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切除并肺减容术治疗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

尹晓清;伍硕允;赵英萍;吴炎豪

关键词:肺肿瘤,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切除术, 肺减容术
摘要:目的:探讨肺切除并肺减容术对早期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9例早期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肺弥散量(DLCO)明显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明显增高,按传统方法为肺切除手术禁忌,但ECT通气血流扫描示两肺有通气血流不均匀区域存在,有肺减容手术指征.同期行肺切除并肺减容术.结果:9例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人自觉病状如胸闷、气急改善.术后6个月,FEV1、FVC、DLCO、气促指数、6 min行走距离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PCO2明显低于术前(P<0.05).随访6~38个月无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对有选择的早期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病例,同期实行肺切除并肺减容术是适宜的治疗方法,从而扩大了肺癌的手术适应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海带硫酸多糖对人宫颈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海带硫酸多糖(LPS)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体外生长、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LPS处理HeLa cell,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细胞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记录细胞周期改变、bcl-2及NF-κB p65基因表达情况.结果:LPS使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周期受到阻滞,bcl-2蛋白与NF-κB p65的表达随着LPS浓度的增加与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LPS明显抑制人宫颈癌细胞株的生长,并通过影响bcl-2、NF-κB p65基因蛋白的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

    作者:孙冬岩;林虹;史玉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运用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转归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及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7例HMD患儿气管内给予PS,观察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胸片的变化,分析其疗效、并发症及转归.结果: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机械通气参数PIP、PEEP、MAP、RR明显降低;血气分析PaO2及pH值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4h胸片提示肺部病变明显改善.肺出血、颅内出血及硬肿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PS治疗HMD可明显改善其转归,减少上机时间、住院天数及死亡率.

    作者:李彤;佘绍逸;佘璇瑜;郭继忠;林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经尿道电汽化联合电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 electro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TUV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electro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联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hyperplasia,BPH)的疗效.方法:2001年5月至2004年10月,运用TUVP联合TURP治疗BPH 168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 min,平均失血量80 mL,术中输血3例,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发生.随访132例,时间3~30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术前(23.3±4.6)分下降至术后(8.6±2.8)分(t=31.36,P<0.01),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5.2±0.6)分下降至术后(1.8±0.5)分(t=50.02,P<0.01),大尿流率由术前(5.3±3.9)mL/s上升至术后(15.2±5.3)mL/s(t=17.29,P<0.01).残余尿量由术前(68.8±13.4)mL下降至术后(19.2±14.8)mL(t=28.54,P<0.01).结论:TUVP联合TURP治疗BPH,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苏广武;王永忠;刘建平;陈晓辉;周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自制器械行微创术治疗老年股骨近髋部骨折128例

    目的:利用自制器械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近髋部骨折,总结128例老年性近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近髋部骨折进行复位,经皮先打入两根导针,C臂机或透视下见骨折对位及导针位置满意后,顺导针在皮肤上切一约0.8 cm的小口,直达骨皮质,之后将套管、套心等按顺序套入导针并沿导针向前推进,抵骨皮质后,去除套心,经套管以空心钻钻开骨皮质,后在套管保护下旋入特制的螺纹钉.结果:进行该项手术病人128例,术后4个月至1年随访,除3例股骨头坏死,2例术时因股骨头旋转骨折端对位困难后改为股骨头置换术,5例出现畸形愈合,颈干角变小外,余118人全部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该手术创伤小、设备简单,适合于老年性近髋部骨折且体质较差病人的治疗.

    作者:郭永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合并气管、支气管黏膜血管淋巴管瘤致咯血1例

    患儿,女,2岁6个月.因反复咯血2年,气促2月于2004年12月16日第5次入院.患儿自2002年12月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咯鲜血,每次量约2~100 mL不等.2003年4月起所咯鲜血中常夹黏膜样块状物.其间予以强的松等治疗,间断半年未再咯血,2003年10月起渐出现气促,进行性加重,2004年12月死于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

    作者:陈宏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EB病毒感染诱发的脂膜炎1例

    患儿,女,8岁,以发现肝大4个月余,进行性消瘦3个月余之主诉于2002年12月6日入院.患儿于4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37.5℃左右,肝肋下2.5 cm,剑突下1.5 cm,质偏硬,脾肋下未及,查支原体抗体IgM 1:32,ALT 60 U/L,AST 76U/L,诊断为支原体感染.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素治疗无效,用地塞米松后体温降至正常.

    作者:周晓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骨折中应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技术于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251名实施了坚固内固定技术的上颌骨或下颌骨骨折患者临床观察分析.结果:251例患者中除4例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局部血供较差而发生创面感染,终取出钛板外,其余247例创口均一期愈合,平均14 d后拆除颌间牙弓夹板,咬颌关系均正常,颜面部无明显瘢痕、畸形.3个月后复查:骨折端对位良好,咬颌关系正常,张口度基本恢复;半年后复查:面部无畸形,钛板周围骨质无吸收,钛板无移位,骨痂形成.结论:坚固内固定技术中所使用的小夹板与人体骨组织和软组织均有良好的相容性,较低的致敏性,而且无毒,无致癌性,除非感染,一般情况下可长期永久保留在体内.

    作者:王一敏;刘惟嵩;陈邦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15例分析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影像特点、免疫组化、病理组织起源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15例SHL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肺叶切除10例,肺段切除2例,肿瘤摘除与肺楔形切除2例,肺叶切除合并肺大泡结扎术1例,切除组织均行病理确诊;术后均痊愈出院.12例随访1~3年,经X线或CT检查无复发.结论:SHL主要由立方细胞与多角形细胞构成,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原始呼吸上皮细胞.对于SHL患者,首选治疗为早期手术,预后良好.

    作者:程晓峰;景华;李德闽;胡小南;罗立国;易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B超监视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的探讨

    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的价值.方法:在B超监视下,对26例子宫纵隔患者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结果:26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平均为30(15~40)min,出血量平均为15(10~20)mL,住院时间平均为3(1~5)d,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宫腔形态正常,无粘连积血,自然流产率由术前的90.2%下降至术后的6.7%,足月分娩率由术前的3.9%上升至术后的73.3%,无分娩并发症发生.结论:B超监视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法,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作者:赵丹曦;谭晓嫦;孙平;郭艳霞;邓群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腹茧症9例诊治体会

    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腹部疾病,术前诊断困难.我院从1985-2003年共收治9例,现结合文献,对本病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作者:龚鹏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胸导管结扎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

    目的:探讨常规行胸导管结扎预防术后乳糜胸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全组318例患者,术中均常规行胸导管结扎.同期823例作为对照未行胸导管结扎.结果:结扎组无一例乳糜胸发生.结论:常规术中结扎胸导管能 有效预防术后乳糜胸的发生.

    作者:徐启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护理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护理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护理程序包括术前对患者各系统的综合评估及通过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等.结果:通过对45例实施护理程序组与29例未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发现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P<0.05),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结论:使用护理程序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陆雪梅;叶小芬;欧月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输注TGF-β1基因修饰的供体脾细胞诱导同种大鼠移植心脏耐受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TGF-β1修饰的供者脾细胞特异性输注对同种大鼠移植心脏耐受的诱导及效果.方法:建立同种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用脂质体转染TGF-β1基因修饰供者脾细胞;观察TGF-β1修饰的脾细胞输注组,单纯脾细胞输注组和假处理组移植心脏存活天数和病理改变.结果:建立了稳定转染TGF-β1基因的睥细胞;TGF-β1修饰的脾细胞特异性输注可明显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17.0±3.3)d,与单纯脾细胞输注组(7.0±1.1)d和假处理组(6.3±1.0)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可明显减轻同种移植心脏的病理损伤.结论:输注TGF-β1基因修饰的供体脾细胞可诱导同种大鼠移植心脏的耐受产生.

    作者:成俊;夏穗生;史晓峰;谢森;唐礼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76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6例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病人的发病时间、年龄、受伤部位、伤情程度、发病类型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外伤后3周内出现精神障碍46例,占60.5%.与额叶损伤有关的病例共54例,占71%.治疗后痊愈68例,占89.5%;显著进步6例,占7.9%;进步2例,占2.6%.结论: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多发生在伤后早期,以中青年多见,受伤部位以额叶多见,其次是颞叶;受伤类型中以脑挫裂伤多见,病程多较短,经积极治疗,效果好,多可治愈.

    作者:谢贤生;彭玉平;黄建斌;杨建雄;叶志其;廖驭国;刘胜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烧伤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治疗眼烧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新鲜羊膜治疗眼烧伤病人1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结果:术后无1例眼发生感染,除一例急性硷烧伤患者术后5 d羊膜溶解、脱落外,其余患者术后羊膜植片平复,结膜充血均得到明显改善,16眼视力较术前(10眼光感,6眼手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用羊膜修复眼结膜和角膜创面,可以达到重建眼表的目的,而且羊膜取材方便,在治疗上有明显优势.

    作者:何志恒;罗崇彬;刘宁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BRCA1基因全长mRNA序列分析技术

    目的:建立BRCA1基因全长mRNA序列测定方法.方法:根据文献和GenBank(U14680)报道的BRCA1基本序列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建立6个特异性逆转录PCR(RT-PCR)技术,分段且扩增BRCA1全长mRNA,然后采用毛细管电泳进行cDNA测序,方法建立后用于3名健康女性样本.结果:6个特异性RT-PCR反应扩增片段相互覆盖,使序列分析结果包括全长BRCA1 mRNA,共5000多bp.3名经PCR技术检测确定携带正常BRCA1基因的样本的mRNA分析结果显示,其BRCA1 mRNA序列均与过往报道的正常mR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所建立的RT-PCR特异性结合BRCA1基因,能用于其mRNA全长序列分析.

    作者:徐红先;周冬仙;熊文;邵超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吡格列酮和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拜糖平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2例和拜糖平组38例进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病人空服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及胰岛素分泌变化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较拜糖平组明显(P<0.05),而拜糖平组降低餐后2 h血糖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1),两组均能降低HbA1c,两组对降低HbA1c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拜糖平组血总胆固醇较吡格列酮组下降,而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较拜糖平组下降,且HDL-C较拜糖平组升高(P<0.05);吡格列酮组胰岛素分泌较拜糖平组减少(P<0.05).结论: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优于拜糖平,而拜糖平降低餐后2 h血糖优于吡格列酮,两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而且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农文忠;郑培衡;农为民;韦春清;雷杨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游离端牙列缺损伴严重磨耗(牙合)1例临床总结

    目的:研究精密附着体固位型可摘义齿运用于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伴严重磨耗(牙合)的修复效果.方法:严格选择适应证,完善病例设计,临床操作,术后定期复查复治,妥善使用,观察近中期临床修复效果.结果:该例患者在修复牙列缺损的同时升高咬合,取得良好的固位、稳定、美观效果,并改善了关节,牙周症状.结论:精密附着体固位型可摘义齿运用于kennedv Ⅰ、Ⅱ类牙列缺损伴严重磨耗(牙合)是可行的,且随着临床、技工、材料学的发展成熟,适应证会更宽广.

    作者:吴伟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0.125%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妊娠孕16~27周要求中止妊娠产妇40例,ASA Ⅰ-Ⅱ级.自愿要求镇痛者为镇痛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未采取镇痛措施者4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腰L3-4间隙硬膜外置管给予0.125%罗哌卡因(6~8 mL)+芬太尼1.5μg/mL,记录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情况.结果:镇痛前VAS评分(9.3±0.76)分,用药后VAS(1.1±0.5)分,与镇痛前比较P<0.05,运动阻滞仅1例1级,其余均为0级.两组引产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对孕妇无不良影响,适用于中孕引产镇痛.

    作者:李真;周国斌;崔建修;赵国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酪氨酸酶在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皮肤黑色素合成反应的限速酶,参与决定了哺乳动物皮肤、头发的颜色.部分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如黄褐斑、雀斑等,就是由于过量水平的黑色素在表皮沉积形成.因此,可以选择应用酪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合成反应链,减少其在皮肤内的生成从而达到祛斑增白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在化妆品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不断有更新更有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得到研究并开发.本文从分类学角度入手,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对目前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研究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丁大鹏;马文丽;郑文岭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