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姚萍
患者女,42岁,2004年5月22日因乳腺癌根治术后拟行预防性化疗收住我院.入院时测T 36.2℃、 P 76次 /min、R 19次/min、BP 135/80 mmHg.积极完善各项检查后,24日开始行CAF方案化疗.
作者:马海青;常春云;张俊英 刊期: 2005年第22期
先天性双侧唇裂由于前唇发育不良,在行唇裂修复时组织量不足,加之术中前颌处理不当、未行口轮匝肌重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基层医院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畸形并不少见.常规术式虽可修复唇裂术后上唇缺损畸形,但在上唇、鼻的整体结构及颌面部协调性的恢复方面不甚理想.
作者:李克义;张彬;牛怀恩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 2003年 4月至 2004年 10月收治的 48例老年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 65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其中 45例在全麻下进行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3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18例,切口感染 3例,皮瓣坏死 2例.无一例因合并症死亡. 结论:老年乳腺癌在处理好合并症的基础上,临床治疗应以外科手术为主 ,并应多选择改良根治的手术方式.
作者:邱献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为了解抗精子抗体 (ASAB)阳性和子宫内膜抗精抗体 (EMAB)阳性对女性不育的影响程度,本文通过 68例不育女性进行 ASAB和 EMAB检测,同期对 57例孕 40~ 65 d的孕妇在接受人工流产前后分别行 ASAB和 EMAB检测作对照研究观察.
作者:叶利服;朱震震;藤霞;章微微;赖黛黛;藤银花;周明雅;刘高川;周惠耕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对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 FABP)的临床运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004年 6- 10月间新华医院儿科住院病人 32例,年龄 4个月~ 7岁.实验组: 5例肠套叠, 10例完全性肠梗阻,并记录病变肠管的长度.对照组: 8例阑尾炎, 4例胃肠炎, 2例肠粘连, 1例胃溃疡, 2例肾积水.所有患儿入院后抽取 2 mL静脉血,采用 ELISA试剂盒测定 I FABP含量.结果:实验组、对照组 I FABP分别为: (1 237.66± 747.27) ng/mL、 (81.77± 29.60) ng/mL(P< 0.001).术前 I FABP与肠管病变长度呈正相关 (r=0.855).肠坏死病人术后 I FABP含量迅速下降.结论: I FABP是肠缺血较为敏感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沈涤华;施诚仁;吴燕;徐远飞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口服醛固酮受体阻断剂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螺内酯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加用螺内酯 40 mg 1次 /d口服, 4周后患者行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利用心率变异软件求得其时域、频域指标.结果:螺内酯组患者时域指标 SDNN、 SDANN、 rMSSD、 PNN50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1);频域指标中低频功率( LF)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但螺内酯组高频功率( HF)显著大于对照组,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 LF/HF)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存在影响,可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损的自主神经功能.
作者:鲁爱娟;孙晓建;张传焕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大剂量醛氢叶酸( CF)、氟尿嘧啶( 5Fu)与顺铂( DDP)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38例中胃癌 18例,大肠癌 20 例. CF 200 mg/d,静滴 2 h, 5Fu 750 mg/d,于 CF滴完后立即静滴,维持 8 h,连用 5 d; DDP 40 mg/d静滴,连用 3 d. 28 d为 1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 7.9%,部分缓解 42.1%,稳定 42.1%,进展 7.9%.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总分缓解) 50.0%,胃癌与大肠癌的有效率分别为 55.6%、 45.0%,初治与复治有效率为 66.7%和 35.0%.主要毒副反应为外周静脉炎、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多为Ⅰ~Ⅱ级.结论:该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疗效较好,毒性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艳玲;申东兰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方法对慢性前列腺炎 (CP)伴性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性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 159例慢性前列腺炎伴性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临床康复治疗.结果: 159例慢性前列腺炎伴性功能障碍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率为 38.99%,显效率为 42.14%,有效率为 17.61%,无效率为 1.26%,性功能改善明显.结论:慢性前列腺炎伴性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手段,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其它手段,可达到满意疗效.
作者:马建军;保庭毅;姜雪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穿孔性阑尾炎容易并发术后切口感染 [1],甚至可造成切口裂开.预防切口感染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也是一个基本的临床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1999- 2004年对 174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探讨了术中局部应用抗生素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
作者:代劲松;颜登高;刘绍训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Ⅰ型与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及胶原形态的改变.方法: (1)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60只 ). (2)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A组, 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 B组, 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 2.5 μ g/100 μ L及 5.0 μ g/100μ 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 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一次,共 7 d.)及对照组( C组, 10只,注射生理盐水,共 7 d; D组, 10只,空白对照组). (3)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 (4)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A、 B组实验后瘢痕体积缩小 ,A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B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胶原含量均减少( P< 0.05);但以分布情况而言,Ⅰ型胶原减少较Ⅲ型胶原明显;两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C组和 D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两者均使相应的胶原排列分布及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但Ⅰ型减少较Ⅲ型明显;而两者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作者:张涛;朱家源;朱斌;林玉坤;李新强;唐冰 刊期: 2005年第22期
发生于软组织的副脊索瘤比较罕见,我院收治1例男性患者,随访治疗 16年,前后行3次手术,2次病理诊断未能确诊,第3次病理诊断确诊.报告如下.
作者:雷玉涛 刊期: 2005年第22期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渐增高,但由于胃肠道肿瘤早期常无明显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合并胆囊结石时容易被漏诊、误诊,现将我院自 1990- 2004年间收治的 15例胃肠道肿瘤合并结石性胆囊炎而被误诊的原因及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邵欢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 A)与肿瘤内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 采用 RT PCR的方法检测 VEGF A 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VEGF A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用 VEGFR 3标记淋巴管行免疫组化染色,人工计数淋巴管密度( LVD),统计分析 VEGF A mRNA及 VEGF A蛋白与 LVD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VEGF A mRNA及 VEGF A蛋白的表达与 LVD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 VEGF A的高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邱敏;梁志清;王玲 刊期: 2005年第22期
1998年 3月至 2005年 3月,我们用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 127例,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振球;贺端清;袁延才;周卫健;蒋海容;周明伟;梅阳九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患者女, 32岁,以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进行性加重 7 h,于 2004年 12月 28日下午 3点急诊入院.该患者因在火药着火救火中吸入大量化学性烟雾,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口唇四肢严重紫绀,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急来我院就诊.
作者:蒙丽珍;郭瑞金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临床疗效,以优化临床进一步的诊疗方案.方法: 27例因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而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分析每日总剂量相似的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 (B组, 14例 )与间歇推注呋塞米 (A组, 13例 )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病人的 1周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以及对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使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的肺水肿改善更好,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1周病死率、住院总病死率、心律失常发生率、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均有明显减少趋势,其中电解质紊乱率、肌酐均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01).结论: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更安全有效.
作者:温隽珉;汪涛;董少红;罗林杰;黎雅清;温定国 刊期: 2005年第22期
肝移植手术由于患者多为终末期肝病,全身情况差,常伴有肝肾综合征.术前多有体液分布的不均衡 ,加上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液体丢失多,常导致血容量不足和内环境改变.术中需大量快速输液、输血和应用各种药物.
作者:谭红梅;戴红霞;张秦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评估泽马可 12 mg/d用药的有效性.方法:将 68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平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泽马可和谷维素(安慰剂)治疗 4周. 4周后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泽马可组患者总体症状明显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 88.2%,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 50%( P< 0.05).结论:泽马可 12 mg/d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缓解便秘、腹胀、腹痛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郑东阳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及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静脉麻醉药用量及麻醉后清醒的影响.方法: 32例 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胸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Ⅰ组,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n=16);Ⅱ组,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组( n=16).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静脉麻醉药用量、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结果:两组气管插管前 HR、 SP、 DP较诱导前明显下降( P< 0.05),其它观察时点差异无显著性;静脉麻醉药用量,Ⅰ组少于Ⅱ组( P< 0.05);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Ⅰ组短于Ⅱ组( P< 0.05).结论 :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及复合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均平稳,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明显减少静脉麻醉药用量,缩短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
作者:张胜;吴新文;张佳君;邓庆华;刘崇丽;辛博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调查本区域内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与 EB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探求其免疫相关规律及机制.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 76例 RA患者,检测其血清 EB抗体( IgG/VCA)、 INF γ、 IL 4、 IL 8、 RF、 ANA及外周全血中 CD3+、 CD4+及 CD8+;以 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76例 RA患者血清中 IgG/VCA阳性率( 33/76)显著高于对照组( 4/40)( P< 0.01);血清中 INF γ、 IL 8、 R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RA患者血清 ANA阳性率( 36/76)亦高于正常对照( 3/40);在 RA患者,血清 IgG/VCA阳性率显著高于 RF异常增高率( 20/76);与对照组比较, RA患者外周血中 CD3+计数及 CD4+ /CD8+比值降低、 CD8+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 RA患者血清 IL 4平均含量及外周血 CD4+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EB病毒感染与 RA发病可能有关,血清 IgG/VCA检测可作为 RA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EB病毒可能参与患者体内异常免疫调节,引发自身免疫的病理变化; RA患者体内存在 Th1细胞 (主要分泌 INF γ )与 Th2细胞 (主要分泌 IL 4)激活紊乱现象,并伴血清 IL 8含量增高,可能与 RA患者持续的关节炎性损伤有关.
作者:张悦;朱玉琨;王惠萱;陈燕;陈忠明 刊期: 200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