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自卓;刘瑞华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内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大部分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内镜下观察到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2)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内镜下观察到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早期行结肠镜检查,特别是在发病2 d以内,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作者:王智峰;阮丽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综合评价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原则肿瘤(Tu)是正常组织经过基因促变-突变-间变-癌变(四变)而形成一类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多机制(四多),高度侵袭性、高度恶性遗传性、高度异质性(三高)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是现代医学疑难重症,直到目前仍是一大痼疾,其谜底远未阐明.但近百年来,人类为解除癌症对生命健康的日益威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现代化科技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工作如下.
作者:徐忠立;周慕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早在1973年,Steinman就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进行了描述[1].90年代以后,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s成功.而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肿瘤组织及其周围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转移和病人预后有关,使DCs成为肿瘤免疫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随着DCs肿瘤疫苗应用研究的开展,DCs已成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之一,大量的临床试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在DCs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中,疫苗的制备、抗原选择、抗原冲击方法、疫苗剂量、注射途径、治疗疗程、治疗副作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对DCs肿瘤疫苗在临床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讨论疫苗制备的质量控制、疫苗治疗的实施、临床疗效监测的标准,以便设计出更有效的DCs肿瘤疫苗和治疗方案.
作者:唐勇;沈慧勇;刘尚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股骨颈前倾角是一个临床常用的解剖概念,在小儿髋脱位的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股骨颈前倾角的概念源自于1954年Billing[1]提出的股骨学特点.由于股骨颈不在股骨干的冠状面上,其长轴与股骨干冠状面所形成的角度,称为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 FNA),即分别通过股骨长轴和股骨颈长轴的两个平面所形成的角度,见图1.目前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方法有解剖法即裸骨测量法、X射线两次摄片的甲斐法、B超法、CT与核磁共振(MRI)法等,下面就股骨颈前倾角的CT测量作一综述.1 股骨颈前倾角CT测量进展1978年,美国俄亥俄州Akron城医院Weiner等医生[2]提出的测量方法:病人仰卧于CT扫描床上,固定双下肢,双足呈中立位,以通过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上缘的断面为标准平面,连接股骨头与股骨颈前后缘中点作为股骨颈长轴a,把通过股骨内外髁长径线作为髁长轴b,将其与股骨颈纵轴照片叠加,a与b所成的夹角即为股骨颈前倾角,如图2.
作者:杨军林;李锋;肖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心律失常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率极低,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措施[1].我院1997年引进该技术,至今已治疗心动过速39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46±3)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8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房性心动过速(AT)2例,心房扑动(AF)1例呈持续性发作药物治疗无效.合并心动过速心肌病心力衰竭2例.1.2 电生理检查和RFCA方法对于旁路,消融心房和(或)心室早激动点;对于双径路,消融慢径路;对于AT,消融早心房激动点;对于AF,沿冠状窦口、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之间行线性消融,详见文献[1].
作者:靳晨亭;周万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59岁.主因上腹疼痛恶心呕血1 h,伴晕厥1次,于2001年9月4日收住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1周因关节炎开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1 h前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呕血3次,为咖啡样物及血凝块,量约1 000 ml.出汗,头昏,继之晕厥1次,约15 min后清醒.既往健康.体检:体温36℃,脉搏110次/min,血压测不出,呼吸24次/min.神志清楚,颜面四肢苍白,肢端冷,皮肤潮湿,巩膜无黄染.心率110次/min,节律齐.
作者:范洪波;赵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们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使我国也成为糖尿病的高发区,据1999年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已达6 000万左右,同时还有60%的人群未得到普查.此病给患者带来终身的痛苦和精神压力,然而运用正确的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医疗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使病情稳定,症状缓解,并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1997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把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制定教育计划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护士运用询问、交谈、体检,查阅病历等方法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我们将糖尿病从入院到出院制定成标准教育计划,其内容包括:入院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关治疗的教育,常见的急、慢性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等.收集病人的资料并进行评估,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住院治疗的全过程中,以便能灵活地根据病人的需要而继续健康教育,防止教育内容的遗漏.
作者:刘英;王琼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迫切希望得到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社区护理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逐渐发展起来.作者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对现今社区护理发展作一点浅析.1 为什么要发展社区护理1.1 住院难,住院费用高老年患者以慢性病为多,康复功能锻炼需要时间长,但多数医院床位周转率高,而很多老年慢性病却反复发作,需要住院的时间长.如果事前做好预防措施,就会使这一矛盾得到缓解.1.2 独居老人增多随着家庭人口小型化、出国、外地工作人口的增多,独居老人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社区老人日托所、福利性老人院早该应运而生.1.3 脑血管病康复脑血管疾病造成许多老人长期卧床,功能锻炼对于此类老人特别重要,社区康复训班能为这类老人提供准确的康复计划和康复服务.
作者:蔡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56岁,因煤气中毒意识丧失2 h急来院,临床诊断:煤气中毒.入院体检,脉搏15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0/60 mmHg.浅昏迷状,口唇呈樱桃红色,略有紫绀,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心率约170次/min,律整,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平软,肝脾不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退.心室率170次/min,律整,各导联P波不清楚,异位P波可能与T波重叠,QRS波形为室上性,时间为0.08 s,Ⅱ,Ⅲ,avF,T波倒置,Ⅰ导联负正双向.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入院后给予吸氧,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甘露醇、消心痛静脉滴注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神志逐渐清醒.2 h后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律整,Ⅱ,Ⅲ,avF,T波直立,Ⅰ,avF,T波略低,V4~V6 T波直立,S-T段略下移,诊断:大致正常心电图.
作者:李保芹;宋希莲;周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提高临床对头颈部重复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9例头颈部重复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症癌和重复癌发生于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有6例;同期癌4例,1年后生存1例,预后较差,不同期癌5例,1年后存活3例,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同期癌,尤其是同时性癌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势,因此要重视头颈部肿瘤原发灶相邻部位的检查,减低重复癌的漏诊率,以使其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作者:陈伟雄;王跃建;朱肇峰;张剑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口服两种剂量左氧氟沙星后人子宫内膜、输卵管组织及血浆中氧氟沙星含量及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各10例术前口服300 mg或500 mg左氧氟沙星的妇科手术患者,3 h后血浆、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组织中氧氟沙星的浓度.结果:口服300 mg左氧氟沙星3 h后血药浓度为(1.82±0.61) μg/ml,子宫内膜组织的药物浓度为(4.75±1.52) μg/g,输卵管组织药物浓度为(4.56±1.14) μg/g;口服500 mg左氧氟沙星3 h后血药浓度为(3.38±1.37) μg/ml,子宫内膜组织的药物浓度为(5.90±2.21) μg/g,输卵管组织药物浓度为(6.60±2.21) μg/g.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血浆浓度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500 mg组与300 mg组服药3 h后输卵管组织中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PLC法用于人体组织药物浓度测定结果满意.结论:口服左氧氟沙星在人体内有良好的组织分布,3 h后子宫和输卵管组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HPLC法适用于测定人体组织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的测定.
作者:谢梅青;杨冬梓;张清学;余妙真;朱国东;魏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类行为模式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恶性肿瘤已成为一种威胁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手术、放射、化学治疗仍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均对人体造成巨大损伤,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及治疗方法引起的形态改变、脱发、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使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作者:张雪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上有时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但直接的治疗效果尚未经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如果治疗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可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向燕;曾进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58例,用综合治疗;治疗组60例,综合治疗外加用甘利欣和复方丹参,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血清转氨酶(ALT)和胆红素(TBi)恢复正常占81.7%和88.3%,停药后总有效率为90.0%,转为重症肝炎百分率为1.7%;对照组ALT,TBi恢复正常占48.3%和44.8%,总有效率53.4%,转为重症肝炎百分率为6.9%.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在治疗中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明显降酶、退黄作用并有效阻止其转为重症肝炎.两药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坚灵;伍尚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眩晕症.在内科是常见病,用药各异.我院自2000年3月~2001年12月对118例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加山莨菪硷片合用治疗,并与单用培他啶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从门诊及病房收集,颈椎拍片均符合颈椎病,脑彩超报告均符合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其中男46例,女72例,年龄36~88岁,平均54岁,病程1~6.5年.其中伴高血压病38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21例,冠心病16例,脑腔隙性梗塞3例.
作者:刘宝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加深对高龄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对1985年1月~2000年2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59例高龄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急性尿潴留史者36例,留置导尿管者11例,行耻骨上膀胱造瘘者5例.术前残余尿量>50 ml者51例.合并膀胱憩室、膀胱结石、腹外疝、肾功能不全分别有3,25,11和15例.59例患者均在硬脊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治疗.术后停留导尿管4~12 d,平均7.6 d.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3例,肺部感染4例,附睾炎2例,切口感染3例,前列腺窝出血和暂时性尿失禁各1例.52例获随访(1~8年),26.9%的患者仍有程度不等的排尿障碍症状.结论:高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病程长,逼尿肌功能受损较严重,且较多合并其它脏器功能异常.术前应认真选择和准备病人,尽可能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术中严密监护,手术操作应轻、快、巧,术后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加强观测及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项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63岁.因双侧多发性甲状腺腺瘤而手术.术前情况:HR 80次/min,P 80次/min,BP 16/10 kPa,T 36.5℃.EKG、胸片、血尿常规正常,凝血全套正常,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正常.甲状腺B超显示右侧腺瘤大小19 mm×20 mm×58 mm,左侧22 mm×24 mm×43 mm,峡部5 mm.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术前30 min肌注.入室后开放静脉,鼻导管给氧,Hp多功能监测EKG,BP,HR,SpO2等.局麻药按1%利多卡因+0.1%地卡因+1∶20万单位的肾上腺素方法配置.操作方法:颈深丛按C4横突一点法进行阻滞.浅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扇状进行阻滞.首先行右侧阻滞,深、浅注药各6 ml和10 ml.5 min后,病人右侧颈丛支配的区域皮肤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感.7 min时病人出现呛咳,但发声好,无胸闷气急,再观察10 min病人无异常主诉,各项监测指标无异常后再行左侧深、浅阻滞,用药量同右侧.5 min后,病人左侧颈丛支配的区域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
作者:吴贵龙;朋立超;蒋克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不佳使糖尿病患者易于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成为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变化,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1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和发生机制1.1 全血粘度在一定范围的切变率内,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以低切变率时全血粘度的差别更为显著.低切变率全血粘度增高主要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其发生的机制有: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后,膜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减少,使细胞间的静电斥力减少而易于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升高而白蛋白降低可促进红细胞的相互粘附.
作者:李益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有上消化道症状人群贲门疾病发病情况.方法:对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的19 27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贲门疾病250例,检出率1.30%.其中贲门炎154例,贲门癌84例,贲门溃疡和贲门息肉各6例.结论:清楚了解贲门疾病发病情况,对防治贲门癌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平湖;李剑;黄元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自2000年1月~2001年10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5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2例,女36例,年龄18~68岁,平均46岁.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48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2例,胆囊息肉8例.1.2 方法本组58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按olsen标准四孔法施术.电凝钩灼开Calot三角区浆膜,血管钳分离出胆囊管、血管,近端分别夹2枚钛夹,远端1枚钛夹后剪断.用电凝钩将胆囊自胆囊床上剥离.适扩剑下孔取出胆囊.术后均行术区冲洗及放置引流管.1.3 结果本组病人56例顺利施行LC术,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5 min.中转开腹2例,1例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而立即中转开腔,1例胆总管损伤行开腹肝总管空肠Lou-ex-Y吻合.术后胆漏1例,引流通畅无腹腔炎表现,术后第4个月胆漏自止而痊愈出院.
作者:苏兴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