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珍;阿依努尔;王永胜;杨帆;高延新
消毒供应科室是医院消毒灭菌医疗器械和物品供应的重要部门,也是医院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素珍;阿依努尔;王永胜;杨帆;高延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快速诊断肾移植受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方法.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催化信号扩增法通过抗巨细胞病毒pp65单克隆抗体AAC10对外周血白细胞中的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进行标记识别.结果:检测61例肾移植受者中,HCMV pp65抗原阳性36例,活动性感染率为59%(36/61),有症状的HCMV 20例,占所有受者33%(20/61),平均抗原指数(98±31)个/2 ×105 WBC;而无症状的活动性感染HCMV pp65抗原指数平均为(21±22)个/2×105 WBC.同时检测50名健康人,结果pp65抗原全为阴性.结论:该法敏感、简便,可作为肾移植后HCMV病的早期诊断并可指导抗病毒治疗.
作者:罗先红;罗蓉;刘秀卿;黄瑞宏;张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奥亭止咳露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CVA72例分为3组:奥亭+布地奈德气雾剂组30例,布地奈德气雾剂组21例,强的松组21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28 d,观察咳嗽消失时间和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并以积分法统计有效率和显效率,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90.48%和9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奥亭+布地奈德气雾剂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布地奈德气雾剂组(60% vs 14.29%,P<0.01),与强的松组(61.90%)相当(P>0.05).奥亭+布地奈德气雾剂组平均止咳时间(5.9±1.9)d,也与强的松组(6.8±2.2)d相当(P>0.05),但明显优于布地奈德气雾剂组(9.9±3.2)d(P<0.01).奥亭+布地奈德气雾剂组有1例(3.33%)和布地奈德气雾剂组有1例(4.76%)分别发生口腔霉菌感染和声音嘶哑,而强的松组共有8例(38.09%)出现不良反应,明显大于前两组(P<0.01).结论:奥亭止咳露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是CVA既快速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新方法.
作者:罗强;涂明利;雷怀定;刘先军;朱少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确定外科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发生低血压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93年8月至2003年10月所有年龄65岁以上、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病人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低血压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比数比(OR)表示危险程度,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致低血压主要与病人年龄>70岁(OR=2.402,P=0.034)、急诊手术(OR=3.639,P=0.009)、麻醉阻滞平面≥T8(OR=3.705,P<0.001)、不充分的麻醉前预处理(OR=1.863,P=0.023)、及术前合并高血压(OR=1.9,P=0.006)有关.2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麻醉平面≥T8(OR 2.194,95%CI 1.153~4.177,P=0.011)、合并高血压(OR2.191,95%CI 1.103~4.351,P=0.025).结论:低血压是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常见并发症,麻醉平面和并存高血压是2个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作者:赵文辉;李声华;刘芬;李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早期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6名年龄在31~59岁的初诊代谢综合征患者,经改变生活方式1个月后,仍达到或超过诊断标准基线水平以上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15 mg/d或二甲双胍1 000 mg/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体重、血压、心率、体重指数、简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和血脂水平等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体重略有减轻,血压、心率、体重指数、尿微量蛋白/尿肌酐比值和血脂等变化不明显.结论: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早期治疗代谢综合征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但对尿微量蛋白、血压和血脂影响不大.
作者:于雪梅;冯萍;金慧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人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为NOS家族成员,它催化L-精氨酸氧化生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作者:邢飞跃;刘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及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196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评分,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再将抑郁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百忧解治疗6周,治疗前后均进行SDS评分及肺功能检查.结果: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率达41.8%,百忧解治疗组SDS评分及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改善接近非抑郁障碍组.结论: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极高,尽早干预及联合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抑郁障碍及肺功能指标,促进临床症状改善.
作者:林汉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香丹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用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45例,用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 d,随访1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而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U=3.4202,P<0.01).结论:香丹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盛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沐舒坦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沐舒坦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用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在缓解喘憋、咳嗽症状,肺部喘鸣音消失及缩短住院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沐舒坦注射液雾化吸入可进一步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小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以探索基层医院提高AMI治疗效果的新途径.方法:将339例符合溶栓标准的AMI病人分为治疗组(加用川芎嗪120 mg,每天1次)和对照组,两组的尿激酶溶栓和常规治疗基本相同.观察两组的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结果:再通率治疗组76.6%(131/171),对照组71.4%(120/168),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56.1%(74/131),对照组73.1%(87/120),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溶栓后两组在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加用川芎嗪能有效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不能增加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对心功能降低的抑制作用近期不明显.
作者:汪克林;唐雄修;余泳;黄强成;黄英虎;黄金水;何树发;黎子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联合顺铂(DDP)GP方案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37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采用GP方案治疗,并与40例采用传统治疗的氟尿嘧啶(5-Fu)加顺铂(DDP)FP方案治疗比较.结果:肿瘤缩小、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GP方案均优于FP方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结论:GP方案治疗肝癌显示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作为肝癌新的化疗方法.
作者:王少彬;陈俊辉;曹伟华;陈理明;李晓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早期肝纤维化疗效.方法:对照C组30例,单纯应用甘利欣、益肝灵、茵栀黄等护肝降酶退黄药物治疗;治疗A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B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观察3组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及B超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组间差异不明显;治疗A、B组中多数患者的B超指标有改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早期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并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陈啟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应用无创伤性修复技术(ART)防治儿童乳牙龋病的效果.方法:采用无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修复238颗乳牙单面洞和142颗乳牙复面洞,2年后复查ART修复龋洞的修复体保存情况.结果:单面洞和复面洞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3%和91%,单面洞ART修复的成功率与复面洞修复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别(P>0.05).ART修复1颗乳牙单面洞的平均时间为8.2 min,修复1颗乳牙复面洞的平均时间为11.6 min.结论:ART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龋病防治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姚芳;李劲松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扁平疣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面颈部、前臂、手背等部位,疣体呈褐色,为大小不等的扁平状丘疹.我们采用皮下埋植疣体治疗多发性、顽固性扁平疣8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萍;杜莉;王培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对74例中晚期鼻咽癌作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疗效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74例Ⅲ、Ⅳa期鼻咽癌(92分期)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34例和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40例,放疗均采用常规放疗:鼻咽原发癌灶DT 70Gy,颈部预防照射DT 50 Gy,转移灶DT 64-70 Gy.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组加顺铂(DDP)及氟脲嘧啶(5-FU)化疗5疗程:第1疗程在放疗前4周,第2疗程在放疗前1周,第3疗程在放疗第4周,第4、5疗程在放疗结束后1~2个月内完成.结果:1、3、5年生存率:放疗加化疗组为94.9%、84.6%、66.7%,单纯放疗组为84.8%、63.6%、3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3、5年局部控制率:放疗加化疗组为94.9%、87.2%、66.7%,单纯放疗组为81.8%、60.6%、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疗加化疗组的远处转移率(17.9%)较单纯放疗组(51.5%)低,出现远处转移的平均时间放疗加化疗组为21.6个月,单纯放疗组为7.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放疗加顺铂(DDP)及氟脲嘧啶(5-FU)化疗综合治疗中晚期鼻咽癌可以提高生存率、局控率,降低远处转移率.
作者:潘辉林;宋慧胜;冯正富;黄岩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以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滑膜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血管形成相关因子在其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PA(RNase protection assay)方法检测多种血管形成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多种血管形成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结论:滑膜组织血管翳形成与多种血管形成因子相关,其中endoglin(CD105)的表达是一种特征性标志,滑膜成纤维细胞是血管形成因子的主要来源之一.
作者:董琰;Alexei A.Grom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MiniMed胰岛素泵与常规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疗效差异.方法:分别用胰岛素泵治疗(continue subcutaneo us insulin iniection,CSⅡ)和常规胰岛素治疗方法(multi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MSⅡ)对23例和25例同期住院的糖尿病人进行了治疗.以餐前血糖在3.6~7.0 mmol/L范围作为糖尿病理想控制的指标.结果:CSⅡ治疗组和MSⅡ治疗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也明显降低;但CSⅡ组糖尿病患者较MSⅡ组在较短的时间内血糖就达到理想控制,而发生低血糖的机会明显减少.结论:胰岛素泵治疗更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可以更有效地24 h控制血糖的波动.所以,该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作者:李如成;邓能尚;刘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脑血管意外后发生急性假性结肠梗阻 (acute colonic pseudo obstruction,ACPO),因具有严重的原发疾病,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我院从1996年3月到2004年8年共收治脑血管意外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15例,现对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龚鹏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3 min后复苏,12只犬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CP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和复苏后6 h的心输出量(CO)和肺动脉楔压(PAWP),同时抽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放免法).结果:两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心跳骤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组的MAP在复苏成功即时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开始下降,在复苏后4、6 h低于正常对照组.CPR组的PAWP从心跳骤停前的(5.0±1.26)mmHg一直上升,到复苏后达高峰(28.83±4.79)mmHg,各观察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CO在复苏成功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6 h降至低,复苏后各观察点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电击前.TNF-α、IL-6浓度在复苏后即时和2 h开始出现明显的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与本组电击前及同时间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整个实验过程均未能检测到IL-10的浓度.细胞因子TNF-α和IL-6与CO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电击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着心功能不全和TNF-α和IL-6水平的升高,TNF-α和IL-6可能导致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作者:江慧琳;陈晓辉;张弋;许松青;田朝伟;李昭骥;林珮仪;李燕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和非住院患者、3代头孢菌素应用3 d以上患者与其他患者之间肠道菌群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actainase,ESBLs)菌的检出情况,以及两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方法:将两组标本分别接种到麦康凯平板、含1μg/mL头孢他啶的麦康凯平板和含有1μg/mL头孢噻肟的麦康凯平板上,35℃培养,细菌鉴定采用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NC 21鉴定板鉴定,保留大肠埃希菌做进一步抗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做10种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试验,ESBLs的检测和确定用双纸片确认试验,依照NCCLS的判断标准.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4软件进行.结果:从366份住院病人粪便标本中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98株,对照组标本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菌6株,两组相差显著,P<0.05;两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相差显著,P<0.05;用3代头孢类药物3 d以上的住院病人和其他病人肠道中产ESBLs菌的检出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抗菌药物的应用可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的耐药性,增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比例.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的同时防止机体正常菌群中产ESBLs菌的大量产生,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株内源性或医源性感染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者:丁进亚;刘讯;彭晓丹;董玉梅;齐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