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转子下骨折多次手术失败1例

朱长春;王子文;侯福林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 股骨髁上骨牵引, 外固定架固定, 骨折内固定物, 膝关节僵硬, 动力髁钢板, 手术失败, 患者, 骨质疏松, 负重锻炼, 取出术, 骨吸收, 不规则, 原位, 移位, 下肢, 位置, 术后, 汽车, 理想
摘要:患者男, 29岁,系汽车肇事直接暴力致伤,诊为右股骨转子下骨折,按 Seinsheimer分型为Ⅱ a.在 A院行股骨髁上骨牵引,骨折位置欠理想. 1周后患者自行转到 B院,于 C臂 X光机下行力臂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骨折不稳定而移位,手术失败. 2周后改用 DHS髋动力髁钢板, 2个月后负重锻炼,下肢外旋近 45°,膝关节僵硬,屈伸范围 0~ 30°, 1年后于该院行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 1周后负重行走,原位再发骨折,次日转入我院, X线片见股骨转子下骨痂修复不规则,多个钉孔骨吸收明显,骨折近端骨质疏松严重,远端呈外旋位.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术中癌栓的处理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 (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术中癌栓的处理方式和术后恢复过程.方法:对 1995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手术治疗的 27例 HCC合并胆管癌栓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只有 56.3% (16/27)患者行肝切除、胆管取癌栓及胆道引流术.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55.6% (15/27),术后 30 d死亡率为 22.2% (6/27).结论: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预后差,但对其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改善此病预后的关键.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彭宝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自 2001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我院应用锁骨钩接骨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庆星;马爱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性颅骨缺损后修补术100例

    外伤性颅骨缺损是颅脑外伤后一种常见并发症.我科自 1997年 10月至 2004年 11月共收治 100例外伤性颅骨缺损病例行颅骨修补术,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周希汉;黄瑞宏;黄陈铭;邓锡滨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37例临床分析

    目的: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 (TCA)为先天性巨结肠 (Hirschsprug's disease,HD)的特殊类型,其病死率相对典型 HD明显升高.方法: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 37例病例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以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37例中,男 29例,女 8例;年龄 1~ 60 d,平均年龄 7.6 d; 35例表现为生后进行性腹胀、呕吐;术前合并小肠结肠炎 17例;手术中发现受累肠管长度 (共有记录 31例 ):回肠末端受累 17例;病变波及近端回肠 9例;累及空肠 5例.回肠造瘘 30例;空肠造瘘 4例;回结肠吻合 3例. 37例病人中, 25例患儿带肠造瘘治愈后出院,失访 3例,死亡 9例.结论: TCA起病较典型 HD早,合并小肠结肠炎及肠穿孔比率高,结合钡灌肠及术中病理冰冻活检为早期确诊方法.受累肠管的范围,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正确的手术方式及合适的造瘘肠管选择是提高生存率的主要方法,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感染及营养障碍.

    作者:钟微;余家康;夏慧敏;唐志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展旋后牵引治疗严重旋转移位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严重旋转移位的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因损伤重,复位后稳定性差,肘内翻畸形发生率高,治疗关键是如何预防肘内翻.我院于 2002年 2月至 2003年 2月期间采用外展旋后位尺骨鹰嘴牵引方法治疗该类型骨折 21例,经随访 10~ 18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耀忠;王志远;何汉辉;李伟强;邹勇根;郭跃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肝癌超声诊断52例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经病理证实小肝癌 52例患者和临床资料、甲胎蛋白 (AFP)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肝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AFP阳性率 58.3%;本组病例超声检出率 92.3%.随着瘤灶渐增大,其回声由弱到强演变;瘤灶增大周围声晕出现率越高,血流信号越丰富,其确诊率越高.结论:由于超声检查灵敏、廉价等优点,且肝癌检出率高,应作为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陈漫清;李晓辉;刘特彬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股骨转子下骨折多次手术失败1例

    患者男, 29岁,系汽车肇事直接暴力致伤,诊为右股骨转子下骨折,按 Seinsheimer分型为Ⅱ a.在 A院行股骨髁上骨牵引,骨折位置欠理想. 1周后患者自行转到 B院,于 C臂 X光机下行力臂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骨折不稳定而移位,手术失败. 2周后改用 DHS髋动力髁钢板, 2个月后负重锻炼,下肢外旋近 45°,膝关节僵硬,屈伸范围 0~ 30°, 1年后于该院行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 1周后负重行走,原位再发骨折,次日转入我院, X线片见股骨转子下骨痂修复不规则,多个钉孔骨吸收明显,骨折近端骨质疏松严重,远端呈外旋位.

    作者:朱长春;王子文;侯福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评价应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位及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15例青壮年外伤性股骨颈骨折行切开复位,经粗隆下行 2枚加压螺钉固定股骨头颈部 ,切取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 3 cm× 4 cm,移位至备好的头颈骨槽内.结果:术后 15例均获得 8个月至 4年的随访,骨折均在 1年内愈合.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髋关节活动良好,但有 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结论:采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位及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建炜;李志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心肌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的膜损伤与膜修饰

    生物膜是由多种脂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离子组成的超分子体系,它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结构基础.膜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主要起结构作用,并可通过其流动性和极性作用调节蛋白质功能. 膜脂主要由磷脂、糖脂和类固醇组成,而磷脂在生物膜,尤其是在动物膜体系中的含量较高. 膜脂的组分和构型对维持膜蛋白的构象,表现其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作者:易华;董传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心脏移植中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心脏移植已成为终末期心脏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 全世界心脏移植每年以 2 000~ 3 000例手术量增加,出现了相当数量生存质量高及长期存活的群体.然而 ,急慢性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血管病仍是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目前 ,许多证据表明 ,细胞凋亡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胞凋亡在心脏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作者:杨海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人工流产术中应用异丙酚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方法:对 300例早孕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常规消毒的同时,静脉推注异丙酚 3 mg/kg.观察麻醉效果、宫口松弛、子宫收缩,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麻醉副作用.分别记录推药前、入睡后、手术时、清醒后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参数,以及推药后入睡、苏醒情况.结果: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起效快,镇痛效果明显,有效率达 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扩张宫口阻力减低、子宫收缩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苏醒早,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是人工流产术中的适宜麻醉方法之一,可达到用无痛人工流产的良好效果.

    作者:李宝瑜;周凤珍;赵大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龄患者术后精神异常临床分析

    术后精神异常首先于 1834年由 Dupuytren报告 [1]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2].高龄患者术后出现精神异常尤其常见,现将 1999年 5月至 2004年 5月间术后发病的 22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章志坚;丁如良;梁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干眼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干眼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收集以眼不适就诊于眼科的患者 206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 206例中,蒸发过强型干眼 (LTD)78例,水液缺乏型干眼 (ATD)125例, 3例检查结果正常.临床症状:眼干涩 175例 (85.0% ),痒 145例 (70.4% )、视物模糊 143例 (69.4% )、异物感 138例 (67.0% ).结论:详细的症状描述结合客观检查对诊断干眼症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传统心脏手术是通过正中胸骨切口、侧胸壁切口以及胸骨横切口 [1]完成的,这些切口有显露范围广、操作方便的优点,却又有损伤大、术后切口瘢痕不美观的缺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及家属对心脏病手术治疗的要求不再仅满足于疾病的治愈,而更追求术后恢复的质量以及切口瘢痕的美观,这直接促成了微创心脏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的发展 [1, 2].

    作者:王文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性脾脏包膜下巨大囊肿误诊为胸腔积液1例

    患者, 男, 48岁, 因咳嗽、痰中带血 1年,饭后呼吸困难 1个月而入院. 1年来咳痰中带血症状无明显进展,体重下降约 20 kg.曾于外院行抗感染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及淤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曹伟;余小妹;陈俊峰;陈春芬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尿道板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方法的改进

    目的:总结应用尿道板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临床经验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36例先天性尿道下裂应用此术式的患儿,年龄 2~ 7岁,尿道缺损 1.5~ 4 cm.结果:经过术后 3~ 6个月的随访复查, 34例痊愈, 2例尿瘘.结论:改良后的术式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缩短.

    作者:张丽瑜;温英泉;李忠民;徐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应用

    1 历史回顾 回顾冠脉搭桥的历史,在体外循环尚未普及的 20世纪 50、 60年代,冠脉血运重建手术主要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 (off-pump CABG, OPCABG). 1967年,前苏联冠脉搭桥手术的先驱 Kolessov[1]报道:经左胸腔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将左胸廓内动脉吻合到左前降支,获得成功.

    作者:张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腕掌侧切割伤47例早期治疗分析

    腕掌侧切割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多为刀、玻璃等锐器所致.由于腕部的血管、神经、肌腱直接位于皮下,缺乏骨骼和肌肉的保护,因此,常为多种组织同时损伤,若处理不当将造成手功能的严重障碍.我院自 1996年 7月至 2001年 4月共收治腕掌侧切割伤 4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相森;丁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腋部皮肤切除术和大汗腺清除术对腋臭治疗的比较分析

    腋臭又称臭汗症,是由患者大汗腺排泄的汗液,经皮肤表面细菌 (主要是葡萄球菌 )的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会阴部等处,以腋窝为多,故各种治疗亦主要针对腋窝部.我院对腋臭的治疗主要用手术方式.现就我院采用的两种手术方式:腋部皮肤切除术和大汗腺清除术作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戚坚永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带缝匠肌蒂髂骨柱转移加植骨治疗青中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探索和总结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带缝匠肌蒂髂骨柱转移+植骨治疗 Ficat分期中的Ⅱ、Ⅲ期青中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对 28例病人随访半年至 11年,平均随诊 4.7年,优良率 89.3%.结论:该方法手术简单易行、损伤小,既能恢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重塑股骨头的正常结构,又能改善股骨头的力学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景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