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科共收治SLE病人882例.我们对这些病人采用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各项诊疗措施的实施,达到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日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柱英;陈秀珍;林有坤;蒙若兰;代红梅;陈国莲;张振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按传统的乳腺癌根治术,需对所有患者都进行腋下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术后可致患者出现患侧上肢水肿,肩部活动受限等诸多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目前认为未发生转移的淋巴结仍有正常功能,其淋巴结链具有阻滞癌细胞扩散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早期乳腺癌行ALND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并试图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 node biopsy,SLNB)来了解腋窝淋巴结状态,以便达到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患者痛苦的目的.
作者:朱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1990-2003年14例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病例.结果:17 064例孕产妇中有14例实施了急症子宫切除术,其中阴道分娩后发生率为0.05%.剖宫产后为0.12%,常见的手术指征为胎盘因素(42.86%),其次为软产道损伤(21.43%)及子宫破裂(14.29%)(其中4例均为非法接生),合并DIC者占57%.结论:急性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科急重症出血,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杜绝非法接生可减少不必要的子宫切除.
作者:周莉;高眉扬;饶安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院从1986年以来对58例男性绝育术后需再育或并发症需再通者,采用7号注射针头术中支架法施行了输精管吻合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TS-1是一种新型的口服fluoropyrimidine抗癌药,该药为复合制剂,其成分包括:FT(口服fluoropyrimidine制剂,tegafur),CDHP(5-氯-2,4-dihydroxypyridine,DPD阻滞剂,其较UFT中的尿嘧啶的功效高200倍),OXO(ORTC阻滞剂,主要于胃肠道),三者的摩尔比例分别为1∶0.4∶1.动物实验表明在给予一定剂量的S-1后的16 d肿瘤消失,在以后至少3个月内肿瘤没有复发.TS-1的副作用较轻,主要有口炎、脱发和体重减轻.临床试验是在进展期和复发的胃癌患者中试用TS-1.一般应用4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周,bid连续口服,间歇期为2周.总有效率是44.6%(45/101),平均生存时间(MST)是224 d.
作者:蔡嵘;任刚;李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估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监测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前与治疗中心率变异性改变、24 h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肌酶的浓度变化.结果:15例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中与治疗前的心率变异SDNN、rMS-DD、PNN50指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4 h平均心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缓慢静脉给药)同时配合补钾治疗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徐劲;齐治平;张永葆;张弛;祝善尧;马慧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ICU内发生高患病率及高死亡率的重要病因,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医院,MRSA菌株都属于医院获得性,占临床总分离菌株的29%~35%[1],在欧洲,1992年的研究表明,所有ICU获得性金葡菌感染中,MRSA占57%[2].可见,MRSA在ICU的危害是极大的,本文主要探讨ICU MRSA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控制方法,为有效降低MRSA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赖晓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变化与乙肝后相关性肝硬化、肝癌的关系.方法:对20例肝炎、28例HBV相关性肝硬化及20例肝癌患者血清sFas、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进行检测,同时对其中43例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进行HBV-DNA的定量检测.结果:HBV相关性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sFas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其结果与肝纤维化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HBV-DNA复制程度无显著关系.结论:乙肝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进程可能与血清sFas水平密切相关,而与血浆中HBV复制程度无显著关系.
作者:林向阳;吴娅娅;陶志华;陈晓东;沈关心;吴健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例淋巴管瘤自愈与胚胎发生学的关系.方法:收集颈部淋巴管瘤28例及腹部淋巴管瘤12例,观察淋巴管瘤局部解剖,并行长期随访及观察.结果:除2例颈淋巴管瘤获得自愈外,余26例颈部及12例腹部淋巴管瘤无自愈可能,均作外科手术切除.结论:虽然有2例淋巴管瘤淋巴液得到自行分流,但是其余38例淋巴管瘤与周围淋巴系统及静脉系统在解剖上未发现有明显的联系.
作者:严文波;施诚仁;潘伟华;王捍平;余世耀;沈涤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86例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为残端出血(16.4%),尿路感染(7.81%),腹部切口愈合不良(2.33%)和下肢深部静脉血栓(1.22%).远期并发症为性功能下降,围绝经期症状,心血管系统疾患和残留卵巢综合征.结论:行全子宫切除术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各种近远期并发症,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郭小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全组131例病人,年龄15~52岁,平均(38.6±9.6)岁.PDA窄部位直径2~12 mm,平均(7.5±2.8)mm;术后128例患者(随访率为97.7%)完成随访25~72个月,平均(40.7±8.1)个月,中位数44.7个月.术前、术后第1天及2004年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所有病人手术成功,128例随访患者中10例(7.8%)术后1 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2.3%)术后1 d轻度溶血,术后3 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47.3±9.9)mm变为(41±5.4)mm(P<0.01);收缩末径从(36.2±6.1)mm变为(29.7±3.7)mm(P<0.01);肺动脉收缩压从(40.1±3.9)mmHg变为(22.4±2.1)mmHg(P<0.01).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可行的.
作者:黄文晖;黄奕高;黄涛;黄新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不但依赖细胞增殖和分化,也依赖于细胞凋亡.凋亡与增殖是调控细胞数目稳态作用相反的一对机制,破坏他们之间的平衡就会导致机体的细胞数目异常增多或减少,从而导致疾病发生.在肾脏发育和各种肾脏疾病包括各种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肾小管损伤及其修复、肾囊肿、肾脏缺血再灌注及移植肾排斥反应中均发现有细胞凋亡的发生,细胞凋亡影响着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作者:王琼书;杜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宫腔镜对于诊治子宫内膜息肉必要性.方法:采用宫腔镜检查子宫异常出血,施行宫腔镜检查者共154例,其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37例,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154例子宫异常出血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37例,占24.0%,经病理证实有29例,占18.8%,符合率达80%.结论:宫腔镜检查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叶璐;冯亦军;李华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990年Kitagawa等[1]在沙土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缺血预处理有神经保护作用,预先给予沙土鼠2 min×2次短暂缺血预处理,可以防止再次严重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这种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组织对随后的脑缺血性损伤产生迟发性的抵抗能力的现象又称为脑缺血耐受.但它的神经保护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很多实验结果相互矛盾,目前有腺苷学说、热休克蛋白(HSP)学说、即刻早期基因(IEG)学说、凋亡相关基因学说、钙离子学说等较为普遍,其中腺苷与脑缺血耐受之间关系研究多,本文就近年来腺苷及其受体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泽湘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患者,男,46岁,因双眼视物模糊、轻度头晕1个月入院.无头痛及内分泌症状.查体:右眼视力1.2,左眼1.0,左眼外斜10°,双眼颞上视野缺损.颅脑CT提示鞍区占位,骨质正常.MRI提示肿物位于垂体窝内,内部信号不均,边界清楚,不均匀增强.未见钙化及正常垂体信号.肿物向上突出.术中发现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肿物内有大量血窦样物,质地坚韧,且有钙化斑块.术后病理:脊索瘤伴出血纤维化.
作者:于永;张保中;陈火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经皮穿刺技术穿刺股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已成为目前常用的一种临床操作技术.但术后易出现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并发症,据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5%[1],69%的出血并发症位于股动脉穿刺部位[2].为防止出血、血肿形成,穿刺点需加压包扎,砂袋持续压迫8h,术后常规平卧位并术侧肢体制动24h、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需平卧位卧床48 h,术侧肢体制动24 h[3],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嘱患者多饮水,又加重卧位性排尿困难及尿潴留[4].目前用于股动脉穿刺部位闭合的方法很多[5],其中许多方法虽然使用了多种器材使动脉穿刺口闭合,但其可能增加手术费用,此外,应用这些器材并不舒适,有可能引起下肢远端动脉栓塞和缺血[2].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股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固定器(以下简称固定器,专利号03259280.9),既考虑到患者的身心感受,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同时,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临床应用86例,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万淑红;岑爱萍;刘平;陆生兰;祁静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的10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例,总结其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随访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16例,病死率16%,死亡原因主要为各种难治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年龄超过70岁者13人,达60%.住院时间:20~180 d,平均50 d,老年人大部分超过60 d.随访1~5年,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35例,轻残生活需照顾者38例,重残11例,死亡16例.结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是强有力的控制继发的脑水肿以及随之而来的急性颅内压增高,去骨瓣减压术是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应尽早施行,可大大降低病死率,但对于年龄过大的患者手术应特别慎重.
作者:李天栋;李建亭;白红民;王国良;蒋晓星;王玉宝;王伟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软组织疾病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收集了11例经手术证实为坐骨结节滑囊炎的病例,分析其超声影像特点,以便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华;孙忠尧;刘琳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20世纪90年代,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基因水平上得以阐明,从而导致基因治疗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完成,各种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趋完善,使得基因治疗成为生物学和临床科学领域里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并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医学概念和手段.截至2001年2月,世界范围内已有532个临床方案被实施,累计3436人接受了基因转移试验[1].
作者:王弘;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患者女,67岁,间断左上腹疼痛30 d入院.活动时疼痛加重,改变体位偶可缓解,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不伴发热.当地予抗生素治疗无效.检查:超声及CT提示脾脏占位,既往无结核及肝炎病史.T 36.4℃,P 80次/min,R 20次/min,BP 18/10 kPa.正力型体质,心肺检查无异常,腹无膨隆,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可触及5 cm×5 cm肿块,不活动.胸片无异常.行剖腹术,腹腔内有中等量腹水,淡红色,腹腔内布满粟粒样结节,脾脏肿大,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肿块,被膜完整.切除脾脏,病检为脾结核.术后抗痨治疗,1年随访效果良好.
作者:陈信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