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B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免疫学分析研究

张悦;朱玉琨;王惠萱;陈燕;陈忠明

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疱疹病毒科感染, 疱疹病毒4型
摘要:目的:调查本区域内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与 EB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探求其免疫相关规律及机制.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 76例 RA患者,检测其血清 EB抗体( IgG/VCA)、 INF γ、 IL 4、 IL 8、 RF、 ANA及外周全血中 CD3+、 CD4+及 CD8+;以 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76例 RA患者血清中 IgG/VCA阳性率( 33/76)显著高于对照组( 4/40)( P< 0.01);血清中 INF γ、 IL 8、 R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RA患者血清 ANA阳性率( 36/76)亦高于正常对照( 3/40);在 RA患者,血清 IgG/VCA阳性率显著高于 RF异常增高率( 20/76);与对照组比较, RA患者外周血中 CD3+计数及 CD4+ /CD8+比值降低、 CD8+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 RA患者血清 IL 4平均含量及外周血 CD4+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EB病毒感染与 RA发病可能有关,血清 IgG/VCA检测可作为 RA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EB病毒可能参与患者体内异常免疫调节,引发自身免疫的病理变化; RA患者体内存在 Th1细胞 (主要分泌 INF γ )与 Th2细胞 (主要分泌 IL 4)激活紊乱现象,并伴血清 IL 8含量增高,可能与 RA患者持续的关节炎性损伤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唇带蒂组织瓣修复上唇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畸形

    先天性双侧唇裂由于前唇发育不良,在行唇裂修复时组织量不足,加之术中前颌处理不当、未行口轮匝肌重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基层医院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畸形并不少见.常规术式虽可修复唇裂术后上唇缺损畸形,但在上唇、鼻的整体结构及颌面部协调性的恢复方面不甚理想.

    作者:李克义;张彬;牛怀恩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后清醒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及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静脉麻醉药用量及麻醉后清醒的影响.方法: 32例 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胸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Ⅰ组,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n=16);Ⅱ组,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组( n=16).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静脉麻醉药用量、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结果:两组气管插管前 HR、 SP、 DP较诱导前明显下降( P< 0.05),其它观察时点差异无显著性;静脉麻醉药用量,Ⅰ组少于Ⅱ组( P< 0.05);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Ⅰ组短于Ⅱ组( P< 0.05).结论 :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及复合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均平稳,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明显减少静脉麻醉药用量,缩短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

    作者:张胜;吴新文;张佳君;邓庆华;刘崇丽;辛博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一氧化氮对腹腔感染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第二信使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大鼠腹腔感染脓毒症时血清一氧化氮 (NO)与心肌环磷酸腺苷 (cAMP)、环磷酸鸟苷 (cGMP)的关系,探讨 NO在地塞米松 (Dex)治疗脓毒症中对心肌细胞第二信使的介导作用.方法:健康成熟 Wistar大鼠 144只,随机取 9只为实验前基础值组 (0h),余 13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及 Dex治疗组.各组于实验后 2、 4、 8、 24和 48 h分别取 9只断头取血测定血清 NO变化,并取心脏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 cAMP及 cGMP浓度.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 NO于 2 h开始显著升高( P< 0.01), 24 h达到高峰,浓度约为 0时的 12倍; Dex组血清 NO于 4 h开始升高( P< 0.05), 24 h达到高峰( P< 0.01),但升高程度低于脓毒症组( P< 0.01).( 2)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心肌 cAMP、 cGMP 2 h开始升高 (P均 < 0.05),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于 24 h浓度高( P均 < 0.01); Dex组心肌 cAMP、 cGMP于 2 h显著升高,显著高于脓毒症组 (P均 < 0.01),为基础值的 2倍( P均 < 0.01),此后逐渐下降,至 48 h接近对照组.结论:腹腔感染脓毒症时大鼠血清 NO与心肌 cAMP、 cGMP浓度随时间而逐渐升高,而在 Dex组明显降低,说明 Dex通过调节此信号系统,稳定肌体内环境,对心肌起部分保护作用.

    作者:王涛;熊建琼;文亮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骨髓坏死4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骨髓坏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效果.方法:对 41例骨髓坏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原发病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占 82.93%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 36.59%.有 8例原发病缓解,骨髓坏死也得到了治愈.结论:该病起病急,愈后差,确诊需靠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无特殊治疗方法,以针对原发病及对症治疗为主.

    作者:唐伟兰;陈瑜;陈秋生;郑宇;沈志祥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肛门内按摩加药物注射治疗顽固性坐骨神经痛15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肛门内按摩+药物注射,辅以整脊疗法治疗顽固性坐骨神经痛患者 15例.结果: 15例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改善,临床治愈率 100%.结论:肛门内按摩+药物注射,治疗顽固性坐骨神经痛,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炳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VEGF-A与卵巢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 A)与肿瘤内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 采用 RT PCR的方法检测 VEGF A 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VEGF A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用 VEGFR 3标记淋巴管行免疫组化染色,人工计数淋巴管密度( LVD),统计分析 VEGF A mRNA及 VEGF A蛋白与 LVD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VEGF A mRNA及 VEGF A蛋白的表达与 LVD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 VEGF A的高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邱敏;梁志清;王玲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胰岛素抵抗大鼠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及基因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致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中,葡萄糖 6 磷酸酶( G 6 Pase)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改变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 16只,随机分为 2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制作胰岛素抵抗模型. 6周后测定各组体重、血糖、血脂、胰岛素变化,并利用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术评价胰岛素敏感性.测定肝脏微粒体 G 6 Pase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 G 6 Pase活性增高 [(0.51± 0.11) vs ( 0.32± 0.11)μ mol/(min· mg prot), P< 0.05],两组间的 G 6 Pase基因表达无差异.结论 :G 6 Pase参与了肝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全民;张素华;任伟;吴静;倪银星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外科治疗高龄乳腺癌48例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 2003年 4月至 2004年 10月收治的 48例老年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 65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其中 45例在全麻下进行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3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18例,切口感染 3例,皮瓣坏死 2例.无一例因合并症死亡. 结论:老年乳腺癌在处理好合并症的基础上,临床治疗应以外科手术为主 ,并应多选择改良根治的手术方式.

    作者:邱献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治

    椎基底动脉硬化及颈椎病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眩晕、耳鸣、耳聋及行走不稳等症状,临床常见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平卧可自行缓解,多于数分钟内意识恢复,不遗留后遗症状,有反复发作倾向.

    作者:王鲁妮;张源源;肖;飞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平板运动试验中发生晕厥的常见原因探讨

    平板运动试验是临床上早期发现冠心病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具有方法简便,无创伤,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应用.该检查虽相对安全,但在运动中出现晕厥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现就我科近 5年来在行平板运动试验中发生晕厥的病例报道如下,以探讨其原因.

    作者:陈彬;詹中群;周建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和工业的发展,交通伤和意外损伤的增多,颌面部骨折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传统的颌间结扎加牙弓夹板固定的治疗方法已逐渐被微型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所取代.

    作者:冯航;朱李军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

    目的:观察口服醛固酮受体阻断剂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螺内酯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加用螺内酯 40 mg 1次 /d口服, 4周后患者行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利用心率变异软件求得其时域、频域指标.结果:螺内酯组患者时域指标 SDNN、 SDANN、 rMSSD、 PNN50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1);频域指标中低频功率( LF)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但螺内酯组高频功率( HF)显著大于对照组,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 LF/HF)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存在影响,可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损的自主神经功能.

    作者:鲁爱娟;孙晓建;张传焕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抢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成功1例

    患者女, 32岁,以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进行性加重 7 h,于 2004年 12月 28日下午 3点急诊入院.该患者因在火药着火救火中吸入大量化学性烟雾,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口唇四肢严重紫绀,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急来我院就诊.

    作者:蒙丽珍;郭瑞金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复方石韦片治疗下尿路感染96例临床观察

    本研究采用复方石韦片治疗下尿路感染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敏;程业刚;王小琴;金劲松;郭金甲;何太文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在体外分离获得兔骨髓基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的基础上探索诱导该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转化生长因子-β 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1, TGF β 1)的适宜浓度.方法:第 3 代 BMSCs分别用 TGF β 1 5 ng/mL、 10 ng/mL和 20 ng/mL诱导 2周,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 MTT法、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骨髓中分离获得的 BMSCs在体外增殖旺盛, TGF β 1诱导后细胞生长明显减缓.与对照组相比,经过诱导 2周后的 BMSCs在 48 h时 5 ng/mL TGF β 1组的 MTT 光密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而 10 ng/mL组和 20 ng/mL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但在 72 h时 3个诱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而 3个诱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5 ng/mL TGF β 1体外诱导 BMSCs 2周后,细胞甲苯胺蓝异染明显,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现为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结论: 5 ng/mL TGF β 1诱导 B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是比较经济和可行的方法.

    作者:朱伟南;陈鸿辉;李爱国;金海燕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潜行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Ⅱ、Ⅲ期肛裂120例

    Ⅱ、Ⅲ期肛裂指肛裂反复发作,有溃疡形成,常伴有肛乳头肥大、前哨痔、皮下瘘等,临床上治疗术式有多种,本人在2002年3月至2003年10月运用潜行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Ⅱ、Ⅲ期肛裂120例,疗效满意,据报告如下:

    作者:戴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术中局部应用抗生素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

    穿孔性阑尾炎容易并发术后切口感染 [1],甚至可造成切口裂开.预防切口感染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也是一个基本的临床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1999- 2004年对 174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探讨了术中局部应用抗生素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

    作者:代劲松;颜登高;刘绍训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终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目的:探讨终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疗效.方法:将 65例 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38例应用终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对照组 27例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短( P< 0.05);明显降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采用终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 SAH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作者:余炳坚;李玉权;冯建容;李介华;杨小明;李二娟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我科自 2003年 1月至 2005年 1月经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共 56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姚萍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血清CEA、ProGRP、CYFRA21-1及β2-MG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Pro GRP)、细胞角蛋白 19( CYFRA21 1)及β 2微球蛋白(β 2 MG)水平的联合检测对肺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ELISA法和免疫浊度法测定 115例肺癌、 41例良性肺病患者和 50例健康献血员的血清 CEA、 Pro GRP 、 CYFRA21 1及β 2 MG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清 CEA、 Pro GRP、 CYFRA21 1 及β 2 M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53.9%、 47.0%、 61.7%、 43.5%,明显高于良性肺病组( 7.3%、 2.4%、 9.8%、 12.2%)和健康对照组( 4.0%、 2.0%、 6.0%、 12.0%)( P< 0.01);患者血清中的 CEA、 Pro GRP 、 CYFRA21 1及β 2 MG水平和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 CEA以腺型高( 69.7%), Pro GRP以小细胞型高( 76.9%), CYFRA21 1以鳞型高( 80.5%),β 2 MG以鳞型高( 51.2%);四项联检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提高到 94.8%和 90.3%.结论:血清 CEA、 Pro GRP、 CYFRA21 1 及β 2 MG水平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的诊断效率,并为判断肺癌的病理类型、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劳明;潘弘;张其进;黄文成;韦礼斌;朱波 刊期: 2005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