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的治疗体会

孔镜

关键词:肌激动器, 功能性矫治器, 安氏, 初期患者, 下颌后缩, 头影测量, 上颌前突, 牙唇倾, 前牙, 平均值, 临床资料, 口呼吸习惯, 家族遗传史, 平均年龄, 开唇露齿, 混合牙列, 测量结果, 不良习惯, 深覆盖, 恒牙列
摘要:肌激动器(Activator)是临床上常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笔者就临床上用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安氏Ⅱ′患者,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正面观开唇露齿,上颌前突,面下1/3过短;侧面观,下颌后缩,上前牙唇倾。牙列为混合牙列者22例,恒牙列初期患者6例。(6 6)/(6 6)  关系均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Ⅲ度,深覆Ⅲ度,头影测量结果ANB:5~9°,平均7°,⊥-NA 5~10 mm,平均为6~8 mm,提示:上颌前突,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询问病史,其中16例有明显家族遗传史,3例有口呼吸习惯,9例有咬下唇舔上牙不良习惯。戴用“A”矫治器,整个疗程约7~12个月,平均为8.5个月。除3例患者未进行良好的配戴外,其它25例患者均取得了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的效果。再次进行X头影测量,ANB平均值下降至4.8°,⊥-NA平均值下降至4.6 mm。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色甘酸钠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色甘酸钠滴眼液对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预防胬肉复发的作用及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73例(78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分成2组,治疗组38例(41眼),对照组35例(37眼)。两组均施行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治疗组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共3个月,随访11~20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3例失访。治疗组翼状胬肉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率28.57%,P<0.05,平均复发时间治疗组(5.25±2.22)个月,对照组(2.50±0.85)个月,P<0.01,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作者:肖斯贤;徐珊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141例临床分析

    皮肌炎(DM)是以炎症性肌病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DM 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各家报道从6%~60%不等[1]。本文就我们1987~1998年的12年间收治的皮肌炎患者中伴发肿瘤的18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皮肌炎患者141例,男42例,女99例,均符合 Bohan 和 Peter 197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发现恶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发生率12.7%。42例男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11例,占26.2%,99例女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7例,占7.1%,男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 年龄与伴发恶性肿瘤的关系 详见表1。

    作者:陈勇;许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后机械通气肺泡破裂引起全身皮下气肿1例

    患者男,21岁,55 kg,术前诊断右侧脑室肿瘤,行开颅脑室肿瘤切除术。胸透心肺无异常,听诊双肺无干湿性罗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麻醉方法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控制f 12次/min,VT 500 ml,I/E为1∶2,气道压力12 cmH2O。术毕有肢动,自主呼吸恢复,但未清醒,听诊双肺清晰,为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和给氧,术毕带气管导管返病房。由病房医生接上370呼吸机行SIMV辅助呼吸18次/min,VT 1 000 ml,I/E为1∶2,气道压力报警设置20~70 cmH2O。通气约30 min后发现全身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腹胀,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70%~80%,立即停止机械通气,用14号导尿管经气管导管内吸氧;听诊双肺呼吸音很弱,诊断为双侧气胸并全身皮下气肿,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后,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升至94%~95%。术后第2天早上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平顺,脱离氧气,血氧饱和度达97%~98%,拨除气管导管,无缺氧症状。术后第2天查胸片示左肺大片致密影;CT示双侧气胸、纵隔少量积气、胸部大量皮下气肿。术后第4天拨除胸腔引流管。全身皮下气肿约1周后基本消失。

    作者:黄瑞云;唐猛;林举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不同分型给予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疗程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而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郑小文;叶慧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升部腺癌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70岁,因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伴呕吐3个月,加重20 d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呕吐,尤以进干硬食物后症状明显,在院外行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曾先后以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憩室,给予口服吗叮啉、雷尼替丁、庆大霉素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时有好转,故未行进一步诊治。近20 d症状发展至不能进流食,进食后约2~3 h出现上腹部胀痛,剧烈呕吐,甚至不进食也呕吐含胆汁胃液而就诊我院。行胃镜检查示胃、十二脂肠扩张,未发现溃疡、憩室、息肉及肿瘤等异常表现;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横部远端完全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横部、降部、升部均扩张,提示十二指肠淤滞症。血生化系列示低蛋白,A/G倒置。B超肝胆脾肾胰未见异常。查体:瘦高体型,营养不良,消瘦脱水面容,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可触及水音,肝脾不大,未触及异常肿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朱俊文;陈绍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光子刀”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非典型脑血吸虫病CT诊断1例

    患者男,32岁,近1天来无明显诱因突发全身抽搐9次,伴意识丧失,口角向右侧歪斜,口吐白沫,面色发绀及呼吸困难。每次发作约1 min左右,经当地卫生院静推“安定 ”后抽搐停止。无畏寒,发热,1 d后转入我院。感精神差,昏睡,恶心,呕吐,非喷射状。体检:T 36.6℃,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8 kPa,神清,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膝反射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14年前患血吸虫病治愈,近期有疫水接触史。实验室检查:WBC 8.1×109/L,L 0.21,N 0.79,RBC 4.3×1012/L,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0.09×109/L,肝功能、尿、粪常规无异常。CT平扫示右额叶结节状稍高密度灶及周围片状低密度区,结节大小约2.3 cm×4 cm,CT值45 Hu,内见点状钙化灶,脑室、脑池无异常,中线结构无推移;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CT诊断为“右额叶占位病灶以脑血吸虫病可能大”。经口服吡喹酮抗血吸虫治疗2个月后CT增强扫描示低密度水肿区缩小,其间病情稳定,偶发抽搐2次。

    作者:郑万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米索前列醇对第三产程和产后出血的影响

    选择130例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非高危妊娠产妇在第三产程早期口服米索前列醇减少产后出血,并与肌注催产素130例作对照,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1999年8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260例,按分娩先后顺序及预先编制的1∶1随机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米索组和催产素组各130例,孕周为37~42周,平均39+2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难产因素,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等条件无明显差别。

    作者:许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镜结扎治疗消化道息肉18例

    我院自1997年4月~1999年10月采用内镜结扎术对18例消化道息肉进行结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53岁。息肉位置:食管2例,胃底2例,胃窦胃体交界处1例,胃窦7例,其中1例胃窦部共有4枚息肉,且均有分叶,十二指肠球部1例,直肠3例,乙状结肠2例。共有息肉21枚,息肉直经0.3~2.0 cm,蒂型和亚蒂型息肉16枚,宽基无蒂型息肉5枚。本组病例中下消化道息肉均为蒂型息肉。为了解结扎术对息肉病理检查的影响,对全部息肉均于内镜结扎术前后分别作了病理检查。

    作者:张志昂;唐英明;王跃平;唐友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腺癌钼靶X线片误诊漏诊分析

    乳腺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乳腺癌X线表现较复杂,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尚有一些病例被误诊漏诊。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48岁。已婚者13例,未婚者2例。有2例患者自诉肿块与经期有关。临床表现:12例以自觉乳房肿块就诊,自发现乳房肿块到就诊时间为1周~2个月不等,2例伴有肿块疼痛及局部压痛,1例伴有乳头溢液;3例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瘙痒、痛感。病变位于左乳房者9例、右乳房者6例。肿块大2 cm×3 cm×3 cm,小1 cm×1 cm×1.5 cm,境界清楚,动度可,质地中。4例扪诊时肿块呈分叶状。

    作者:沈宣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的治疗体会

    肌激动器(Activator)是临床上常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笔者就临床上用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安氏Ⅱ′患者,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正面观开唇露齿,上颌前突,面下1/3过短;侧面观,下颌后缩,上前牙唇倾。牙列为混合牙列者22例,恒牙列初期患者6例。(6 6)/(6 6)  关系均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Ⅲ度,深覆Ⅲ度,头影测量结果ANB:5~9°,平均7°,⊥-NA 5~10 mm,平均为6~8 mm,提示:上颌前突,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询问病史,其中16例有明显家族遗传史,3例有口呼吸习惯,9例有咬下唇舔上牙不良习惯。戴用“A”矫治器,整个疗程约7~12个月,平均为8.5个月。除3例患者未进行良好的配戴外,其它25例患者均取得了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的效果。再次进行X头影测量,ANB平均值下降至4.8°,⊥-NA平均值下降至4.6 mm。

    作者:孔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肾联合移植2例麻醉处理

    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我院自2000年5月已进行了2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术中术后病人情况良好。现将2例病人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并初步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方法及特殊性。1 病例资料  病例1 女,年龄51岁,体重40 kg。诊断:多囊肝,多囊肾,肝肾功能失代偿期。所施手术为原位肝移植术+异体肾移植术。术前用药:咪唑安定2.5 mg,阿托品0.5 mg,于术前1 h肌注。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入室后均用HPM 1205多功能生理监测仪,监测EKG,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T(肛温、血温),左侧桡动脉置入动脉针,通过Abbot换能器连续有创监测动脉压(IBP),经右颈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诱导用药用异丙酚80 mg、芬太尼0.15 mg、阿曲库胺35 mg,全麻维持为异氟醚吸入,异丙酚2.5 mg*kg-1*h-1持续静注,维库溴胺2 mg间断静注。

    作者:汪凡;黑子清;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反复表麻在局麻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鼻内窥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是目前临床鼻科医师仍在探讨的问题。自1999年2月~2000年10月间,我们对7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术中采用反复表面麻醉的局麻方式,麻醉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10~73岁,病程0.5~14年。71例行中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清除开放术,5例行全鼻窦开放术。其中58例加行鼻息肉摘除术,23例加行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部分切除术,10例加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9例加行双径路上颌窦囊肿、息肉摘除术。1.2 麻醉方法1.2.1 术前2次表麻 用1%地卡因20 ml与1∶1000肾上腺素2 ml混合浸湿棉片,并轻拧不滴药液为宜,分2次进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第1次5 min,目的是收缩粘膜及息肉,利于第2次棉片填塞。第2次将棉片填置于嗅裂、鼻丘、蝶筛隐窝、中鼻道、中鼻甲与鼻中隔间、总鼻道及鼻底部,将手术涉及部位粘膜及神经分布区域进行充分表麻,至手术开始时间约为15 min。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头晕、咯血、反复抽搐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1岁,因头晕3 d、咯血伴发作性抽搐5 h,于1999年10月24日入我院。3天前患者无诱因下出现头晕、咯血,每次量约50 ml,发作性四肢强直性抽搐,伴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双眼上翻、牙关紧闭,病后无发热、咳嗽现象。1997年开始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紧,从此发现口唇、肢端紫绀,否认有心肺疾病史。查BP 110/70 mmHg,神清,平卧位,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明显紫绀,颈无抵抗,两肺未闻及罗音,心界不大,HR 98次/min,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肢端明显紫绀,呈杵状指(趾),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8.77×1012/L,Hb 21.5 g/L,Plt 233×109/L;SpO2 75%;血糖4.26 mmol/L,电解质各项正常;脑脊液脑压120 mmHg,常规、生化未见异常;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脑电图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B超(心脏)示肺动脉干稍狭窄,肺动脉瓣回声稍增强;X线胸片示左下肺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欠均匀阴影,考虑为肺部炎症、肺癌并阻塞性肺炎、肺段不张。入院后经过10 d抗感染、对症等处理后,咯血、抽搐反复发作,复查X线胸片示病灶无好转。

    作者:凌政;梁志海;苏庆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肠血管瘤反复出血长期误诊1例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小肠血管瘤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伴心悸、乏力15年,腹痛2周入院。15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为成形便,每日1~2次,伴心悸及乏力,无腹痛、腹泻、烧心及反酸,当地医院多次查粪隐血(++)~(++++),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口服西咪替丁、硫酸亚铁治疗后,大便转黄。此后反复黑便,血红蛋白波动在30~60 g/L,多次输血治疗,长期口服硫酸亚铁。1月前停服硫酸亚铁,2周前再次出现黑便,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痛为阵发性,以剑下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血红蛋白30 g/L。输血800 ml,用强痛定、安痛定镇痛治疗,腹痛不能缓解,体重减轻5 kg,到我院诊治。查体:BP 100/60 mmHg,腹软,肝肋下2.5 cm,脾未触及,下腹偏右可触及一包块,5 cm×5 cm,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质中等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RBC 2.65×1012/L,Hb 64 g/L,WBC 7.6×109/L,Plt 264×109/L,MCV 77.8f,粪隐血(-),铁蛋白18.9 ng/ml,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入院后仍反复腹部绞痛,肌注654-2等解痉药可短时缓解。

    作者:魏南;王玲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临床感染1201例菌谱分析

    目的:研究临床感染菌谱分布,探讨临床感染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201例临床感染标本分离培养鉴定后监测常见分离菌的耐药菌株(MDR)。结果:标本混合感染率6.2%,1275株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56.5%)为主。葡萄球菌属(16.0%)、酵母样菌(15.8%)、假单胞菌属(13.7%)、埃希菌属(13.2%)、克雷伯菌属(11.7%)等是感染菌谱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属主要是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对甲氧苯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是72.4%,16.3%,66.1%;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5.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分别占23.2%,28.2%,10.5%。结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是感染菌谱中的主要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混合感染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应改进治疗手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MDR的产生和播散。

    作者:李传杰;卢美群;韦勇法;吴克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摄影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胸部创伤中,肋骨骨折很常见,由于解剖上的特点,常规投照对腋中线区域、横膈以下及与纵隔重叠的肋骨骨折较难发现。笔者采用透视监控下,以不同体位及横膈上、下分段点片,使上述特殊部位的肋骨骨折征象得到清楚显示,从而避免漏诊,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摄有常规胸片和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的胸部外伤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69。多因车祸碰撞、挤压及棒击等致伤,临床有压痛、挤压痛、少数有骨摩擦音。1.2 方法 常规胸部摄片后令患者站立于透视床前或仰卧于透视床上,检查患者受伤部位和压痛点,令患者手臂上抬抱头,透视下转动患者至适当位置,充分暴露肋骨折端吸气后屏气点片。机器:日本岛津800 mA带电视遥控机。

    作者:黄云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小球旁细胞瘤2例报告

    肾小球旁细胞瘤(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JGCT)是以分泌大量肾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为特点的罕见良性肿瘤。我院于1997年11月~1999年10月收治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35岁。因反复阵发性头部胀痛8年入院。血压24/15 kPa,血钾3.0 mmol/L,卧位血醛固酮1.119 nmol/L。血浆肾素活性:基础>6 000 ng*L-1*h-1,激发>6 000 ng*L-1*h-1,血管紧张素Ⅱ:基础262 ng*L-1*h-1,激发>800 ng*L-1*h-1。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动脉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肾动脉通畅。CT示左肾下极类圆形等密度肿块影,2 cm×2 cm。术前诊断:左肾肾球旁细胞瘤。行左肾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肾小球旁细胞瘤。术后血压及血钾恢复正常。

    作者:李晓飞;吴荣佩;梅骅;郑克立;曾金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分析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淋巴结的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为了提高对HNL的认识,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现将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3例HNL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男:女=1.6∶1,年龄小者16岁,大者42岁,中位年龄27.5岁,病程为2~120 d。所有病例均经2~3个部位肿大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全组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有2例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大小为1.5 cm×2.0 cm~4.0 cm×4.5 cm,质中,可移动,无红肿、压痛;13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2~40.5℃;肝大3例,脾大2例。

    作者:林斌;陈永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主要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情况下是否使用激素,常常是临床医生举棋不定的问题。其原因在于:(1)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绝大部分代谢产物及原形经肾脏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可造成药物蓄积;(2)皮质激素对代谢的影响,可造成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增加,毒性代谢产物增加;(3)水钠潴留、血糖增高,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代谢紊乱;(4)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在肾衰基础上使血压增高、出血倾向、消化道症状、浮肿、心衰等情况进一步加剧,出现严重致命的并发症;(5)出现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6)对已实施血液透析,行动静脉瘘手术患者,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然而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衰并非是皮质激素不能涉及的禁区,反之,在一些情况下,及时足量地使用激素,恰恰是逆转肾功能衰竭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师切不可错过时机,诒误治疗,而应权衡利弊,正确选用激素治疗的时机及方法。

    作者:杜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