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塞来昔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生秀杰;房昭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 塞来昔布, 细胞增殖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及MTT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的作用.结果:塞来昔布能够有效地抑制HEC-1-B细胞的生长,并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生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再发率在30%左右或更高,首发的SAH病死率在20%~30%,而再发者的病死率高达40%~60%,故再发是造成SAH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SAH后的康复护理对防止其再发是关键.我院于1999-2005年收治58例经CT或MRI证实的SAH患者,现将防治SAH再发的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禚丽梅;葛宝芬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颌面颈切割伤致腮腺气管食管离断1例

    患者,男,37岁,车祸致挡风玻璃割伤颌颈部30 min,创面出血,气促入院.体检:面色苍白,脉搏102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80/60mmHg,颌颈部见15 cm长伤口,弧形达耳垂,立即在全麻下行颌颈部伤口探查术,术中发现颈前肌群完全断裂,创口内先予结扎止血,见气管环状软骨处完全断裂,腮腺下部断裂,食管部分断裂,颈部大血管完整,置入胃管,彻底清创后将破裂食管前壁用3-0丝线行黏膜和肌层修补术,气管断端用0-0可吸收线修补.将腮腺筋膜缝合,术后2周开始饮食,并逐渐增量,恢复顺利,1个月后出院.

    作者:杨慈;刘锦霞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诺-许兰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侵犯细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可触及的紫癜,胃肠道、关节及肾脏病变,少数还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为了探讨HSP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34例HSP患儿的血小板四项参数: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胜;陈宇明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塞来昔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及MTT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的作用.结果:塞来昔布能够有效地抑制HEC-1-B细胞的生长,并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生长.

    作者:生秀杰;房昭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氟比洛芬酯和曲马多对胃癌术后镇痛及血清皮质醇和血糖的影响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和曲马多对胃癌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以及对血清皮质醇和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曲马多组(B组)和氟比洛芬酯联合曲马多组(C组)行术后镇痛.观察3组镇痛效果并测定麻醉前和术后24 h静脉血清皮质醇、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术后视觉模糊评分法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组病人自控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24 h内用药量明显小于B组(P<0.05);3组患者术后24 h时的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升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曲马多明显减少术后曲马多的用药量,能有效缓解术后应激反应.

    作者:陈晓敏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术中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配合,确保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顺利完成.方法:我院2005年1-12月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43例,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中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监测血压变化、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及不良反应的表现并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处理.结果:43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室颤,5例心动过缓,5例低血压,3例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急性心包填塞2例,经有效处理后,均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术.结论:掌握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术中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医护默契配合,对确保顺利完成手术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卢东芳;冯丽芬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一价阴离子交换蛋白家族与相关疾病

    阴离子交换蛋白(anion exchanger,AE)是一种多功能的嵌膜蛋白,初在红细胞膜上鉴定,主要功能是转运一价阴离子,生理条件下以极快速率进行Cl-/HGO3-交换,从而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和适pH内环境,此外还具有调节红细胞携氧能力、锚定膜骨架蛋白、维持红细胞特有盘状双凹面形状和变形性等重要功能.目前至少已发现3种AE基因家族成员,分别是AE1、AE2、AE3,位于第17、7、2号染色体上.它们广泛分布于机体的组织和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异常的AE还与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对AE的研究日益受到临床医学上的重视.

    作者:黄前川;李津婴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瑞芬太尼持续泵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持续微量泵输注复合异氟醚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静脉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之后按麻醉维持用药不同分为瑞芬太尼组(R+ISO组)和异氟醚组(ISO组),观察两组病人入室、诱导后、插管时、切皮后5 min、停药及拔管各时段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血压及心率于麻醉诱导后较基础值明显降低,术中血压、心率均稳定,但拔管时R+ISO组的舒张压和心率明显低于ISO组,R+ISO组停药后神志和呼吸恢复非常迅速,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快于ISO组.结论:采用瑞芬太尼持续微量泵输注复合异氟醚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苏醒较快的麻醉用药方式.

    作者:耿津津;鲁品德;廖志品;李白莉;罗爱林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子宫平滑肌瘤合并子宫腺瘤样瘤1例

    患者女,48岁.因月经期下腹疼痛,渐近性痛经3个月,加重1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10 d来我院检查.妇科检查:子宫颈光滑,子宫增大.B超示:子宫肌瘤.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10周,子宫前壁一灰白色肌性突起,直径约4 cm,后壁见一直径约2 cm灰白色肿物,与周围组织界清,切面呈实性.

    作者:时利平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抗分泌因子在大鼠内耳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研究抗分泌因子(AF)在大鼠内耳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为临床治疗梅尼埃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断头后行内耳组织切片,用兔抗大鼠AF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F在内耳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F在内耳组织中分布广泛,呈轻中度阳性反应,反应集中于与内淋巴关系密切的部位,如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螺旋韧带Ⅰ~Ⅴ型纤维细胞分布区、前庭膜、基底膜、壶腹嵴感觉上皮及暗细胞等部位,与外淋巴相关的圆窗膜也存在中重度阳性反应,耳蜗螺旋神经节及前庭、耳蜗神经纤维均有阳性分布.结论:AF在大鼠内耳中分布范围广泛,多集中于与内淋巴关系密切的部位,提示AF可能参与内淋巴中水的调节.

    作者:李漫娜;李学佩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胸腔镜治疗手术后乳糜胸3例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术在手术后乳糜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电视胸腔镜经右胸入路膈肌上胸导管结扎治疗的3例手术后乳糜胸病例,其中左上肺癌术后左侧乳糜胸1例、食管癌术后右侧乳糜胸2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28、70、43岁.结果:手术时间分别为75、115、100 min,平均约100 min;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 270(包括左胸引流的420 mL)、1 170和1 100 mL,平均约1 510 mL;引流时间分别为5、7、7 d,平均约6 d.3例患者胸内均未能找到明显的胸导管渗漏部位,但成功控制乳糜胸,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乳糜胸无复发.结论:右胸入路的电视胸腔镜膈肌上胸导管缝扎治疗手术后乳糜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后乳糜胸有条件应尽早胸腔镜手术干预.

    作者:翁毅敏;谷力加;廖洪映;张健;黄邵洪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竹叶石膏汤加味结合塞来昔布治疗放射性口炎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口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5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洁齿、冲洗口咽、口服维生素B2、双料喉风散喷喉治疗;治疗组31例采用口服塞来昔布和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服塞来昔布和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放射性口炎有较高的疗效.

    作者:孙雷;朱海芳;李玲珠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成人单心房并单心室及大动脉转位1例

    患者男,20岁,因紫绀、活动后心悸气促20年,加重伴乏力1 d入院.患者系足月顺产,母孕期体健,否认毒物、放射线接触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出生后3个月即发现口唇、甲床紫绀,哭喊后气促明显,无晕厥、蹲踞表现,生长发育如正常同龄儿,平时不喜活动,轻中度活动后即感气促、心慌,休息后可缓解.

    作者:陈伟珍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高渗盐溶液治疗难治性颅内高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渗盐溶液在临床神经外科的应用,以及对难治性颅内高压的治疗作用.方法:对临床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12例颅脑损伤后高颅压病人,给予7.5%的高渗盐溶液降颅压治疗,观察疗效和颅内压,监测病人的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12例病例中,10例症状缓解,意识好转,7例颅内压监测者有5例颅内压小于20 mmHg.2例病情无改善.结论:7.5%高渗盐溶液有良好的降颅压作用,特别是对于颅脑创伤后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高颅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段国庆;陈小兵;丁炳谦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趋化因子SDF-1及其受体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人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SDF-1/CXCR4系统与卵巢癌细胞恶性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卵巢癌细胞系SW626中CXCR4的表达,MTT法检测SW626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体外微孔隔离室板(Transwell)检测SDF-1对SW626细胞迁移及CXCR4的封闭对其迁移的影响.结果:CXCR4 mRNA在SW626细胞呈阳性表达,抗CXCR4单克隆抗体(20 μg/mL)对SW62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SDF-1可促进SW626细胞的迁移,CXCR4的封闭能抑制SDF-1对SW626迁移的这种促进作用(P<0.05).结论:SDF-1及其受体CXCR4的相互作用可能在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干扰SDF-1/CXCR4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一个有意义的靶点和策略.

    作者:林晓琰;王泽华;王晓翊;汪宏波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眼生素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0例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R)是一种散发的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的自限性眼病,由于本病确切发病原因不明,因而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的药物治疗.笔者自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用眼生素针肌注治疗CSR患者60例,并与传统的口服维生素类或其他有利于代谢的药物等支持疗法作比较,发现前者可明显缩短病程,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肖丽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的疗效分析

    自1995-2005年底我院共收治小儿渗出性多形性红斑48例,其中30例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与未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患儿比较有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岳爱红;历红;刘凤珍;田庆玲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合并阴道出血的异位妊娠破裂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阴道出血的异位妊娠破裂患者的误诊原因,提高对异位妊娠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6例门、急诊异位妊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有阴道出血的异位妊娠破裂组及无阴道出血的异位妊娠破裂组,分析比较各组误诊率的差异.结果:有阴道出血的异位妊娠破裂组和无阴道出血的异位妊娠破裂组误诊率分别为39.86%、6.12%,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临床上对合并阴道出血的异位妊娠破裂患者初诊误诊率高,阴道出血易误认为月经,应提高警惕.

    作者:缪英年;李亮;王本国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人干燥综合征抗原A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表达人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的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方法:以人白血病淋巴细胞HL-60株cDNA为模板,RCR扩增目的基因SSA,纯化,双酶切,DNA浓缩回收,插入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热冲击法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提取质粒,双酶切鉴定并测序.结果:PCR产物大小符合要求,重组质粒pPIC9k-SSA双酶切鉴定与预期一致,测序结果正确.结论:成功构建SSA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为下一步取代从动物胸腺中人工提取低纯度、低产量的SSA抗原,研制新型抗SSA诊断试剂盒打下基础.

    作者:杨湘越;兰小鹏;冯福英;吴文冰;钟智强;廖剑;朱忠勇 刊期: 2006年第22期

  • 三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3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方案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川崎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89例川崎病小儿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A组为IVIG 0.4 g/(kg·d),连用4~5d;B组为IVIG 1.0 g/(kg·d)单次静脉滴注;C组为1.0 g/(kg·d),连用2 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川崎病发病10 d内IVIG 0.4 g/(kg·d)(连用5 d)、IVIG 1.0 g/(kg·d)单剂和1.0 g/(kg·d)(连用2 d)均能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B组的疗效优于A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均能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采用1.0 g/(kg·d)单剂静脉滴注是一种更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作者:应晶;陆燕华;董海平 刊期: 2006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