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邓伟华;潘小平;黄翚;周进

关键词:栓塞,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
摘要: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及术后的处理.方法:对4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GDC栓塞,并在术后行脑脊液引流置换、钙拮抗剂及3H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结果:完全栓塞动脉瘤36个,大部分栓塞5个,部分栓塞1个.出院时临床完全治愈30例,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尽早采用GDC栓塞,同时术后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预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20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200例60岁以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成莫沙比利、胃复安、安慰剂3组进行4周的治疗和对照研究,观察3组病人用药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莫沙比利组治疗前后病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与安慰剂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停药4~8周后,莫沙比利组与胃复安组比较复发率低(P<0.05).结论: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副作用少.

    作者:徐丽姝;麦韵萍;张瑛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妇女子宫肌瘤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64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观察组每天服用米非司酮25 mg,连续90 d;对照组未进行米非司酮治疗;两组均未使用激素类药物.于治疗前后用B超测量子宫和大肌瘤体积,并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用药后子宫和大肌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临床症状明显减轻(P<0.05),血清VEGF浓度明显降低(P<0.05);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米非司酮适用于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保守治疗,其作用机制中可能包括对VEGF的作用,血清VEGF有望成为检测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浮;王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全身活动不明显的神经精神狼疮

    目的:探讨鞘内联合注射甲氨喋呤(MTX)和地塞米松(DXM)在治疗全身活动不明显的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疗效.方法:对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DAI评分<12分),临床上具有精神和神经的异常表现,确诊为NPSLE的患者,在神经科药物及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能缓解的情况下,单纯鞘内注射MTX和DXM,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结果:24例病人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总有效率为92.3%.结论:鞘内注射MTX和DXM,是治疗全身活动不明显的神经精神狼疮的一种有效安全副作用少的方法,避免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全身使用,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

    作者:崔阳;张晓;石韫珍;罗日强;董光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胆碱能抗炎途径的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创伤和外源物质入侵的保护和防御反应,神经系统可能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但是对迷走神经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文综述了胆碱能抗炎效应及其机制,同时也讨论了应用药物或电刺激迷走神经对炎症反应的作用.

    作者:赵延华;王祥端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和气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6例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联合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TUVP)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BPH患者36例,平均年龄69岁,其中Ⅰ度增生2例,Ⅱ度增生15例,Ⅲ度增生13例,Ⅳ度增生6例.结果:手术操作时间30~140min,平均74 min.术后3个月随访,按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平均8.5分,大尿流率平均17.6 mL/s,剩余尿量平均27 mL,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气化和电切结合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

    作者:文卫军;黄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a)[Lp(a)]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8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88例健康个体的Lp(a)浓度,行对照分析,并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Lp(a)浓度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其它血脂项目分别作偏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Lp(a)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糖尿病组的Lp(a)水平与上述诸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Lp(a)水平较正常人群高,糖尿病的病情或病程、胰岛素抵抗程度、其它血脂成分的变化对Lp(a)均无影响.

    作者:颜勤明;高祖华;虞朝黎;泮绍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时机、适用范围、操作要点及术后的处理.方法:对4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GDC栓塞,并在术后行脑脊液引流置换、钙拮抗剂及3H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结果:完全栓塞动脉瘤36个,大部分栓塞5个,部分栓塞1个.出院时临床完全治愈30例,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尽早采用GDC栓塞,同时术后积极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邓伟华;潘小平;黄翚;周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山莨菪碱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静脉滴注山莨菪碱(654-Ⅱ)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尿蛋白和肾功能的不同再分别分为早期肾病组、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和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3个亚组.治疗组静脉滴注654-Ⅱ20 mg,每天1次,连续28d.对照组不给上述治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其他治疗方法各组相同.结果: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明显降低,其中糖尿病肾病早期组尿总蛋白由治疗前的(0.35±0.05)g/24 h下降到(0.20±0.06)g/24 h(P<0.01),尿白蛋白由(192±75)mg/24 h下降到(98±54)mg/24 h(P<0.01);在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尿总蛋白由(3.73±1.98)g/24 h下降到(2.39±1.48)g/24 h(P<0.01),尿白蛋白由(2 853±1 791)mg/24 h下降到(1 633±1090)mg/24 h(P<0.01);在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尿总蛋白由治疗前的(1.90±0.92)g/24 h下降到(1.83±1.09)g/24 h(P>0.05);尿白蛋白由(1408±836)mg/24 h下降到(1115±556)mg/24 h(P<0.05).结论:短期静脉应用山莨菪碱治疗,时不同时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有减少尿蛋白的作用.

    作者:曾文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食管癌手术胸导管结扎后乳糜胸12例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常规行胸导管结扎并发乳糜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1983年3月至2003年8月,共遇到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患者12例,其中8例再次手术结扎胸导管.经右侧开胸结扎胸导管6例,经左侧开胸结扎胸导管2例,4例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7例治愈,1例失败.其中,右侧开胸结扎胸导管6例治愈,左侧开胸结扎胸导管1例治愈.保守组2例治愈,愈合时间长,且并发症多.结论:术后一旦确诊乳糜胸,应争取及早手术,并以右侧开胸入路为宜,结扎胸导管应在低位结扎,保守治疗持慎重态度.

    作者:杨宇扬;朱妹花;刘宇斌;冼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晶状体脱位64例不同术式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晶状体脱位的治疗方法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64例(66眼)不同原因所致晶状体脱位眼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晶状体角巩膜缘娩出法、晶状体切除法、晶状体超声乳化法、晶状体超声粉碎法以及一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或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64例(66眼)脱位晶状体均顺利取出,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矫正视力较前提高者56眼(84.85%),不变者6眼(9.09%),视力下降者4眼(6.06%),其中≥0.3者42眼(63.64%).结论:对于晶状体脱位的病例,根据晶状体脱位的部位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术后视力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黄慧君;晏世刚;罗书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广州市胸科医院肺结核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结核病专科医院内1990~2002年间肺结核病病人临床耐药变化趋势.方法:对本院痰培养阳性且作耐药测试的肺结核病例抽样1990年105例、1996年107例、2002年94例的临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990年、1996年、2002年总耐药率分别41.9%、36.4%、444.7%.复治病例耐药率均高于初治病例耐药率,H、R耐药率呈现上升趋势(P<0.05).2002年与1990年比较耐三药及耐HR呈上升(P<0.05),以耐一药为主(1990年)向耐多药为主(2002年)发展.结论:临床抗结核药物逐年向耐多药发展,建议加强敏感药物的联合用药和使用抗结核复合剂,开展结核杆菌的耐药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降低结核病耐药发生.

    作者:温文沛;冯宝玲;王维勇;梁国添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妊娠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1993年7月至2003年4月间收治住院的晚期妊娠并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孕妇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肝炎组年龄22~34岁,平均(24.6±1.8)岁,妊娠29~42周.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5.6±2.7)岁.妊娠30~42周.比较两组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采用χ2或校正χ2检验.结果:两组孕妇在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上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孕产妇病死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较正常为高,多学科的协作及正确的产前、分娩及产后处理有助于降低这种危险性.

    作者:张松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心跳骤停犬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及心肌MDA、SOD的研究

    目的:观察心跳骤停犬心肺复苏(CPR)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肌MDA、SOD的变化.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3 min后复苏,12只犬随机分为2组,CPR组、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和后6 h的CO和PAWP.6 h后取心肌组织,匀浆测SOD和MDA的活性.结果:CPR组的平均动脉压在复苏后4、6 h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CO、CI、SV和LVSWI在心跳骤停前2组无统计学差异,复苏成功后0~6h CPR组的各指标均低于正常组(P<0.01).复苏后6 h CPR组心肌组织SOD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MD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多和内源性抗氧化机制的削弱,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损害,从而导致心功能不全.

    作者:刘炳烦;江慧琳;林珮仪;许松青;陈晓辉;张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艾司洛尔在预防全麻气管插管致心血管反应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麻醉气管插管前分别应用3种不同剂量的艾司洛尔对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病人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人.A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对照组);B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5 mg/kg;C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 mg/kg;D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2 mg/kg,观察4组病人麻醉诱导和各插管后不同时间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不良反应.结果:诱导后及插管后A组病人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另外3组(P<0.05),B组病人心率、血压快于C、D组(P<0.05),C、D组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D组发生率高于B、C组.结论:单次静脉注射1 mg/kg的艾司洛尔预防气管插管所致心血管反应安全有效,临床效果和副作用与用药剂量有关.

    作者:孙强;崔建修;李真;花柱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低温-80℃长期保存单采血小板的功能研究

    目的:为明确长期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的功能,并对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保存时间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进行回收率、粘附率、聚集强度和Ⅲ因子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冰冻保存后的回收率为83.8%±8.3%,粘附率为59.0%±9.2%,聚集强度为66.1%±13.2%,Ⅲ因子活性为(18±3)s.结论:冰冻保存后的单采血小板仍具有较好的功能活性.

    作者:张宏;邬旭群;陈云龙;王飞;孙凤杰;孔令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人胃癌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人胃癌细胞株的作用.方法:用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与人胃癌细胞株共同温育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细胞DNA含量的分布,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在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膜起泡、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电泳呈凋亡特征性Ladder带;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在G1期前出现亚2倍体凋亡峰:端粒酶活性抑制.结论: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端合成,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许兰涛;唐承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普米克令舒和喘乐宁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人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普米克令舒和喘乐宁雾化溶液联合应用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对15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进行普米克舒1 mg加0.5%喘乐宁0.75 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另18例用地塞米松0.25~0.5 mg/kg静滴加0.5%喘乐宁0.75 mL吸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0%和77.8%,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和喘乐宁溶液与静滴地塞米松加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喘乐宁溶液疗效相同.

    作者:叶国华;黎蕙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氟西汀治疗癌症抑郁性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癌症抑郁性障碍的疗效.方法:用前瞻性随机非双盲实验方法,使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入组病例,用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价疗效.实验组50例服用氟西汀每天20 mg,疗程6周,对照组用安慰剂.结果:实验组用药后HAMD分值为15.94±5.65;对照组用安慰剂后HAMD分值为19.58±5.07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1,P=0.001).实验组用药后HAMD抑郁程度:无抑郁者6例(12%),轻度抑郁者25例(50%),中度抑郁者17例(34%),重度抑郁者2例(4%).对照组用安慰剂后HAMD抑郁程度:无抑郁者0例,轻度抑郁者17例(34%),中度抑郁者23例(46%),重度抑郁者10例(20%).两组比较,χ2=13.757,P=0.003.结论:氟西汀治疗癌症抑郁性障碍疗效显著.抑郁分值明显降低,抑郁严重程度也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力;郭良君;李丽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异丙酚用于无痛性纤支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以减轻纤支镜检查的痛苦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共52例接受异丙酚静脉麻醉,男性35例,女性17例,平均54.28岁.按1.5~2 mg/kg给药,静注速度20~30 mg/10 s,并以30~60μg·kg-1·min-1维持静滴,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镜检.结果:异丙酚起效快,平均静注后(41.68±7.67)s,出现睫毛反射消失,停止注射药物后平均(5.32±1.99)min可出现呼之反应,完全清醒时间(11.03±2.85)min.异丙酚组在检查前、检查中(给药后)、完全清醒时的血压改变呈下降趋势,平均比检查前收缩压下降(12±4.8)mmHg、舒张压下降(8±2.5)mmHg,但在停用异丙酚3~5 min后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心电图监测也未见明显的心肌缺血和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异丙酚用于纤支镜的检查和治疗时具有效果满意,患者完全无痛苦,利于纤支镜操作,安全性高,麻醉复苏快和完全等优点.

    作者:瞿长春;张志广;王世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32例

    目的:比较两种胰岛素给药方法对迅速控制高血糖的差异.方法:把糖尿病患者分成多次注射(CIT)组和胰岛素泵连续注射(CSII)组,比较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在5 d内血糖控制水平、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胰岛素泵连续注射比多次注射能显著控制高血糖,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CSII治疗较CIT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并减少低血糖发生.

    作者:楼雪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