吞噬率.结果:单独整合 PS或用 NEM处理造成 PS外翻,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结合率,但对吞噬率没有影响.同时整合 PS和氧化 PS或用 NEM处理造成 PS外翻后再整合氧化 PS,不仅可以显著性提高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结合率,而且可显著性提高吞噬率.结论:PS外翻参与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结合,而氧化 PS促进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二者的协同作用参与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

    作者:王燕群;刘尚喜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热性惊厥 105例临床特征与脑电图关系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 异常脑电图(EEG) 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对 FC 进行早期分类诊断,与以后癫痫(EP) 发作、 FC 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记录 105例 3 个月~ 8岁患儿 FC 后 EEG .结果:首次 EEG异常率为 28.7%.随着 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 患儿 EEG 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岁以内 FC 的 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 FC 的 EEG异常则逐渐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 3例 FC 经过 2~ 5年的随诊,后诊断为 EP.结论:EEG 的异常率与Ⅰ级亲属的 FC 史无关,与 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 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FC再发与 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 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 FC者转变成 EP. EEG对 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宋腾菊;张汉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以风湿痛为表现的恶性肿瘤 60例

    目的:提高对恶性肿瘤表现为风湿痛症样表现的认识.方法:对以骨骼、关节、肌肉疼痛为首发表现的 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中 22例属癌性风湿症,疼痛性质为隐痛或胀痛,慢性发作,且逐渐加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疗效不佳; 38例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初为隐痛,渐发展为锥痛,部分病例碱性磷酸酶和血沉显著增高,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无效,需麻醉性镇痛药方能短期缓解.肿瘤的类型及分布部位均较广,临床表现多样化,误诊率较高.结论:须加强对骨骼、关节、肌肉疼痛与肿瘤的相关性认识,对表现为骨骼、关节、肌肉疼痛的患者,若排除了结缔组织病,对一般的镇痛药或激素疗效差、年龄≥ 60岁者,应排查恶性肿瘤的可能.

    作者:陈维广;梁鸿健;陈镭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黏多糖病合并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1例

    患儿男,5岁.因睡眠打鼾 4年余于 2005年 9月入院.患儿 4年余前开始出现睡眠打鼾,伴张口呼吸,睡眠多汗,遗尿.

    作者:谭宗瑜;刘大波;陈倩;钟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青藤碱对 THP-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单体青藤碱(SIN)对脂多糖(LPS)刺激的 THP- 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的 THP- 1细胞经 LPS 1 mg/L刺激 2 h后,分为 SIN高(0.3 mmol/L)、中(0.15 mmol/L)、低(0.075 mmol/L)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干预 24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检测凋亡指数,吖啶橙(AO) /溴乙锭(EB)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IN高(P< 0.01)、中(P< 0.05)剂量组细胞增殖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检测 SIN 3个剂量组细胞凋亡率增高,AO/EB染色示 SIN处理的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裂解和胞膜受损等凋亡现象.结论 :SIN可能通过抑制单核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来达到免疫抑制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作者:林永明;赵毅;余克强;李娟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甲状腺素中毒抢救 1例

    患者女,51岁,因高热、气促伴烦躁不安 2 h于 2005年 9月 25日急诊入院.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 6年,因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副作用而呈间断性服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治疗及不能作碘核素治疗,症状反复,近 2年已出现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影响体力劳动,近期仍在服药治疗.

    作者:吴迺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人工气胸 CT检查在胸膜转移瘤的应用

    目的:评价人工气胸 CT检查在胸膜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 CT检查除胸水外未见胸膜异常的 31例血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穿刺抽液和 (或 )人工气胸后行 CT检查.结果:31例中 14例在脏层和(或 )壁层胸膜上发现常规 CT所不能发现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灶,手术、病理或临床证明 14例均为肺癌胸膜转移.结论:人工气胸 CT检查是发现胸膜转移瘤的可靠方法.

    作者:丁长青;李军;崔继承;谢军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缬沙坦对炎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6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 3组,正常对照组、 AS模型组和缬沙坦组,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血脂和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主动脉血管内皮病理形态学观察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 1)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与 AS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 ; CRP水平降低(P< 0.01);主动脉血管内膜斑块减少,内膜 /中膜厚度比明显降低(P< 0.01);血管内皮 VCAM- 1表达减少(P< 0.05).结论: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脂质代谢无关,而与抑制炎症有关.

    作者:陈欣;王琳;杨汉东;闵新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替米沙坦对女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初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女性患者 68例(A组),男性患者 61例(B组),AB两组间年龄、基础血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所有入选者口服替米沙坦 80 mg/d,期间每周随访 1次,监测血压和调查不良反应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疗程 12周,并在服药前后分别检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血脂、血尿酸及心电图.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B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80.88%和 83.61%(P >0.05).结论:与男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女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自身内分泌的变化,临床治疗较男性患者棘手.但是,本研究发现,替米沙坦对男女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同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治疗女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陈竹君;周颖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巨大肠息肉 83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方法及内镜治疗效果,以提高巨大肠息肉内镜治疗成功率.方法:对 83例直径 》3.0 cm的巨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肠息肉的发好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占 81.93%(68/83),形态表现为山田Ⅳ型 49.39%(41/83),山田Ⅱ型 40.96%(34/83);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 85.54%(71/83)多,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9.72%(14/71); 83例巨大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其中单纯高频电凝电切组 25例,单纯尼龙圈套扎组 12例,联合治疗组 46例,术中渗血 3例,均为蒂粗 》1.0 cm的息肉,未有穿孔发生.结论:巨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主要表现为山田Ⅳ型,85.54%巨大息肉属于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大小、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内镜治疗巨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作者:苏凯华;冯伟勋;刘坤平;梁凤玲;张小娟;简莉琴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胃类癌 8例诊治体会

    胃类癌是较少见的一种疾病,临床常以溃疡病表现而延误治疗,或因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与胃腺癌相似而行不恰当的手术.现将 1994-2000年 8例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高洪刚;王厚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葛根素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大鼠海马超微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改变及葛根素对其影响.方法:建立慢性低 O2高 CO2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给予葛根素干预,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并测定 SOD和 MDA.结果:慢性低 O2高 CO2使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并使 SOD活性降低、 MDA含量升高,葛根素干预可使海马神经细胞结构损害减轻.结论:葛根素对慢性低 O2高 CO2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结构损害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邵胜敏;王小同;黄汉津;陈松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HBsAg、 ALT快速检测在献血现场初筛中的应用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采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的意义.方法:对比分析 1997-2004年无偿献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与否对不合格率和多次献血比例的影响.结果:通过采血前进行 HBsAg、 ALT快速检测,HBsAg、 ALT不合格率及总不合格率明显下降.献血者多次献血比例逐年上升.结论:在无偿献血现场进行 HBsAg、 ALT快速筛查,能够降低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率,有利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提高献血者的积极性、扩大低危自愿定期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增强无偿献血的社会效应.

    作者:许晓绚;杨立新;李活;曾劲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以消化道出血及阴茎异常勃起为首发症状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例

    患者男,26岁,未婚.因解墨绿色大便 1次及阴茎异常勃起 2日于 2005年 11月 10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查白细胞 510× 109/L,行白细胞清除术 1次后收住血液科治疗.

    作者:计成阜;孙爱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埋伏阻生上前牙的矫治

    目的:探讨上前牙埋伏阻生的原因及导萌方法.方法:对 38例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外科手术进行矫治.结果:38例上前牙恢复理想排列,形成良好的齿龈关系,保持功能和美观,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固定矫治器配合外科手术进行矫治埋伏阻生上前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红红;庄最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对 MM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系统健康教育治疗(护教组),以进行治疗前的 MM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他们在 6个月治疗期间的精神状态、间歇期感染率、按时复治率、病情好转率及生活自理状况变化.结果:护教组与对照组的按时复治率、好转率、治疗后的抑郁状态率和生活自理状况分别为 95.6%、 78.6%、 28.6%、 85.7%和 82.1%、 38.5%、 69.2%、 4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组治疗间歇期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 MM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李小银;揭素铭;李碧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安氟醚麻醉对犬脑不同部位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索安氟醚麻醉时犬脑内不同部位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动态变化,阐明安氟醚麻醉中枢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1H MRS)技术,选取 12只犬,每只犬先后行 2次 MRS扫描,第 1次在清醒状态下扫描作为自身对照;然后逐渐吸入安氟醚,使呼出气的浓度达到预定的麻醉浓度(1.0 MAC)后进行第 2次 MRS扫描,扫描选择的感兴趣区为皮层运动区、皮层感觉区、丘脑、海马和基底节区.测定 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清醒状态比较,吸入 1.0 MAC安氟醚麻醉后,NAA在丘脑和海马区域明显降低(P< 0.05); Glu在丘脑、海马和基底节区明显降低(P< 0.05); GABA在皮层运动区、皮层感觉区、丘脑、海马和基底节区均显著升高(P< 0.05).结论:安氟醚麻醉对中枢不同区域内 NAA、 Glu、 GABA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均有影响,其中 GABA可能在安氟醚的全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孙绪德;徐礼鲜;张惠;葛雅丽;张劲松;柴伟;张贵和;高昌俊;马加海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CD3700白细胞图基线升高的影响

    CD3700在白细胞计数 (WBC)及分类时,偶见 WBC图基线升高,正常基线下方应为空白,基线升高后形成下方左侧有大量红色点状图.

    作者:胡珺;吴子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肺单发结节、肿块的影像与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肺部单发结节、肿块患者的胸部数字化放射成像(DR)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 167例肺部单发结节、肿块患者的资料,对其胸部 DR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67例患者中,肺癌 56例(33.5% ),单发转移瘤 16例(9.6% ),良性肿瘤 42例(25.1% ),结核瘤 37例(22.1% ).较年轻、有长期发热、胸背痛症状者提示结核瘤;痰中带血或咯血提示恶性肿瘤.胸部 DR影像中良恶性病变的大小和分布无明显差异,良性肿瘤大多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恶性肿瘤多边界不清,有毛刺、分叶;结核出现于下叶的比率高,钙化多见.结论:对肺部单发结节、肿块病变的初步诊断需紧密结合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

    作者:程勇;陈卫国;牛艳坤;王刚;刘国清;王江云;段刚;吴元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成人麻疹 68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护理及心理问题等.方法:对本院 68例住院成人麻疹病例资料,从临床特点、护理及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成人麻疹存在全身中毒症状重,斑丘疹密集,多脏器损害等特点.结论:对成人麻诊患者临床护理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麻疹监测工作,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加强对高危人群中的成年人进行强化免疫.

    作者:王惠萍 刊期: 2006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