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苗;王自能
宫颈妊娠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于1998年8月至2003年2月共收治宫颈妊娠患者9例,均行保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为探讨宫颈妊娠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飞芳;李梅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B超在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技巧.方法:行肝移植16例,经典式11例,背驮式4例,活体肝移植1例.均进行B超检查.依B超结果帮助决定手术方式.结果:B超准确测出肝上下腔静脉长度,帮助决定肝内还是肝外断离肝上下腔静脉;准确测出癌肿与下腔静脉距离,决定是否行背驮式肝移植;勾画出活体肝移植中供体肝切除线,使切除右半肝包含右肝静脉及中肝静脉右侧支.结论:B超在各种肝移植术中应用重点各不相同.有针对性的应用B超,有助于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及顺利完成.
作者:计勇;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陈焕伟;王军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1996年Gagner[1]开创性应用内镜外科技术完成世界首例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引起外科界的极大关注.2002年仇明[2]报道了国内首例颈部无瘢痕内镜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随着越来越多的微创内镜外科医师投身于该领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技术日趋完善,应用也更为广泛,对我们手术室护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内镜的使用、保养和配合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术中与医师密切配合操作才能快捷顺利进行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温惠玲;华沪伟;王凤娟;陈杰霞;林穗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解剖喉返神经保留双上极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甲亢、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采用解剖喉返神经保留双上极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甲亢19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31例.结果:两组病例均治愈,无相关并发症,且简化操作,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解剖喉返神经保留双上极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原发性甲亢,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可防止术中大出血,避免损伤喉神经、甲状旁腺,疗效确切,且简化操作,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吴慧潮;赵伟军;吴志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伍用小剂量芬太尼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选择60例需行结肠镜检查ASA Ⅰ~Ⅲ级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清醒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以丙泊酚、芬太尼维持检查期间的镇痛镇静,B组不用药物.记录完成检查所需时间、术中肢动次数、术后患者满意度以及检查前、肠镜进入100cm、检查结束时的血压、心率.结果:和B组相比,A组患者检查所用时间短、术中肢动少、患者满意度高(P<0.05),同时血压、心率更平稳(P<0.05).结论:丙泊酚伍用小剂量芬太尼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作者:梁根强;乔瑞冬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我院于1991年12月~2002年9月共收治甲状腺恶性淋巴瘤9例,资料完整,本文就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为本院住院病人,男2例,女7例,年龄22~62岁,平均44.3岁.
作者:李志安;王文强;王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治体会.方法:对11例该类患儿行心电图(ECG)检查,其中5例行食道电生理、4例行三维电磁系统心内电生理检查.11例首先应用药物治疗,其中5例予食道心房刺激、4例予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5例患儿通过ECG诊断,ECG与食道电生理、药物治疗后反应结合能够确诊其他病例.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扑、房速的发生与手术切口有关.药物治疗2例恢复窦性心律,食道心房刺激可终止房扑、房速发作.4例射频消融均成功.结论:ECG结合食道电生理及药物治疗后反应有助于诊断,心内电生理检查能够明确部分病例病因,食道心房刺激及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树水;李渝芬;曾少颖;石继军;区曦;谢育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0年6月期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1例随访19例,失访2例,随访率90.4%.存活14例,死亡5例.死亡5例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首发癌年龄均小于50岁,其中3例小于40岁.5年内死亡者2例均为Ⅲ期病例.结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与首发癌年龄、病期及第二癌的处理是否及时有效有关.
作者:熊秋云;谢春伟;雷秋模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本文通过回顾我院40例宫外孕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的对比观察,以探讨阴道超声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1年至2002年收集了宫外孕40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4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经阴道超声检查,其中有9例首次经腹部扫查.
作者:朱珺琳;梁伟翔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的问题.方法:回顾分析了1980~2002年间我院经手术治疗的4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有关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完整切除22例,合并脏器切除15例、血管切除2例,其它2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复发8例,其余效果满意.结论:术前明确腹膜后肿瘤的位置及大血管和重要器官的受累程度以及手术中的具体策略对手术效果非常重要.
作者:赵强;林彬;伍宏章;黄智明;黄俊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创伤和各种骨关节疾病引起的关节软骨缺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全国有数百万人忍受着由关节疾病而造成的痛苦和不便.但是,软骨的再生和自我修复能力却极其有限,当软骨缺损直径大于4 mm时,难以正常修复.
作者:李爱国;陈鸿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随着显微缝合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主张行末节再植,大大提高了手指的成活率.本文报告2例手指末节甲根水平离断采用末端动脉行静脉移植的方法来处理,取得成功.
作者:李智勇;刘云江;刘小林;常湘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03年3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组(观察组)及传统的剖腹探查宫外孕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开始至止血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腹胀发生率、住院天数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切口小、美观,可作为一种常规手术加以推广.
作者:刘增佑;孟军;吴文清;俞艇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肾错构瘤又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肾癌.我院1990年1月~2002年7月间,术前诊断肾细胞癌并进行手术治疗共192例,其中术中及术后病理证实肾错构瘤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泰茂;郭宏欣;杨敬进;袁勤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在肩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行肩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两组局麻用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实验组则用食指或中指压迫阻滞点下方的肌间沟,持续按压到注药后5 min.两组均用针刺法测试阻滞平面,据患者术中主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对照组为52%,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肩锁骨手术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使体表标志清楚,阻滞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麻醉效果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广;吴宝华;徐康清;刘克玄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腹壁小切口子宫肌壁间肌瘤切除的疗效.方法:对12例较大的子宫肌壁间肌瘤,于腹腔镜下剔除,经腹壁小切口缝合子宫切口,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12例患者均不需中转开腹(大切口),手术时间为90~13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80 mL,无一例发生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既能达到开腹手术缝合子宫的质量标准,避免了腹腔镜下缝合子宫的操作困难、术中出血多、缝合不严密而造成术后出血、子宫裂开等弊端,又保留了腹腔镜下手术的所有优点,是一种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值得推广的技术.
作者:张秀枝;臧新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提高上颌尖牙根尖周病并发面部窦道的诊治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误诊为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局部和全身检查,探查窦道,摄X线片,确诊为上颌尖牙根尖周病引起的面部窦道.治疗为拔除不能保留的患牙,清除病灶,严密缝合伤口.结论:上颌尖牙根尖周病并发面部窦道易误诊鼻部疾患,应细心询问病史和检查.
作者:陈赖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龋病对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影响.方法:29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有无龋病分为A(伴有龋病)、B(无龋病)两组,比较两组肾损害的发生率;并观察龋病干预与否对肾损害恢复病程的影响.结果:A组肾损害的发生率为71.4%,与B组(44.7)比较,差异具显著意义(x2=7.79,P<0.01).在伴有龋病的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患儿中,龋病干预组(9例)在处理龋齿4周后有77.8%的患儿其肾损害完全修复,而非干预组(16例)同期仅有18.8%的患儿其肾损害得到恢复,两者比较,差异具显著意义(x2=8.40,P<0.01).结论:龋病的存在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及时处理龋齿有助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恢复.
作者:赖冬波;何丽雅;张文英;佟莉贞;郑可鲁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实验性心肌梗塞缺血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SD大鼠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造成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察心肌含水量、心肌酶(CK、LDH)释放量、丙二醛含量、心肌病理损伤程度以及rt-PA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心肌含水量、心肌酶(CK、LDH)释放量和丙二醛含量以及心肌病理损伤程度均显著增加(P均<0.01),如同时腹腔注射rt-PA 10 mg/kg则对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作用(P均<0.01).结论:rt-PA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理主要是rt-PA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和心肌细胞氧自由基产物生成有关.
作者:黄翠瑶;刘泽;王钢;王鲁妮;冯德光;戴波;彭艳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