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性惊厥 105例临床特征与脑电图关系

宋腾菊;张汉辉

关键词:惊厥, 发热性, 癫痫, 脑图
摘要: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 异常脑电图(EEG) 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对 FC 进行早期分类诊断,与以后癫痫(EP) 发作、 FC 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记录 105例 3 个月~ 8岁患儿 FC 后 EEG .结果:首次 EEG异常率为 28.7%.随着 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 患儿 EEG 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岁以内 FC 的 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 FC 的 EEG异常则逐渐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 3例 FC 经过 2~ 5年的随诊,后诊断为 EP.结论:EEG 的异常率与Ⅰ级亲属的 FC 史无关,与 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 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FC再发与 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 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 FC者转变成 EP. EEG对 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素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大鼠海马超微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改变及葛根素对其影响.方法:建立慢性低 O2高 CO2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给予葛根素干预,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并测定 SOD和 MDA.结果:慢性低 O2高 CO2使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并使 SOD活性降低、 MDA含量升高,葛根素干预可使海马神经细胞结构损害减轻.结论:葛根素对慢性低 O2高 CO2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结构损害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邵胜敏;王小同;黄汉津;陈松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端粒酶活性对人表皮干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重建端粒酶活性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提供理想种子细胞.方法:用差速黏附法分离获得人表皮干细胞(human epithemal stem cells,hESCs),以 TRAPeze ELISA法分别检测新鲜的不同传代次数的 hESCs端粒酶活性(RTA),同时把含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质粒导入 hESCs,比较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体外培养时端粒酶活性及生存情况.结果:非转染细胞随传代次数的增多 RTA逐渐减弱,到 12- 16PD时出现细胞衰老、死亡、增殖停止;转染细胞到 26PD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继续生长,RTA仍未减弱.结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仍具有端粒酶活性,但不足以抑制该细胞的衰老.重建端粒酶活性可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并维持自我更新,为建立组织工程标准细胞系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作者:谢晓繁;贾赤宇;陈璧;郝晓凤;胡大海;韩军涛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簕菜疗法在新生儿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和护理成效

    目的:探讨新生儿湿疹更具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减轻患儿的痛苦,研究癇菜疗法在新生儿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和护理成效.方法:经前瞻性科研设计,运用立意取样的方法选取 144例患有湿疹的新生儿,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癇菜疗法,对照组采用药物疗法;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疗效以及患儿对用药的抗拒性.结果 :实验组湿疹康复总有效率为 75.00%,对照组为 72.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对用药的抗拒性为 20.83%,对照组为 56.9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两种疗法对新生儿的湿疹疗效是肯定的,但癇菜疗法属非药物疗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可有效保护患儿稚嫩的肌肤,可操作性强.

    作者:陈小菊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HIV感染合并妊娠 6例分析

    目的:探讨 HIV感染孕妇在孕检过程中的管理、分娩方式,新生儿的处理以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问题,为今后同类病例积累经验.方法:自 2002年始向所有在我院产检的孕妇推荐 HIV抗体检测,对 HIV感染孕妇在高危门诊由专人提供咨询和产检并提供转介服务.结果 :共发现 HIV感染合并妊娠患者 6例,其中宫内妊娠 4例,宫外孕 2例. 2例宫内妊娠在孕期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另外 2例在孕 36周后来我院产检,剖宫产前予奈韦拉平 200 mg口服. 4例宫内妊娠均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均为人工喂养并予奈韦拉平抗病毒治疗.发生职业暴露 1例,3个月后查 HIV抗体阴性.结论:及早地向孕妇推荐 HIV抗体检测很重要,有利于孕期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及职业暴露的预防.选择性剖宫产术及新生儿人工喂养有利于母婴阻断.

    作者:谭华霖;刘奇志;熊振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晚期肿瘤患者热疗术后的监护及并发症的诊治

    目的:总结晚期肿瘤患者热疗术后的监护及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 15例晚期肿瘤患者施行热疗术,术后于重症监护室监护,对并发症给予治疗.结果: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水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损伤、心律失常、血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烫伤等.经监护及治疗后,病情稳定,无一例死亡,转归各科继续康复治疗.结论:晚期肿瘤患者热疗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严密监护及对并发症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热疗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易菁;陈怀生;文舜康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老年病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老年病人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另有学者认为 POCD表现为手术后记忆力和集中力下降的智力功能的退化,其特征是由一般的医疗处理引起,又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障碍等临床类型.

    作者:冯丽;田玉科;王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L-精氨酸、维生素 C干预手术应激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 L-精氨酸(L- Arg)、维生素 C(VitC)干预手术应激对实验狗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杂交狗随机分为对照组、 L- Arg干预组、 VitC干预组,检测不同时点其血清和胃黏膜的相关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结果:手术应激引起实验狗血清和胃黏膜中 MDA、 SOD、 NO、 NOS的改变,VitC,L- Arg干预减少 MDA的含量,增加 NO的量(P< 0.05),对 SOD、 NOS的改变不大.结论:适量的 VitC、 L- Arg可减轻手术应激对机体的损害,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作者:柴智明;陈祥攀;钱大青;张阳;吴少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对 MM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系统健康教育治疗(护教组),以进行治疗前的 MM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他们在 6个月治疗期间的精神状态、间歇期感染率、按时复治率、病情好转率及生活自理状况变化.结果:护教组与对照组的按时复治率、好转率、治疗后的抑郁状态率和生活自理状况分别为 95.6%、 78.6%、 28.6%、 85.7%和 82.1%、 38.5%、 69.2%、 4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组治疗间歇期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 MM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李小银;揭素铭;李碧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联合耳屏缘切口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

    笔者采用一种瘘管口联合耳屏缘切口在非感染期切除先天性耳前瘘管,取得较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田福年;刘征云;杨攀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 61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 67例分别随机分为缬沙坦对照组和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 0.05,P< 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 C)明显上升(P< 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P >0.05).(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早期 DN患者尿白蛋白(MA)、尿α 1微球蛋白(α 1- MG)、尿β 2微球蛋白(β 2- MG)均显著改善(P< 0.05,P< 0.01),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 0.05).(3)对临床 DN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治疗组均改善显著(P< 0.05,P< 0.01),且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除尿蛋白定量、尿α 1- MG、尿β 2- MG改善显著(P< 0.05)外,其余指标改善均不显著(P >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大黄治疗 DN疗效肯定.

    作者:李六生;刘建社;陈建娜;胡生琼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红细胞平均体积降低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血小板的数目是血常规检查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血小板数量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现对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降低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进行探讨.

    作者:肖燕青;杨红玲;何家俊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 6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经验方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维胺酯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和维胺酯胶丸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红斑、鳞屑、糜烂、渗出等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及疗效.结果: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经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有效率达 90.00%,维胺酯治疗组有效率 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中药对脂溢性皮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蒋卫民;张振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苦参碱联合复方丹参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苦参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 222例 HBsAg、 HBeAg、 HBV 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2例应用苦参碱 150 mg和复方丹参 20 mL静脉点滴,每天 1次,6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为常规应用甘利欣 30 mL静脉点滴.治疗前后分别检测 HA、 LN、 IV- C等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功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明显下降(P<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 苦参碱联用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使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显著下降,对减轻肝炎症状及肝纤维化均有显著疗效.

    作者:吴春晓;陈燕鸿;郑志雄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甲真菌病 3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的比较分析

    目的:评价 3种真菌检查方法在诊断甲真菌病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直接镜检法、恒温加热溶甲法和培养法对 110例甲真菌病的病甲标本进行处理后镜检.结果:直接镜检法检出真菌 59例,阳性率为 53.64% ;恒温加热溶甲法检出真菌 98例,阳性率为 89.0% ;培养法检出真菌 85例,阳性率为 77.27%.直接镜检法与恒温加热溶甲法差异有显著性(χ 2=35.37,P< 0.05).结论:直接镜检法快速,但检出率低,恒温加热溶甲法检出率高,但需对标本预处理;培养法耗时长,但可以作菌种鉴定,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叶瑞兴;邱秀梅;李志武;布景昭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热性惊厥 105例临床特征与脑电图关系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 异常脑电图(EEG) 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对 FC 进行早期分类诊断,与以后癫痫(EP) 发作、 FC 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记录 105例 3 个月~ 8岁患儿 FC 后 EEG .结果:首次 EEG异常率为 28.7%.随着 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 患儿 EEG 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岁以内 FC 的 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 FC 的 EEG异常则逐渐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 3例 FC 经过 2~ 5年的随诊,后诊断为 EP.结论:EEG 的异常率与Ⅰ级亲属的 FC 史无关,与 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 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FC再发与 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 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 FC者转变成 EP. EEG对 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宋腾菊;张汉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肝原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肝原性糖尿病的临床特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的方法,观察肝原性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Child- pugh分级 C级患者肝原性糖尿病发病率高;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占 3.13%,其空腹血糖平均值低于原发性糖尿病组(P< 0.05),空腹及餐后血糖、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平均值高于单纯肝病组(P< 0.01),白蛋白平均值低于单纯肝病组(P< 0.05),餐后 2h血糖与转氨酶呈正相关(P< 0.05);治疗上部分患者随肝病治疗的好转血糖复常.结论:肝原性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有加重肝损害的趋势,治疗需以肝病治疗为主.

    作者:丁百静;关英慧;朴云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CD3700白细胞图基线升高的影响

    CD3700在白细胞计数 (WBC)及分类时,偶见 WBC图基线升高,正常基线下方应为空白,基线升高后形成下方左侧有大量红色点状图.

    作者:胡珺;吴子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安氟醚麻醉对犬脑不同部位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索安氟醚麻醉时犬脑内不同部位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动态变化,阐明安氟醚麻醉中枢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1H MRS)技术,选取 12只犬,每只犬先后行 2次 MRS扫描,第 1次在清醒状态下扫描作为自身对照;然后逐渐吸入安氟醚,使呼出气的浓度达到预定的麻醉浓度(1.0 MAC)后进行第 2次 MRS扫描,扫描选择的感兴趣区为皮层运动区、皮层感觉区、丘脑、海马和基底节区.测定 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清醒状态比较,吸入 1.0 MAC安氟醚麻醉后,NAA在丘脑和海马区域明显降低(P< 0.05); Glu在丘脑、海马和基底节区明显降低(P< 0.05); GABA在皮层运动区、皮层感觉区、丘脑、海马和基底节区均显著升高(P< 0.05).结论:安氟醚麻醉对中枢不同区域内 NAA、 Glu、 GABA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均有影响,其中 GABA可能在安氟醚的全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孙绪德;徐礼鲜;张惠;葛雅丽;张劲松;柴伟;张贵和;高昌俊;马加海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缬沙坦对炎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6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 3组,正常对照组、 AS模型组和缬沙坦组,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血脂和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主动脉血管内皮病理形态学观察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 1)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与 AS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 ; CRP水平降低(P< 0.01);主动脉血管内膜斑块减少,内膜 /中膜厚度比明显降低(P< 0.01);血管内皮 VCAM- 1表达减少(P< 0.05).结论: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脂质代谢无关,而与抑制炎症有关.

    作者:陈欣;王琳;杨汉东;闵新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生川乌、生草乌中毒致死 1例

    患者女,65岁,因下肢风湿痛多年,就诊于个体医生.该医生给患者配制中药 1剂(蜈蚣 2条、地龙 15 g、黄柏 15 g、红花 15 g、防己 15 g、乌蛇 15 g、甘草 15 g、全蝎 6 g、木通 15 g、羌活 15 g、乌梅 15 g、防风 15 g、生川乌 5 g、生草乌 5 g、杜仲 20 g、川断 15 g),嘱浸 30度米酒 2 000 mL并将其埋入地下 7~ 10 d后饮用.每次饮 1瓦匙(约 10 mL),每日 2次.药酒埋地下 15 d后患者开始饮用.服药酒 2 d后四肢出现轻度麻痹感,未作处理,继续服至第 8天,四肢躯体麻痹、乏力感加重,呼吸紧迫,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于当晚 11时 20分送入当地医院急救.入院后,患者出现潮式呼吸,烦躁不安加重,大汗淋漓,呕吐,全身麻痹,心电图呈频发性多源性早搏,短阵性室扑.经抢救无效,3 h后死亡.

    作者:吴燕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