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初阳;刘武
目的:探讨DDP+5-Fu+BLM化疗方案作为舌癌术前或放疗前的诱导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7例舌癌患者术前采用DDP+5-Fu+BLM联合诱导化疗.用法如下:DDP 20mg/m2×5 d,5-Fu 500 mg/m2×5 d,BLM15 mg×4.结果:CR 7例(14.9%),PR 31例(66.0%),总有效率80.9%.结论:DDP+5-Fu+BLM联合术前诱导化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用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者:王启朋;陈仲伟;江穗;冯航;郑卫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大面积烧伤病者病情重而凶险,易并发烧伤休克、MODS,病死率高.如能早期有效地处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现将我院成功救治56例烧伤面积>80%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彭志刚;曾汉;马盛刚;查国庆;杨小斌;张国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胆道术后不同时期T管窦道的解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病人.术中测量胆道压力及术后测量胆道压力和T管窦道的牢固性;检查拔T管后胆漏的位置;对术后行纤维胆道镜检查者,测T管窦道的长度和宽度,取部分窦道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再次手术者,术中解剖窦道,术后对窦道壁进行病理检查.结果:T管窦道的长度为(6.3±4.1)cm,宽度为(0.74±0.09)cm,厚度及牢固性术后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并受一些因素影响,窦道与胆总管和腹壁连接处较薄弱.结论:T管窦道有其本身的解剖特点,了解T管窦道的解剖对术后胆汁漏的防治以及选择时期经T管窦道行胆道内的各种检查和治疗有意义.
作者:董米连;施维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方法:对6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出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罕见的临床综合征;6例病例中,1例治愈,1例好转,1例放弃,3例死亡.结论:本病发病多与感染有关,病情重,预后不良,病死率高;治疗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对因治疗,针对性的抗感染结合抑制免疫反应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作者:李栋方;罗向阳;李文益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分析20例重症狼疮性肾炎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儿童重症LN的发生率在性别、年龄上与儿童LN的发生率一致;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为常见的临床类型;病理改变以LNⅢ型和Ⅳ型为主,C3和CH50明显降低,血沉加快和低白蛋白血症是实验室检查为敏感和突出的改变;严重贫血是常见的肾外表现.结论:小儿LN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者,或肾脏病理改变为LNⅢ型或Ⅳ型者,伴有C3、CH50明显降低、血沉加快、低白蛋白血症和严重贫血时,其肾功能有恶化的可能.
作者:李颖杰;高岩;邓颖敏;钟桴;李延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取环是妇产科门诊非常常见的小手术,但常由于绝经多年,子宫萎缩,宫腔狭窄,粘连或节育环断裂,有尾丝环尾丝脱落,节育环嵌顿等使取环困难.本院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复杂取环术中共应用胆囊取石钳34例,顺利取出各种节育环,现总结如下.
作者:罗正琴;姚爱香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中不同麻醉平面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病人,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均在椎管内麻醉下施行PPH,调整麻醉平面上界,使各组不同,观察记录各组达高阻滞平面时及击发钉合器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阿托品用量,观察术中恶心呕吐、腹部牵拉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4组病人中,当麻醉阻滞平面在L1~T11范围时,病人麻醉诱导期和击发钉合器时血压、心率稳定,牵拉反应轻.结论:通过调整麻醉推药速度及调整病人体位,调整麻醉平面在L1~T11之间,既能达到平稳的较好的麻醉效果,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游玉媛;区锦燕;陈增宝;廖荣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血管炎是全身性疾病,常累及肾、肺等多个脏器,但同时具备多脏器累及的典型表现者少见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周建辉;高菊;蔡广研;陈香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经肛门Soave术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直肠齿状线上0.5 cm前高后低环状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腹膜返折后切开浆肌层入腹,经肛门游离结肠切除病变段,拖出结肠与肛门吻合.采用该术式根治新生儿、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9例,均经钡灌肠、病理切片确诊为短段型或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结果:本组9例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5 min(包括等待病理时间45min).术中出血10~20 mL,未输血.除一例并发肛周湿疹外,无其它并发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 d,均痊愈出院.随访9个月至2年,每日排便1~3次,无腹胀、便秘,无肛周粪污、肛门失禁,无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肛指检查无直肠肌鞘及吻合口狭窄,排便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该手术全部操作均经肛门完成,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治疗新生儿、婴幼儿短段型和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的新型微创术式.
作者:石英佐;秦君华;于忠勤;王桐德;黄益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减量FLAG方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骨髓抑制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法:氟达拉滨(Flu)50 mg/d,5~6 d;阿糖胞苷(Ara-C)0.5~2.0 g/d,5~6 d;WBC<1.0×109/L时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d直至WBC>1×109/L,治疗14例难治性AL.结果:14例AL中,总有效率为28.5%,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14.3%,部分缓解(PR)率为为14.3%.中性粒细胞低时间在开始用药后5~9 d,持续时间7~30d;血小板低时间在开始用药后5~10 d,持续时间6~30 d;感染率100%,重度感染率37.5%,2例早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减量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AL,疗效不理想,骨髓抑制严重.
作者:翁建宇;杜欣;陆泽生;黄梓伦;林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肠球菌败血症的临床微生物学状况及对抗生素耐药性特点,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50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42株,占84%,屎肠球菌8株,占16%,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粪肠球菌有1株耐药,对氯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对其他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62.5%~92.8%,这些可能与宿主的免疫功能及各种诱发因素有关.结论:肠球菌败血症耐药性分析,提示临床在治疗此类菌感染时,应根椐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作者:黄淑萱;潘练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作为危重小儿的转运指征.方法:对1998年4月至2002年4月由我院急诊室出车接回的327例患儿按危重病例评分法进行评分,按分值高低顺序将患儿分~100分、~90分、~80分及~69分四组,分析评分分值与小儿转归、多器官功能不全及其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90分与~100分组之间病死率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分值越低,发生器官损害数量越多,病死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能适用于基层医院危重小儿的转运指征,建议评分<90分的宜转运,若<80分者,注意在当地行适宜对症治疗,对保证转运的顺利进行.
作者:潘伟思;陈倩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肿瘤,癌肿细胞发生于表皮的基底细胞层,多见于老年人面部的上半部,呈慢性病程,可发生毁容,我科自1992-2003年共治疗老年人外鼻基底细胞癌14例,报道如下.
作者:陆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国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03年5月间住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宜患者69例.结果:5例穿刺未成功(5/69,占7.2%);因右锁骨下动脉扭曲而造影失败1例,造影成功率为98.4%(63/64);10例接受IVUS;行切割球囊冠脉成形术17例,3例随后植入了支架;6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管内放射治疗.28例行PTCA/支架术,共植入支架32枚,其中1例PTCA未成功,手术成功率96.4%(27/28).有2例患者用8F鞘,术中疼痛明显,5例术后局部轻度淤血.出院时所有患者的桡动脉搏动良好.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4例随访时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但无手部缺血或功能障碍.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但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作者:宋杰;黄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临床中医整体护理的效果做出评价,为中医整体护理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实施功能制中西医结合护理及中医整体护理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在护理前后焦虑量值(SAS)、抑郁量值(SDS)及健康知识认知度进行评定.结果:中医整体护理后病人的SAS值、SDS值比实施功能制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病人明显降低(P<0.001);中医整体护理后病人的健康知识认知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中医整体护理比功能制中西医结合护理更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
作者:蔡军红;彭海燕;陈少玲;郑粤湘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部颅底及脑深部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对25例前部颅底及脑深部肿瘤行锁孔开颅显微神经外科切除术,其中部分使用内窥镜及术时超声辅助技术.结果:20例实体瘤中17例全(或等体积)切除,3例次全切除,其余5例囊实性肿瘤全切除,无手术死亡、致残及相关并发症.结论:锁孔手术是治疗前部颅底和脑深部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恰当选择适应证尤其重要,神经内镜及术时超声的应用可帮助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周迩;麦洁文;梁艺湖;李林繁;邓岳桥;古奕冕;钟桂年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方法:对我科近2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并发医院感染的182例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常见于肺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晚期肿瘤,白细胞下降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且耐药率较高,预防白细胞下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防治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
作者:张华;何志明;杨衿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P-I型套管针腹膜透析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I型套管针系列装置进行腹透置管,并与常规手术法对照.结果:研究组(套管针组)在平均手术时间(P<0.001),术后恢复时间(P<0.001),术后并发症方面(P<0.05),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提示P-I型套管针置管在可操作性、耐受性、安全性等方面优于手术法.
作者:李舸;李明;尤永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不同分型和年龄组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比较常用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探讨分型分级对治疗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13年两间医院收治的43例LCH分型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小6个月,大65岁,男女比例2.3:1.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骨损害、突眼、尿崩、耳溢脓等,不同分型组在器官受累范围和程度指标上有明显不同,≤2岁组在受累器官数、功能受损例数、疗效和死亡构成比指标上和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按分型分级给予不同方案化疗31例,25例有效(81%).结论:LCH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成人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诊断依靠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加深对LCH特点的认识和多部位多例次的活检.国际组织细胞学会LCH分型分级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增加了相互间的可比性.
作者:陈艳波;刘华;王华;张孔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发生部位及肿瘤性质等.结果: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常见临床表现是心悸(82.4%),气短(66.7%)和心脏杂音(27.5%).51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25例(49.0%),恶性肿瘤26例(51.0%).左心肿瘤23例,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7例;右心肿瘤23例,良性7例,恶性17例.结论: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中左心肿瘤以良性多见,右心肿瘤以恶性多见,良性心脏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恶性心脏肿瘤预后差.
作者:熊长明;柳志红;吴清玉;阮英茆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