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军;保庭毅;姜雪
1998年 3月至 2005年 3月,我们用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 127例,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振球;贺端清;袁延才;周卫健;蒋海容;周明伟;梅阳九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椎基底动脉硬化及颈椎病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眩晕、耳鸣、耳聋及行走不稳等症状,临床常见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平卧可自行缓解,多于数分钟内意识恢复,不遗留后遗症状,有反复发作倾向.
作者:王鲁妮;张源源;肖;飞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我科 1998- 2002年以切开旷置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 33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边屯 刊期: 2005年第22期
Ⅱ、Ⅲ期肛裂指肛裂反复发作,有溃疡形成,常伴有肛乳头肥大、前哨痔、皮下瘘等,临床上治疗术式有多种,本人在2002年3月至2003年10月运用潜行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Ⅱ、Ⅲ期肛裂120例,疗效满意,据报告如下:
作者:戴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股骨头骨折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高能量损伤,其损伤严重,对髋关节功能影响严重,多发生于驾乘人员,往往是由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车祸所致,同时合并有同侧髋臼后缘骨折或股骨颈骨折,在 CT普及应用后,诊断比较明确,但治疗时,由于器械、固定材料及技术水平所限,在基层医院存在有一定的困难,笔者自1998年至今共行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16例取得点滴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强;王国嘉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 2003年 4月至 2004年 10月收治的 48例老年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 65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其中 45例在全麻下进行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3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后出现皮下积液 18例,切口感染 3例,皮瓣坏死 2例.无一例因合并症死亡. 结论:老年乳腺癌在处理好合并症的基础上,临床治疗应以外科手术为主 ,并应多选择改良根治的手术方式.
作者:邱献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笔者应用股静脉环缝术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2例,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也;姜守忠;杨和强;刘军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Ⅰ型与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及胶原形态的改变.方法: (1)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60只 ). (2)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A组, 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 B组, 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 2.5 μ g/100 μ L及 5.0 μ g/100μ 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 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一次,共 7 d.)及对照组( C组, 10只,注射生理盐水,共 7 d; D组, 10只,空白对照组). (3)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 (4)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A、 B组实验后瘢痕体积缩小 ,A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B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胶原含量均减少( P< 0.05);但以分布情况而言,Ⅰ型胶原减少较Ⅲ型胶原明显;两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C组和 D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两者均使相应的胶原排列分布及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但Ⅰ型减少较Ⅲ型明显;而两者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作者:张涛;朱家源;朱斌;林玉坤;李新强;唐冰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 30例 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断裂的肩锁韧带均直接修复.其中 24 例直接修复断裂的喙锁韧带, 6例用喙肩韧带代替重建无法直接修复的喙锁韧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术后 2~ 3周,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取出钩钢板时间为 5~ 11个月,平均 6个月.无再脱位及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按 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优占 63.3%、良占 30.0%、差占 6.7%,优良率为 93.3%.结论:锁骨钩钢板是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骆剑敏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时使用抗生素是否会增加肠源性内毒素释放及其意义.方法: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通过静脉注射给予罗氏芬、环丙沙星及庆大霉素,休克复苏后 6 h活杀动物,取门静脉血,动态观察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的变化.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对照组、庆大霉素组和环丙沙星组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后两组内毒素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罗氏芬组内毒素低于庆大霉素组、环丙沙星组和对照组 (P< 0.01).结果:应激状态下不同抗生素的使用导致了不同的内毒素释放水平,合理选择抗生素,减少内毒素释放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常建星;傅玉如;陈双;王酶;张智铭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方法对 189例异位妊娠患者分别给予米非司酮联合氨甲蝶呤 (MTX)和安慰剂联合 MTX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米非司酮联合 MTX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率为 81.1% (77/95),安慰剂联合 MTX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率为 72.3%( 68/94),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病人β HCG降至 < 10 MIU/mL所需时间分别为 (22.85± 6.31)d和 (24.35± 7.81)d,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然而,当患者血清孕酮浓度 >10 ng/mL时 ,米非司酮联合 MTX治疗成功率为 81.0% (17/21),安慰剂联合 MTX治疗成功率为 35.7%( 5/14),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 MTX治疗高血清孕酮浓度的异位妊娠是有效的.
作者:何善阳;李小毛;游泽山;张彩;林小慧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肝癌隐匿破裂 (LSR)出血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 11例肝癌 LSR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处理方法与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肝区疼痛,其中剧烈疼痛 73% (8/11),隐胀痛 27% (3/11),肝区叩痛 100% (11/11),腹穿无不凝血;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肿瘤内出血、血肿型( 8例)、肝包膜下血肿型( 1例)和混合型( 2例).处理采用超选择肿瘤血管栓塞及缩小后切除. 7例( 64%)获得切除. 1年生存率 100% (8/8), 2年生存率 71% (5/7).结论:提高对肝癌 LSR的认识,采用肝动脉栓塞和二期切除,是肝癌 LSR出血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詹世林;陈建雄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患者女, 35岁,已婚,农民,初中文化, 4年前因患多发性子宫肌瘤在当地医院进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发现膀胱阴道瘘,先后共 8次在当地医院实施瘘切除修补术,均未获成功.为进一步治疗,患者于 2001年 8月 1日入住我院本区.
作者:李文平;胡穗琼;麦梨芳;余庆梅 刊期: 2005年第22期
肝移植手术由于患者多为终末期肝病,全身情况差,常伴有肝肾综合征.术前多有体液分布的不均衡 ,加上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液体丢失多,常导致血容量不足和内环境改变.术中需大量快速输液、输血和应用各种药物.
作者:谭红梅;戴红霞;张秦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对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 FABP)的临床运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004年 6- 10月间新华医院儿科住院病人 32例,年龄 4个月~ 7岁.实验组: 5例肠套叠, 10例完全性肠梗阻,并记录病变肠管的长度.对照组: 8例阑尾炎, 4例胃肠炎, 2例肠粘连, 1例胃溃疡, 2例肾积水.所有患儿入院后抽取 2 mL静脉血,采用 ELISA试剂盒测定 I FABP含量.结果:实验组、对照组 I FABP分别为: (1 237.66± 747.27) ng/mL、 (81.77± 29.60) ng/mL(P< 0.001).术前 I FABP与肠管病变长度呈正相关 (r=0.855).肠坏死病人术后 I FABP含量迅速下降.结论: I FABP是肠缺血较为敏感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沈涤华;施诚仁;吴燕;徐远飞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总结分析急诊不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和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8年 3月至 2004年 12月共收治 465例股骨和胫骨干开放性骨折, 137例于彻底清创后急诊行不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其中股骨干开放性骨折 49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 88例;单纯骨折 51例,粉碎骨折 86例.回顾分析术中、术后处理和临床效果.结果:骨折解剖型复位 56例,功能型复位 81例.动力固定 75例,静力固定 62例, 11例股骨干远段骨折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内固定时间为 30~ 65 min,平均 46 min. 9例股骨静力固定术后 1~ 2个月动力化, 17例胫骨静力固定术后 3~ 6个月动力化.所有创部均Ⅱ /甲或Ⅱ /乙愈合,骨折愈合时间 2~ 12个月,平均 4.9个月,无骨不连及断钉,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良好. 3例胫骨骨折术后 2~ 4个月出现皮肤破溃、流脓,占 2.2% (3/137).结论:选择合适的股骨和胫骨干开放性骨折于彻底清创后急诊行不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唐桂阳;叶建华;胡振洲;杨南生;曾周景;陈俊海;伍文芳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犬心跳骤停复苏后存在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犬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 3 min后复苏, 12只犬随机分为心肺复苏组 (CPR组 )和空白对照组,每组 6只,采用 Swan 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后 6 h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输出量 (CO)和肺毛细血管楔压 (PAWP), 6 h后取心肌组织, 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心肌病理学检查.结果: MAP和 CO在恢复自主循环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6 h降至低,复苏后各观察点均低于空白对照组. CPR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01), CPR组心肌的病理损害大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电击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着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增加,可能是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晓辉;张弋;江慧琳;许松青;田朝伟 刊期: 2005年第22期
错齬畸形矫治后牙齿的位置经常发生不稳定现象,为了防止复发常常需要保持.保持是指保持矫治治疗时被移动的牙齿及颌骨的位置,它是矫治治疗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如矫治后的牙位不能达到自然保持状态,则需要采用机械保持装置进行保持.
作者:李瑰琦;姜传前;罗正芳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在体外分离获得兔骨髓基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的基础上探索诱导该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转化生长因子-β 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1, TGF β 1)的适宜浓度.方法:第 3 代 BMSCs分别用 TGF β 1 5 ng/mL、 10 ng/mL和 20 ng/mL诱导 2周,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 MTT法、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骨髓中分离获得的 BMSCs在体外增殖旺盛, TGF β 1诱导后细胞生长明显减缓.与对照组相比,经过诱导 2周后的 BMSCs在 48 h时 5 ng/mL TGF β 1组的 MTT 光密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而 10 ng/mL组和 20 ng/mL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但在 72 h时 3个诱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而 3个诱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5 ng/mL TGF β 1体外诱导 BMSCs 2周后,细胞甲苯胺蓝异染明显,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现为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结论: 5 ng/mL TGF β 1诱导 B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是比较经济和可行的方法.
作者:朱伟南;陈鸿辉;李爱国;金海燕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调查本区域内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与 EB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探求其免疫相关规律及机制.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 76例 RA患者,检测其血清 EB抗体( IgG/VCA)、 INF γ、 IL 4、 IL 8、 RF、 ANA及外周全血中 CD3+、 CD4+及 CD8+;以 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76例 RA患者血清中 IgG/VCA阳性率( 33/76)显著高于对照组( 4/40)( P< 0.01);血清中 INF γ、 IL 8、 R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RA患者血清 ANA阳性率( 36/76)亦高于正常对照( 3/40);在 RA患者,血清 IgG/VCA阳性率显著高于 RF异常增高率( 20/76);与对照组比较, RA患者外周血中 CD3+计数及 CD4+ /CD8+比值降低、 CD8+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 RA患者血清 IL 4平均含量及外周血 CD4+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EB病毒感染与 RA发病可能有关,血清 IgG/VCA检测可作为 RA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EB病毒可能参与患者体内异常免疫调节,引发自身免疫的病理变化; RA患者体内存在 Th1细胞 (主要分泌 INF γ )与 Th2细胞 (主要分泌 IL 4)激活紊乱现象,并伴血清 IL 8含量增高,可能与 RA患者持续的关节炎性损伤有关.
作者:张悦;朱玉琨;王惠萱;陈燕;陈忠明 刊期: 200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