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杰;吕辉生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分型、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评估影响手术治疗的因素.方法: 1980年 2月至 2004年 2月对 8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病人行手术治疗,其中男 50例,女 39例,年龄 2个月至 35岁,平均( 6.2± 4.5)岁.临床分型:心上型 58例,心内型 24例,混合型 6例,心下型 1例. 71例术前经心导管检查和 18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全组均行根治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 82例,随访率 92.1%, 1例手术后 2年因心内管道堵塞而导致肺水肿死亡,余均恢复正常.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早期手术及保证足够大的吻合口可以防止肺静脉回流梗阻.
作者:王军;汪曾炜;朱洪玉;高文根;尹宗涛;祝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方法:对 300例早孕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常规消毒的同时,静脉推注异丙酚 3 mg/kg.观察麻醉效果、宫口松弛、子宫收缩,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麻醉副作用.分别记录推药前、入睡后、手术时、清醒后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参数,以及推药后入睡、苏醒情况.结果: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起效快,镇痛效果明显,有效率达 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扩张宫口阻力减低、子宫收缩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苏醒早,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是人工流产术中的适宜麻醉方法之一,可达到用无痛人工流产的良好效果.
作者:李宝瑜;周凤珍;赵大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外伤性颅骨缺损是颅脑外伤后一种常见并发症.我科自 1997年 10月至 2004年 11月共收治 100例外伤性颅骨缺损病例行颅骨修补术,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周希汉;黄瑞宏;黄陈铭;邓锡滨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TUVP)术后并发症的常见产生原因及相关因素,提高 TUVP的治疗效果,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 63例 TUVP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各类常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术中平均出血 80 mL,无需输血.出现各类并发症 7例,发生率 11.11%,其中电切综合征 (TURS)1例,术中较大出血 1例,尿道狭窄、轻度尿失禁各 2例,附睾炎 1例.结论:熟练掌握 TUVP操作技术及技巧,是有效地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周雄;陈扬华;蔡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以其微创优势逐步取代了开腹胆囊切除术( OC),但 LC仍存在着一定的胆道损伤并发症.胆道损伤如处理不当 ,可能会造成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1].因此, LC中怎样预防胆道损伤及恰当地处理好胆道损伤尤显重要.本文对 LC中胆道损伤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进行综述讨论.
作者:柳茂林;詹世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 0.25%、0.375%、0.5%罗哌卡因用于中斜角肌前缘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 0.25%布比卡因对照.方法:选择 ASAⅠ~Ⅱ级的上肢手术病人 80例,随机分为 4组,分别用 0.25%、 0.375%、 0.5%罗哌卡因和 0.25%布比卡因 3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病人有无不适症状,分别对感觉、运动神经和肌松进行评价.结果: 4组的 C5~ T1阻滞起效时间均 < 5 min( P >0.05).随着罗哌卡因浓度增高,麻醉强度增加, 30 mL 0.25%罗哌卡因麻醉强度明显低于 0.25%布比卡因,且满意度低,将罗哌卡因浓度提高到 0.375%,显示出与 0.25%布比卡因相当的麻醉强度,满意度达到 100%.结论: 0.2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慢,满意度低. 0.375%、 0.5%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完善,副作用少,适用于上肢手术麻醉,而以 0.375%罗哌卡因为适宜.
作者:狄华君;陈荣;陈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的方法去确立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的手术指征.方法:通过对收治的 106例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病人进行随机分组、检查、治疗以及分析、比较组间数据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 47例手术 39例,成功保守治疗 8例;实验组 59例手术 52例,成功保守治疗 7例;两组成功保守治疗病例消化道复通时间、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手术病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结论: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通过水溶性碘剂 X线消化道造影可及早认知梗阻的病理形态,使应该手术的病例避免了盲目的等待,应该保守的病例避免了急进的探查,检查本身也是安全易行的.
作者:李继延;陈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微创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概念的提出是外科学的一场革命,它深刻地影响了外科学的根本理念,并渗透于外科学的各个具体专业,由此出现的微创心脏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也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心脏外科学的发展. 1997年 5月,国际上成立了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并出版了学会的官方杂志< The Heart Surgery Forum>,在心脏外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 MICS的观念已经被多数心脏外科医生接受,并且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迅速得到发展.
作者:王文林;王武军;张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计算机辅助手术(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 CAS)是综合当今先进的成像设备(如 CT、 MRI),计算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及融合,术前充分评估病人的情况,规划手术路径、方案、模拟手术、术中追踪手术器械,引导手术,确定手术范围,从而使外科手术更精确、安全、微创化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术在骨科的综合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CAOS). CAOS 技术从 90年代初在欧洲和北美问世发展十分迅速 [1~ 3].现就其在骨科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
作者:李健;谭平先;高梁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术后精神异常首先于 1834年由 Dupuytren报告 [1]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2].高龄患者术后出现精神异常尤其常见,现将 1999年 5月至 2004年 5月间术后发病的 22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章志坚;丁如良;梁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1998年 6月至 2004年 6月共施行该手术 18例,其中Ⅰ期 6例,Ⅱ期 12例, 18例均符合笔者制订的手术适应证.结果: 18例中,术后发生表皮坏死 2例, 1月后乳头皮肤痂下愈合;皮下积液 1例经引流后愈合. 15例切口甲级愈合,顺利出院.全部病例乳头基底部切线病理检查均无癌浸润,术后 18例全部随访,长时间 7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58± 12)个月,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可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选择术式.
作者:余启文;苏兴桂;罗光辉;周宏;宋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微创心脏外科是近 10多年发展形成的一个新领域,因其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等优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电视胸腔镜辅助的外科手术(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是微创心脏外科的重要内容 [2, 3].随着微创观念和技术在心脏外科中的不断深化和推广, VATS技术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大量相关的报道,国内也有多家单位开展了这项技术,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蔡开灿;王武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和基因组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菌株用 VITEK60仪器鉴定,以双纸片协同试验( DDST)筛选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 ESBLs-KP) 11株和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 NESBLs-KP) 14株;用 XbaⅠ酶对各试验菌株进行限制性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分离酶切片段, FingerprintingⅡ指纹图谱分析软件分析 PFGE图谱.结果:菌株间 AST结果相差较大,并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耐药变迁;筛选出产 ESBLs 11株,占实验菌株的 44%; PFGE图谱分析,将肺炎克雷伯菌分为 6群 ,相似性系数为 52.63%~ 78.24% ,还有 1株不能分型.结论:在用于 ESBLs-KP治疗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首选应用的抗生素; PFGE图谱分析,产 ESBLs菌株和不产 ESBLs分在各个群中,没有发现特异的 ESBLs条带 ,但在同一群中,产 ESBLs的菌株常为同一亚群,不产 ESBLs的菌株常为另一亚群;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表型和 PFGE的基因分型可以表现为一致,也可以表现不同.
作者:龚文胜;刘厚明;何林;杨自华;唐曙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 男, 48岁, 因咳嗽、痰中带血 1年,饭后呼吸困难 1个月而入院. 1年来咳痰中带血症状无明显进展,体重下降约 20 kg.曾于外院行抗感染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及淤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曹伟;余小妹;陈俊峰;陈春芬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白内障为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手术是白内障主要的治疗手段.过熟期白内障是老年性白内障发展到后期的一种类型.过熟期白内障由于白内障成熟期持续时间过长,晶体内水分丢失,体积缩小,囊膜皱缩,重者伴有晶体皮质呈乳白色液化,悬韧带发生退行性变 [1].
作者:余洪华;郑鲜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电离子包皮环切术联合γ-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 (CA)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方法:入选 73例患者分成治疗组 38例和对照组 35例.两组均采用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对皮损包皮行环切手术并一次性烧灼残余疣体.治疗组术后第 2天起肌注γ-干扰素 200万 U,每天 1次,连用 7 d,之后改为隔日 1次肌注 200万 U,计 10次.分别于治疗结束后随访 3个月观察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 78.95%,复发率 21.05%,对照组治愈率 54.29%,复发率 45.71%,两组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分别为 5.021和 5.004, P< 0.05).结论:提示应用电离子包皮环切术联合γ-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陈汉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 微创手术的兴起和机器人介入手术 在心脏外科领域,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以及体外循环带来的巨大创伤和潜在的严重的并发症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也是一直萦绕于外科医师脑海中的梦魇.二十世纪 90年代开始,微创外科概念的出现和兴起,使传统的外科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
作者:熊利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人单核细胞系 THP-1细胞酰基辅酶 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 ACAT-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有或无干扰素γ (INF γ )的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牛磺酸与 THP-1持续孵育不同的时间, RT-PCR检测 ACAT-1 mRNA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 结果:牛磺酸显著下调 THP-1的 ACAT-1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 P< 0.05~ 0.01,n=3),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效应. INF γ促进 ACAT-1 mRNA 和蛋白表达( P< 0.05),该作用被牛磺酸部分抑制( P< 0.01).结论:牛磺酸抑制 ACAT-1的基础表达和由 INF γ诱导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柯丽;成蓓;余其振;何平;白智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应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位及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15例青壮年外伤性股骨颈骨折行切开复位,经粗隆下行 2枚加压螺钉固定股骨头颈部 ,切取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 3 cm× 4 cm,移位至备好的头颈骨槽内.结果:术后 15例均获得 8个月至 4年的随访,骨折均在 1年内愈合.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髋关节活动良好,但有 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结论:采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移位及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建炜;李志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和总结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带缝匠肌蒂髂骨柱转移+植骨治疗 Ficat分期中的Ⅱ、Ⅲ期青中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对 28例病人随访半年至 11年,平均随诊 4.7年,优良率 89.3%.结论:该方法手术简单易行、损伤小,既能恢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重塑股骨头的正常结构,又能改善股骨头的力学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景发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