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北;陈玉锦;赵文喜;宿志强
我院儿科在1998~2001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万花油外搽按摩及静滴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硬肿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住院患儿76例中男40例,女36例;足月儿2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36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20例;体重>2 500 g的20例,体重在1 500~2 500 g的33例,体重<1 500 g的23例.将76例患儿分治疗组46例,对照组30例,两组发病龄均在5 d之内.1.2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产时有窒息52例,合并有:肺出血8例,肺炎4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体温不升62例,新生儿脐炎7例.
作者:伍伟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63岁.因双侧多发性甲状腺腺瘤而手术.术前情况:HR 80次/min,P 80次/min,BP 16/10 kPa,T 36.5℃.EKG、胸片、血尿常规正常,凝血全套正常,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正常.甲状腺B超显示右侧腺瘤大小19 mm×20 mm×58 mm,左侧22 mm×24 mm×43 mm,峡部5 mm.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术前30 min肌注.入室后开放静脉,鼻导管给氧,Hp多功能监测EKG,BP,HR,SpO2等.局麻药按1%利多卡因+0.1%地卡因+1∶20万单位的肾上腺素方法配置.操作方法:颈深丛按C4横突一点法进行阻滞.浅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扇状进行阻滞.首先行右侧阻滞,深、浅注药各6 ml和10 ml.5 min后,病人右侧颈丛支配的区域皮肤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感.7 min时病人出现呛咳,但发声好,无胸闷气急,再观察10 min病人无异常主诉,各项监测指标无异常后再行左侧深、浅阻滞,用药量同右侧.5 min后,病人左侧颈丛支配的区域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
作者:吴贵龙;朋立超;蒋克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PHG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159例病人,分别进行门静脉压力、肝功能状态、肝硬化程度、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脾功能亢进程度、乙肝病毒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项目的检测,分析各因素与PHG轻重的相关关系.结果: Ⅰ,Ⅱ,Ⅲ级PHG的自由门静脉压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029,P=0.972).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PHG轻重无相关性(r=0.140,P=0.153).Ⅰ,Ⅱ,Ⅲ级PHG的肝组织胶原纤维相对面积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5,P=0.801).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与PHG的轻重明显相关(r=0.386,P<0.001).胃底静脉曲张中Ⅰ、Ⅱ、Ⅲ级发生PHG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χ(2)/()=4.509,P=0.209).脾脏功能亢进的程度与PHG轻重呈正相关(r=0.283,P=0.003).7例PHG患者胃壁组织内均未发现HBsAg和HBcAg.HP的感染率为21.43%,有无HP感染PHG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578,P=0.7491).结论: 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与PHG的轻重呈正相关;胃底静脉曲张存在与否与PHG的程度不相关.脾脏功能亢进程度与PHG的程度呈正相关.门静脉压力、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肝硬化程度与PHG的轻重无明显相关性.在PHG患者的胃组织内未发现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乙肝肝硬变PHG患者HP的感染率低.
作者:潘卫东;许瑞云;刘波;陈幼明;姚春斓;刘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们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使我国也成为糖尿病的高发区,据1999年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已达6 000万左右,同时还有60%的人群未得到普查.此病给患者带来终身的痛苦和精神压力,然而运用正确的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医疗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使病情稳定,症状缓解,并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1997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把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制定教育计划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护士运用询问、交谈、体检,查阅病历等方法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我们将糖尿病从入院到出院制定成标准教育计划,其内容包括:入院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关治疗的教育,常见的急、慢性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等.收集病人的资料并进行评估,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住院治疗的全过程中,以便能灵活地根据病人的需要而继续健康教育,防止教育内容的遗漏.
作者:刘英;王琼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Bard公司的疝环充填物及补片,对41例老年腹股沟疝病人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治疗,对手术方法、麻醉选择、手术指征、手术时间,术后病人自主能力恢复、术后伤口疼痛,并发症、住院时间和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结果: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方法简便、更宽的手术指征,术后疼痛减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完全符合解剖生理、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无张力、感染少、复发率低、手术适应范围大、近期疗效满意的理想疝修补术,尤其适应于老年腹股沟疝和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
作者:江自卓;刘瑞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综合评价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原则肿瘤(Tu)是正常组织经过基因促变-突变-间变-癌变(四变)而形成一类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多机制(四多),高度侵袭性、高度恶性遗传性、高度异质性(三高)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是现代医学疑难重症,直到目前仍是一大痼疾,其谜底远未阐明.但近百年来,人类为解除癌症对生命健康的日益威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现代化科技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工作如下.
作者:徐忠立;周慕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不佳使糖尿病患者易于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成为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变化,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1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和发生机制1.1 全血粘度在一定范围的切变率内,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以低切变率时全血粘度的差别更为显著.低切变率全血粘度增高主要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其发生的机制有: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后,膜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减少,使细胞间的静电斥力减少而易于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升高而白蛋白降低可促进红细胞的相互粘附.
作者:李益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59岁.主因上腹疼痛恶心呕血1 h,伴晕厥1次,于2001年9月4日收住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1周因关节炎开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1 h前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呕血3次,为咖啡样物及血凝块,量约1 000 ml.出汗,头昏,继之晕厥1次,约15 min后清醒.既往健康.体检:体温36℃,脉搏110次/min,血压测不出,呼吸24次/min.神志清楚,颜面四肢苍白,肢端冷,皮肤潮湿,巩膜无黄染.心率110次/min,节律齐.
作者:范洪波;赵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早在1973年,Steinman就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进行了描述[1].90年代以后,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s成功.而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肿瘤组织及其周围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转移和病人预后有关,使DCs成为肿瘤免疫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随着DCs肿瘤疫苗应用研究的开展,DCs已成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之一,大量的临床试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在DCs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中,疫苗的制备、抗原选择、抗原冲击方法、疫苗剂量、注射途径、治疗疗程、治疗副作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对DCs肿瘤疫苗在临床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讨论疫苗制备的质量控制、疫苗治疗的实施、临床疗效监测的标准,以便设计出更有效的DCs肿瘤疫苗和治疗方案.
作者:唐勇;沈慧勇;刘尚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脑组织只有在血流的正常灌注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血管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外,血液流变学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血液成份、血流状态和血管壁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对监测病情、辅助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1 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1.1 全血粘度增高与脑血管病全血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指标.脑血管在病理情况下,血粘度的增高易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及代谢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引起全血粘度增高的有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功能增强、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和血浆粘度增高等.血粘度增高易导致脑组织血管壁的物理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使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脑血栓形成.血液粘滞性增高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老年胰腺癌的临床认识,尽早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2例60岁以上者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以男性多见,年龄60~69岁患病率高;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隐痛及不适(74.2%)、纳差(53.2%)、消瘦(56.5%)、黄疸(45.2%)、腰背痛(24.2%)等;B超和CT等联合检查加上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手术根治率较低.结论:老年腺癌临床症状不典型,只要临床医生重视,加之目前检测手段的进步,有望得到早期诊断,漏诊、误诊率将大大减少.
作者:余中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心律失常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率极低,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措施[1].我院1997年引进该技术,至今已治疗心动过速39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46±3)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8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房性心动过速(AT)2例,心房扑动(AF)1例呈持续性发作药物治疗无效.合并心动过速心肌病心力衰竭2例.1.2 电生理检查和RFCA方法对于旁路,消融心房和(或)心室早激动点;对于双径路,消融慢径路;对于AT,消融早心房激动点;对于AF,沿冠状窦口、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之间行线性消融,详见文献[1].
作者:靳晨亭;周万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上有时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但直接的治疗效果尚未经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如果治疗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可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向燕;曾进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自1999年3月~2001年10月观察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门诊或住院患者中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
作者:任麦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1997年1~7月在门诊收治了28例淋病合并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现就诊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1.5岁;已婚23名,未婚5名,均有性生活史;21名有生育史.均有白带增多,呈豆渣样或脓血性,外阴瘙痒,妇科检查见外阴不同程度充血,肿胀,有脓血或豆渣样白带附着.阴道壁充血,阴道内有脓血性,或豆渣样物,有些附在阴道壁上.18例有宫颈充血、糜烂,触之易出血;5例附件、子宫区有压痛.28例均作白带常规检查,查出霉菌.4例革兰氏阴性染色查出细胞内有肾型双球菌6对以上.24例取宫颈分泌物淋菌培养阳性.28例均予青霉素960万U静滴,丙磺舒1 g口服,每日1次,共7 d.并用4%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阴道后放入制霉菌素50万U 1片,外阴涂擦克霉唑软膏,7 d为一疗程.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内裤自行煮沸消毒.
作者:卢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部自1998年以来,开始使用广州军区医疗器材厂生产的正负压电脑控制增强型体外反搏仪对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体外反搏治疗,并设对照组20例进行对比,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男性24例,占63.2%;女性14例,占36.8%.年龄35~60岁,平均51岁.病程1~4年,平均2.6年.38例全部有心电图异常.对照组20例情况与治疗组相仿,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苗兴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宫外孕的价值.方法:对285例经腹部和阴道超声诊断为宫外孕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结果:宫外孕共分成破裂型、胎囊型、流产型、陈旧型四种类型,其中破裂型245例,占86%;胎囊型和流产型33例,占11.6%;陈旧性宫外孕4例,占1.4%.误诊3例,占1%.结论:宫外孕的阴道超声诊断,当病例典型时结合临床诊断并不难,不典型病例需与附件炎性包块、黄体破裂、阑尾脓肿等疾病鉴别.阴道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大意义.
作者:谢仕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马尾圆锥部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马尾圆锥部肿瘤进行临床分析,并对手术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8例,1例术后复发.结论:根据临床特点与其它疾病相鉴别,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赵鹏来;陈永严;杨纶先;常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2000年1月~2001年12月接诊的围产儿19 012例中,发生出生缺陷儿72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1年12月两年来我院就诊的妊娠28周至产后7 d的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19 012例,其中出生缺陷儿7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3.79%.
作者:谭佩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62岁.右侧腰背痛1周,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坦,腹壁未见静脉显露;右上腹部触及10 cm×8 cm质软包块;莫菲氏征(-),移动性浊音(-);既往体质好,无服用避孕药及其它性激素史.B超检查肝右叶下缘见10.8 cm×7.8 cm的不均质低回声,提示肝实质占位,考虑外生性肝癌.CT扫描肝右叶外段可见10.5 cm×8.5 cm的卵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较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延迟5 min扫描可见病灶呈均匀等密度强化,提示肝右叶巨大血管瘤.术前血生化、肝功能正常,AFP<20 μg,CEA<15 μg/L,HCG<3.1 μg/L.
作者:王卓才;莫国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