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波;赵炳
我科近几年来采用闭合手法整复加中药舒活精(中国科招集团黄石飞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敷、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6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6例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3~13岁;右肘40例,左肘26例;伸直型60例,曲屈型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断端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无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线特点:横断型53例,短斜型13例,其中尺偏型62例,桡偏型4例.就诊时间短30 min,长3 d,肘关节肿胀程度为轻、中度.每日从夹板间隙处淋舒活精1次,约10 ml,并属患儿作伤肢握拳锻炼,每3天复诊1次,固定3~4周,解除外固定,用中药舒筋通络之剂外洗.1.3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6个月~18个月随访,参考丘耀元等[1]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疗效评定指标,66例中优51例,良9例,优良率为90%,其中肘内翻6例,角度均在15°以内,肘关节伸屈功能减少在15°以内.
作者:王仁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人类行为模式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恶性肿瘤已成为一种威胁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手术、放射、化学治疗仍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均对人体造成巨大损伤,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及治疗方法引起的形态改变、脱发、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使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作者:张雪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长期以来对其发病机制的具体细节一直未能明确.目前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据表明:SLE发病机制与淋巴细胞的异常凋亡有密切的联系.1 淋巴细胞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细胞自灭过程.人们在SLE中发现多种自身抗体的增加与凋亡产物有关,这提示SLE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细胞凋亡的因素.目前已知从SLE患者外周血浆中提取、纯化DNA,这些片段与细胞凋亡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寡聚核苷酸一致,这提示SLE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细胞凋亡.此后,寻找这些凋亡产物的来源及其发生机制成为研究SLE发病机制领域的热点.Perniok等[1]通过SLE、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和正常人的比较,发现SLE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升高,且与抗ds-DNA抗体浓度呈正相关,其中T细胞尤为显著.此结果提示SLE中的确存在淋巴细胞凋亡加速,且与其自身抗体产生有密切关系,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辉;黄湖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老年胰腺癌的临床认识,尽早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2例60岁以上者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以男性多见,年龄60~69岁患病率高;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隐痛及不适(74.2%)、纳差(53.2%)、消瘦(56.5%)、黄疸(45.2%)、腰背痛(24.2%)等;B超和CT等联合检查加上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手术根治率较低.结论:老年腺癌临床症状不典型,只要临床医生重视,加之目前检测手段的进步,有望得到早期诊断,漏诊、误诊率将大大减少.
作者:余中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inswanger病(SAE)及其合并脑梗塞、脑出血时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分析临床资料完整,并有CT扫描的病例250例,其中50例加做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智能精神障碍进行性加重是SAE主要临床表现,95%合并多发腔梗,50%易并发脑梗塞,20%易并发大面积脑梗塞,6%并发脑出血.CT扫描示脑内异常密度灶,MRI示T1,T2异常信号.结论:脑内有Binswanger病理改变者中风发生率更高.CT平扫是诊断SAE简便有效的手段,MRI能更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对诊断明确者应提前进行干预性治疗.
作者:付培平;许树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异位妊娠(EP)尿β-HCG定量检测的快速酶联免疫检测法(E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以临床诊断为EP入我院治疗的患者作尿β-HCG-EIA快速定量检测,并同时抽取静脉血做常规β-HCG-RIA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尿β-HCG-EIA与血β-HCG-RIA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尿β-HCG-EIA快速定量检测可替代血β-HCG-RIA检测,作为一种更方便快速诊断EP的方法.
作者:郭彩娇;刘运科;陈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脑组织只有在血流的正常灌注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血管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外,血液流变学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血液成份、血流状态和血管壁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对监测病情、辅助诊断、评价疗效、估计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1 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1.1 全血粘度增高与脑血管病全血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指标.脑血管在病理情况下,血粘度的增高易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缺氧及代谢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引起全血粘度增高的有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功能增强、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和血浆粘度增高等.血粘度增高易导致脑组织血管壁的物理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使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脑血栓形成.血液粘滞性增高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63岁.因双侧多发性甲状腺腺瘤而手术.术前情况:HR 80次/min,P 80次/min,BP 16/10 kPa,T 36.5℃.EKG、胸片、血尿常规正常,凝血全套正常,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正常.甲状腺B超显示右侧腺瘤大小19 mm×20 mm×58 mm,左侧22 mm×24 mm×43 mm,峡部5 mm.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术前30 min肌注.入室后开放静脉,鼻导管给氧,Hp多功能监测EKG,BP,HR,SpO2等.局麻药按1%利多卡因+0.1%地卡因+1∶20万单位的肾上腺素方法配置.操作方法:颈深丛按C4横突一点法进行阻滞.浅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扇状进行阻滞.首先行右侧阻滞,深、浅注药各6 ml和10 ml.5 min后,病人右侧颈丛支配的区域皮肤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感.7 min时病人出现呛咳,但发声好,无胸闷气急,再观察10 min病人无异常主诉,各项监测指标无异常后再行左侧深、浅阻滞,用药量同右侧.5 min后,病人左侧颈丛支配的区域开始麻木,对针刺无痛.
作者:吴贵龙;朋立超;蒋克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不佳使糖尿病患者易于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成为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变化,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1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和发生机制1.1 全血粘度在一定范围的切变率内,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以低切变率时全血粘度的差别更为显著.低切变率全血粘度增高主要与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其发生的机制有:红细胞膜上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后,膜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减少,使细胞间的静电斥力减少而易于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升高而白蛋白降低可促进红细胞的相互粘附.
作者:李益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295例巨大胎儿的临床分析,探讨巨大胎儿的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降低母婴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 5年出生的295例巨大胎儿的诊断、分娩方式及并发症,与3 643例正常体重儿的双顶径(BPD)+股骨长度(FL)值及同期出生的300例单胎正常体重儿分娩情况进行比较, 并以BPD+FL≥16.5 cm为巨大胎儿诊断标准,对2001年456例胎儿体重进行预测.结果:巨大胎儿中BPD+FL≥16.5 cm者占86.62%,而在正常体重儿中占17.35%.巨大胎儿剖宫产组较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机会均明显降低,巨大胎儿与正常体重儿相比难产率明显升高.以BPD+FL≥16.5 cm预测巨大胎儿的敏感性为82.4%(28/34),特异性为78.4%(331/442),阳性预测值为23.5%(28/119),阴性预测值为98.2%(331/337).结论:BPD+FL≥16.5 cm可作为产前诊断巨大胎儿的一项参考指标,但假阳性率偏高,阳性预测值较低.对巨大胎儿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
作者:陈翔;沈昌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J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以来的1 080例病人使用双J管的临床资料.结果: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后大部分2周内排净结石;开放手术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 d;肾结石ESWL前留置双J管可预防石街形成,促进碎石排出;肿瘤所致输尿管梗阻患者置入双J管可明显改善肾功能,延长生存时间.结论:双J管在上尿路术后的支架和引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为一些特殊类型的上尿路梗阻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克龙;周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动杆菌的感染以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按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的临床常规鉴定方法, 应用K-B扩散法对16种抗生素的药敏进行测定.结果:在分离的83株不动杆菌中以鲍曼氏不动杆菌为主(60/83),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泌尿系感染和伤口感染.泰能、悉复欢、丁胺卡那霉素对不动杆菌有良好的抗药作用.结论:不动杆菌已成为院内感染中重要的病原菌,其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困难.应加强对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令不动杆菌的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作者:彭慧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上有时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但直接的治疗效果尚未经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如果治疗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可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向燕;曾进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2000年1月~2001年12月接诊的围产儿19 012例中,发生出生缺陷儿72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1年12月两年来我院就诊的妊娠28周至产后7 d的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19 012例,其中出生缺陷儿7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3.79%.
作者:谭佩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眩晕症.在内科是常见病,用药各异.我院自2000年3月~2001年12月对118例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加山莨菪硷片合用治疗,并与单用培他啶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从门诊及病房收集,颈椎拍片均符合颈椎病,脑彩超报告均符合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其中男46例,女72例,年龄36~88岁,平均54岁,病程1~6.5年.其中伴高血压病38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21例,冠心病16例,脑腔隙性梗塞3例.
作者:刘宝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不张患者应用支气管镜进行病因诊断及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采用支气管镜检查的肺不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气管镜下80例获得明确病因诊断,其中肺癌发病居首位,占44%,炎症占37%,结核占12%.病变部位以右中叶多,共29例(33%),肺癌及炎症是右中叶肺不张的主要病因.对64例(72%)患者以支气管镜辅助吸痰,灌洗,给药等治疗后,取得较明显效果.结论:支气管镜对肺不张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对病因通过支气管镜给予适当的辅助治疗可促进肺复张.
作者:沈观乐;齐文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尿道下裂Ⅰ期手术方法的疗效,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总结我院245例尿道下裂Ⅰ期手术的资料.结果:尿道口前移、阴茎头成形术(MAGPI)手术成功率100%;尿道口基底血管皮瓣法(Mathieu法)成功率95%;阴囊中线皮岛法成功率82%;带血管蒂包皮(Duckett法)成功率82.7%;Duckett+Duplay法成功率83.3%;膀胱黏膜法成功率73.5%.结论:阴茎头冠状沟下尿道下裂宜采用MAGPI术式,阴茎体前端1/3型尿道下裂宜用Mathieu法,后端型宜用Duckeet+Duplay法,仅在取材困难的尿道下裂才考虑用膀胱黏膜法.
作者:黎伟寿;陈兴;陈亚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颅脑外伤是CT诊断中常遇到疾病之一,对于有明显颅脑外伤CT征像的,诊断较易;而CT征像不明确的,往往会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对可疑层面采用CT薄层扫描,可提高诊断率,使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笔者收集了本院CT室从1999~2001年对72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CT薄层扫描的CT及临床资料,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2例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小21岁,大56岁,平均38.6岁,均有外伤史.
作者:王翔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59岁.主因上腹疼痛恶心呕血1 h,伴晕厥1次,于2001年9月4日收住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1周因关节炎开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1 h前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呕血3次,为咖啡样物及血凝块,量约1 000 ml.出汗,头昏,继之晕厥1次,约15 min后清醒.既往健康.体检:体温36℃,脉搏110次/min,血压测不出,呼吸24次/min.神志清楚,颜面四肢苍白,肢端冷,皮肤潮湿,巩膜无黄染.心率110次/min,节律齐.
作者:范洪波;赵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口服两种剂量左氧氟沙星后人子宫内膜、输卵管组织及血浆中氧氟沙星含量及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各10例术前口服300 mg或500 mg左氧氟沙星的妇科手术患者,3 h后血浆、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组织中氧氟沙星的浓度.结果:口服300 mg左氧氟沙星3 h后血药浓度为(1.82±0.61) μg/ml,子宫内膜组织的药物浓度为(4.75±1.52) μg/g,输卵管组织药物浓度为(4.56±1.14) μg/g;口服500 mg左氧氟沙星3 h后血药浓度为(3.38±1.37) μg/ml,子宫内膜组织的药物浓度为(5.90±2.21) μg/g,输卵管组织药物浓度为(6.60±2.21) μg/g.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血浆浓度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500 mg组与300 mg组服药3 h后输卵管组织中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PLC法用于人体组织药物浓度测定结果满意.结论:口服左氧氟沙星在人体内有良好的组织分布,3 h后子宫和输卵管组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HPLC法适用于测定人体组织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的测定.
作者:谢梅青;杨冬梓;张清学;余妙真;朱国东;魏菁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