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国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03年5月间住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宜患者69例.结果:5例穿刺未成功(5/69,占7.2%);因右锁骨下动脉扭曲而造影失败1例,造影成功率为98.4%(63/64);10例接受IVUS;行切割球囊冠脉成形术17例,3例随后植入了支架;6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管内放射治疗.28例行PTCA/支架术,共植入支架32枚,其中1例PTCA未成功,手术成功率96.4%(27/28).有2例患者用8F鞘,术中疼痛明显,5例术后局部轻度淤血.出院时所有患者的桡动脉搏动良好.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4例随访时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但无手部缺血或功能障碍.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但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作者:宋杰;黄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血管炎是全身性疾病,常累及肾、肺等多个脏器,但同时具备多脏器累及的典型表现者少见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周建辉;高菊;蔡广研;陈香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宫腔镜在诊断及治疗不明原因异常子宫出血及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宫腔镜对64例经传统影像学方法未能明确诊断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治疗,对单发或2~3个孤立性息肉行即时宫腔镜下剪除术;对散发性多发息肉则在宫腔镜直视下刮宫处理.结果:本组镜下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28例并成功得到镜下治疗,术后随访1~2年,其中26例出血症状完全消失.2例失访.结论:宫腔镜可明确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并使病变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是诊断及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及子宫息肉样病变确实有效的方法.
作者:霍金平;陈娟;罗国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注射联合体外射频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直肠B超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内注射利多卡因、菌必治、地塞米松,注射后进行体外射频治疗;对照组分为两组:一组单纯行前列腺注射,另一组单纯体外射频治疗;疗程均为5 d 1次,共6次.观察治疗前后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后NIH-CP评分改变均有差异,前列腺注射联合体外射频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体外射频更能促进前列腺注射药物在局部的吸收及扩散,联合治疗对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效果更佳.
作者:赵国平;夏强;赖建生;许胜利;郑东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大面积烧伤病者病情重而凶险,易并发烧伤休克、MODS,病死率高.如能早期有效地处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现将我院成功救治56例烧伤面积>80%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彭志刚;曾汉;马盛刚;查国庆;杨小斌;张国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AP)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3年10月共计70例ERCP术后合并AP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治疗、生长抑素和乌司他丁三组治疗方法对治疗ERCP术后AP中的差异.结果:全组病人在术后48 h后逐渐恢复,病程大多数不超过7 d,无一例转为重症胰腺炎(SAP).其术后血清淀粉酶和腹部体征变化显示:术后6 h三组病人血清尿淀粉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2 h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开始差异有显著性;术后48 h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血清尿淀粉酶开始接近正常,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可明显减轻ERCP术后合并AP患者腹部体征和症状,分别达到88.5%和81.8%,而常规治疗组仅50%,有明显差异.结论:ERCP并发急性胰腺炎的防治在于操作者本身的技术的提高,生长抑素和乌司他丁是治疗ERCP术后AP的有效药物.
作者:陈盛;王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伴中重度传导性耳聋的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4例伴中重度传导性耳聋的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术前与术后情况,以及手术术式的选择.结果:随访2~4年,4例患者听力均明显提高,平均40dB.结论:对于后天性中重度传导性耳聋的青少年患者,应当注意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可能;根据术中所见选择适当的术式有助于手术成功.
作者:刘翔;郑亿庆;丁健慧;陈穗俊;区永康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随着国内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普及,将有越来越多的试管婴儿诞生,同时因此而引起的异位妊娠病例也将越来越多,提示在辅助生殖临床对此必须高度警惕.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间因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异位妊娠9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苏春宏;佘若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小儿急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的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提出佳的方法.方法:对本院1999-2003年409例小儿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结果:患儿的平均年龄是7.48岁,误诊率是0.49%,就诊三大症状为腹痛、发热及呕吐.阑尾穿孔率是12.9%,穿孔患儿起病至手术平均时间为2.82 d,穿孔的平均年龄是6.17岁,穿孔阑尾炎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类型阑尾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超声检查提高阑尾炎的早期确诊率,减少穿孔的发生;尽早确诊阑尾炎后尽快手术治疗,术中原则上不放置引流管,术后静脉使用联合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邹焱;夏慧敏;李瑞琼;王浩然;余家康;唐志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DDP+5-Fu+BLM化疗方案作为舌癌术前或放疗前的诱导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7例舌癌患者术前采用DDP+5-Fu+BLM联合诱导化疗.用法如下:DDP 20mg/m2×5 d,5-Fu 500 mg/m2×5 d,BLM15 mg×4.结果:CR 7例(14.9%),PR 31例(66.0%),总有效率80.9%.结论:DDP+5-Fu+BLM联合术前诱导化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用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者:王启朋;陈仲伟;江穗;冯航;郑卫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将我科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的17例并发新生儿窒息症的巨大儿进行护理观察.方法:应用ABCDE复苏方案对新生儿窒息症的巨大儿进行复苏,保持呼吸道畅通,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监测血糖,通过静脉输液和哺乳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监测生命体征,降低患儿耗氧量,提高抗病能力.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予抬高头部,减少噪音,保持头呈正中位,以降低颅内压,建立静脉通路,改善循环,根据病情纠正酸中毒,注意低血糖、低血压,降低颅内压,维持内环境稳定.开展健康宣教.结果:复苏后可及时纠正患儿的缺氧,减少脑损害,纠正低血糖,避免医源性高血糖的出现,及时开始肠道内喂养,避免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同时,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家属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以减少巨大儿并发窒息症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结论:监测巨大儿窒息后的血糖,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对患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笑群;卢蕴瑜;张若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自1998-2003年采用九里香酊(自行配制)离子导入物理疗法联合应用西药抗感染治疗阑尾脓肿15例,并与单纯应用西药(罗氏芬、甲硝唑等)抗感染治疗的12例患者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敬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构建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哮喘治疗前后的嗜酸细胞为试验和对比材料,分离哮喘病人嗜酸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将连接产物用氯化钙转化法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和蓝白斑筛选,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进行鉴定.结果: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3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PCR进行扩增,90%的克隆中均有200~600 bp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哮喘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该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克隆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劲松;蔡绍曦;邹飞;佟万成;万为人;赵海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小儿有机磷中毒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可表现为多个系统症状,而又偶有患儿以单个系统症状或体征为主要表现,因此易被误诊多种疾病,如脑炎、肺炎、胃肠炎、肾炎、癫痫、低钙惊厥、肠蛔虫、药物中毒、中毒性菌痢、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1]等,而支气管异物、狂犬病、捂热症较少报道.我院儿科从1995-2003年收住有机磷中毒147例,误诊14例,误诊率9.72%.有4例误诊为上述报道较少的3种疾病.
作者:易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群.近几年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紧张,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部份病人出现上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薄智云教授[1]发明的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本文通过设立对照组较系统地观察该疗法的临床疗效.
作者:祝晓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经肛门Soave术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直肠齿状线上0.5 cm前高后低环状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腹膜返折后切开浆肌层入腹,经肛门游离结肠切除病变段,拖出结肠与肛门吻合.采用该术式根治新生儿、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9例,均经钡灌肠、病理切片确诊为短段型或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结果:本组9例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5 min(包括等待病理时间45min).术中出血10~20 mL,未输血.除一例并发肛周湿疹外,无其它并发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 d,均痊愈出院.随访9个月至2年,每日排便1~3次,无腹胀、便秘,无肛周粪污、肛门失禁,无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肛指检查无直肠肌鞘及吻合口狭窄,排便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该手术全部操作均经肛门完成,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治疗新生儿、婴幼儿短段型和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的新型微创术式.
作者:石英佐;秦君华;于忠勤;王桐德;黄益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对186例因消化道症状就医的老年患者行胃镜检查,同时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快速尿素酶(RUT)试验检查,用活检钳钳取胃窦黏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3结果:13C-UBT较RU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高.结论:13C-UBT和RUT具有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特点,是较好的HP检测方法,对于老年病人13C-UBT尤为适合.
作者:徐丽姝;麦韵屏;张瑛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2002年3月至2003年2月,我们采用经尿道输尿管口壁间段环形切开,腰部一处斜切口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肾盂移行细胞肿瘤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志新;温天奋;彭晓东;邓子贤;何自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不同灌注方法改善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用家猪16头,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冷氧合血停搏液间断灌注,Ⅱ组在Ⅰ组的基础上加用温氧合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及复苏再灌注.于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观察心肌电机械活动、转流前后左心功能、心肌ATP、心肌含水量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Ⅱ组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左心功能的恢复优于Ⅰ组,心肌ATP及心肌的含水量的损害明显低于Ⅰ组.结论:温氧合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及复苏再灌注对心肌保护效果更佳.
作者:张彦平;于洋;沈建乐;帅训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如何避免和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3年5月15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病例.结果:操作粗暴,局部解剖不熟悉是致伤的主要原因.结论:精确掌握周围神经局部解剖知识;过硬骨科基本技术操作;术中做到防止误切、防止过度牵拉、防止缝扎,操作轻柔、彻底止血,可避免和预防此类神经损伤的发生.
作者:李江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