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钢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

吴志斌;林国发;吴厚敏;江明光;陈晓峰;罗宏杰;刘耿超;陈远生;杨挺

关键词:跟骨, 骨折, 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评估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21例 24足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果:其中 18例经平均 18个月随访 ,参照有关疗效评定标准 ,优良率 9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针头手术缝线中垫片的设计与观察

    目的:对多针头手术缝线中垫片的使用进行设计并观察在心室切口中的缝合效果.方法:在 5个游离猪心上模拟左心室壁切口,对多针头手术缝线中各种垫片的使用情况进行设计,并在左心室壁切口中使用带垫片的多针头手术缝线进行缝合,对心室壁切口缝合的效果、针孔处组织的撕裂程度以及垫片对手术操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根据置放垫片的先后顺序不同,可以设计出两类置放垫片的方式,在术中临时置放垫片的设计有利于防止针孔处组织的撕裂和出血的发生.结论:在使用多针头手术缝线时合理置放垫片,可以防止撕裂针孔处心脏组织,使多针头手术缝线的优点充分得到发挥.

    作者:王文林;张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评价应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位及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15例青壮年外伤性股骨颈骨折行切开复位,经粗隆下行 2枚加压螺钉固定股骨头颈部 ,切取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 3 cm× 4 cm,移位至备好的头颈骨槽内.结果:术后 15例均获得 8个月至 4年的随访,骨折均在 1年内愈合.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髋关节活动良好,但有 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结论:采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位及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建炜;李志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TT病毒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回顾

    1997年 Nishizawa等 [1]从日本一名输血后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克隆到 1个 500 bp的片段 (N22),证实其与输血后肝炎高度相关,并把该基因片段可能代表的病毒以病人名字命名为 TT病毒 (TT virus, TTV).同年,日本科学家完成 TTV全基因的测定.我国 1998年 6月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首次分离出中国株 TTV[2].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开展了对 TTV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黎新平;缪沄;柳华芬;王红依;裘爱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微创心脏外科的现状

    微创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概念的提出是外科学的一场革命,它深刻地影响了外科学的根本理念,并渗透于外科学的各个具体专业,由此出现的微创心脏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也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心脏外科学的发展. 1997年 5月,国际上成立了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并出版了学会的官方杂志< The Heart Surgery Forum>,在心脏外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 MICS的观念已经被多数心脏外科医生接受,并且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迅速得到发展.

    作者:王文林;王武军;张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肝癌超声诊断52例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经病理证实小肝癌 52例患者和临床资料、甲胎蛋白 (AFP)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肝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AFP阳性率 58.3%;本组病例超声检出率 92.3%.随着瘤灶渐增大,其回声由弱到强演变;瘤灶增大周围声晕出现率越高,血流信号越丰富,其确诊率越高.结论:由于超声检查灵敏、廉价等优点,且肝癌检出率高,应作为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陈漫清;李晓辉;刘特彬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B超定位下乳晕切口治疗乳腺多发微小腺瘤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 B超定位下乳晕切口治疗乳腺多发微小腺瘤的效果.方法:术前 B超定位并在乳腺皮肤表面作好标记,朝多个标记集中的方向于乳晕边缘做一弧形切口,沿乳腺腺体组织表面向肿块标记处潜行分离,钳夹住病变周围腺体组织牵拉至切口旁,用丝线缝扎瘤体牵引,直视下切除肿块.结果:临床应用 194例行此切口,多个病变组织完全切除,所有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 2年乳房形态与外观正常,切口瘢痕隐蔽,瘢痕线不易察觉,医患均满意.结论:开展 B超定位下乳晕切口行多发微小腺瘤切除是安全可行的,既达到了治疗目的,又符合美学要求,尤其适合于青年女性患者.

    作者:汤君东;陈晋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人工流产术中应用异丙酚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方法:对 300例早孕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常规消毒的同时,静脉推注异丙酚 3 mg/kg.观察麻醉效果、宫口松弛、子宫收缩,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麻醉副作用.分别记录推药前、入睡后、手术时、清醒后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参数,以及推药后入睡、苏醒情况.结果: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起效快,镇痛效果明显,有效率达 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扩张宫口阻力减低、子宫收缩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苏醒早,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是人工流产术中的适宜麻醉方法之一,可达到用无痛人工流产的良好效果.

    作者:李宝瑜;周凤珍;赵大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传统心脏手术是通过正中胸骨切口、侧胸壁切口以及胸骨横切口 [1]完成的,这些切口有显露范围广、操作方便的优点,却又有损伤大、术后切口瘢痕不美观的缺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及家属对心脏病手术治疗的要求不再仅满足于疾病的治愈,而更追求术后恢复的质量以及切口瘢痕的美观,这直接促成了微创心脏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的发展 [1, 2].

    作者:王文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Ⅰ期切除吻合2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Ⅰ期切除吻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对 10年来收治无严重并存病的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 28例Ⅰ期切除吻合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8例均行Ⅰ期切除吻合,其中根治性切除 24例,姑息性切除 4例.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 5年存活率 46.4%.并发肺部感染 1例,切口感染 2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Ⅰ期切除吻合安全可行.

    作者:彭俊杰;吕辉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腔镜甲状腺手术临床应用及并发症防治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方法、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对 30例患者施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总结本类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成功完成手术 29例,中转开放手术 1例 ,手术时间 50~ 200 min,平均 91.5 min.术后 2~ 3 d拔出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 3~ 9 d,平均 4 d.共出现 3例并发症.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通过精细的术中操作和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岑延增;张嘉越;施德昆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异位甲状旁腺腺瘤伴功能亢进症8例诊断分析

    目的:提高对异位甲状旁腺腺瘤伴机能亢进症的诊断.方法:总结我院 1995- 2003年收治的 8例病人的诊治情况.结果:认为对异位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 (PHPT)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重视早期临床表现. (2)多次复查血钙、血磷、尿钙、 PTH、 X线检查等定性诊断. (3)B超(彩超)、 CT、 MRI、 99mTc-MIBI扫描定位诊断.结论: PHPT大多数为单发的甲状旁腺腺瘤 (86% ) 所致,正常情况下 ,异位甲状旁腺占 20%,对异位甲状旁腺腺瘤伴机能亢进症进行正确的诊断以及准确定位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芳;江艺;吕立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腕掌侧切割伤47例早期治疗分析

    腕掌侧切割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多为刀、玻璃等锐器所致.由于腕部的血管、神经、肌腱直接位于皮下,缺乏骨骼和肌肉的保护,因此,常为多种组织同时损伤,若处理不当将造成手功能的严重障碍.我院自 1996年 7月至 2001年 4月共收治腕掌侧切割伤 4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相森;丁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尿道板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方法的改进

    目的:总结应用尿道板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临床经验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36例先天性尿道下裂应用此术式的患儿,年龄 2~ 7岁,尿道缺损 1.5~ 4 cm.结果:经过术后 3~ 6个月的随访复查, 34例痊愈, 2例尿瘘.结论:改良后的术式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缩短.

    作者:张丽瑜;温英泉;李忠民;徐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性脾脏包膜下巨大囊肿误诊为胸腔积液1例

    患者, 男, 48岁, 因咳嗽、痰中带血 1年,饭后呼吸困难 1个月而入院. 1年来咳痰中带血症状无明显进展,体重下降约 20 kg.曾于外院行抗感染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及淤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曹伟;余小妹;陈俊峰;陈春芬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计算机辅助手术在骨科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手术(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 CAS)是综合当今先进的成像设备(如 CT、 MRI),计算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及融合,术前充分评估病人的情况,规划手术路径、方案、模拟手术、术中追踪手术器械,引导手术,确定手术范围,从而使外科手术更精确、安全、微创化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术在骨科的综合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CAOS). CAOS 技术从 90年代初在欧洲和北美问世发展十分迅速 [1~ 3].现就其在骨科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

    作者:李健;谭平先;高梁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龄患者术后精神异常临床分析

    术后精神异常首先于 1834年由 Dupuytren报告 [1]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2].高龄患者术后出现精神异常尤其常见,现将 1999年 5月至 2004年 5月间术后发病的 22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章志坚;丁如良;梁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指征选择的研究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的方法去确立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的手术指征.方法:通过对收治的 106例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病人进行随机分组、检查、治疗以及分析、比较组间数据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 47例手术 39例,成功保守治疗 8例;实验组 59例手术 52例,成功保守治疗 7例;两组成功保守治疗病例消化道复通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手术病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结论: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通过水溶性碘剂 X线消化道造影可及早认知梗阻的病理形态,使应该手术的病例避免了盲目的等待,应该保守的病例避免了急进的探查,检查本身也是安全易行的.

    作者:李继延;陈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联用丝裂霉素C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联用丝裂霉素 C(MMC)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中联用 MMC治疗慢性泪囊炎, 术中用含 0.02% (0.2 mg/mL)MMC的浸湿棉片置骨切孔区鼻黏膜和泪囊黏膜上 5 min. 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 6个月复查泪囊炎症状消失, 鼻腔泪囊造孔直径都在 3 mm以上.随访 6个月至 1年,未见复发者.没有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联用 MMC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显著.

    作者:罗忠贵;禤锦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孕三烯酮治疗保守性手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

    目的:研究孕三烯酮治疗保守性手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5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 33例术后 1周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对照组 23例无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复发率.结果:随访 12个月,治疗组症状控制优良,复发率仅 3.3%,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孕三烯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效果明显,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高祖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以门静脉、脾静脉及肺动脉血栓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1例

    患者,女, 43岁,因持续性上腹部隐痛、腹胀、劳力性呼吸困难伴发热 5个月收住院.

    作者:姜忠滨;刁国红;赵丕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