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横纹肌肉瘤1例

丁俊理

关键词:上腹部, 总胆红素, 血常规, 心肺, 贫血, 呕吐, 患者, 黑便, 肝脾, 包块
摘要: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胀痛2周入院,无呕吐,偶有黑便.体查:消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血常规:RBC2.99×1012/L,Hb 60 g/L,总胆红素10.5 μmol/L,ALT 7 U,ALB 30g/L,肾功(-),AFP(-),CEA(-).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四肢大血管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

    目的:探讨四肢大血管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体会.方法:总结12例四肢肱动静脉、股动静脉、动静脉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四肢长骨骨折并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腹腔脏器损害病例的院前、院内、术中、术后救治及人造血管的应用.结果:2例患者因转院来我科时肢体的缺血时间已太长而需截肢处理.1例因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虽经切开减张,仍发生肌肉坏死而使肢体功能严重受损.其余病例均保留了肢体大部分功能,合并多发伤也得到治愈.结论:四肢大血管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院前、院内及术中急救均强调时间观念,并做好系列治疗的统一安排.尽量争取在保证生命的前提下,早期完成肢体血管的修复.人造血管的应用对争取时间修复血管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作者:匡斌;陈云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泌尿系统常见的医院感染及其控制

    据统计,我国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医院内尿路感染多发于糖尿病、机体抵抗力低下、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及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其中与导尿管相关菌尿症为常见,占医院尿路感染的37.3%~56%[1].而据国外新报道,尿路感染居医院感染的首位,占医院感染的30%~40%,其中80%以上为导尿管相关性感染[2,3];而在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的尿路感染中,导尿管相关性感染高达95%以上[4].下面就医院尿路感染中常见的导尿管相关性感染和发病日趋增多的真菌性感染作一介绍.

    作者:余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救治急性海洛因中毒的护理

    血液灌流是通过体外循环使血液通过吸附装置(血液灌流器),清除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物或药物,是目前抢救重度药物或毒物中毒,尤其是处于昏迷状态的中毒病人的可靠和较理想的首选方法[1].海洛因为半合成的阿片生物碱衍生物,吸毒过量时,常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致猝死.自1995年3月~1999年5月,我们对急性海洛因中毒的患者采用传统的纳洛酮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了血液灌流的方法抢救病人,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珏;陈建英;刘咪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联合醋酸强的松龙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复方丹参联合醋酸强的松龙治疗局限性斑秃,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6例,女32例.年龄18~39岁,秃发区直径0.5~6.5 cm,无毳毛长出,病程1周~2年.

    作者:黄德顺;张殿萍;冯朝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增液汤加味结合外治法治疗婴儿药源性便秘120例

    目的: 探讨增液汤加味结合外治法治疗婴儿药源性便秘的综合疗效.方法: 用增液汤加味配合外用肥皂条、推拿等外治法,综合治疗120例药源性便秘,并同期设立单纯用外治法治疗的120例为对照.结果: 治疗组治愈10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治愈时间(5.07±2.59) d;对照组治愈86例,有效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5%,治愈时间(6.65±3.34) d,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01),且未发现任何副作用.结论:增液汤加味结合外治法治疗婴儿药源性便秘比单纯用外治法疗效好,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邓丽莎;李伟元;莫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关于随机化原则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管理对策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到80年代中期才有全国性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的规划,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开始医院感染的监控试点工作,但发展迅速,到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医院都在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本文主要从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一些管理对策,供同行参考.

    作者:李六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快速输血致下呼吸道出血3例

    我院自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以来,偶见心脏畸形矫正后下呼吸道出血.现将3例病人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陈莹;殷伟;李秀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硬膜外腔阻滞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颈硬膜外腔阻滞法治疗颈椎间盘病变的效果.方法:对38例颈椎间盘突出病变的病人在硬膜外阻滞的基础上,采用硬膜外腔快速注射阻滞法治疗,每周1次,3~4周为1疗程,并对临床疼痛计分、MRI/C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23例优,12例良,2例一般,1例差.CT和MRI片显示为中央型椎间盘且尚未脱出的病人,临床上为脊髓型和神经根型,并以疼痛为主,采用硬膜外阻滞疗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但对于椎间孔部位及骨化的椎间盘效果较差,患者临床症状是以麻木为主,此类有明确压迫者应进行PCD或前路减压治疗.结论:硬膜外快速注射阻滞法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明确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部位可指导对其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病变程度、注射技术也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作者:高梁斌;赵顺滔;周锦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区域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烧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区域阻滞复合浅静脉麻醉与单纯静脉麻醉应用于烧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将26例共进行了40例次手术的烧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1)实验组(组Ⅰ):11例,18例次手术.应用区域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自体取皮和非阻滞区域的削痂结束后,不再追加静脉麻醉药,以区域阻滞麻醉维持至术毕.(2)对照组(组Ⅱ):15例,22次手术,单纯应用静脉麻醉.(3)麻醉手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BP,HR,ECG,SPO2,尿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能显著减少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对机体影响小,术毕病人清醒快,恢复顺利,并可术后镇痛.结论:区域阻滞复合浅静脉麻醉可提高烧伤麻醉的安全性,但要注意其禁忌证.

    作者:尹英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子宫嗜血管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48岁,因反复发热2月余,在当地予抗生素、抗痨等治疗,效果欠佳,于1998年12月1日收入我院.入院检查:神情合作,面色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陆泽生;庄恒国;杜欣;翁建宇;黄梓伦;林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关于优先处理、录用课题论文的启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经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13例

    目的:介绍我院1998~2000年内经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13例的操作技术和体会.方法:所有病例采用经额底入路.先囊内切除部分鞍内及鞍上肿瘤,使肿瘤减压,保护视神经及鞍区动脉,再分离、分块切除瘤壁或囊壁,电灼或刮除肿瘤基底、生发部位硬脑膜.结果: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4例,大部切除2例,全部病例痊愈出院.结论:经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明显提高了手术的精细程度,减少了术中对鞍区重要结构的损伤,肿瘤能够达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保证了鞍区手术的安全.

    作者:殷利明;钟德泉;赵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58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分析

    作者对5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情况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作者:卢云涛;徐晓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日间式住院病人的护理管理体会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性增强,人们对时间更加珍惜.由于 24 h 制住院方式把病人24 h困固在医院里,致使部分病人感到住院太无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部分病人甚至把工作搬到病房进行,造成了其它病人诸多的不便.1998年开始,我院根据病人的需要,开设了日间式住院病床(简称日间病床),即病人白天回医院进行诊治,夜间可回家过夜的住院方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莫选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下肢肌肉萎缩1例治验

    患者女,40岁.缘患者平素体质羸弱,于1993年3月发现左侧臀部及左下肢比右侧臀部、下肢瘦削,测量膝关节上15 cm处左大腿比右大腿小3cm;膝关节下5 cm处,左小腿比右小腿小1cm.同年5月底到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做肌电图检查示左侧腓肠肌呈神经原性损害,左L4,5 根性损害,右侧腓肠肌多相波稍增多.遂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按神经原性肌萎缩用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中药及针灸治疗2个多月,因无效而转回原籍,虽仍继续坚持内服或注射多种营养神经西药以及各种滋补中药、成药,但终无寸效而就诊.

    作者:吴燕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脑梗死2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发神经系统损害多以肌肉和周围神经改变为主,而并脑梗死少见,现将本院收治2例报道如下.

    作者:辛勇通;姚龙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肾淀粉样变并骨髓纤维化、布-加氏综合征1例

    患者女,60岁.因腹胀3年余,头晕伴双下肢水肿1年半入我院.缘于1996年3月出现腹胀,就诊于市某医院,诊为脾肿大,行脾切除术.术后仍腹胀明显,经骨活检诊断为骨髓纤维化.腹部CT曾怀疑下腔静脉血栓,予抗凝、纤溶治疗,腹胀稍好转,后未再治疗,时觉腹胀.1997年11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并逐渐加重.

    作者:王妍春;朱起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人流术后子宫浆膜下肌瘤变性误诊为子宫穿孔1例

    患者35岁,孕3产2,11 d前因孕15周要求终止妊娠在我院行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术后36 h阴道有羊水流出,无宫缩,给1%催产素5 U静滴,出现不规则宫缩,停药后宫缩消失,再加1%催产素5 U静滴,仍有不规则宫缩,停药后又消失.于60 h后行钳夹术,查宫底于耻骨联合上四横指,宫口开2 cm,宫腔深17 cm,钳夹出胎体及胎盘与妊娠月份相符,胎膜欠1/3,再刮出少量破碎胎膜组织,术后阴道流血约500 ml,予缩宫素及抗生素治疗,阴道流血逐渐减少.

    作者:张前;叶世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治疗分析

    目的:评价3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84例.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选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和角钢板内固定,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选用加压螺丝钉内固定.结果:随访78例,平均随访8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其中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组优良率98%,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加压滑动鹅头钉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少、固定牢固,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郭洲;王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