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仁义
本文通过回顾我院40例宫外孕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的对比观察,以探讨阴道超声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1年至2002年收集了宫外孕40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4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经阴道超声检查,其中有9例首次经腹部扫查.
作者:朱珺琳;梁伟翔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以胃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消化不良的综合症状.1999年罗马Ⅱ标准[1]的核心定义为: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的、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出现的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上腹胀闷感为主要表现,常餐后加重、伴早饱、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等.
作者:杨思为;刘红婴;詹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解剖喉返神经保留双上极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甲亢、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采用解剖喉返神经保留双上极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甲亢19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31例.结果:两组病例均治愈,无相关并发症,且简化操作,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解剖喉返神经保留双上极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甲亢,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可防止术中大出血,避免损伤喉神经、甲状旁腺,疗效确切,且简化操作,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吴慧潮;赵伟军;吴志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提高上颌尖牙根尖周病并发面部窦道的诊治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误诊为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局部和全身检查,探查窦道,摄X线片,确诊为上颌尖牙根尖周病引起的面部窦道.治疗为拔除不能保留的患牙,清除病灶,严密缝合伤口.结论:上颌尖牙根尖周病并发面部窦道易误诊鼻部疾患,应细心询问病史和检查.
作者:陈赖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早期肠道喂养(EEF)对严重烧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TBSA烫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伤后进食安素喂养液,对照组伤后进食生理盐水,动态观察、比较两组大鼠血液中IgA水平的变化,并与伤前进行对比.结果:烧伤后早期大鼠血液中IgA的水平下降;烧伤后第1、4、7天实验组大鼠血液中IgA的水平比对照组高,尤其第4天更为明显.结论:早期肠道喂养对严重烧伤大鼠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郑少瑜;陈文;曾斯明;林树勇;蔡丽;张晓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凋亡指数对胃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中晚期胃癌患者进行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检测,共检测35例健康成人、148例胃癌患者,并对其中35例病理组织学分型和103例胃癌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进行动态检测.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测定结果为0.43±0.24,胃癌患者组结果为0.86±0.68,胃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826,P<0.01);高分化胃癌组与低分化胃癌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33,P>0.05);治疗前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为0.41±0.27(n=103),治疗后检测结果为1.17±0.92,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642,P<0.01).结论:ELISA方法对胃癌患者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检测可作为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判断的检验指标.
作者:钟亮星;段辉;邓粤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葡萄球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1999年至2002年上半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原菌仍以革兰氏阴性(G-)杆菌为主,占51.5%,但革兰氏阳性(G+)球菌占39.4%,且有逐年上升趋势;除万古霉素外,氯霉素、利福平对MRSA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利福平时MRSCN也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百炎净、氯霉素、环丙沙星对MSSCN的耐药率4年间呈下降趋势.结论:临床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应在医院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红燕;叶晓光;魏衍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宫颈妊娠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于1998年8月至2003年2月共收治宫颈妊娠患者9例,均行保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为探讨宫颈妊娠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飞芳;李梅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的问题.方法:回顾分析了1980~2002年间我院经手术治疗的4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有关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完整切除22例,合并脏器切除15例、血管切除2例,其它2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复发8例,其余效果满意.结论:术前明确腹膜后肿瘤的位置及大血管和重要器官的受累程度以及手术中的具体策略对手术效果非常重要.
作者:赵强;林彬;伍宏章;黄智明;黄俊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0年6月期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1例随访19例,失访2例,随访率90.4%.存活14例,死亡5例.死亡5例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首发癌年龄均小于50岁,其中3例小于40岁.5年内死亡者2例均为Ⅲ期病例.结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与首发癌年龄、病期及第二癌的处理是否及时有效有关.
作者:熊秋云;谢春伟;雷秋模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hc disease,GTD)是一组来源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的疾病,包括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HM)、侵蚀性葡萄胎(inrasive hydatidiform mole,IHM)、绒癌(choriocarcinoma,CCA)和一类少见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作者:冯苗;王自能 刊期: 2003年第09期
1996年Gagner[1]开创性应用内镜外科技术完成世界首例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引起外科界的极大关注.2002年仇明[2]报道了国内首例颈部无瘢痕内镜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随着越来越多的微创内镜外科医师投身于该领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技术日趋完善,应用也更为广泛,对我们手术室护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内镜的使用、保养和配合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术中与医师密切配合操作才能快捷顺利进行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温惠玲;华沪伟;王凤娟;陈杰霞;林穗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有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减少致残率.方法:总结1996年5月~2001年8月我院获得随访的58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其中髋臼前壁骨折11例,前柱骨折7例,后壁骨折10例.后柱骨折18例,其他复杂骨折12例.手术方式分别采用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骨股骨入路及联合入路.其中43例采用髋臼重建钢板和松质骨螺钉,11例单纯用松质骨螺钉,4例年轻患者用一种可吸收性聚乙胶酯(SR-PGA)螺钉固定.28例进行了自体髂骨移植.结果:平均随访38个月,根据Matta评分,优29例,良20例,一般5例,差2例,异位骨化8例,3例发生表浅感染,1例并发坐骨神经损伤.结论:对于有移位髋臼骨折术前明确诊断,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及综合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刘世清;卫爱林;陶海鹰;彭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南京鼓楼医院15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变迁,以提高围产期医疗质量.方法:按照围产期标准,对我院近15年间死亡围产儿518例进行回顾分析,以1988~1992年、1993~1997年和1998~2002年分三个时间段,比较围产儿死亡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变化.结果:1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以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相关因素是早产、妊娠并发症、胎儿畸形.结论:加强围产保健宣教,加强孕期监护,加强高危妊娠管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李洁;王志群;罗月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创伤和各种骨关节疾病引起的关节软骨缺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全国有数百万人忍受着由关节疾病而造成的痛苦和不便.但是,软骨的再生和自我修复能力却极其有限,当软骨缺损直径大于4 mm时,难以正常修复.
作者:李爱国;陈鸿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03年3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组(观察组)及传统的剖腹探查宫外孕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开始至止血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腹胀发生率、住院天数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切口小、美观,可作为一种常规手术加以推广.
作者:刘增佑;孟军;吴文清;俞艇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自1987年以来收治的7例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作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手术治疗的2例顺利恢复,术后2周内痊愈出院.保守治疗的5例治疗效果不满意.结论:早期正确的诊断是自发性食管破裂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适当的手术是可以信赖的治疗方法,食道修补是佳治疗.
作者:刘晓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我院自1993年开展了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检测,至2002年底共检测3000多人次,发现结缔组织病患者抗血小板抗体明显升高,异常率也明显增高.为此,我们对45例结缔组织病患者进行了总结,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晓霞;俞康;蒋磊;章圣辉;吴建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治效果.方法:联合应用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性尿路造影(RU),Presman法、CT、磁振尿路造影(MRU)明确诊断.采用输尿管离断,切除或旷置病变段输尿管,于下腔静脉前外侧行输尿管对端吻合术,恢复输尿管正常解剖通道.结果:¨例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手术矫正复位顺利.术后3~12个月复查症状消失,肾及输尿管上段积水扩张有不同程度减轻,输尿管通畅,无吻合口狭窄.结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需联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输尿管离断复位吻合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术式.
作者:徐雪良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