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华;张耀南;张毅;薛庆云;黄公怡;王坤正;柏传毅;李恩;李志华;朱汉民;张韵;金大地;朱志刚;陶天遵;荣杰生;裴福兴;杨静
目的 :分析患者的年龄、基础病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多因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病原菌的影响,为 CAP经验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 78例住院的 CAP患者进行痰细菌学检测,78例患者中 60岁以上 39例,33例合并有 1种或 1种以上基础疾病,35例入院前应用过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果:检出病原菌 118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 28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71株,真菌 19株,2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有 2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的混合感染和真菌感染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 0.05,P< 0.001);用药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P< 0.05);有基础病组的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基础病组(P< 0.01).进一步通过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影响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χ 2=4.358,P=0.037),年龄的大小与真菌感染和混合感染为相关(χ 2=20.591,P=0.0001;χ 2=5.923,P=0.015).结论:对 CAP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作者:刘一;何晓峰;刘舸;王东;樊再雯;张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HIV感染孕妇在孕检过程中的管理、分娩方式,新生儿的处理以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问题,为今后同类病例积累经验.方法:自 2002年始向所有在我院产检的孕妇推荐 HIV抗体检测,对 HIV感染孕妇在高危门诊由专人提供咨询和产检并提供转介服务.结果 :共发现 HIV感染合并妊娠患者 6例,其中宫内妊娠 4例,宫外孕 2例. 2例宫内妊娠在孕期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另外 2例在孕 36周后来我院产检,剖宫产前予奈韦拉平 200 mg口服. 4例宫内妊娠均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均为人工喂养并予奈韦拉平抗病毒治疗.发生职业暴露 1例,3个月后查 HIV抗体阴性.结论:及早地向孕妇推荐 HIV抗体检测很重要,有利于孕期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及职业暴露的预防.选择性剖宫产术及新生儿人工喂养有利于母婴阻断.
作者:谭华霖;刘奇志;熊振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胃类癌是较少见的一种疾病,临床常以溃疡病表现而延误治疗,或因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与胃腺癌相似而行不恰当的手术.现将 1994-2000年 8例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高洪刚;王厚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苦参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 222例 HBsAg、 HBeAg、 HBV 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2例应用苦参碱 150 mg和复方丹参 20 mL静脉点滴,每天 1次,6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为常规应用甘利欣 30 mL静脉点滴.治疗前后分别检测 HA、 LN、 IV- C等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功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明显下降(P<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 苦参碱联用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使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显著下降,对减轻肝炎症状及肝纤维化均有显著疗效.
作者:吴春晓;陈燕鸿;郑志雄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通过重建端粒酶活性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提供理想种子细胞.方法:用差速黏附法分离获得人表皮干细胞(human epithemal stem cells,hESCs),以 TRAPeze ELISA法分别检测新鲜的不同传代次数的 hESCs端粒酶活性(RTA),同时把含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质粒导入 hESCs,比较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体外培养时端粒酶活性及生存情况.结果:非转染细胞随传代次数的增多 RTA逐渐减弱,到 12- 16PD时出现细胞衰老、死亡、增殖停止;转染细胞到 26PD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继续生长,RTA仍未减弱.结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仍具有端粒酶活性,但不足以抑制该细胞的衰老.重建端粒酶活性可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并维持自我更新,为建立组织工程标准细胞系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作者:谢晓繁;贾赤宇;陈璧;郝晓凤;胡大海;韩军涛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和总胆红素(TB)的关系.方法:采用经 CT确诊的 CVD 患者共 52例,对照组 28例,分别取血测定 D二聚体、 Hcy、 hs- CRP和 TB.结果:CVD组血浆 D二聚体和血清 Hcy、 hs- 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 T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分析发现 CVD组血浆 D二聚体与血清 Hcy和 hs- CRP呈正相关,与血清 TB呈弱负相关.结论:CVD患者血清 TB、 Hcy和 hs- CRP与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天成;汪整辉;李国权;王小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方法及内镜治疗效果,以提高巨大肠息肉内镜治疗成功率.方法:对 83例直径 》3.0 cm的巨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肠息肉的发好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占 81.93%(68/83),形态表现为山田Ⅳ型 49.39%(41/83),山田Ⅱ型 40.96%(34/83);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 85.54%(71/83)多,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9.72%(14/71); 83例巨大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其中单纯高频电凝电切组 25例,单纯尼龙圈套扎组 12例,联合治疗组 46例,术中渗血 3例,均为蒂粗 》1.0 cm的息肉,未有穿孔发生.结论:巨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主要表现为山田Ⅳ型,85.54%巨大息肉属于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大小、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内镜治疗巨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作者:苏凯华;冯伟勋;刘坤平;梁凤玲;张小娟;简莉琴 刊期: 2006年第13期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8岁,因鼻塞、血涕伴头痛 20 d于 2004年 4月 26日入院.患儿于 20 d前开始出现鼻塞,呈持续性,鼻涕带血,伴阵发性头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按感冒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以后鼻腔反复出血,量较多,行鼻内窥镜检查见:右下鼻甲后端隆起样新生物,左中鼻道溃烂样新生物.
作者:张群;陈龙邦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小剂量长期应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呼吸困难评分、痰量、 6 min步行距离及 COPD发作频率的影响.方法 :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A组:36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 250 mg,1次 /d口服. B组:35例,仅用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吸氧,口服茶碱,口服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但不允许使用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组胺拮抗剂和激素.两组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 :68例稳定期 COPD患者入选,年龄(65.43± 4.25)岁. 6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 A组,肺功能(FEV1):治疗前(0.77± 0.15) L,治疗后(0.91± 0.18)L; 6 min步行距离:治疗前(210.50± 7.23)m,治疗后(275.60± 11.53)m;呼吸困难评分:治疗前 3.10± 0.50,治疗后 1.40± 0.70;痰量情况:治疗前(54.35± 5.94)mL, 治疗后(32.72± 4.62)mL;较 B组有明显改善(均 P< 0.05),COPD发作人数及因急性加重住院情况:A组与 B组比较,A组 COPD发作人数及住院人数下降(P< 0.05).结论:长期小剂量克拉霉素应用可以改善稳定期 COPD患者的肺功能、临床症状及活动耐力.
作者:欧相林;黄江;曾祥毅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初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女性患者 68例(A组),男性患者 61例(B组),AB两组间年龄、基础血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所有入选者口服替米沙坦 80 mg/d,期间每周随访 1次,监测血压和调查不良反应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疗程 12周,并在服药前后分别检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血脂、血尿酸及心电图.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B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80.88%和 83.61%(P >0.05).结论:与男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女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自身内分泌的变化,临床治疗较男性患者棘手.但是,本研究发现,替米沙坦对男女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同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治疗女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作者:陈竹君;周颖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老年病人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另有学者认为 POCD表现为手术后记忆力和集中力下降的智力功能的退化,其特征是由一般的医疗处理引起,又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障碍等临床类型.
作者:冯丽;田玉科;王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肺功能变化.方法:利用日本产 CHESTAC- 8800型肺功能仪对 44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进行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曲线)检测. 结果: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通气功能损害主要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其次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较少.结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多发,其次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作者:彭德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对 MM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系统健康教育治疗(护教组),以进行治疗前的 MM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他们在 6个月治疗期间的精神状态、间歇期感染率、按时复治率、病情好转率及生活自理状况变化.结果:护教组与对照组的按时复治率、好转率、治疗后的抑郁状态率和生活自理状况分别为 95.6%、 78.6%、 28.6%、 85.7%和 82.1%、 38.5%、 69.2%、 4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组治疗间歇期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 MM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李小银;揭素铭;李碧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和食物纤维预防糖耐量低减(IGT)人群进展为 2型糖尿病(DM)的作用.方法:以口服 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WHO标准)的 IGT 213例中男 156例,女 57例.入选者年龄 35岁以上,体重指数(BMI)在 19 kg/m2以上.分为对照组 52例,教育组 37例,食物纤维组 64例,阿卡波糖组 60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教育组进行饮食指导,每半年 1次;食物纤维组除健康教育外,每日口服食物纤维 12 g;阿卡波糖组每日口服阿卡波糖 0.15 g,分 3次餐时口服.对 4组参试者每半年作 1次 OGTT,同时测身高、体重、 BMI、 12 h尿蛋白,复查日当天不服干预药物或食物纤维.共观察 3年.若 2次 OGTT或后 1次复查结果为 DM,则判断为已发展为 DM.结果:213例 IGT在观察中有 18例(8.5%)退出.空腹血糖(FBS)和服糖后 1 h血糖(1hPBS)在对照组、教育组和食物纤维组均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但在阿卡波糖治疗组均有下降. 4组间 FBS比较 F=8.126,P< 0.01,4组间 1hPBS比较 F=3.706,P=0.012.观察期末对照组 12例(26.7%)、教育组 7例(21.9%)、食物纤维组 10例(16.4%)、阿卡波糖组 5例(8.8%)转化为 DM,阿卡波糖组在治疗后 DM转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 2=6.246,P< 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 IGT向 DM的转化率与治疗前年龄、体重呈正相关(r=0.45和 0.35,P< 0.05),与干预方式呈负相关(r=-0.155,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IGI向 DM的转化率与 FBS呈显著正相关(r=0.227,P=0.03),与治疗方式呈负相关(r=-0.133,P=0.032).结论:阿卡波糖在延缓 IGT向 2型 DM发展中是有效的,食物纤维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潘苗;陈幼萍;吴向梅;曾春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女,65岁,因下肢风湿痛多年,就诊于个体医生.该医生给患者配制中药 1剂(蜈蚣 2条、地龙 15 g、黄柏 15 g、红花 15 g、防己 15 g、乌蛇 15 g、甘草 15 g、全蝎 6 g、木通 15 g、羌活 15 g、乌梅 15 g、防风 15 g、生川乌 5 g、生草乌 5 g、杜仲 20 g、川断 15 g),嘱浸 30度米酒 2 000 mL并将其埋入地下 7~ 10 d后饮用.每次饮 1瓦匙(约 10 mL),每日 2次.药酒埋地下 15 d后患者开始饮用.服药酒 2 d后四肢出现轻度麻痹感,未作处理,继续服至第 8天,四肢躯体麻痹、乏力感加重,呼吸紧迫,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于当晚 11时 20分送入当地医院急救.入院后,患者出现潮式呼吸,烦躁不安加重,大汗淋漓,呕吐,全身麻痹,心电图呈频发性多源性早搏,短阵性室扑.经抢救无效,3 h后死亡.
作者:吴燕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肺部单发结节、肿块患者的胸部数字化放射成像(DR)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 167例肺部单发结节、肿块患者的资料,对其胸部 DR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数据统计,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67例患者中,肺癌 56例(33.5% ),单发转移瘤 16例(9.6% ),良性肿瘤 42例(25.1% ),结核瘤 37例(22.1% ).较年轻、有长期发热、胸背痛症状者提示结核瘤;痰中带血或咯血提示恶性肿瘤.胸部 DR影像中良恶性病变的大小和分布无明显差异,良性肿瘤大多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恶性肿瘤多边界不清,有毛刺、分叶;结核出现于下叶的比率高,钙化多见.结论:对肺部单发结节、肿块病变的初步诊断需紧密结合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
作者:程勇;陈卫国;牛艳坤;王刚;刘国清;王江云;段刚;吴元魁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提高对恶性肿瘤表现为风湿痛症样表现的认识.方法:对以骨骼、关节、肌肉疼痛为首发表现的 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中 22例属癌性风湿症,疼痛性质为隐痛或胀痛,慢性发作,且逐渐加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疗效不佳; 38例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初为隐痛,渐发展为锥痛,部分病例碱性磷酸酶和血沉显著增高,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无效,需麻醉性镇痛药方能短期缓解.肿瘤的类型及分布部位均较广,临床表现多样化,误诊率较高.结论:须加强对骨骼、关节、肌肉疼痛与肿瘤的相关性认识,对表现为骨骼、关节、肌肉疼痛的患者,若排除了结缔组织病,对一般的镇痛药或激素疗效差、年龄≥ 60岁者,应排查恶性肿瘤的可能.
作者:陈维广;梁鸿健;陈镭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血小板的数目是血常规检查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血小板数量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现对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降低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进行探讨.
作者:肖燕青;杨红玲;何家俊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护理及心理问题等.方法:对本院 68例住院成人麻疹病例资料,从临床特点、护理及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成人麻疹存在全身中毒症状重,斑丘疹密集,多脏器损害等特点.结论:对成人麻诊患者临床护理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麻疹监测工作,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加强对高危人群中的成年人进行强化免疫.
作者:王惠萍 刊期: 2006年第13期
为适应尿沉渣分析标准化的要求,UF- 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 UF- 100尿沉渣分析仪对细菌的检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高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1-2]. UF- 100对细菌检测的低可信度也导致细菌复查域值尚无一个明确的定论.本研究分析了无菌生理盐水、健康体检人群 1(化学分析全阴性及镜下无沉渣)、健康体检人群 2(随机)、菌尿(NIT阳性及沉渣涂片细菌阳性) 4个层次细菌总数,并做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寻找一个合适的细菌复查域值.
作者:李广华;罗燕飞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