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焕雷;肖学钧;卢聪
患儿男,出生3 d.因少哭、少吃、嗜睡3 d,皮肤黄染1 d于2002年12月2日4 pm入院.第1胎第1产,孕39+3周自然分娩,出生体重3 800 g,出生时无窒息,但生后一直少吃、少哭、嗜睡,生后第3天发现皮肤轻度黄染,第4天即明显加重,查肝功示胆红素总量为369 μmol/L,间接胆红素为352.7 μmol/L,母孕期无疾病史.父母无慢性疾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
作者:谷翠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8~2000年作者参加了中国援也门共和国医疗队,在hodeidah革命医院工作期间曾遇2例腰麻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并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国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滋养细胞具有分化、增殖、浸润和凋亡的功能,并通过细胞的自分泌和子宫旁分泌调节,胎盘功能与滋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滋养细胞分化和功能异常是妊高征发病的重要环节.现总结近年来研究,就滋养细胞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王鸿艳;尹国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川畸病(KD)合并肺部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33例KD患儿通过病史收集、体格检查、X线胸片检查等了解其肺部损害的情况.结果:33例KD患儿有17例出现肺部损害的X线表现(54.6%),临床表现有咳嗽、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有或无干湿性罗音等,其血小板数目高于无肺部损害的KD患儿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KD患儿应注意有无出现肺部损害的并发症,对不典型KD患儿尽早作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损害的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轻其冠状动脉的损害.
作者:吕兴;蔡定邦;梁星群;崔泽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25岁,纺织厂职工,结婚1年,初孕4个月,双乳头自行溢出清稀乳汁,淋漓不断.乳房不胀,面色淡白,气短神疲,心悸头晕,平时多汗,手足不温,舌淡苔少,脉虚细.症侯分析:乳汁为气血所化,而气血来源于脾胃,乳房又属阳明,阳明胃气不固,摄纳无权,则乳汁自溢.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而成血虚,血虚则乳汁清稀.
作者:李爱芹;刘玉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5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者及41例非糖尿病老年男性的腰椎和股骨近端部位的骨密度,并测定血糖、血钙、血磷、血镁、碱性磷酸酶、尿钙等.结果: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组腰椎L1-2、华氏三角(Wards)、股骨转子(Troch)骨密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前者合并骨质疏松的比例较后者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体重指数、尿钙较对照组高,血磷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老年男性,患有2型糖尿病者较易患骨质疏松症,其原因较复杂,可能与体重、糖代谢紊乱、激素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王红武;黄萍;邹德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及剂型的甲氨喋呤(MTX)合美洛昔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RA患者75例分为3组,每组均口服美洛昔康7.5 mg,每天2次;A组合用MTX片7.5 ~15 mg,每周1次;B组合用MTX片17.5~30 mg,每周1次;C组合用MTX针10 mg静注,每周1次;疗程为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及炎性实验指标的变化,并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实验指标.结果: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数、握力、晨僵时间、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91.3%,88.2%,不良反应分别为37.1%,69.5%,41.2%.结论:MTX与美洛昔康联合用药对RA疗效良好,且短期内美洛昔康不增加MTX的毒性作用,其不良反应与MTX的剂量呈正相关,与给药途径无关.
作者:谢锐龙;朱小虎;康贤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25岁,体重55 kg.因卵巢肿瘤拟行卵巢肿瘤切除术.ASA Ⅰ级,无癫痫及癔病史.术前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常规硬膜外穿刺,麻醉满意后手术开始,术中静注辅助药杜冷丁50 mg+异丙嗪25 mg,关闭腹腔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2 mg、0.75%布比卡因1 mL、0.9%氯化钠注射液6 mL,注药完毕拔去硬膜外导管,送返病房.术后3 h病人呕吐剧烈,肌注胃复安20 mg后呕吐减轻,20 min后病人四肢抖动、头向后倾、阵发性双眼上翻、呼之不应,考虑为椎体外系症状,经吸氧、肌注安定以及苯海索等处理后上述症状均渐消失,无其它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林穆;宋文琴;王爱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63岁,以腹胀、腹痛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腹部不适、疼痛,伴腹胀,呈进行性加重,大小便未见异常.查体:腹膨隆,无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及,左下腹有成人拳头大包块,质软,活动度差.B超提示:(1)下腹部混合性包块;(2)左卵巢囊性肿块.即行剖腹探查术,打开腹腔,见腹内充满凝胶样黏液.
作者:张宪;连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大脐膨出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近11年两组49例脐膨出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主要比较入院5 h内行一期手术修补(A组)与先采取保守治疗延期手术(B组)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间胎龄、入院日龄、体重、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住院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并发症的分类各有侧重.结论:尽早一期修补术是治疗先天性巨大脐膨出的首选方法,该法疗效可靠,住院时间短.
作者:余家康;夏慧敏;钟微;潘韶芳;伍连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影响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1990~2002年66例采用心包剥离术治疗的缩窄性心包炎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中心静脉压从(23.8±6.2) cmH2O下降致术后的(14.4±3.2) cmH2O,术后低心排16例(24%),死亡1例(1.52%);明确结核性心包炎36例(55%),慢性化脓性心包炎14例(21%),不明病因的16例(24%);治愈52例(79%), 进步12例(36%),无效 2例(3%).结论:作者主张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手术切口,心包切除范围应适可而止,可借助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心包切除范围,并对术中、术后防止急性心衰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厚强;吴若彬;庄建;谢斌;郭惠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磨痂术治疗头面部深Ⅱ度烧伤的效果.方法:107例头面部深Ⅱ度烧伤患者按创面处理方式分组,69例头面部深Ⅱ度烧伤的患者采用磨痂术治疗,38例头面部深Ⅱ度烧伤患者采用传统的削痂术治疗.结果:与传统的削痂术治疗比较,磨痂术可提高头面部深Ⅱ度烧伤治疗的有效率(P<0.05).伤后2 d内进行创面磨痂术治疗效果佳(P<0.05).结论:磨痂术是早期治疗头面部深Ⅱ度烧伤创面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钟穗航;李孝建;梁达荣;胡骁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们于1999年4月~2001年12月,对82例急性肾盂肾炎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海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经内镜放置金属胆道支架(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thesis, EMBE)是近年来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是恶性胆管梗阻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方法.我院肝胆外科自2001年7月~2002年6月采用EMBE治疗恶性胆管梗阻1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柱;梁金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其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较高.羊膜在眼科的应用,为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提供了新的研究重点.我院已采用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庆国;许丽英;胡超雄;杜庆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肾结核的发病是一个缓慢过程,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有时不典型,如不提高警惕易造成误诊.我院自1994年3月~2001年12月共收治46例肾结核患者,误诊10例,误诊率21.7%,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光泉;刘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们自1992年1月以来,对收治的中、大量胸腔积液(胸液)采用细导管进行胸腔引流、灌洗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兆奎;冯金山;张天德;赵振元;陈兴川;凌玉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脊柱是骨关节结核常累及的部位,对脊柱结核在抗结核药物化疗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我院于1980年2月~2001年2月共治疗脊柱结核患者84例,其中1例施行了USS脊柱通用系统固定,为新开展项目.本文就其手术方法和疗效做一初步探讨.
作者:赵连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ZL Acrylock 4315型精密附着体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ZL Acrylock 4315型精密附着体修复双侧、单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15例,观察游离端附着体义齿的固位、稳定性、咀嚼功能恢复情况.结果:ZL Acrylock 4315型精密附着体可摘义齿固位、稳定性好,异物感明显减小,美观.观察1年,无义齿折裂、附着体锁轴松动情况.结论:ZL Acrylock 4315型精密附着体是一种较理想的游离端牙列缺损修复的固位体.
作者:吕渭莉;石红光;王爱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控制眼压的效果.方法:对145例163眼青光眼病人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通过控制巩膜瓣缝线的松解时间和数目,达到调整房水滤过量并提供形成理想的功能性滤泡和合适的眼压控制;同时应用抗代谢药物抑制滤过区域瘢痕形成.结果:除3例眼压在25~28 mmHg,其余眼压控制在15~20 mmHg,随访3~20个月,均未发现前房消失或变浅和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法控制眼压效果稳定可靠.
作者:谢龙发;许钟毓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