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辉林;宋慧胜;冯正富;黄岩
目的:讨论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肾损害的药物抗生素类占首位,其次为造影剂、甘露醇、环孢素,病人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过性血尿和(或)肾功能异常,治愈率83.9%.结论:引起肾损害的药物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同,了解药物代谢途径及肾损害机制,可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
作者:杨红;张波;谭淑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消毒供应科室是医院消毒灭菌医疗器械和物品供应的重要部门,也是医院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素珍;阿依努尔;王永胜;杨帆;高延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对74例中晚期鼻咽癌作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疗效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74例Ⅲ、Ⅳa期鼻咽癌(92分期)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34例和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40例,放疗均采用常规放疗:鼻咽原发癌灶DT 70Gy,颈部预防照射DT 50 Gy,转移灶DT 64-70 Gy.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加顺铂(DDP)及氟脲嘧啶(5-FU)化疗5疗程:第1疗程在放疗前4周,第2疗程在放疗前1周,第3疗程在放疗第4周,第4、5疗程在放疗结束后1~2个月内完成.结果:1、3、5年生存率:放疗加化疗组为94.9%、84.6%、66.7%,单纯放疗组为84.8%、63.6%、3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3、5年局部控制率:放疗加化疗组为94.9%、87.2%、66.7%,单纯放疗组为81.8%、60.6%、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疗加化疗组的远处转移率(17.9%)较单纯放疗组(51.5%)低,出现远处转移的平均时间放疗加化疗组为21.6个月,单纯放疗组为7.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放疗加顺铂(DDP)及氟脲嘧啶(5-FU)化疗综合治疗中晚期鼻咽癌可以提高生存率、局控率,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潘辉林;宋慧胜;冯正富;黄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3 min后复苏,12只犬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CP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和复苏后6 h的心输出量(CO)和肺动脉楔压(PAWP),同时抽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放免法).结果:两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心跳骤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组的MAP在复苏成功即时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开始下降,在复苏后4、6 h低于正常对照组.CPR组的PAWP从心跳骤停前的(5.0±1.26)mmHg一直上升,到复苏后达高峰(28.83±4.79)mmHg,各观察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CO在复苏成功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6 h降至低,复苏后各观察点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电击前.TNF-α、IL-6浓度在复苏后即时和2 h开始出现明显的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与本组电击前及同时间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整个实验过程均未能检测到IL-10的浓度.细胞因子TNF-α和IL-6与CO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电击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着心功能不全和TNF-α和IL-6水平的升高,TNF-α和IL-6可能导致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作者:江慧琳;陈晓辉;张弋;许松青;田朝伟;李昭骥;林珮仪;李燕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沐舒坦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沐舒坦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用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在缓解喘憋、咳嗽症状,肺部喘鸣音消失及缩短住院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沐舒坦注射液雾化吸入可进一步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小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早期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6名年龄在31~59岁的初诊代谢综合征患者,经改变生活方式1个月后,仍达到或超过诊断标准基线水平以上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15 mg/d或二甲双胍1 000 mg/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体重、血压、心率、体重指数、简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和血脂水平等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体重略有减轻,血压、心率、体重指数、尿微量蛋白/尿肌酐比值和血脂等变化不明显.结论: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早期治疗代谢综合征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但对尿微量蛋白、血压和血脂影响不大.
作者:于雪梅;冯萍;金慧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增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差速贴壁法体外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CFs,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ngⅡ处理组,洛沙坦(losartan)+AngⅡ处理组.作用24 h后,收集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形态;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与p21和p27的蛋白表达.结果:AngⅡ可显著提高CFsMTT-OD值,使S期细胞比率增加,G1期细胞比率下降,并降低细胞p27蛋白的表达,而对p21的蛋白表达无影响.AT1受体拮抗剂Losartan可完全阻断AngⅡ的作用.结论:AngⅡ通过AT1受体促进CFs增殖的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p27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周艳芳;黄培春;鲍波;欧阳静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卡维地洛是一种新的第3代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新型有多种药理活性的抗高血压药物,具有β和α1受体阻滞作用,无内源性拟交感神经活性,高浓度时尚有钙拮抗作用,且具有明显的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有调节代谢紊乱、阻止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
作者:李学文;华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临床上可累及肾脏,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是否亦会累及肾脏报道较少,我科监测后报道如下.
作者:姜益;吴晓东;胡娟娟;张继贤;吴宏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回顾分析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白塞病9例,探讨以消化道为首发症状的白塞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1997-2004年收治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白塞病患者9例,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白塞病的消化道首发症状各异,以血便、腹痛、腹胀、反酸等为主要表现,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女性严重,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辅助抗凝药物治疗后,腹痛全部缓解.5例血便者通过内科及时治疗达到满意疗效,未进行手术治疗,病情好转明显,血便消失.结论:白塞病的消化道首发症状各异,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查体,寻找有特征性的体征,依靠内镜等检查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辅助抗凝药物治疗可以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陈小微;吴建胜;吴小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人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为NOS家族成员,它催化L-精氨酸氧化生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作者:邢飞跃;刘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立普妥、银杏达莫注射液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干预.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立普妥10 mg口服,每日1次;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30例,丹参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监测全部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极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改变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更有显著性下降(P<0.01).结论:立普妥、银杏达莫注射液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有显著疗效(P<0.01).
作者:劳永光;刘华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及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196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评分,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再将抑郁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百忧解治疗6周,治疗前后均进行SDS评分及肺功能检查.结果: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率达41.8%,百忧解治疗组SDS评分及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改善接近非抑郁障碍组.结论: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极高,尽早干预及联合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抑郁障碍及肺功能指标,促进临床症状改善.
作者:林汉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乌司他丁(UT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扩容、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常规治疗,治疗组从入ICU后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0万U+生理盐水100 mL,静脉点滴,每8 h 1次,连续用药7 d;检测两组第1、4、7天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6(IL-1、IL-6)的浓度,并观察比较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病例数,ICU的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的第4、7天所测血TNF-α、IL-1和IL-6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UTBI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ICU的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UTI对感染性休克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轻组织器官损伤,缩短患者在ICU的住院天数.
作者:潘利伟;孙来芳;郭蕾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构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糖蛋白D(gD)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制重组抗原诊断试剂、研究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方法:PCR从HSV-2基因组中扩增gD2基因,再用PCR的方法在基因两端加入两个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Xho Ⅰ和Xba Ⅰ;PCR产物经过双酶切后按照正确的读码框顺序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 A中;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 10 F'中,抗生素得到筛选转化子.结果:核酸序列测定PCR扩增的gD2片段与Gene Bank中HSV-2 G株gD DNA碱基同源性达98.4%,氨基酸同源性达95.7%.在实验过程中构建了四个表达载体,经过双酶切后琼脂糖电泳鉴定正确.结论:构建了gD2毕赤酵母表达载体四个,其中两个含有HSV-2 gB的CTL表位序列.
作者:刘仲荣;曹春来;杨慧兰;郭勇;王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滋肾健脾法(消斑汤)对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2)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消斑汤治疗,对照组用维生素C治疗,两组同时外用复方维甲酸霜,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清E2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71.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9<0.05);治疗组患者血清E2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斑汤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显著,对患者血清E2水平有降低作用.
作者:熊德;陈绿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快速诊断肾移植受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方法.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催化信号扩增法通过抗巨细胞病毒pp65单克隆抗体AAC10对外周血白细胞中的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进行标记识别.结果:检测61例肾移植受者中,HCMV pp65抗原阳性36例,活动性感染率为59%(36/61),有症状的HCMV 20例,占所有受者33%(20/61),平均抗原指数(98±31)个/2 ×105 WBC;而无症状的活动性感染HCMV pp65抗原指数平均为(21±22)个/2×105 WBC.同时检测50名健康人,结果pp65抗原全为阴性.结论:该法敏感、简便,可作为肾移植后HCMV病的早期诊断并可指导抗病毒治疗.
作者:罗先红;罗蓉;刘秀卿;黄瑞宏;张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重症感染与电解质紊乱的关系.方法:分析130例老年肺部感染的病情、病程、预后与电解质的关系.结果:病程≥10 d组,血钠、钙、氯均较<10 d组明显降低(P<0.05);多器官损害组除血钾外,血钠、钙、氯均较非多器官损害组明显降低(P<0.05);预后差组血钠、钙、氯明显低于预后好组(P<0.05).结论:老年人重症感染,病情、病程、预后与电解质密切相关,病情重、病程长者电解质紊乱更为明显;电解质紊乱又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作者:朱灿宏;毛善奎;杨静;庄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测定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脑脊液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探讨其在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8例VE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轻症组和重症组血清、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症组较轻症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重症组TNF-α和sICAM-1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轻症组治疗后TNF-α、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VE患儿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TNF-α和sICAM-1水平显著升高,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
作者:董胜英;布月青;孙红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确定外科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发生低血压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93年8月至2003年10月所有年龄65岁以上、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病人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低血压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比数比(OR)表示危险程度,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致低血压主要与病人年龄>70岁(OR=2.402,P=0.034)、急诊手术(OR=3.639,P=0.009)、麻醉阻滞平面≥T8(OR=3.705,P<0.001)、不充分的麻醉前预处理(OR=1.863,P=0.023)、及术前合并高血压(OR=1.9,P=0.006)有关.2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麻醉平面≥T8(OR 2.194,95%CI 1.153~4.177,P=0.011)、合并高血压(OR2.191,95%CI 1.103~4.351,P=0.025).结论:低血压是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常见并发症,麻醉平面和并存高血压是2个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作者:赵文辉;李声华;刘芬;李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