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瑰琦;姜传前;罗正芳
目的:总结护理肿瘤骨转移经验.方法:对肿瘤转移性骨痛病人使用氯化锶( 89SrCl2)治疗,治疗前后加强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正确处理一次性物品及病人的排泄物;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适当加强锻炼,预防病理性骨折.结果:治疗后 37例病人骨痛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为 83.8%.结论: 89SrCl2治疗肿瘤多发骨转移止痛效果明显,精心护理可使晚期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明秀云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总结分析急诊不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和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8年 3月至 2004年 12月共收治 465例股骨和胫骨干开放性骨折, 137例于彻底清创后急诊行不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其中股骨干开放性骨折 49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 88例;单纯骨折 51例,粉碎骨折 86例.回顾分析术中、术后处理和临床效果.结果:骨折解剖型复位 56例,功能型复位 81例.动力固定 75例,静力固定 62例, 11例股骨干远段骨折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内固定时间为 30~ 65 min,平均 46 min. 9例股骨静力固定术后 1~ 2个月动力化, 17例胫骨静力固定术后 3~ 6个月动力化.所有创部均Ⅱ /甲或Ⅱ /乙愈合,骨折愈合时间 2~ 12个月,平均 4.9个月,无骨不连及断钉,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良好. 3例胫骨骨折术后 2~ 4个月出现皮肤破溃、流脓,占 2.2% (3/137).结论:选择合适的股骨和胫骨干开放性骨折于彻底清创后急诊行不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唐桂阳;叶建华;胡振洲;杨南生;曾周景;陈俊海;伍文芳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本研究采用复方石韦片治疗下尿路感染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敏;程业刚;王小琴;金劲松;郭金甲;何太文 刊期: 2005年第22期
为了解抗精子抗体 (ASAB)阳性和子宫内膜抗精抗体 (EMAB)阳性对女性不育的影响程度,本文通过 68例不育女性进行 ASAB和 EMAB检测,同期对 57例孕 40~ 65 d的孕妇在接受人工流产前后分别行 ASAB和 EMAB检测作对照研究观察.
作者:叶利服;朱震震;藤霞;章微微;赖黛黛;藤银花;周明雅;刘高川;周惠耕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对 38例 45只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恢复迅速, 30眼 >0.5(66.7% ),术后眼压控制好, 40眼眼压 < 16 mmHg(88.9% ),术后有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
作者:邵卫星;覃淑华;朱峰 刊期: 2005年第22期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和工业的发展,交通伤和意外损伤的增多,颌面部骨折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传统的颌间结扎加牙弓夹板固定的治疗方法已逐渐被微型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所取代.
作者:冯航;朱李军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调查本区域内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与 EB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探求其免疫相关规律及机制.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 76例 RA患者,检测其血清 EB抗体( IgG/VCA)、 INF γ、 IL 4、 IL 8、 RF、 ANA及外周全血中 CD3+、 CD4+及 CD8+;以 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76例 RA患者血清中 IgG/VCA阳性率( 33/76)显著高于对照组( 4/40)( P< 0.01);血清中 INF γ、 IL 8、 R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RA患者血清 ANA阳性率( 36/76)亦高于正常对照( 3/40);在 RA患者,血清 IgG/VCA阳性率显著高于 RF异常增高率( 20/76);与对照组比较, RA患者外周血中 CD3+计数及 CD4+ /CD8+比值降低、 CD8+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 RA患者血清 IL 4平均含量及外周血 CD4+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EB病毒感染与 RA发病可能有关,血清 IgG/VCA检测可作为 RA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EB病毒可能参与患者体内异常免疫调节,引发自身免疫的病理变化; RA患者体内存在 Th1细胞 (主要分泌 INF γ )与 Th2细胞 (主要分泌 IL 4)激活紊乱现象,并伴血清 IL 8含量增高,可能与 RA患者持续的关节炎性损伤有关.
作者:张悦;朱玉琨;王惠萱;陈燕;陈忠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异丙酚在 (内镜下逆行胆胰造影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术中的镇痛 /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 ASAⅠ~Ⅱ级阻塞性黄疸病人随机分成 A、 B、 C 3组,静脉诱导后,分别按 40、 80、 120 μ g/(kg· min)速度输注异丙酚.观察麻醉前 (T1)、低 (T2)、强刺激 (T3)时 BIS值,麻醉前、负荷量后、进内镜、进镜 2 min、 10 min、退镜后 5 min SBP、 HR、 SpO2 及强刺激 (T3)Bromage运动评分.结果 : ( 1)在诱导后,各组 BIS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 (P< 0.05),在十二指肠肠道内操作强刺激时, BIS值均有较大程度增加 (P< 0.05).在低值与强刺激时, C组 BIS较 B组和 A组低 (P< 0.05);( 2)在强刺激时 C组呕吐咳嗽活动少、 Bromage 评分低 (P< 0.05);( 3) 3组 SBP在负荷量后均有下降 (P< 0.05),但在内镜操作时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P< 0.05),但 3组间 SBP、 HR、 SpO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初步观察,在 ERCP术中,大剂量异丙酚静脉输注 [120 μ g/(kg· min)]对 BIS及运动有较好的抑制,有较好的镇痛 /镇静效果,对呼吸循环无明显增加.在适当的监护下, ERCP术中单一使用大剂量异丙酚麻醉是安全的.
作者:郑志远;卢振和;高崇荣;姚活锋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Ⅰ型与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及胶原形态的改变.方法: (1)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60只 ). (2)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A组, 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 B组, 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 2.5 μ g/100 μ L及 5.0 μ g/100μ 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 10只裸鼠,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一次,共 7 d.)及对照组( C组, 10只,注射生理盐水,共 7 d; D组, 10只,空白对照组). (3)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 (4)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A、 B组实验后瘢痕体积缩小 ,A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B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胶原含量均减少( P< 0.05);但以分布情况而言,Ⅰ型胶原减少较Ⅲ型胶原明显;两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C组和 D组无明显变化.结论:Ⅰ、Ⅲ型前胶原核酶治疗裸鼠增生性瘢痕后,两者均使相应的胶原排列分布及含量减少,形态改变明显,但Ⅰ型减少较Ⅲ型明显;而两者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作者:张涛;朱家源;朱斌;林玉坤;李新强;唐冰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FPIA)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探讨其对辅助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发慢性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 65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慢性并发症 33例;有慢性并发症 32例)及 30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浆,用 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胆固醇( CHOL)、甘油三酯( TG); AXSYM免疫分析仪检测 Hcy.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浆中 CHOL、 TG均比正常对照组高( P< 0.05);而在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血浆中 Hcy含量明显高于无慢性并发症患者( P< 0.05).结论:作为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独立因子, Hcy在帮助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发慢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浓度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糖尿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曾智杰;孙艳虹;廖慧芳;王小妹;刘敏;张敏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大剂量醛氢叶酸( CF)、氟尿嘧啶( 5Fu)与顺铂( DDP)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38例中胃癌 18例,大肠癌 20 例. CF 200 mg/d,静滴 2 h, 5Fu 750 mg/d,于 CF滴完后立即静滴,维持 8 h,连用 5 d; DDP 40 mg/d静滴,连用 3 d. 28 d为 1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 7.9%,部分缓解 42.1%,稳定 42.1%,进展 7.9%.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总分缓解) 50.0%,胃癌与大肠癌的有效率分别为 55.6%、 45.0%,初治与复治有效率为 66.7%和 35.0%.主要毒副反应为外周静脉炎、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多为Ⅰ~Ⅱ级.结论:该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疗效较好,毒性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艳玲;申东兰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的临床疗效,以优化临床进一步的诊疗方案.方法: 27例因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而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分析每日总剂量相似的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 (B组, 14例 )与间歇推注呋塞米 (A组, 13例 )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病人的 1周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以及对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使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的肺水肿改善更好,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1周病死率、住院总病死率、心律失常发生率、肾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均有明显减少趋势,其中电解质紊乱率、肌酐均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01).结论:在应用 IABP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中小剂量呋塞米持续推注更安全有效.
作者:温隽珉;汪涛;董少红;罗林杰;黎雅清;温定国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 N2O O2吸入在老年病人腹部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98例 ASA Ⅱ~Ⅲ级、年龄 65~ 90岁患者. 52例采用 1%利多卡因+ 0.15%地卡因混合液行硬膜外阻滞与 N2O O2吸入联合麻醉(Ⅰ组); 46例采用恩氟烷或异氟烷吸入全麻(Ⅱ组).结果:Ⅰ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患者苏醒迅速而彻底,拔管后患者安静,未感到伤口疼痛,和Ⅱ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 N2O O2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术毕苏醒快而完全、利于术后镇痛的优点.
作者:宗逵;王强;任建刚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患者女, 35岁,已婚,农民,初中文化, 4年前因患多发性子宫肌瘤在当地医院进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发现膀胱阴道瘘,先后共 8次在当地医院实施瘘切除修补术,均未获成功.为进一步治疗,患者于 2001年 8月 1日入住我院本区.
作者:李文平;胡穗琼;麦梨芳;余庆梅 刊期: 2005年第22期
椎基底动脉硬化及颈椎病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眩晕、耳鸣、耳聋及行走不稳等症状,临床常见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平卧可自行缓解,多于数分钟内意识恢复,不遗留后遗症状,有反复发作倾向.
作者:王鲁妮;张源源;肖;飞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肝癌隐匿破裂 (LSR)出血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 11例肝癌 LSR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处理方法与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肝区疼痛,其中剧烈疼痛 73% (8/11),隐胀痛 27% (3/11),肝区叩痛 100% (11/11),腹穿无不凝血;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肿瘤内出血、血肿型( 8例)、肝包膜下血肿型( 1例)和混合型( 2例).处理采用超选择肿瘤血管栓塞及缩小后切除. 7例( 64%)获得切除. 1年生存率 100% (8/8), 2年生存率 71% (5/7).结论:提高对肝癌 LSR的认识,采用肝动脉栓塞和二期切除,是肝癌 LSR出血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詹世林;陈建雄 刊期: 2005年第22期
平板运动试验是临床上早期发现冠心病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具有方法简便,无创伤,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应用.该检查虽相对安全,但在运动中出现晕厥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现就我科近 5年来在行平板运动试验中发生晕厥的病例报道如下,以探讨其原因.
作者:陈彬;詹中群;周建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总结 45例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采用保守治疗 32例,手术治疗 13例,其中前囟穿刺 4例,钻颅置管引流 8例,硬膜下-腹腔分流术 1例.结果: 32例保守治疗在半个月至 3个月内积液完全消失, 13例手术患者 1个月内积液减少, 6个月内积液消失.结论: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应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大部分保守治疗后恢复好;对积液量多、症状明显者应及时手术引流,减少后遗症,提高疗效.
作者:沈茂群;郑佳坤;林小聪;蔡玮 刊期: 2005年第22期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渐增高,但由于胃肠道肿瘤早期常无明显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合并胆囊结石时容易被漏诊、误诊,现将我院自 1990- 2004年间收治的 15例胃肠道肿瘤合并结石性胆囊炎而被误诊的原因及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邵欢 刊期: 2005年第22期
发生于软组织的副脊索瘤比较罕见,我院收治1例男性患者,随访治疗 16年,前后行3次手术,2次病理诊断未能确诊,第3次病理诊断确诊.报告如下.
作者:雷玉涛 刊期: 200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