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周安宪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 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占椎管内占位病变的2%~11.5%。Berenstein等[3]认为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相比,即脊髓与脑的体积之比,约为1∶4~1∶8。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宋庆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我院自2000年5月已进行了2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术中术后病人情况良好。现将2例病人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并初步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方法及特殊性。1 病例资料 病例1 女,年龄51岁,体重40 kg。诊断:多囊肝,多囊肾,肝肾功能失代偿期。所施手术为原位肝移植术+异体肾移植术。术前用药:咪唑安定2.5 mg,阿托品0.5 mg,于术前1 h肌注。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入室后均用HPM 1205多功能生理监测仪,监测EKG,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T(肛温、血温),左侧桡动脉置入动脉针,通过Abbot换能器连续有创监测动脉压(IBP),经右颈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诱导用药用异丙酚80 mg、芬太尼0.15 mg、阿曲库胺35 mg,全麻维持为异氟醚吸入,异丙酚2.5 mg*kg-1*h-1持续静注,维库溴胺2 mg间断静注。
作者:汪凡;黑子清;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近1天来无明显诱因突发全身抽搐9次,伴意识丧失,口角向右侧歪斜,口吐白沫,面色发绀及呼吸困难。每次发作约1 min左右,经当地卫生院静推“安定 ”后抽搐停止。无畏寒,发热,1 d后转入我院。感精神差,昏睡,恶心,呕吐,非喷射状。体检:T 36.6℃,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8 kPa,神清,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膝反射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14年前患血吸虫病治愈,近期有疫水接触史。实验室检查:WBC 8.1×109/L,L 0.21,N 0.79,RBC 4.3×1012/L,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0.09×109/L,肝功能、尿、粪常规无异常。CT平扫示右额叶结节状稍高密度灶及周围片状低密度区,结节大小约2.3 cm×4 cm,CT值45 Hu,内见点状钙化灶,脑室、脑池无异常,中线结构无推移;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CT诊断为“右额叶占位病灶以脑血吸虫病可能大”。经口服吡喹酮抗血吸虫治疗2个月后CT增强扫描示低密度水肿区缩小,其间病情稳定,偶发抽搐2次。
作者:郑万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rotein,PTHrP)于1987年作为导致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肿瘤因子而被分离[1],因其前13个氨基酸与甲状旁腺素(PTH)同一位置的氨基酸具高度同源性,且通过相同的PTH/PTHrP受体(PTH-R)发挥作用而得名。但是,PTH只由二种组织产生,即甲状旁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基本的作用是通过对骨骼和肾脏的作用,调节系统的钙稳态。而PTHrP实际上几乎由体内的每一细胞和组织产生,具有广泛的作用,且大多数作用与钙稳态无关。PTHrP是单基因产物,与PTH基因源自共同的祖系基因。PTHrP基因的前信使RNA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三种原始翻译产物:PTHrP(1-139),PTHrP(1-141)和PTHrP(1-173)[2],因细胞类型和种属而异。然后依次进行翻译后加工,形成成熟的肽家庭。PTHrP(1-34)(结构和功能与PTH相似),PTHrP(38-94)和PTHrP(107-139)是这个肽家族的主要分泌形式。PTHrP的分泌途径仍有争议。
作者:曾斌;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仪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36.9mm,平均13.9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平均44个月,获随访1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1例肿瘤增大;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6例(5.1%)症状加重。结论: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徐如祥;吴鸿勋;覃子衡;傅相平;李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男,8岁,因阵发性心悸4 d于2000年1月1日入院,患儿4 d前无任何诱因首先出现阵发性心悸,精神紧张,继而头颈偏向一侧,伴两眼发呆、面色苍白、胸闷、出冷汗,无抽搐,偶有幻觉,晕厥等,每次持续约4~5 s不等,可自行缓解,呈反复发作,每天发作8~10次不等,发作后不能回忆当时情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短P-R间期,患儿既往有头部外伤史,详情不清,现病前10 d曾患腹泻。患儿为G 3 P 3,无窒息史,在患病期间无发热、咳嗽、乏力、关节肿痛,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二便正常。入院体查:T 37.0℃,R 18次/min,HR 74次/min,BP 13.2/8.5 kPa,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律不齐,听及短暂心动过速,肝脾正常,住院发作时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心率达140~160次/min,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予以心得安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正常,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B超: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心功能正常。胸片:肺血正常,双肺未见实变,心影不大,C/T 0.44,肺动脉段轻隆,主动脉结正常,两膈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不齐(以窦性心律规则出现为主,偶见P-P间期差>0.12 s),ST-T未见明显异常改变。颅脑MR未见异常。
作者:麦训良;詹培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与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法检测124例病人的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以前列腺体积均值50cm3为界,将病人分为大体积组(A组)65例,小体积组(B组)59例;以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均值20cm3为界,将病人分为大移行区组(C组)61例,小移行区组(D组)63例;然后分别比较两组病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结果:前列腺癌总检出率A组为23%(15/65例),B组为25.4%(15/59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928,P>0.05);C组为16.4%(10/61例),D组为46.5%(20/6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6,P<0.05)。结论: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可作为前列腺癌的初步筛选手段。
作者:钟红;杨柳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近年对34例危重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5~80岁,均为危重患者,左侧腋静脉置管24例,右侧腋静脉置管10例,导管留置时间5~100 d,平均45 d。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导管。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背部置一小薄褥,上臂外展,手高举至头旁,屈曲外旋,手掌放在枕骨粗隆处,使腋鞘被绷紧和腋静脉移至表浅位置。剃去腋毛,常规消毒,在无茵操作条件下,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端摸到腋动脉搏动点,用龙胆紫作标记,并找出腋动脉在腋区行走的投影。选在腋动脉强搏动点内侧1 cm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向第一肋方向前进1~3 cm,如出现突然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或患者主诉上肢触电感伴手指酸麻,表明针尖已突破腋鞘壁,再向前1 cm刺入腋静脉即可见回血。
作者:沈上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食管裂孔疝并非少见病,其症状多样,且与许多消化道疾病相似,故很难鉴别。我院近几年遇见过3例,分别被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消化道溃疡、胃穿孔,现报告分析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56岁。因反复发作进食后中上腹胀闷不适3年入院。发作时有右肩背放射感,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入院查体:肥胖,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特殊,腹软、膨隆,剑突下轻微按之不适,肝区无叩痛。血常规、生化正常,B超提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胃镜检查无特殊。入院后择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术后10 d出院。出院后1个月再次就诊,诉上述症状仍然存在,行食管钡餐检查,诊断为“食管裂孔滑疝”。予对症处理(不饱食、上半身高躺、饭前服用胃复安),症状消失。
作者:陈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23岁。因突发四肢无力2周于2000年7月21日入院。患者于2周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四肢无力,呈软瘫状,伴心悸、胸闷,无呼吸困难、神志改变,在当地医院多次查血钾低至1.8 mmol/L或测不出,心电图示阵发性窒上性心动过速,经静脉及口服补钾后,血钾恢复至2.3 mmol/L,肢体行动恢复,为明确诊断而入我院。平时无口渴、多饮、多尿,无肾病史,家族中无同类病史。查体:T 36.5℃,BP 15/10 kPa,发育营养正常,无脱水征,甲状腺不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稍减弱,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尿pH 7.2,尿蛋白(一),尿钠175.36 mmol/24 h,尿钾40.16 mmol/24 h,血钾2.5 mmol/L,钠130 mmol/L,氯98 mmol/L,钙2.5 mmol/L,CO2CP 32 mmol/L,血Cr 101 umol/L,血醛固酮卧位0.585 nmol/L[正常值(0.24±0.1)nmol/L],立位1.469 nmol/L,[正常值(0.42±0.25)nmol/L],尿醛固酮18.0 μ g/24 h(正常值1.0~8.0μ g/24 h),血管紧张素Ⅱ卧位168.9 μ g/L(正常值28.2~52.2)μ g/L,立位375.5μ g/L(正常值55.3~11.5 μ g/L),血浆肾素活性812 μ g*L-1*h-1[正常值(420±370)μ g*L-1*h-1],甲状腺功能、ACTH、血皮质醇均在正常范围。肾脏B超及肾血管彩色多谱勒检查未见异常,肾脏ECT示双肾血流灌注及功能正常,双肾上腺CT未见异常。诊断为Bartter综合征,经用安体舒通及氯化钾治疗后,血钾恢复至3.4 mmol/L。
作者:吴伟琼;秦婉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1岁,55 kg,术前诊断右侧脑室肿瘤,行开颅脑室肿瘤切除术。胸透心肺无异常,听诊双肺无干湿性罗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麻醉方法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控制f 12次/min,VT 500 ml,I/E为1∶2,气道压力12 cmH2O。术毕有肢动,自主呼吸恢复,但未清醒,听诊双肺清晰,为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和给氧,术毕带气管导管返病房。由病房医生接上370呼吸机行SIMV辅助呼吸18次/min,VT 1 000 ml,I/E为1∶2,气道压力报警设置20~70 cmH2O。通气约30 min后发现全身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腹胀,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70%~80%,立即停止机械通气,用14号导尿管经气管导管内吸氧;听诊双肺呼吸音很弱,诊断为双侧气胸并全身皮下气肿,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后,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升至94%~95%。术后第2天早上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平顺,脱离氧气,血氧饱和度达97%~98%,拨除气管导管,无缺氧症状。术后第2天查胸片示左肺大片致密影;CT示双侧气胸、纵隔少量积气、胸部大量皮下气肿。术后第4天拨除胸腔引流管。全身皮下气肿约1周后基本消失。
作者:黄瑞云;唐猛;林举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护患关系是医院护士在工作中与患者之间的重要人际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围绕着有关医院医疗知识咨询、治疗、护理疾病而发生的一系列交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疾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医院则可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和护理工作的威信。我院1995年成立名老专家门诊,门诊量日平均约200人。其中约40%为初诊患者,就诊人员大多数为省内外各地人员及本市居民,由于各患者的年龄、性别、人格个性、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不同,归纳有如下心理反应及沟通对策。1 门诊患者的心理1.1 焦虑反应 初诊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不了解,挂号诊金比一般专家诊金高,希望挂号后即能就诊。当候诊时间较长时会表现焦急而坐立不安,反复询问医生护士。而复诊患者,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有所了解,但在就诊患者多,候诊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加上患者受身体不适的影响,就会表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埋怨医务人员的言语常挂在嘴边。
作者:李小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肌激动器(Activator)是临床上常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笔者就临床上用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安氏Ⅱ′患者,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正面观开唇露齿,上颌前突,面下1/3过短;侧面观,下颌后缩,上前牙唇倾。牙列为混合牙列者22例,恒牙列初期患者6例。(6 6)/(6 6) 关系均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Ⅲ度,深覆Ⅲ度,头影测量结果ANB:5~9°,平均7°,⊥-NA 5~10 mm,平均为6~8 mm,提示:上颌前突,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询问病史,其中16例有明显家族遗传史,3例有口呼吸习惯,9例有咬下唇舔上牙不良习惯。戴用“A”矫治器,整个疗程约7~12个月,平均为8.5个月。除3例患者未进行良好的配戴外,其它25例患者均取得了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的效果。再次进行X头影测量,ANB平均值下降至4.8°,⊥-NA平均值下降至4.6 mm。
作者:孔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鼻内窥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是目前临床鼻科医师仍在探讨的问题。自1999年2月~2000年10月间,我们对7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术中采用反复表面麻醉的局麻方式,麻醉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10~73岁,病程0.5~14年。71例行中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清除开放术,5例行全鼻窦开放术。其中58例加行鼻息肉摘除术,23例加行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部分切除术,10例加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9例加行双径路上颌窦囊肿、息肉摘除术。1.2 麻醉方法1.2.1 术前2次表麻 用1%地卡因20 ml与1∶1000肾上腺素2 ml混合浸湿棉片,并轻拧不滴药液为宜,分2次进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第1次5 min,目的是收缩粘膜及息肉,利于第2次棉片填塞。第2次将棉片填置于嗅裂、鼻丘、蝶筛隐窝、中鼻道、中鼻甲与鼻中隔间、总鼻道及鼻底部,将手术涉及部位粘膜及神经分布区域进行充分表麻,至手术开始时间约为15 min。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肾内科血透室自1996年8月~2000年6月对1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儿实施透析(HD)治疗共50例次,现将HD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例ARF患儿系本院1996年8月~2000年6月住院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7.1岁。其中10个月~1.5岁3例,2岁~3岁3例,4岁~7岁4例,9岁~14岁9例。原发病:急性肾炎8例,急进性肾炎4例,溶血尿毒综合征3例,鱼胆中毒1例,毒物中毒1例,肾炎性肾病1例,慢性肾炎1例,共透析50例次。全部病例均具备透析适应证[1]。
作者:杨杏鲜;张彩霞;李翠华;李冬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1岁。因尿痛,尿道口流脓5 d,来院检查。查体:包皮过长,尿道口红肿,挤压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化验检查见淋球菌(+)。诊断:急性淋菌性尿道炎,予来立信0.3 g口服,每天2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第8天,患者出现双手震颤,头颈部呈痉挛性震颤,持续发作,睡眠时可自行缓解。来院复查,查T3,T4正常,甲状腺不肿大,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嘱停止口服药观察,1周后,症状自然消失。 讨论 来立信是介于第三代与第四代之间的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它可以干扰抑制神经传导介质(γ—氨基丁酸)而导致痉挛、震颤,在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如消炎痛时,可加重其副作用。本例患者在服用来立信时,并未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但是出现了震颤,痉挛等症状,临床上较少见,国内亦少见报道。而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则无此副作用。
作者:黄怀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轻重不一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腹痛、早饱、恶心、纳差、呕吐、反酸、嗳气、烧心等。笔者近两年坚持中医辨证施治,采用自拟方加减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1998年2月~2000年6月的门诊患者,治疗组4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4~72岁;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6~74岁。病程短者为2个月,长者3年。西医诊断以汪泓志[1]为准,即患者具有上腹痛、早饱、嗳气、上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烧心、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且持续在4周时间以上,经纤维胃镜、X线钡餐、B超和实验室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肿瘤,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胆胰疾病,同时除外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所致消化不良症。
作者:蔡悦;高开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肠套叠为婴幼儿急性肠梗阻中常见的一种。门诊采用气(钡)灌肠复位治疗的占大多数,文献报道达90%左右[1]。门诊复位失败或晚期套叠不能门诊复位而手术治疗的仍较多。本院1995年9月~2000年9月手术治疗39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4个月~5岁。1.2 临床表现 39例均有阵发哭闹,解血便,右上腹扪及肿块三大表现。其中31例发病48 h内,8例发病超过48 h且6例有较明显毒血症状。体温正常19例,低热11例,中度发热6例,高热3例。呕吐24例,无呕吐15例。
作者:欧卫权;梁振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B超、CT等影像学诊断的广泛应用,肝、胰、脾囊肿由于过去认为是少见病而成为较常见病,过去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B超介入治疗的应用,使该类疾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笔者采用B超定位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13例肝、胰、脾囊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由B超或CT检查发现,确诊为囊性占位,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9.2岁。穿刺后经病理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单发性肝囊肿6例,多发性肝囊肿1例,肝假性囊肿(外伤性血肿)1例,胰腺先天性单发囊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先天性脾囊肿2例。囊肿大12.6 cm×11.2 cm,小4.5 cm×4.0 cm。有临床症状9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的3例,因其它疾病检查时发现1例。
作者:陈达崇;朱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淋巴结的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为了提高对HNL的认识,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现将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3例HNL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男:女=1.6∶1,年龄小者16岁,大者42岁,中位年龄27.5岁,病程为2~120 d。所有病例均经2~3个部位肿大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全组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有2例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大小为1.5 cm×2.0 cm~4.0 cm×4.5 cm,质中,可移动,无红肿、压痛;13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2~40.5℃;肝大3例,脾大2例。
作者:林斌;陈永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