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超定位穿刺治疗肝胰脾囊肿13例

陈达崇;朱婕

关键词:定位, 穿刺治疗, 脾囊肿, 先天性, 胰腺假性囊肿, 无水酒精治疗, 检查, 多发性肝囊肿, 影像学诊断, 现报道如下, 外伤性血肿, 科手术治疗, 病理细胞学, 临床资料, 应用, 其它疾病, 临床症状, 介入治疗, 穿刺注射, 无症状
摘要:随着B超、CT等影像学诊断的广泛应用,肝、胰、脾囊肿由于过去认为是少见病而成为较常见病,过去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B超介入治疗的应用,使该类疾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笔者采用B超定位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13例肝、胰、脾囊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由B超或CT检查发现,确诊为囊性占位,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9.2岁。穿刺后经病理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单发性肝囊肿6例,多发性肝囊肿1例,肝假性囊肿(外伤性血肿)1例,胰腺先天性单发囊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先天性脾囊肿2例。囊肿大12.6 cm×11.2 cm,小4.5 cm×4.0 cm。有临床症状9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的3例,因其它疾病检查时发现1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腹腔结核21例

    儿童腹腔结核较为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常被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传染儿科1988~1999年收治儿童腹腔结核2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依据 (1)相关的临床症状;(2)结核的流行病学史;(3)实验检查有结核的间接证据或直接证据;(4)腹腔外结核。以上4条中具备任意3条即为本组诊断依据。1.2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个月~16岁。未接种卡介苗6例,有结核接触史8例。入院病程:少于4周7例,4~8周6例,超过8周8例,长13个月,平均3.2月。首次诊断:疑诊腹腔结核6例,腹痛待诊3例,慢性肠炎3例,腹水待查5例,腹部包块待查4例。1.3 临床症状及体征 发热14例,腹胀16例,腹痛12例,腹泻10例,便秘与腹泻交替4例。中至重度营养不良17例,占80.9%;浅表淋巴结增大11例,占52.3%;腹部揉面感18例,占85.7%;腹部扪及包块4例;肝大8例;脾大3例;腹水15例,占71.4%。

    作者:王德成;黄仕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1999年11月本院收治的7例三胎及三胎以上高胎数妊娠母儿结局。结果:7例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先兆流产率为7/7;早产达5/7;产后出血率及贫血占4/7;心衰、肺水肿发生率为3/7;轻度妊高征及羊水过多占3/7;前置胎盘和胎儿畸型、死胎占2/7。7例病例中有2例三胎流产,余5例获新生儿17例,围产儿死亡率达294.1‰(5/17),无产妇死亡。结论:三胎及三胎以上高胎数妊娠母儿结局欠佳。

    作者:李映桃;陈敦金;黄艳仪;佘若青;梁瑞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膜瘤血管影像特征及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血管影像特征及手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4例脑膜瘤造影的血管影像资料及临床治疗。结果:造影显示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为主供血的脑膜瘤9例,由单纯颈内动脉或以颈内动脉为主供血的脑膜瘤5例;脑膜瘤主要经脑膜静脉引流;13例行脑膜瘤术前有效栓塞后予手术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00~400ml,病理证实为脑膜瘤,1例作γ-刀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脑膜瘤可由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单独或混合供血,亚选择性栓塞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的脑膜瘤,可明显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李建文;李智斌;伍益;冯正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反复表麻在局麻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鼻内窥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是目前临床鼻科医师仍在探讨的问题。自1999年2月~2000年10月间,我们对7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术中采用反复表面麻醉的局麻方式,麻醉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10~73岁,病程0.5~14年。71例行中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清除开放术,5例行全鼻窦开放术。其中58例加行鼻息肉摘除术,23例加行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部分切除术,10例加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9例加行双径路上颌窦囊肿、息肉摘除术。1.2 麻醉方法1.2.1 术前2次表麻 用1%地卡因20 ml与1∶1000肾上腺素2 ml混合浸湿棉片,并轻拧不滴药液为宜,分2次进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第1次5 min,目的是收缩粘膜及息肉,利于第2次棉片填塞。第2次将棉片填置于嗅裂、鼻丘、蝶筛隐窝、中鼻道、中鼻甲与鼻中隔间、总鼻道及鼻底部,将手术涉及部位粘膜及神经分布区域进行充分表麻,至手术开始时间约为15 min。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腺癌钼靶X线片误诊漏诊分析

    乳腺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乳腺癌X线表现较复杂,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尚有一些病例被误诊漏诊。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48岁。已婚者13例,未婚者2例。有2例患者自诉肿块与经期有关。临床表现:12例以自觉乳房肿块就诊,自发现乳房肿块到就诊时间为1周~2个月不等,2例伴有肿块疼痛及局部压痛,1例伴有乳头溢液;3例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瘙痒、痛感。病变位于左乳房者9例、右乳房者6例。肿块大2 cm×3 cm×3 cm,小1 cm×1 cm×1.5 cm,境界清楚,动度可,质地中。4例扪诊时肿块呈分叶状。

    作者:沈宣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肠血管瘤反复出血长期误诊1例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小肠血管瘤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伴心悸、乏力15年,腹痛2周入院。15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为成形便,每日1~2次,伴心悸及乏力,无腹痛、腹泻、烧心及反酸,当地医院多次查粪隐血(++)~(++++),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口服西咪替丁、硫酸亚铁治疗后,大便转黄。此后反复黑便,血红蛋白波动在30~60 g/L,多次输血治疗,长期口服硫酸亚铁。1月前停服硫酸亚铁,2周前再次出现黑便,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痛为阵发性,以剑下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血红蛋白30 g/L。输血800 ml,用强痛定、安痛定镇痛治疗,腹痛不能缓解,体重减轻5 kg,到我院诊治。查体:BP 100/60 mmHg,腹软,肝肋下2.5 cm,脾未触及,下腹偏右可触及一包块,5 cm×5 cm,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质中等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RBC 2.65×1012/L,Hb 64 g/L,WBC 7.6×109/L,Plt 264×109/L,MCV 77.8f,粪隐血(-),铁蛋白18.9 ng/ml,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入院后仍反复腹部绞痛,肌注654-2等解痉药可短时缓解。

    作者:魏南;王玲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分析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淋巴结的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为了提高对HNL的认识,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现将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3例HNL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男:女=1.6∶1,年龄小者16岁,大者42岁,中位年龄27.5岁,病程为2~120 d。所有病例均经2~3个部位肿大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全组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有2例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大小为1.5 cm×2.0 cm~4.0 cm×4.5 cm,质中,可移动,无红肿、压痛;13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2~40.5℃;肝大3例,脾大2例。

    作者:林斌;陈永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31例诊疗体会

    目的:分析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1例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切除肿瘤加全身化疗16例,术后2年内复发81.2%,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15例,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13.3%。结论: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果诊断明确,应尽量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敏华;廖坚松;卞加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的心血管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rotein,PTHrP)于1987年作为导致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肿瘤因子而被分离[1],因其前13个氨基酸与甲状旁腺素(PTH)同一位置的氨基酸具高度同源性,且通过相同的PTH/PTHrP受体(PTH-R)发挥作用而得名。但是,PTH只由二种组织产生,即甲状旁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基本的作用是通过对骨骼和肾脏的作用,调节系统的钙稳态。而PTHrP实际上几乎由体内的每一细胞和组织产生,具有广泛的作用,且大多数作用与钙稳态无关。PTHrP是单基因产物,与PTH基因源自共同的祖系基因。PTHrP基因的前信使RNA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三种原始翻译产物:PTHrP(1-139),PTHrP(1-141)和PTHrP(1-173)[2],因细胞类型和种属而异。然后依次进行翻译后加工,形成成熟的肽家庭。PTHrP(1-34)(结构和功能与PTH相似),PTHrP(38-94)和PTHrP(107-139)是这个肽家族的主要分泌形式。PTHrP的分泌途径仍有争议。

    作者:曾斌;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胼胝体部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胼胝体部动静脉畸形又称为脑室旁动静脉畸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脑动静脉畸形(cAVM),属于胚胎早期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其血供特点是:常由单侧或双侧胼周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注入大脑内静脉、隔静脉、上矢状窦或下矢状窦,同时后部的病灶也可接受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后胼周动脉)的供血,静脉引流至基底静脉、Galen静脉或直窦。有关该病的文献报告较为少见,国外报告多的一组为Yasargil统计的18例,国内则为上海华山医院报告的24例。其发病率较低,不同的作者报道其检出率占同期所收治的脑AVM的比例也各有差异,但都在3.3%~14.9%之间。我科在过去十年期间收治的138例脑AVM的患者中,发现6例为胼胝体部病变,占全部病人的4.35%。该病在青年男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

    作者:黄庆;李铁林;段传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超定位穿刺治疗肝胰脾囊肿13例

    随着B超、CT等影像学诊断的广泛应用,肝、胰、脾囊肿由于过去认为是少见病而成为较常见病,过去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B超介入治疗的应用,使该类疾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笔者采用B超定位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13例肝、胰、脾囊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由B超或CT检查发现,确诊为囊性占位,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9.2岁。穿刺后经病理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单发性肝囊肿6例,多发性肝囊肿1例,肝假性囊肿(外伤性血肿)1例,胰腺先天性单发囊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先天性脾囊肿2例。囊肿大12.6 cm×11.2 cm,小4.5 cm×4.0 cm。有临床症状9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的3例,因其它疾病检查时发现1例。

    作者:陈达崇;朱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作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2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现的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应用7~11MHz高频探头二维超声作直接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测,全部病例进行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21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诊断恶性17例、良性204例,全部符合病理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作者:钟伟邦;符柳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主要进展和趋势

    1 H.pylori的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1.1 H.pylori的基因型 目前发现H.pylori是基因型易变的细菌。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H.pylori的cag致病岛、vacA基因、尿素酶A基因、鞭毛素A基因、粘附素基因及耐药基因,以期明确H.pylori的致病性,进而达到免疫防治或减少H.pylori的耐药性产生,提高H.pylori根除疗效的目的。但尚未能根据H.pylori的基因型对临床H.pylori菌株进行系统分类,仅能根据H.pylori的cag致病岛和vacA基因型将H.pylori分为高毒力株和低毒力株。cag致病岛中存在的功能性序列,使之能产生CagA蛋白者一般毒力较强。vacA基因三个不同信号(Sla,Slb,S2)和两个不同的中区(m1,m2)抽构成的不同基因亚型中,S1/m1型毒素活性强,S1/m2型活性低或测不到活性,S2/m2型无毒素活性。

    作者:张万岱;曾锦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以心悸为首发症状的癫痫1例

    患儿男,8岁,因阵发性心悸4 d于2000年1月1日入院,患儿4 d前无任何诱因首先出现阵发性心悸,精神紧张,继而头颈偏向一侧,伴两眼发呆、面色苍白、胸闷、出冷汗,无抽搐,偶有幻觉,晕厥等,每次持续约4~5 s不等,可自行缓解,呈反复发作,每天发作8~10次不等,发作后不能回忆当时情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短P-R间期,患儿既往有头部外伤史,详情不清,现病前10 d曾患腹泻。患儿为G 3 P 3,无窒息史,在患病期间无发热、咳嗽、乏力、关节肿痛,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二便正常。入院体查:T 37.0℃,R 18次/min,HR 74次/min,BP 13.2/8.5 kPa,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律不齐,听及短暂心动过速,肝脾正常,住院发作时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心率达140~160次/min,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予以心得安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正常,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B超: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心功能正常。胸片:肺血正常,双肺未见实变,心影不大,C/T 0.44,肺动脉段轻隆,主动脉结正常,两膈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不齐(以窦性心律规则出现为主,偶见P-P间期差>0.12 s),ST-T未见明显异常改变。颅脑MR未见异常。

    作者:麦训良;詹培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L-8,CK-MB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IL-8和CK-MB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假手术组、治疗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模型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治疗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对大鼠预处理,测定成功缺血/再灌2h模型血清中的IL-8和CK-MB。结果: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2h的CK-MB,IL-8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CK-MB(911.2±222.6)U/L,IL-8(0.470-0.073)ng/ml,较对照组CK-MB(1258.7±287.8)U/L;IL-8(0.608±0.103)ng/ml,均显著性降低(均P<0.05),另外IL-8的表达与CK-MB的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产生IL-8,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IL-8的产生,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作者:王吉文;黄建群;王韶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118例及随访报告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仪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36.9mm,平均13.9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平均44个月,获随访1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1例肿瘤增大;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6例(5.1%)症状加重。结论: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徐如祥;吴鸿勋;覃子衡;傅相平;李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我们近年对34例危重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5~80岁,均为危重患者,左侧腋静脉置管24例,右侧腋静脉置管10例,导管留置时间5~100 d,平均45 d。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导管。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背部置一小薄褥,上臂外展,手高举至头旁,屈曲外旋,手掌放在枕骨粗隆处,使腋鞘被绷紧和腋静脉移至表浅位置。剃去腋毛,常规消毒,在无茵操作条件下,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端摸到腋动脉搏动点,用龙胆紫作标记,并找出腋动脉在腋区行走的投影。选在腋动脉强搏动点内侧1 cm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向第一肋方向前进1~3 cm,如出现突然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或患者主诉上肢触电感伴手指酸麻,表明针尖已突破腋鞘壁,再向前1 cm刺入腋静脉即可见回血。

    作者:沈上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的治疗体会

    肌激动器(Activator)是临床上常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笔者就临床上用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安氏Ⅱ′患者,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正面观开唇露齿,上颌前突,面下1/3过短;侧面观,下颌后缩,上前牙唇倾。牙列为混合牙列者22例,恒牙列初期患者6例。(6 6)/(6 6)  关系均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Ⅲ度,深覆Ⅲ度,头影测量结果ANB:5~9°,平均7°,⊥-NA 5~10 mm,平均为6~8 mm,提示:上颌前突,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询问病史,其中16例有明显家族遗传史,3例有口呼吸习惯,9例有咬下唇舔上牙不良习惯。戴用“A”矫治器,整个疗程约7~12个月,平均为8.5个月。除3例患者未进行良好的配戴外,其它25例患者均取得了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的效果。再次进行X头影测量,ANB平均值下降至4.8°,⊥-NA平均值下降至4.6 mm。

    作者:孔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右中指腱鞘巨细胞瘤1例

    患者男,50岁,工人。因发现右中指肿物13年,迅速增大3个月于2000年1月入院。患者于13年前右中指因外伤致“右中指骨折”后予外固定保守治疗约3个月谓治愈,无伴疼痛、麻痹。半年后右中指近节渐出现肿物,约两颗花生仁大小,感觉及活动正常,不影响工作未作系统检查及治疗。近3个月肿物增大迅速,向手指两侧生长,约龙眼大,局部皮肤微痒,无红肿热痛、麻木等,手指伸屈自如。查体: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中指近节肿大,近节指腹及两则触及一约4.0 cm×4.0 cm×3.5 cm的肿物,质中至硬,边界清楚,不规则分叶状,移动度差,无触压痛,手指各节伸屈正常。X光照片示右中指近节远端1/2段骨质呈多个囊状改变,骨皮质变薄,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生化检查示肝、肾功能及胆固醇测定均正常。初步诊断:右中指腱鞘巨细胞瘤。入院后作好术前准备,行右中指肿物摘除。方法:右侧臂丛麻,充气式止血带控制下操作,右中指近节肿物两侧纵行切口,各长约4.5 cm,变薄的皮下组织下见黄色多结节状肿物,包膜完整,质软至中等,瘤体沿屈肌肌腱腱鞘生长,尺侧瘤体约2.0 cm×2.0 cm×1.8 cm,见一较粗的滋养血管,予结扎切断。

    作者:何轶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不同分型给予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疗程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而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郑小文;叶慧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