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B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免疫学分析研究

张悦;朱玉琨;王惠萱;陈燕;陈忠明

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疱疹病毒科感染, 疱疹病毒4型
摘要:目的:调查本区域内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与 EB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探求其免疫相关规律及机制.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 76例 RA患者,检测其血清 EB抗体( IgG/VCA)、 INF γ、 IL 4、 IL 8、 RF、 ANA及外周全血中 CD3+、 CD4+及 CD8+;以 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76例 RA患者血清中 IgG/VCA阳性率( 33/76)显著高于对照组( 4/40)( P< 0.01);血清中 INF γ、 IL 8、 R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RA患者血清 ANA阳性率( 36/76)亦高于正常对照( 3/40);在 RA患者,血清 IgG/VCA阳性率显著高于 RF异常增高率( 20/76);与对照组比较, RA患者外周血中 CD3+计数及 CD4+ /CD8+比值降低、 CD8+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 RA患者血清 IL 4平均含量及外周血 CD4+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EB病毒感染与 RA发病可能有关,血清 IgG/VCA检测可作为 RA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EB病毒可能参与患者体内异常免疫调节,引发自身免疫的病理变化; RA患者体内存在 Th1细胞 (主要分泌 INF γ )与 Th2细胞 (主要分泌 IL 4)激活紊乱现象,并伴血清 IL 8含量增高,可能与 RA患者持续的关节炎性损伤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抢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成功1例

    患者女, 32岁,以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进行性加重 7 h,于 2004年 12月 28日下午 3点急诊入院.该患者因在火药着火救火中吸入大量化学性烟雾,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口唇四肢严重紫绀,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急来我院就诊.

    作者:蒙丽珍;郭瑞金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EB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免疫学分析研究

    目的:调查本区域内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与 EB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探求其免疫相关规律及机制.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 76例 RA患者,检测其血清 EB抗体( IgG/VCA)、 INF γ、 IL 4、 IL 8、 RF、 ANA及外周全血中 CD3+、 CD4+及 CD8+;以 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76例 RA患者血清中 IgG/VCA阳性率( 33/76)显著高于对照组( 4/40)( P< 0.01);血清中 INF γ、 IL 8、 R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RA患者血清 ANA阳性率( 36/76)亦高于正常对照( 3/40);在 RA患者,血清 IgG/VCA阳性率显著高于 RF异常增高率( 20/76);与对照组比较, RA患者外周血中 CD3+计数及 CD4+ /CD8+比值降低、 CD8+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 RA患者血清 IL 4平均含量及外周血 CD4+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EB病毒感染与 RA发病可能有关,血清 IgG/VCA检测可作为 RA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EB病毒可能参与患者体内异常免疫调节,引发自身免疫的病理变化; RA患者体内存在 Th1细胞 (主要分泌 INF γ )与 Th2细胞 (主要分泌 IL 4)激活紊乱现象,并伴血清 IL 8含量增高,可能与 RA患者持续的关节炎性损伤有关.

    作者:张悦;朱玉琨;王惠萱;陈燕;陈忠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犬的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

    目的:观察犬心跳骤停复苏后存在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犬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 3 min后复苏, 12只犬随机分为心肺复苏组 (CPR组 )和空白对照组,每组 6只,采用 Swan 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后 6 h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输出量 (CO)和肺毛细血管楔压 (PAWP), 6 h后取心肌组织, 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心肌病理学检查.结果: MAP和 CO在恢复自主循环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6 h降至低,复苏后各观察点均低于空白对照组. CPR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01), CPR组心肌的病理损害大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电击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着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增加,可能是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晓辉;张弋;江慧琳;许松青;田朝伟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血清CEA、ProGRP、CYFRA21-1及β2-MG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Pro GRP)、细胞角蛋白 19( CYFRA21 1)及β 2微球蛋白(β 2 MG)水平的联合检测对肺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ELISA法和免疫浊度法测定 115例肺癌、 41例良性肺病患者和 50例健康献血员的血清 CEA、 Pro GRP 、 CYFRA21 1及β 2 MG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清 CEA、 Pro GRP、 CYFRA21 1 及β 2 M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53.9%、 47.0%、 61.7%、 43.5%,明显高于良性肺病组( 7.3%、 2.4%、 9.8%、 12.2%)和健康对照组( 4.0%、 2.0%、 6.0%、 12.0%)( P< 0.01);患者血清中的 CEA、 Pro GRP 、 CYFRA21 1及β 2 MG水平和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 CEA以腺型高( 69.7%), Pro GRP以小细胞型高( 76.9%), CYFRA21 1以鳞型高( 80.5%),β 2 MG以鳞型高( 51.2%);四项联检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提高到 94.8%和 90.3%.结论:血清 CEA、 Pro GRP、 CYFRA21 1 及β 2 MG水平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的诊断效率,并为判断肺癌的病理类型、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劳明;潘弘;张其进;黄文成;韦礼斌;朱波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终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目的:探讨终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疗效.方法:将 65例 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38例应用终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对照组 27例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短( P< 0.05);明显降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采用终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 SAH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作者:余炳坚;李玉权;冯建容;李介华;杨小明;李二娟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总结 45例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采用保守治疗 32例,手术治疗 13例,其中前囟穿刺 4例,钻颅置管引流 8例,硬膜下-腹腔分流术 1例.结果: 32例保守治疗在半个月至 3个月内积液完全消失, 13例手术患者 1个月内积液减少, 6个月内积液消失.结论: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应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大部分保守治疗后恢复好;对积液量多、症状明显者应及时手术引流,减少后遗症,提高疗效.

    作者:沈茂群;郑佳坤;林小聪;蔡玮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泽马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泽马可 12 mg/d用药的有效性.方法:将 68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平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泽马可和谷维素(安慰剂)治疗 4周. 4周后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泽马可组患者总体症状明显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 88.2%,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 50%( P< 0.05).结论:泽马可 12 mg/d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缓解便秘、腹胀、腹痛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郑东阳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鲁米那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疗效分析

    颅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死率也越高.部分存活者可发生脑积水和其它神经系统后遗症.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继续出血和保护脑细胞.

    作者:张长军;崔晴;何慧霞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格拉司琼及地塞米松过敏反应1例

    患者女,42岁,2004年5月22日因乳腺癌根治术后拟行预防性化疗收住我院.入院时测T 36.2℃、 P 76次 /min、R 19次/min、BP 135/80 mmHg.积极完善各项检查后,24日开始行CAF方案化疗.

    作者:马海青;常春云;张俊英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在应用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临床疗效,以优化临床进一步的诊疗方案.方法: 27例因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而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分析每日总剂量相似的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 (B组, 14例 )与间歇推注呋塞米 (A组, 13例 )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病人的 1周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以及对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使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的肺水肿改善更好,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1周病死率、住院总病死率、心律失常发生率、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均有明显减少趋势,其中电解质紊乱率、肌酐均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01).结论: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更安全有效.

    作者:温隽珉;汪涛;董少红;罗林杰;黎雅清;温定国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肝癌隐匿性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肝癌隐匿破裂 (LSR)出血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 11例肝癌 LSR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处理方法与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肝区疼痛,其中剧烈疼痛 73% (8/11),隐胀痛 27% (3/11),肝区叩痛 100% (11/11),腹穿无不凝血;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肿瘤内出血、血肿型( 8例)、肝包膜下血肿型( 1例)和混合型( 2例).处理采用超选择肿瘤血管栓塞及缩小后切除. 7例( 64%)获得切除. 1年生存率 100% (8/8), 2年生存率 71% (5/7).结论:提高对肝癌 LSR的认识,采用肝动脉栓塞和二期切除,是肝癌 LSR出血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詹世林;陈建雄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后清醒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及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静脉麻醉药用量及麻醉后清醒的影响.方法: 32例 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胸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Ⅰ组,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n=16);Ⅱ组,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组( n=16).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静脉麻醉药用量、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结果:两组气管插管前 HR、 SP、 DP较诱导前明显下降( P< 0.05),其它观察时点差异无显著性;静脉麻醉药用量,Ⅰ组少于Ⅱ组( P< 0.05);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Ⅰ组短于Ⅱ组( P< 0.05).结论 :舒芬太尼-咪唑安定静脉全麻及复合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均平稳,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明显减少静脉麻醉药用量,缩短停静脉麻醉药后苏醒时间及术毕拔管时间、基本清醒时间.

    作者:张胜;吴新文;张佳君;邓庆华;刘崇丽;辛博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注射毒品所致股三角区大片组织坏死的假性股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所致股三角区组织坏死的假性股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 5例注射毒品所致股三角区组织坏死的假性股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5例患侧均首先阻断髂外动脉后进行清创, 4例采用 ePTFE人造血管作髂外动脉与股动脉或股动脉与股动脉端端吻合, 1例取大部分闭塞的股静脉正常段移植,股三角区组织缺损行带蒂胸脐皮瓣转移修复,覆盖外露股血管.结果:术后 21 d及 3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血管血流通畅.结论:彻底清创、血管重建和皮瓣转移覆盖股血管是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并股三角区组织坏死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南生;唐桂阳;杨明生;叶建华;马立;曾周景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COX-2mRNA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内分泌功能变化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变化,探讨胰腺内分泌功能损伤中 COX 2 mRNA的作用.方法:使用 3.5%牛磺胆酸钠制作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对胰腺病理损伤评分;检测脂肪酶,血糖水平;分离胰岛细胞,进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胰岛细胞 COX 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造模后 1 h,病理学评分、血糖、血清脂肪酶升高.胰岛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显示,胰岛素分泌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提示重症急性胰腺炎组胰岛的 COX 2 mRNA表达增强,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3.5%牛磺胆酸钠诱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对胰腺内分泌有较大影响.胰岛 COX 2 mRNA表达明显增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对胰腺内分泌功能影响中发挥作用.

    作者:刘东斌;孙家邦;李非;张淑文;孙海晨;崔叶青;刘爽;刘大川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一氧化氮对腹腔感染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第二信使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大鼠腹腔感染脓毒症时血清一氧化氮 (NO)与心肌环磷酸腺苷 (cAMP)、环磷酸鸟苷 (cGMP)的关系,探讨 NO在地塞米松 (Dex)治疗脓毒症中对心肌细胞第二信使的介导作用.方法:健康成熟 Wistar大鼠 144只,随机取 9只为实验前基础值组 (0h),余 13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及 Dex治疗组.各组于实验后 2、 4、 8、 24和 48 h分别取 9只断头取血测定血清 NO变化,并取心脏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 cAMP及 cGMP浓度.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 NO于 2 h开始显著升高( P< 0.01), 24 h达到高峰,浓度约为 0时的 12倍; Dex组血清 NO于 4 h开始升高( P< 0.05), 24 h达到高峰( P< 0.01),但升高程度低于脓毒症组( P< 0.01).( 2)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心肌 cAMP、 cGMP 2 h开始升高 (P均 < 0.05),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于 24 h浓度高( P均 < 0.01); Dex组心肌 cAMP、 cGMP于 2 h显著升高,显著高于脓毒症组 (P均 < 0.01),为基础值的 2倍( P均 < 0.01),此后逐渐下降,至 48 h接近对照组.结论:腹腔感染脓毒症时大鼠血清 NO与心肌 cAMP、 cGMP浓度随时间而逐渐升高,而在 Dex组明显降低,说明 Dex通过调节此信号系统,稳定肌体内环境,对心肌起部分保护作用.

    作者:王涛;熊建琼;文亮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对 38例 45只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恢复迅速, 30眼 >0.5(66.7% ),术后眼压控制好, 40眼眼压 < 16 mmHg(88.9% ),术后有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

    作者:邵卫星;覃淑华;朱峰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硬膜外阻滞联合笑气吸入在老年病人腹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 N2O O2吸入在老年病人腹部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98例 ASA Ⅱ~Ⅲ级、年龄 65~ 90岁患者. 52例采用 1%利多卡因+ 0.15%地卡因混合液行硬膜外阻滞与 N2O O2吸入联合麻醉(Ⅰ组); 46例采用恩氟烷或异氟烷吸入全麻(Ⅱ组).结果:Ⅰ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患者苏醒迅速而彻底,拔管后患者安静,未感到伤口疼痛,和Ⅱ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 N2O O2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术毕苏醒快而完全、利于术后镇痛的优点.

    作者:宗逵;王强;任建刚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全凭吸入紧闭循环麻醉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婴儿唇裂修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98例拟行唇裂修复术的婴儿, 60 d~ 1岁, ASA评级Ⅰ级,体重 4.6~ 9 kg.入室前均不行基础麻醉,用七氟醚面罩吸入诱导插管,机械通气,维持 PETCO2在正常范围,麻醉维持用 1.8~ 2.0 MAC的异氟醚.切口用 2%利多卡因浸润.结果:全凭吸入麻醉诱导平稳,麻醉效果良好,术中 HR、 SPO2、气道压、 PETCO2均在正常范围,苏醒迅速,无喉头水肿、喉痉挛、误吸等并发症.结论: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婴儿唇裂修复术具有麻醉平稳易控、苏醒完全迅速、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少伟;潘永英;王寿平;彭书崚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大剂量异丙酚用于ERCP术中镇静及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异丙酚在 (内镜下逆行胆胰造影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术中的镇痛 /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 ASAⅠ~Ⅱ级阻塞性黄疸病人随机分成 A、 B、 C 3组,静脉诱导后,分别按 40、 80、 120 μ g/(kg· min)速度输注异丙酚.观察麻醉前 (T1)、低 (T2)、强刺激 (T3)时 BIS值,麻醉前、负荷量后、进内镜、进镜 2 min、 10 min、退镜后 5 min SBP、 HR、 SpO2 及强刺激 (T3)Bromage运动评分.结果 : ( 1)在诱导后,各组 BIS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 (P< 0.05),在十二指肠肠道内操作强刺激时, BIS值均有较大程度增加 (P< 0.05).在低值与强刺激时, C组 BIS较 B组和 A组低 (P< 0.05);( 2)在强刺激时 C组呕吐咳嗽活动少、 Bromage 评分低 (P< 0.05);( 3) 3组 SBP在负荷量后均有下降 (P< 0.05),但在内镜操作时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P< 0.05),但 3组间 SBP、 HR、 SpO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初步观察,在 ERCP术中,大剂量异丙酚静脉输注 [120 μ g/(kg· min)]对 BIS及运动有较好的抑制,有较好的镇痛 /镇静效果,对呼吸循环无明显增加.在适当的监护下, ERCP术中单一使用大剂量异丙酚麻醉是安全的.

    作者:郑志远;卢振和;高崇荣;姚活锋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血清Ⅳ型胶原蛋白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用乳胶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Ⅳ型胶原蛋白( type Ⅳ collagen,Ⅳ C),探讨Ⅳ C及其他肝功能指标变化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 118例肝病患者,其中乙肝病毒感染者 73例,其中肝功能试验正常组 43例,肝功能试验不正常组 30例,肝硬化 19例与肝癌 26例,以及 20例正常人血清,检测血清Ⅳ C浓度,同时测定其他肝功能指标.结果:肝功能试验不正常组、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Ⅳ C均升高 (P< 0.01),而且在各疾病组之间Ⅳ C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05);乙肝病毒感染者,只要肝功能试验正常,Ⅳ 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肝功不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组、肝硬化与肝癌组患者血清 GGT升高.在肝硬化患者中肝功指标的敏感性比Ⅳ C敏感性低.结论:监测血清Ⅳ C浓度及肝功能指标的测定对反映肝脏病变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Ⅳ C对慢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艳虹;高玲;曾智杰;罗嘉莹 刊期: 2005年第2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