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波;赵炳
目的:探讨腹膜外平坦型结肠造口术在肛管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自1995年以来收治的48例肛管直肠癌病人施行腹膜外平坦型结肠造口术,观察造口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情况.结果:48例病人经2个月~5年的随访,除有2例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炎外,尚未发现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17%,39例病人形成规律排便.结论:腹膜外平坦型造口具有并发症少,排便功能较好,隐蔽性好,外形美观,易于术后管理等优点.
作者:陈晓峰;臧国骥;施仲义;赵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理化条件下产生的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对异位成骨的影响;寻找具有骨诱导、骨传导、炎症反应轻的骨移植替代物.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将两种不同理化条件下制得的CHA分为A,B两组,每组都同样按照不同的4种组合方法: CHA,CHA/重组人骨形态形成蛋白-2(rhBMP-2),CHA/几丁糖,CHA/rhBMP-2/几丁糖制得4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CHA)人工骨,分别编成A1~4小组和B1~4小组,分别植入大鼠背部肌肉的4个部位中.术后2周、4周、6周、8周观察动物精神状况,伤口情况;以X线投照获得影像,处死动物后取材,以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成骨情况、炎症反应情况、肝脏损害情况.结果: 不同理化条件下产生的CHA对成骨、炎症反应、肝脏损害无差异;不同组合的CCHA之间有差异,CHA/rhBMP-2/几丁糖的成骨效果好,炎症反应、排斥反应轻.结论: 通过理化条件的改变,在不影响异位成骨、不增加炎症反应的前提下,提高了CHA的机械强度,使它更加容易塑形,适宜手术操作,应用指征、部位将更加广泛.CHA/rhBMP-2/几丁糖构型的CCHA人工骨,增加了CHA的骨诱导作用,并使该种作用均匀、持久;同时,又降低了异物移植后的炎症反应;rhBMP-2等复合药物的应用,在实验剂量时,无肝脏损害,是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
作者:张余;尹庆水;徐国洲;夏虹;张宏斌;赖晃文;杨传红;詹纯利;李建军;陈丙旭;陈小冬;朱家龙;胡旭东;许春;李兆麟;李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们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使我国也成为糖尿病的高发区,据1999年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已达6 000万左右,同时还有60%的人群未得到普查.此病给患者带来终身的痛苦和精神压力,然而运用正确的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医疗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使病情稳定,症状缓解,并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1997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把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制定教育计划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护士运用询问、交谈、体检,查阅病历等方法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我们将糖尿病从入院到出院制定成标准教育计划,其内容包括:入院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关治疗的教育,常见的急、慢性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等.收集病人的资料并进行评估,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住院治疗的全过程中,以便能灵活地根据病人的需要而继续健康教育,防止教育内容的遗漏.
作者:刘英;王琼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58例,用综合治疗;治疗组60例,综合治疗外加用甘利欣和复方丹参,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血清转氨酶(ALT)和胆红素(TBi)恢复正常占81.7%和88.3%,停药后总有效率为90.0%,转为重症肝炎百分率为1.7%;对照组ALT,TBi恢复正常占48.3%和44.8%,总有效率53.4%,转为重症肝炎百分率为6.9%.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在治疗中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明显降酶、退黄作用并有效阻止其转为重症肝炎.两药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坚灵;伍尚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1999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216例羊水过少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同期内分娩总数7 135例,其中羊水过少216例,发生率为2.12%,初产妇178例(占82.3%),经产妇38例(占17.5%),全部为单胎,年龄大41岁,小20岁,平均年龄26.3岁,孕期37周5例,孕37~40周57例,孕40~41+6周132例,≥42周22例,剖宫产121例(占55.06%),阴道分娩95例(占44.94%).1.2 诊断标准以B型超声监测羊水指数≤5.0 cm为羊水过少阈值,5.1~8.0 cm为警戒值,人工破膜时羊水量少于100 ml,则可拟诊为羊水过少,分娩结束时,证实羊水量<300 ml者,可以诊断.
作者:陈浮;邓敏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教学医院自1985年1月~2001年10月采用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患者1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年龄22~32岁,平均25.6岁,其中2例已婚,9例未婚.临床特征:11例无阴道,9例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均无周期性腹痛.术中所见:11例均为痕迹子宫,9例卵巢、输卵管发育良好.3例一侧肾区无肾,另一侧为双肾.1.2 治疗方法 11例均采用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1.2.1 术前准备肠道准备7 d,术前日给无渣饮食,手术前日晚和当日晨清洁洗肠.
作者:王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脑组织只有在血流的正常灌注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血管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外,血液流变学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血液成份、血流状态和血管壁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对监测病情、辅助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1 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1.1 全血粘度增高与脑血管病全血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指标.脑血管在病理情况下,血粘度的增高易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及代谢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引起全血粘度增高的有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功能增强、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和血浆粘度增高等.血粘度增高易导致脑组织血管壁的物理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使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脑血栓形成.血液粘滞性增高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提高临床对头颈部重复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9例头颈部重复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症癌和重复癌发生于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有6例;同期癌4例,1年后生存1例,预后较差,不同期癌5例,1年后存活3例,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同期癌,尤其是同时性癌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势,因此要重视头颈部肿瘤原发灶相邻部位的检查,减低重复癌的漏诊率,以使其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作者:陈伟雄;王跃建;朱肇峰;张剑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内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大部分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内镜下观察到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2)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内镜下观察到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早期行结肠镜检查,特别是在发病2 d以内,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作者:王智峰;阮丽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现将我科1998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36例先天性梅毒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7例,女19例,年龄0.5 h~49 d.早产儿14例(胎龄31~36周),足月儿22例,其中3例为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1.26~3.5 kg.5例出生时有窒息,合并肺透明膜病6例(其中3例应用呼吸机治疗),2例合并DIC,产前发现母梅毒血清学阳性26例,临床无症状者5例.
作者:潘小梅;张铮;宋金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提高肾活检取材成功率和避免严重并发症.方法:静脉肾盂造影(IVP)荧屏直视下定点,手动Tru-cut针活检取材.结果:32例成功取材31例(96.9%),失败1例(3.1%);并发症轻微,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肾活检适应证并排外禁忌证,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定点精确,取材操作干脆、快速及术后规范处理,在基层医院开展肾活检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西北;陈玉锦;赵文喜;宿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加深对高龄前列腺增生症的认识,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对1985年1月~2000年2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59例高龄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急性尿潴留史者36例,留置导尿管者11例,行耻骨上膀胱造瘘者5例.术前残余尿量>50 ml者51例.合并膀胱憩室、膀胱结石、腹外疝、肾功能不全分别有3,25,11和15例.59例患者均在硬脊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治疗.术后停留导尿管4~12 d,平均7.6 d.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3例,肺部感染4例,附睾炎2例,切口感染3例,前列腺窝出血和暂时性尿失禁各1例.52例获随访(1~8年),26.9%的患者仍有程度不等的排尿障碍症状.结论:高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病程长,逼尿肌功能受损较严重,且较多合并其它脏器功能异常.术前应认真选择和准备病人,尽可能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术中严密监护,手术操作应轻、快、巧,术后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加强观测及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项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笔者1997年1~7月在门诊收治了28例淋病合并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现就诊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1.5岁;已婚23名,未婚5名,均有性生活史;21名有生育史.均有白带增多,呈豆渣样或脓血性,外阴瘙痒,妇科检查见外阴不同程度充血,肿胀,有脓血或豆渣样白带附着.阴道壁充血,阴道内有脓血性,或豆渣样物,有些附在阴道壁上.18例有宫颈充血、糜烂,触之易出血;5例附件、子宫区有压痛.28例均作白带常规检查,查出霉菌.4例革兰氏阴性染色查出细胞内有肾型双球菌6对以上.24例取宫颈分泌物淋菌培养阳性.28例均予青霉素960万U静滴,丙磺舒1 g口服,每日1次,共7 d.并用4%碳酸氢钠溶液冲洗阴道后放入制霉菌素50万U 1片,外阴涂擦克霉唑软膏,7 d为一疗程.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内裤自行煮沸消毒.
作者:卢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科近几年来采用闭合手法整复加中药舒活精(中国科招集团黄石飞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敷、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6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6例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3~13岁;右肘40例,左肘26例;伸直型60例,曲屈型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断端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无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线特点:横断型53例,短斜型13例,其中尺偏型62例,桡偏型4例.就诊时间短30 min,长3 d,肘关节肿胀程度为轻、中度.每日从夹板间隙处淋舒活精1次,约10 ml,并属患儿作伤肢握拳锻炼,每3天复诊1次,固定3~4周,解除外固定,用中药舒筋通络之剂外洗.1.3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6个月~18个月随访,参考丘耀元等[1]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评定指标,66例中优51例,良9例,优良率为90%,其中肘内翻6例,角度均在15°以内,肘关节伸屈功能减少在15°以内.
作者:王仁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颅脑外伤是CT诊断中常遇到疾病之一,对于有明显颅脑外伤CT征像的,诊断较易;而CT征像不明确的,往往会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对可疑层面采用CT薄层扫描,可提高诊断率,使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笔者收集了本院CT室从1999~2001年对72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CT薄层扫描的CT及临床资料,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2例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小21岁,大56岁,平均38.6岁,均有外伤史.
作者:王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自1999年3月~2001年10月观察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门诊或住院患者中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
作者:任麦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宫外孕的价值.方法:对285例经腹部和阴道超声诊断为宫外孕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结果:宫外孕共分成破裂型、胎囊型、流产型、陈旧型四种类型,其中破裂型245例,占86%;胎囊型和流产型33例,占11.6%;陈旧性宫外孕4例,占1.4%.误诊3例,占1%.结论:宫外孕的阴道超声诊断,当病例典型时结合临床诊断并不难,不典型病例需与附件炎性包块、黄体破裂、阑尾脓肿等疾病鉴别.阴道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大意义.
作者:谢仕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心律失常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率极低,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措施[1].我院1997年引进该技术,至今已治疗心动过速39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46±3)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8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房性心动过速(AT)2例,心房扑动(AF)1例呈持续性发作药物治疗无效.合并心动过速心肌病心力衰竭2例.1.2 电生理检查和RFCA方法对于旁路,消融心房和(或)心室早激动点;对于双径路,消融慢径路;对于AT,消融早心房激动点;对于AF,沿冠状窦口、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之间行线性消融,详见文献[1].
作者:靳晨亭;周万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上有时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但直接的治疗效果尚未经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如果治疗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可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向燕;曾进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不佳使糖尿病患者易于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成为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变化,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1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和发生机制1.1 全血粘度在一定范围的切变率内,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以低切变率时全血粘度的差别更为显著.低切变率全血粘度增高主要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其发生的机制有: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后,膜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减少,使细胞间的静电斥力减少而易于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升高而白蛋白降低可促进红细胞的相互粘附.
作者:李益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