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P-I型套管针腹膜透析置管

李舸;李明;尤永森

关键词:腹膜透析, P-I型套管针, 手术, 导管插入术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I型套管针腹膜透析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I型套管针系列装置进行腹透置管,并与常规手术法对照.结果:研究组(套管针组)在平均手术时间(P<0.001),术后恢复时间(P<0.001),术后并发症方面(P<0.05),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提示P-I型套管针置管在可操作性、耐受性、安全性等方面优于手术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年度文献年计量指标及Web下载量报告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锁孔手术治疗前部颅底和脑深部肿瘤25例

    目的:探讨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部颅底及脑深部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对25例前部颅底及脑深部肿瘤行锁孔开颅显微神经外科切除术,其中部分使用内窥镜及术时超声辅助技术.结果:20例实体瘤中17例全(或等体积)切除,3例次全切除,其余5例囊实性肿瘤全切除,无手术死亡、致残及相关并发症.结论:锁孔手术是治疗前部颅底和脑深部肿瘤的微创治疗技术,恰当选择适应证尤其重要,神经内镜及术时超声的应用可帮助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周迩;麦洁文;梁艺湖;李林繁;邓岳桥;古奕冕;钟桂年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儿有机磷中毒14例误诊分析

    小儿有机磷中毒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可表现为多个系统症状,而又偶有患儿以单个系统症状或体征为主要表现,因此易被误诊多种疾病,如脑炎、肺炎、胃肠炎、肾炎、癫痫、低钙惊厥、肠蛔虫、药物中毒、中毒性菌痢、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1]等,而支气管异物、狂犬病、捂热症较少报道.我院儿科从1995-2003年收住有机磷中毒147例,误诊14例,误诊率9.72%.有4例误诊为上述报道较少的3种疾病.

    作者:易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Sorbalgon藻酸钙敷料在鼻内镜术后的应用

    目的:选择鼻内镜术后良好的鼻腔填塞材料.方法:比较鼻内镜术后应用Sorbalgon藻酸钙敷料和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的止血效果及填塞后鼻腔局部反应情况.结果:应用Sorbalgon藻酸钙敷料在鼻内镜术后填塞鼻腔的止血效果好;鼻腔疼痛及头痛程度轻(P<0.01);抽取填塞物时鼻出血少(P<0.01);术后鼻腔黏膜水肿反应轻(P<0.05).结论:Sorbalgon藻酸钙敷料是一种良好的鼻内镜术后鼻腔填塞止血材料.

    作者:杨礼明;莫宋平;彭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方法:对我科近2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并发医院感染的182例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常见于肺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晚期肿瘤,白细胞下降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且耐药率较高,预防白细胞下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防治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

    作者:张华;何志明;杨衿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51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发生部位及肿瘤性质等.结果: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常见临床表现是心悸(82.4%),气短(66.7%)和心脏杂音(27.5%).51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25例(49.0%),恶性肿瘤26例(51.0%).左心肿瘤23例,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7例;右心肿瘤23例,良性7例,恶性17例.结论: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中左心肿瘤以良性多见,右心肿瘤以恶性多见,良性心脏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恶性心脏肿瘤预后差.

    作者:熊长明;柳志红;吴清玉;阮英茆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儿急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的治疗对策

    目的:对小儿急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的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提出佳的方法.方法:对本院1999-2003年409例小儿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结果:患儿的平均年龄是7.48岁,误诊率是0.49%,就诊三大症状为腹痛、发热及呕吐.阑尾穿孔率是12.9%,穿孔患儿起病至手术平均时间为2.82 d,穿孔的平均年龄是6.17岁,穿孔阑尾炎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类型阑尾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超声检查提高阑尾炎的早期确诊率,减少穿孔的发生;尽早确诊阑尾炎后尽快手术治疗,术中原则上不放置引流管,术后静脉使用联合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邹焱;夏慧敏;李瑞琼;王浩然;余家康;唐志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与程度,分别采用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其中采用单开窗法21例,双开窗法9例,半椎板切除法6例.结果:36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优良率91.7%.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强调早期手术以及术中注意保持脊柱稳定性,术中仔细探察椎管和切除突出的髓核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作者:李健;颜登鲁;高梁斌;谭平先;张在恒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临床疗效.方法:将225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进行双盲对照治疗3年,观察两组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3年复发率(15.0%)明显低于对照组(25.9%),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叶初阳;刘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椎管内广泛分布多发性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男,29岁,因发现皮下多发性包块伴骶部间歇性疼痛入院.患者自2年前始逐渐发现全身散在皮下包块,缓慢增大.近两月骶部疼痛加重,大小便正常.家族中父亲、二哥患有此病并多次手术治疗,母亲、大哥体健.入院检查:四肢、躯干散在皮下包块,从0.2 cm×0.2 cm到4.0 cm×5.0 cm,共20余个.包块活动度小,质地中等,无压痛.皮肤散在色素沉着.

    作者:于永;陈火明;张保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4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分型和年龄组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比较常用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探讨分型分级对治疗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13年两间医院收治的43例LCH分型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小6个月,大65岁,男女比例2.3:1.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骨损害、突眼、尿崩、耳溢脓等,不同分型组在器官受累范围和程度指标上有明显不同,≤2岁组在受累器官数、功能受损例数、疗效和死亡构成比指标上和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按分型分级给予不同方案化疗31例,25例有效(81%).结论:LCH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成人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诊断依靠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加深对LCH特点的认识和多部位多例次的活检.国际组织细胞学会LCH分型分级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增加了相互间的可比性.

    作者:陈艳波;刘华;王华;张孔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中合理麻醉平面的探讨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中不同麻醉平面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病人,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均在椎管内麻醉下施行PPH,调整麻醉平面上界,使各组不同,观察记录各组达高阻滞平面时及击发钉合器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阿托品用量,观察术中恶心呕吐、腹部牵拉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4组病人中,当麻醉阻滞平面在L1~T11范围时,病人麻醉诱导期和击发钉合器时血压、心率稳定,牵拉反应轻.结论:通过调整麻醉推药速度及调整病人体位,调整麻醉平面在L1~T11之间,既能达到平稳的较好的麻醉效果,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游玉媛;区锦燕;陈增宝;廖荣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6例报告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方法:对6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出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罕见的临床综合征;6例病例中,1例治愈,1例好转,1例放弃,3例死亡.结论:本病发病多与感染有关,病情重,预后不良,病死率高;治疗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对因治疗,针对性的抗感染结合抑制免疫反应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作者:李栋方;罗向阳;李文益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血管炎、新月体肾炎伴肺纤维化、消化道出血1例

    血管炎是全身性疾病,常累及肾、肺等多个脏器,但同时具备多脏器累及的典型表现者少见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周建辉;高菊;蔡广研;陈香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内镜下129枚食管内支架术后并发症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内镜下129枚食管内支架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77例病人中良性狭窄14例,恶性狭窄63例,其中伴瘘道形成者8例.共内窥镜下置入各种支架129枚.随访观察3~24个月.结果: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术后1~16周出现并发症包括胸痛及异物感77例、支架阻塞14例、便血7例、支架移位9例、新瘘形成2例、反流性食管炎7例.经过相应的治疗,并发症均得到纠正.结论:食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有利于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李楠;吴凯;敖国昆;徐冰;钱虹霞;朱建华;黄庆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2例临床观察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群.近几年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紧张,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部份病人出现上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薄智云教授[1]发明的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本文通过设立对照组较系统地观察该疗法的临床疗效.

    作者:祝晓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子宫动脉结扎宫腔填纱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7例分析

    剖宫产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出血,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及时正确地处理各种原因引起的术中、术后出血,对保留产妇子宫这一重要器官的完整性显得非常重要[1],我院对7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高危产妇施行了联合应用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和宫腔纱布填塞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林传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DDP+5-Fu+BLM化疗方案用于舌癌的术前诱导化疗

    目的:探讨DDP+5-Fu+BLM化疗方案作为舌癌术前或放疗前的诱导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7例舌癌患者术前采用DDP+5-Fu+BLM联合诱导化疗.用法如下:DDP 20mg/m2×5 d,5-Fu 500 mg/m2×5 d,BLM15 mg×4.结果:CR 7例(14.9%),PR 31例(66.0%),总有效率80.9%.结论:DDP+5-Fu+BLM联合术前诱导化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用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者:王启朋;陈仲伟;江穗;冯航;郑卫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HBV-pre-C区段变异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患者血清HBV-pre-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病毒复制为阳性的乙肝血清76份,其中,HBeAg(-)且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的46份;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阴性的30份;体检正常对照30例.以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肝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同时检测血清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结果: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血清中82.6%(38/46)HBV-pre-S1检测为阳性,其中92.1%(35/38)伴血清ALT活性异常增高;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阴性的血清中83.3%(25/30)HBV-pre-S1检测为阳性,92.0%(23/25)伴血清ALT活性异常增高;正常对照组中HBV-pre-S1检测为阴性,血清ALT活性均正常.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组与阴性组,HBV-pre-S1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2.1387,P>0.05),HBV-pre-S1阳性血清中伴ALT异常增高率在两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3.4211,P>0.05).结论:当HBV发生基因变异时,HBeAg不能正常表达,血清中HBV-pre-S1抗原的检测可基本避免基因变异的干扰,大致反映病毒基因的复制及活动.

    作者:张悦;王惠萱;陈忠明;吕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冷温氧合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灌注方法改善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用家猪16头,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冷氧合血停搏液间断灌注,Ⅱ组在Ⅰ组的基础上加用温氧合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及复苏再灌注.于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观察心肌电机械活动、转流前后左心功能、心肌ATP、心肌含水量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Ⅱ组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左心功能的恢复优于Ⅰ组,心肌ATP及心肌的含水量的损害明显低于Ⅰ组.结论:温氧合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及复苏再灌注对心肌保护效果更佳.

    作者:张彦平;于洋;沈建乐;帅训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