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川;卿翠莲
目的:在不同水平探讨芦荟凝胶治疗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机制.方法:首先建立SD大鼠裸露背部10%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自然愈合组,实验组为芦荟外涂组,实验组每日用鲜芦荟凝胶外涂辐射伤口区,每日2次.辐射伤后2、6、10、18、24、34 d,每组各活杀大鼠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分别记录肉芽组织均数、创面愈合率及伤口局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bFGF的表达总体均数(123.82±10.58)低于对照组的表达总体均数(140.31±8.29),差异有显著性(t=2.25,P<0.05),以末期明显.实验组肉芽组织均数、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芦荟凝胶对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有治疗作用,机制与bFGF分泌的促进相关.
作者:卢金利;刘小平;杨芳;李明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临床和电生理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8例变异型GBS的临床表现,分析神经电生理结果.结果:4例患者以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2例以双侧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为主要表现,另2例出现头晕、复视和行走不稳;脑脊液(CSF)检查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其中1例面瘫者脑脊液正常);8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为主.结论:变异型GBS临床上因无肢体瘫痪,表现多样化,诊断有赖于CSF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作者:汪琴;王丽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以降低其误诊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5年32例孤立性蝶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2例中25例患者主要以头痛和(或)眼部症状为首诊症状,其中21例在确诊前均不同程度地经历过首诊科室的相关特殊检查和治疗.首诊误诊为血管性头痛7例,偏头痛4例,三叉神经痛l例,视神经炎2例,眼部炎症1例,眶尖综合征4例,青光眼1例,鼻咽癌1例.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中孤立性蝶窦炎9例,霉菌性蝶窦炎5例,蝶窦囊肿5例,蝶窦脓囊肿7例,蝶窦炎并息肉3例,蝶窦异物、蝶窦颅咽管瘤及蝶窦嗜酸性细胞瘤各1例.全部病例均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31例术后所有症状先后缓解至消失,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孤立性蝶窦疾病临床少见,又因其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蝶窦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致误诊、漏诊.此疾病诊断有赖于CT或MRI检查.近年孤立性蝶窦疾病误诊有明显下降趋势.鼻内镜技术改进使蝶窦疾病的治疗更安全、有效.
作者:陈才盛;崔永华;黄孝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与顺铂(DDP)腹腔内灌注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癌性腹水的效果.方法:治疗组52例癌性腹水患者应用IL-2与DDP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49例患者采用DDP做腹腔灌注化疗,予B超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腹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癌性腹水总有效率为82.7%,对照组治疗癌性腹水总有效率为53.1%.结论:DDP联合IL-2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癌性腹水有显著的协同作用(χ2=10.233,P<0.05),毒副反应小,见效快,能及时减轻患者的痛苦,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柏庆;章健;裴俊峰;钱彩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ICU内气管插管时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防范.方法:回顾性分析ICU内行紧急气管插管的916例患者的资料,比较心搏骤停与未停组病人的基本情况、插管方式、有无应用肌松剂、操作时间、尝试次数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发生心搏骤停27例.心搏骤停组与未停组在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指脉血氧饱和度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时发生心搏骤停可能与操作时间、尝试次数、肌松剂应用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搏骤停主要与肌松剂应用、尝试次数有关(P<0.001).结论:把握插管时机,插管前适当应用镇静剂而非肌松剂,加强操作者的自身建设,可能减少气管插管时心搏骤停的发生.
作者:周蕾;陈睿好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3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监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营养状况的有关指标.结果:试验组术后10、20 d的体重、三头肌皮脂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侣降均较对照组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患者实施合理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病人术后的营养状况.
作者:张慧;罗远芳;陈玉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恩丹西酮是近年来术后抗呕吐领域发现的一种新型有效药物,但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效果并不理想,对这些患者采用小剂量的异丙酚治疗,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荣银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住院儿童引起药疹(drug eruption)的具体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10例药疹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结果:药疹类型以麻疹型、荨麻疹型为主(两者相加占60.0%),重症药疹较少.致敏药物以抗生素多,占80.0%;解热镇痛药物占8.2%,磺胺类药物占5.5%,生物制品占3.6%.结论:导致药疹的药物以抗生素类多,其中以青霉素类为主,其次为头孢菌素类.临床多表现为麻疹型或荨麻疹型.治疗以抗过敏、停用致敏药物为原则,重症者予小到中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作者:骆志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索呼吸道异物患儿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总结329例行手术治疗的呼吸道异物患儿的围术期护理.结果:所有患儿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良好的术前、术中、术后观察及护理在儿童呼吸道异物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作者:陆莉;陈穗珍;黄小洁;潘美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人对糖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治疗有效,尚有部分属于难治性CITP,虽然有多种方法用于治疗CITP,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采用胸腺肽和达那唑联合治疗CITP,取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子彦;王国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患者男,20岁.因腹痛,黑便3 d入院.人院前2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并黑便,量不多,稍稀,曾于门诊查胃镜示十二指肠溃疡,否认溃疡病史.
作者:高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散发型无痛性甲状腺炎(SPT)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及有关治疗对其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诊断的SPT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心得安10 mg,每天3次,火把花根片4片,每天3次,以后随心率减慢及症状改善减量,对照组予维生素B1 20 mg,每天3次及维生素B620 mg,每天3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对照组的甲状腺毒症期为(72.5±13.5)d,正常甲状腺素血症期为(33.5±4.5)d、低甲状腺素血症期为(124.5±25.5)d,随访1年期间2例(13.3%)复发,1例遗留永久性甲减;治疗组甲状腺毒症期为(35.5±4.5)d,治疗期间未出现甲减,仅1例(6.7%)复发,未出现永久性甲减.结论:相关治疗能较快控制症状及降低复发率,并可能减少永久性甲减的发生.
作者:伊娜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季节、时间、年龄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5 285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居前三位的院前急救疾病依次为各种外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占32.43%、15.27%、12.09%;其季节性不明显,在时间上以下午4时至8时多,占21.82%,其次是晚上8时至12对,占20.74%;以青少年居多,占48.84%,其次是老年,占29.29%,再次是中年,占18.85%;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外伤.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作者:刘智勇;张永标;梁彩倩;赵锋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患儿男,17个月,因发热8 d人院.患儿院外体温高达40.4℃,无畏寒寒战,无呕吐腹泻,无皮疹,偶有咳嗽,无气急,曾在门诊肌注头孢呋辛2 d,无效,改阿奇霉素、先锋必静滴2 d,无效,后到上级医院,又输注阿奇霉素1 d,阿奇霉素+西力欣1 d,无效,来本院住院治疗.门诊血常规示白细胞17.8×109/L,中性粒细胞54%,血红蛋白107 g/L,血小板200×109/L.C反应蛋白(CRP)52 mg/L.入院查体:T 38.5℃,P 132次/min,R 30次/min,体重10 kg,精神可,咽稍充血,颈部可触及数枚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淋巴结,心音中等,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粗,无罗音.
作者:陈晓飒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Remi)及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TCI)用于控制性降压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R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20例.两组均以丙泊酚维持麻醉,R组微泵输注瑞芬太尼用于麻醉和降压,S组微泵输注芬太尼维持麻醉,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观察并记录降压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监测动脉血气和乳酸值.结果:两组均达到了预期的降压目标.S组患者降至目标血压时间较R组短,降压开始后心率逐渐增快,与术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术毕仍快于术前心率,血乳酸浓度和剩余碱绝对值均较降压前增高;S组患者降压30 min和术毕心率均较R组显著增快,术毕血压明显高于R组,并有部分病例出现反跳性血压增高;R组术中和术毕血乳酸含量和BE绝对值均较S组低.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控制性降压麻醉可控性强,复压后无高血压反跳,能有效控制鼻内镜手术的出血情况.
作者:黎笔熙;陈利民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胃肠镜检查术中应用依托咪脂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42例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脂组(E组,116例,单纯静脉应用依托咪脂0.15~0.2 mg/kg)、异丙酚组(P组,112例,单纯静脉应用异丙酚1.5~2 mg/kg)和常规组(C组,114例,常规检查).记录3组检查前、中、后5 min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1)P组和C组在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变化大时与检查前相比较,均降低或升高20%~30%和10%~30%左右.E组则变化较小,血压仅降低5%左右,心率降低6%左右,与P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组患者主诉有血管刺激症状91例,占81.2%,而E组患者主诉有血管刺激症状15例,占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无痛胃肠镜检查时,应用依托咪脂静脉麻醉可以达到与异丙酚同样满意的麻醉效果,且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明显弱于异丙酚.
作者:陈晓光;白洁;李萌萌;郝建华;郭宝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速尿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型肺炎的疗效.方法:对46例婴幼儿喘息型肺炎患儿采用速尿超声雾化或氧雾吸入治疗(治疗组),并与常规氨茶碱或立其丁治疗的32例喘息型肺炎患儿(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或0.01),且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P<0.05或0.01).结论:速尿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型肺炎简便易行,且药源广泛、价廉,在基层医院推广尤为实用.
作者:李雪山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我科于2005年6月收治1名用偏方活吞泥鳅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造成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的患者,临床罕见,作为教训应引以为戒,特此报道如下.
作者:于小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译自: 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Circulation. November 29, 2005; Volume 112 (22) Supplement. ISSN: 0009 -73221 引言1.1关于国际共识会议International Liasi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ILCOR)成立于1993年.其任务是明确与回顾有关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的国际性科研知识成果,并在处理方面达成共识.ECC包括了有关影响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的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的所有内容,尤其着重于心脏骤停的处理.在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举办了第一次ILCOR会议,会议评价了复苏学并制定了一般的复苏指导意见,后发表于Guidelines 2000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iovascular Care.此后,ILCOR委员会的研究者们继续有序地评价复苏学直至此文发表.本文摘录了这个证据评价过程所得出的结论与推荐意见.
作者:董豪坚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细胞色素P450(CYP450s)的同工酶有14种之多(CYP1-14),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及其疗效密切相关.与质子泵抑制剂(PPI)代谢相关的P450同工酶主要为肝脏微粒体中的CYP2C19和CYP3A4.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酶活性的影响显示基因剂量效应,表现为野生型纯合子(homEM)高于野生型杂合子(hetEM),更高于突变等位基因纯合子(PM).PPI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等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酸相关性疾病的疗效与CYP2C19遗传多态性有关.
作者:陈东燕;孙艳荪;乔珊;吴子刚 刊期: 200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