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杏鲜;张彩霞;李翠华;李冬云
肾小球旁细胞瘤(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JGCT)是以分泌大量肾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为特点的罕见良性肿瘤。我院于1997年11月~1999年10月收治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35岁。因反复阵发性头部胀痛8年入院。血压24/15 kPa,血钾3.0 mmol/L,卧位血醛固酮1.119 nmol/L。血浆肾素活性:基础>6 000 ng*L-1*h-1,激发>6 000 ng*L-1*h-1,血管紧张素Ⅱ:基础262 ng*L-1*h-1,激发>800 ng*L-1*h-1。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动脉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肾动脉通畅。CT示左肾下极类圆形等密度肿块影,2 cm×2 cm。术前诊断:左肾肾球旁细胞瘤。行左肾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肾小球旁细胞瘤。术后血压及血钾恢复正常。
作者:李晓飞;吴荣佩;梅骅;郑克立;曾金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淋巴结的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为了提高对HNL的认识,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现将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3例HNL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男:女=1.6∶1,年龄小者16岁,大者42岁,中位年龄27.5岁,病程为2~120 d。所有病例均经2~3个部位肿大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全组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有2例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大小为1.5 cm×2.0 cm~4.0 cm×4.5 cm,质中,可移动,无红肿、压痛;13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2~40.5℃;肝大3例,脾大2例。
作者:林斌;陈永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小肠血管瘤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伴心悸、乏力15年,腹痛2周入院。15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为成形便,每日1~2次,伴心悸及乏力,无腹痛、腹泻、烧心及反酸,当地医院多次查粪隐血(++)~(++++),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口服西咪替丁、硫酸亚铁治疗后,大便转黄。此后反复黑便,血红蛋白波动在30~60 g/L,多次输血治疗,长期口服硫酸亚铁。1月前停服硫酸亚铁,2周前再次出现黑便,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痛为阵发性,以剑下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血红蛋白30 g/L。输血800 ml,用强痛定、安痛定镇痛治疗,腹痛不能缓解,体重减轻5 kg,到我院诊治。查体:BP 100/60 mmHg,腹软,肝肋下2.5 cm,脾未触及,下腹偏右可触及一包块,5 cm×5 cm,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质中等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RBC 2.65×1012/L,Hb 64 g/L,WBC 7.6×109/L,Plt 264×109/L,MCV 77.8f,粪隐血(-),铁蛋白18.9 ng/ml,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入院后仍反复腹部绞痛,肌注654-2等解痉药可短时缓解。
作者:魏南;王玲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91年7月~1999年12月,我院做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 036例,发现8例心脏三种缺损并存的病例。现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诊断心脏三种缺损并存及漏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5~10岁(平均5.0岁)。其中2例伴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均有三尖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高压。1.2 仪器检查 使用美国惠普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在常规的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及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扫查。先以二维超声观察心内结构改变,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以M超测量各心腔内径大小,在心尖四腔心切面以连续多普勒测定三尖瓣返流速度峰值,在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以脉冲多普勒测定肺动脉血流速度峰值,再以彩色多普勒显示心内异常血流信号,通过异常分流束基底部宽度来判定缺损的大小,并与外科手术中测量的缺损大小进行对照。
作者:王莉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7年4月~1999年10月采用内镜结扎术对18例消化道息肉进行结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53岁。息肉位置:食管2例,胃底2例,胃窦胃体交界处1例,胃窦7例,其中1例胃窦部共有4枚息肉,且均有分叶,十二指肠球部1例,直肠3例,乙状结肠2例。共有息肉21枚,息肉直经0.3~2.0 cm,蒂型和亚蒂型息肉16枚,宽基无蒂型息肉5枚。本组病例中下消化道息肉均为蒂型息肉。为了解结扎术对息肉病理检查的影响,对全部息肉均于内镜结扎术前后分别作了病理检查。
作者:张志昂;唐英明;王跃平;唐友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1岁,55 kg,术前诊断右侧脑室肿瘤,行开颅脑室肿瘤切除术。胸透心肺无异常,听诊双肺无干湿性罗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麻醉方法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控制f 12次/min,VT 500 ml,I/E为1∶2,气道压力12 cmH2O。术毕有肢动,自主呼吸恢复,但未清醒,听诊双肺清晰,为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和给氧,术毕带气管导管返病房。由病房医生接上370呼吸机行SIMV辅助呼吸18次/min,VT 1 000 ml,I/E为1∶2,气道压力报警设置20~70 cmH2O。通气约30 min后发现全身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腹胀,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70%~80%,立即停止机械通气,用14号导尿管经气管导管内吸氧;听诊双肺呼吸音很弱,诊断为双侧气胸并全身皮下气肿,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后,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升至94%~95%。术后第2天早上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平顺,脱离氧气,血氧饱和度达97%~98%,拨除气管导管,无缺氧症状。术后第2天查胸片示左肺大片致密影;CT示双侧气胸、纵隔少量积气、胸部大量皮下气肿。术后第4天拨除胸腔引流管。全身皮下气肿约1周后基本消失。
作者:黄瑞云;唐猛;林举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胼胝体部动静脉畸形又称为脑室旁动静脉畸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脑动静脉畸形(cAVM),属于胚胎早期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其血供特点是:常由单侧或双侧胼周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注入大脑内静脉、隔静脉、上矢状窦或下矢状窦,同时后部的病灶也可接受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后胼周动脉)的供血,静脉引流至基底静脉、Galen静脉或直窦。有关该病的文献报告较为少见,国外报告多的一组为Yasargil统计的18例,国内则为上海华山医院报告的24例。其发病率较低,不同的作者报道其检出率占同期所收治的脑AVM的比例也各有差异,但都在3.3%~14.9%之间。我科在过去十年期间收治的138例脑AVM的患者中,发现6例为胼胝体部病变,占全部病人的4.35%。该病在青年男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
作者:黄庆;李铁林;段传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肠套叠为婴幼儿急性肠梗阻中常见的一种。门诊采用气(钡)灌肠复位治疗的占大多数,文献报道达90%左右[1]。门诊复位失败或晚期套叠不能门诊复位而手术治疗的仍较多。本院1995年9月~2000年9月手术治疗39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4个月~5岁。1.2 临床表现 39例均有阵发哭闹,解血便,右上腹扪及肿块三大表现。其中31例发病48 h内,8例发病超过48 h且6例有较明显毒血症状。体温正常19例,低热11例,中度发热6例,高热3例。呕吐24例,无呕吐15例。
作者:欧卫权;梁振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尺骨鹰嘴骨折大多为涉及半月切迹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关系到肘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和并发症的减少。我院自1982年来共收住72例该类骨折,对伤后和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男52例,女20例。年龄9~82岁,平均38岁,9~15岁共4例,以青壮年居多。受伤原因:自行车跌伤10例、车祸23例、坠落伤13例、砸伤12例、滑倒14例。损伤部位:左侧32例,右侧40例。按马元璋分类法[1]:无移位或轻度移位3例。移位骨折,横形35例、斜形12例,粉碎性9例,合并其它骨折、脱位13例。按Graves[1]类:移位<5 mm的儿童骨折2例。
作者:包岳丰;王成转;陆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 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占椎管内占位病变的2%~11.5%。Berenstein等[3]认为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相比,即脊髓与脑的体积之比,约为1∶4~1∶8。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宋庆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从1995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不伤肌肉的左腋下纵行小切口进胸,局部胸膜翻转法解剖结扎动脉导管60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5~35岁,平均15岁。体查时发现心脏杂音典型者50例,杂音不典型者10例。常规测量四肢血压,下肢血压均高于上肢血压。脉压差增大,有股动脉枪击音52例。X线胸片检查示:基本正常12例;肺纹理增多,主动脉结增宽,左心室增大38例,双室增大10例。心电图检查示:正常16例,左心室肥大26例,双室肥厚1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能观察到未闭动脉导管的存在及分流情况,测得动脉导管直径0.4~1.0 cm者44例,1.1~2.1 cm者16例,平均0.9 cm。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26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测得双向分流)5例。全部病例未行心导管检查。
作者:黄林生;许哲仪;肖大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临床感染菌谱分布,探讨临床感染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201例临床感染标本分离培养鉴定后监测常见分离菌的耐药菌株(MDR)。结果:标本混合感染率6.2%,1275株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56.5%)为主。葡萄球菌属(16.0%)、酵母样菌(15.8%)、假单胞菌属(13.7%)、埃希菌属(13.2%)、克雷伯菌属(11.7%)等是感染菌谱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属主要是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对甲氧苯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是72.4%,16.3%,66.1%;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5.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分别占23.2%,28.2%,10.5%。结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是感染菌谱中的主要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混合感染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应改进治疗手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MDR的产生和播散。
作者:李传杰;卢美群;韦勇法;吴克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病毒性肺炎等。据笔者临床观察,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所以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表里同病,上、中二焦热邪炽盛。近年来选用凉膈散治疗此类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均为中医门诊专科病儿。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14岁,体温高40℃,低38℃,39℃以上者53例。病程长为7 d,短为2 d。80例患者均有大便秘结,其中舌红、苔黄或黄厚者68例,占85%,52例患者曾进行血常规检查,白血球轻度升高者22例,正常30例,56例曾用西药退热剂、抗生素和激素等药治疗,发热不退,转诊中医治疗。经中医辨证,全组患者符合表里同病,上、中二焦热邪炽盛。
作者:甄穗清;魏国健;孔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不同分型给予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疗程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而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郑小文;叶慧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NHL)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三大主症。近年来国内虽多有报道[1,2],但由于NHL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本文总结我院1990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10例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为坏死性淋巴结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14~45岁,平均23岁。发病季节:冬春季6例,夏季4例。8例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作者:王鹤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近年对34例危重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5~80岁,均为危重患者,左侧腋静脉置管24例,右侧腋静脉置管10例,导管留置时间5~100 d,平均45 d。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导管。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背部置一小薄褥,上臂外展,手高举至头旁,屈曲外旋,手掌放在枕骨粗隆处,使腋鞘被绷紧和腋静脉移至表浅位置。剃去腋毛,常规消毒,在无茵操作条件下,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端摸到腋动脉搏动点,用龙胆紫作标记,并找出腋动脉在腋区行走的投影。选在腋动脉强搏动点内侧1 cm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向第一肋方向前进1~3 cm,如出现突然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或患者主诉上肢触电感伴手指酸麻,表明针尖已突破腋鞘壁,再向前1 cm刺入腋静脉即可见回血。
作者:沈上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尿潴留是产后常遇到的并发症之一,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产后生殖器官的复旧,还可导致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甚至引起膀胱局部坏死。以往多采用局部热敷、热水熏洗外阴、针灸、听流水声诱导排尿,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效果不甚满意。1999年7月~2000年7月我院利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7月~2000年7月共接收住院分娩产妇1 356人次。此间发生尿潴留者32例,发生率为2.4%。年龄21~38岁,平均28.2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7例。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 GW-92 C 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GW型方型探头,放在产妇的下腹部,接触照射30 min,功率15~30 W。
作者:张琳;周安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1岁。因尿痛,尿道口流脓5 d,来院检查。查体:包皮过长,尿道口红肿,挤压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化验检查见淋球菌(+)。诊断:急性淋菌性尿道炎,予来立信0.3 g口服,每天2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第8天,患者出现双手震颤,头颈部呈痉挛性震颤,持续发作,睡眠时可自行缓解。来院复查,查T3,T4正常,甲状腺不肿大,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嘱停止口服药观察,1周后,症状自然消失。 讨论 来立信是介于第三代与第四代之间的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它可以干扰抑制神经传导介质(γ—氨基丁酸)而导致痉挛、震颤,在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如消炎痛时,可加重其副作用。本例患者在服用来立信时,并未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但是出现了震颤,痉挛等症状,临床上较少见,国内亦少见报道。而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则无此副作用。
作者:黄怀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新式剖宫产术是经以色列Stark医生改进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我院1999年2月开始应用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病例选自我院1999年2月~1999年10月行此剖宫产术者167例,同时抽样过去开展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者167例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均为首次剖宫产术者,且在年龄、孕次、手术指征、术后处理等多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1.2 手术方法[1] (1)开关腹的方法:手术者位于患者的右侧,选择手术切口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 cm,切口呈直线型,长约15 cm,仅切开皮肤,不要深达脂肪层,正中切开脂肪及筋膜层长约2 cm的小切口,横行剪开筋膜,术者与助手分别将食指与中指放在已分离的两侧腹直肌间隙,双手重叠、均匀、缓慢、逐渐增加牵拉力,将两侧腹直肌,皮下脂肪同时向外向上撕拉开至伤口够大为止,食指在腹膜上撕开一小洞进入腹腔,由术者分别将双手食指与中指沿上、下方向撕腹膜,徒手探查腹腔,横向切开膀胱腹膜反折部位,向左右撕开膀胱腹膜反折,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下段肌层的中央切开2~3 cm横切口后向左右撕开子宫肌11~12 cm,手取胎儿,胎盘。
作者:杨绮芸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