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梅毒性横痃误诊为淋巴结结核1例

王仁珍;杨平安

关键词:梅毒性, 误诊, 淋巴结结核, 腹股沟区, 快速血浆反应素, 无痛性, 结核菌素试验, 患者发现, 细胞学诊断, 细胞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类上皮细胞, 婚外性行为, 苄星青霉素, 抗痨治疗, 血尿分析, 无业游民, 淋巴细胞, 连续用药, 肝肾功能
摘要:患者,男,42岁,无业游民。因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0 d就诊。40 d前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有2粒肿大的淋巴结,无自觉疼痛及压痛,在我院传染科门诊行淋巴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镜下主要为淋巴细胞,散在或成群的类上皮细胞,少见郎罕氏巨细胞。细胞学诊断:淋巴结结核。给予三联抗痨治疗1个月,无效,肿大的淋巴结不消退,穿刺点不愈合,并持续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流出,遂到我科就诊。追问病史:2个月前,患者有包皮无痛性溃破史,未作治疗,1个月后创面自愈。否认婚外性行为史。其妻从事发廊服务业,夫妻两地分居。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肝脾不肿大。左侧腹股沟区敷料潮湿,揭去敷料可见局部皮肤明显红肿,其下可触及二粒肿大的淋巴结,分别为2.0 cm×1.5 cm,1.5 cm×1.0 cm,无压痛,能活动,包皮系带左侧可见黄豆大轻度萎缩性瘢痕。实验室检查:血尿分析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1:32(+),DIGFA(+),结核菌素试验(一)。胸片未发现结核病灶。确诊为Ⅰ期梅素(腹股沟横痃)。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1周后复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连续用药2周,3月后复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已消退,RPR1:8(+)。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钼靶X线片误诊漏诊分析

    乳腺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乳腺癌X线表现较复杂,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尚有一些病例被误诊漏诊。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48岁。已婚者13例,未婚者2例。有2例患者自诉肿块与经期有关。临床表现:12例以自觉乳房肿块就诊,自发现乳房肿块到就诊时间为1周~2个月不等,2例伴有肿块疼痛及局部压痛,1例伴有乳头溢液;3例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瘙痒、痛感。病变位于左乳房者9例、右乳房者6例。肿块大2 cm×3 cm×3 cm,小1 cm×1 cm×1.5 cm,境界清楚,动度可,质地中。4例扪诊时肿块呈分叶状。

    作者:沈宣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作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2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现的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应用7~11MHz高频探头二维超声作直接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测,全部病例进行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21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诊断恶性17例、良性204例,全部符合病理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作者:钟伟邦;符柳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米索前列醇对第三产程和产后出血的影响

    选择130例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非高危妊娠产妇在第三产程早期口服米索前列醇减少产后出血,并与肌注催产素130例作对照,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自1999年8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260例,按分娩先后顺序及预先编制的1∶1随机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米索组和催产素组各130例,孕周为37~42周,平均39+2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难产因素,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等条件无明显差别。

    作者:许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临床感染1201例菌谱分析

    目的:研究临床感染菌谱分布,探讨临床感染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201例临床感染标本分离培养鉴定后监测常见分离菌的耐药菌株(MDR)。结果:标本混合感染率6.2%,1275株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56.5%)为主。葡萄球菌属(16.0%)、酵母样菌(15.8%)、假单胞菌属(13.7%)、埃希菌属(13.2%)、克雷伯菌属(11.7%)等是感染菌谱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属主要是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对甲氧苯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是72.4%,16.3%,66.1%;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占5.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分别占23.2%,28.2%,10.5%。结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是感染菌谱中的主要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混合感染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应改进治疗手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MDR的产生和播散。

    作者:李传杰;卢美群;韦勇法;吴克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主要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情况下是否使用激素,常常是临床医生举棋不定的问题。其原因在于:(1)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绝大部分代谢产物及原形经肾脏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可造成药物蓄积;(2)皮质激素对代谢的影响,可造成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增加,毒性代谢产物增加;(3)水钠潴留、血糖增高,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代谢紊乱;(4)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在肾衰基础上使血压增高、出血倾向、消化道症状、浮肿、心衰等情况进一步加剧,出现严重致命的并发症;(5)出现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6)对已实施血液透析,行动静脉瘘手术患者,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然而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衰并非是皮质激素不能涉及的禁区,反之,在一些情况下,及时足量地使用激素,恰恰是逆转肾功能衰竭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师切不可错过时机,诒误治疗,而应权衡利弊,正确选用激素治疗的时机及方法。

    作者:杜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31例诊疗体会

    目的:分析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1例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切除肿瘤加全身化疗16例,术后2年内复发81.2%,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15例,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13.3%。结论: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果诊断明确,应尽量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敏华;廖坚松;卞加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  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占椎管内占位病变的2%~11.5%。Berenstein等[3]认为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相比,即脊髓与脑的体积之比,约为1∶4~1∶8。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宋庆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梅毒性横痃误诊为淋巴结结核1例

    患者,男,42岁,无业游民。因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0 d就诊。40 d前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有2粒肿大的淋巴结,无自觉疼痛及压痛,在我院传染科门诊行淋巴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镜下主要为淋巴细胞,散在或成群的类上皮细胞,少见郎罕氏巨细胞。细胞学诊断:淋巴结结核。给予三联抗痨治疗1个月,无效,肿大的淋巴结不消退,穿刺点不愈合,并持续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流出,遂到我科就诊。追问病史:2个月前,患者有包皮无痛性溃破史,未作治疗,1个月后创面自愈。否认婚外性行为史。其妻从事发廊服务业,夫妻两地分居。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肝脾不肿大。左侧腹股沟区敷料潮湿,揭去敷料可见局部皮肤明显红肿,其下可触及二粒肿大的淋巴结,分别为2.0 cm×1.5 cm,1.5 cm×1.0 cm,无压痛,能活动,包皮系带左侧可见黄豆大轻度萎缩性瘢痕。实验室检查:血尿分析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1:32(+),DIGFA(+),结核菌素试验(一)。胸片未发现结核病灶。确诊为Ⅰ期梅素(腹股沟横痃)。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1周后复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连续用药2周,3月后复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已消退,RPR1:8(+)。

    作者:王仁珍;杨平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色甘酸钠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色甘酸钠滴眼液对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预防胬肉复发的作用及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对73例(78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分成2组,治疗组38例(41眼),对照组35例(37眼)。两组均施行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治疗组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共3个月,随访11~20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3例失访。治疗组翼状胬肉复发率10%,对照组复发率28.57%,P<0.05,平均复发时间治疗组(5.25±2.22)个月,对照组(2.50±0.85)个月,P<0.01,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滴用色甘酸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作者:肖斯贤;徐珊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光子刀”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凉膈散治疗小儿外感高热80例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病毒性肺炎等。据笔者临床观察,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所以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表里同病,上、中二焦热邪炽盛。近年来选用凉膈散治疗此类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均为中医门诊专科病儿。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14岁,体温高40℃,低38℃,39℃以上者53例。病程长为7 d,短为2 d。80例患者均有大便秘结,其中舌红、苔黄或黄厚者68例,占85%,52例患者曾进行血常规检查,白血球轻度升高者22例,正常30例,56例曾用西药退热剂、抗生素和激素等药治疗,发热不退,转诊中医治疗。经中医辨证,全组患者符合表里同病,上、中二焦热邪炽盛。

    作者:甄穗清;魏国健;孔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主要进展和趋势

    1 H.pylori的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1.1 H.pylori的基因型 目前发现H.pylori是基因型易变的细菌。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H.pylori的cag致病岛、vacA基因、尿素酶A基因、鞭毛素A基因、粘附素基因及耐药基因,以期明确H.pylori的致病性,进而达到免疫防治或减少H.pylori的耐药性产生,提高H.pylori根除疗效的目的。但尚未能根据H.pylori的基因型对临床H.pylori菌株进行系统分类,仅能根据H.pylori的cag致病岛和vacA基因型将H.pylori分为高毒力株和低毒力株。cag致病岛中存在的功能性序列,使之能产生CagA蛋白者一般毒力较强。vacA基因三个不同信号(Sla,Slb,S2)和两个不同的中区(m1,m2)抽构成的不同基因亚型中,S1/m1型毒素活性强,S1/m2型活性低或测不到活性,S2/m2型无毒素活性。

    作者:张万岱;曾锦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镜结扎治疗消化道息肉18例

    我院自1997年4月~1999年10月采用内镜结扎术对18例消化道息肉进行结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53岁。息肉位置:食管2例,胃底2例,胃窦胃体交界处1例,胃窦7例,其中1例胃窦部共有4枚息肉,且均有分叶,十二指肠球部1例,直肠3例,乙状结肠2例。共有息肉21枚,息肉直经0.3~2.0 cm,蒂型和亚蒂型息肉16枚,宽基无蒂型息肉5枚。本组病例中下消化道息肉均为蒂型息肉。为了解结扎术对息肉病理检查的影响,对全部息肉均于内镜结扎术前后分别作了病理检查。

    作者:张志昂;唐英明;王跃平;唐友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谈名老专家门诊工作中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医院护士在工作中与患者之间的重要人际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围绕着有关医院医疗知识咨询、治疗、护理疾病而发生的一系列交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疾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医院则可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和护理工作的威信。我院1995年成立名老专家门诊,门诊量日平均约200人。其中约40%为初诊患者,就诊人员大多数为省内外各地人员及本市居民,由于各患者的年龄、性别、人格个性、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不同,归纳有如下心理反应及沟通对策。1 门诊患者的心理1.1 焦虑反应 初诊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不了解,挂号诊金比一般专家诊金高,希望挂号后即能就诊。当候诊时间较长时会表现焦急而坐立不安,反复询问医生护士。而复诊患者,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有所了解,但在就诊患者多,候诊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加上患者受身体不适的影响,就会表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埋怨医务人员的言语常挂在嘴边。

    作者:李小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后机械通气肺泡破裂引起全身皮下气肿1例

    患者男,21岁,55 kg,术前诊断右侧脑室肿瘤,行开颅脑室肿瘤切除术。胸透心肺无异常,听诊双肺无干湿性罗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麻醉方法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控制f 12次/min,VT 500 ml,I/E为1∶2,气道压力12 cmH2O。术毕有肢动,自主呼吸恢复,但未清醒,听诊双肺清晰,为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和给氧,术毕带气管导管返病房。由病房医生接上370呼吸机行SIMV辅助呼吸18次/min,VT 1 000 ml,I/E为1∶2,气道压力报警设置20~70 cmH2O。通气约30 min后发现全身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腹胀,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70%~80%,立即停止机械通气,用14号导尿管经气管导管内吸氧;听诊双肺呼吸音很弱,诊断为双侧气胸并全身皮下气肿,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后,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升至94%~95%。术后第2天早上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平顺,脱离氧气,血氧饱和度达97%~98%,拨除气管导管,无缺氧症状。术后第2天查胸片示左肺大片致密影;CT示双侧气胸、纵隔少量积气、胸部大量皮下气肿。术后第4天拨除胸腔引流管。全身皮下气肿约1周后基本消失。

    作者:黄瑞云;唐猛;林举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我们近年对34例危重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5~80岁,均为危重患者,左侧腋静脉置管24例,右侧腋静脉置管10例,导管留置时间5~100 d,平均45 d。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导管。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背部置一小薄褥,上臂外展,手高举至头旁,屈曲外旋,手掌放在枕骨粗隆处,使腋鞘被绷紧和腋静脉移至表浅位置。剃去腋毛,常规消毒,在无茵操作条件下,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端摸到腋动脉搏动点,用龙胆紫作标记,并找出腋动脉在腋区行走的投影。选在腋动脉强搏动点内侧1 cm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向第一肋方向前进1~3 cm,如出现突然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或患者主诉上肢触电感伴手指酸麻,表明针尖已突破腋鞘壁,再向前1 cm刺入腋静脉即可见回血。

    作者:沈上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真两性畸形10例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对真两性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B超、口腔粘膜染色质、核染色体组型及实验室检查。本组10例均选用开放生殖器矫治术。结果:本组10例均经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证实为真两性畸形。其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0例均痊愈出院。结论:真两性畸形的确诊大都需手术探查或活检证实。治疗本病根据患者性腺功能情况和外生殖器矫形的可能性及社会性别,结合本人和(或)家属意愿,确定性别及手术,性别确定为女性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罗波;李泗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微波治疗产后尿潴留

    尿潴留是产后常遇到的并发症之一,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产后生殖器官的复旧,还可导致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甚至引起膀胱局部坏死。以往多采用局部热敷、热水熏洗外阴、针灸、听流水声诱导排尿,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效果不甚满意。1999年7月~2000年7月我院利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7月~2000年7月共接收住院分娩产妇1 356人次。此间发生尿潴留者32例,发生率为2.4%。年龄21~38岁,平均28.2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7例。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 GW-92 C 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GW型方型探头,放在产妇的下腹部,接触照射30 min,功率15~30 W。

    作者:张琳;周安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141例临床分析

    皮肌炎(DM)是以炎症性肌病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DM 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各家报道从6%~60%不等[1]。本文就我们1987~1998年的12年间收治的皮肌炎患者中伴发肿瘤的18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皮肌炎患者141例,男42例,女99例,均符合 Bohan 和 Peter 197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发现恶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发生率12.7%。42例男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11例,占26.2%,99例女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7例,占7.1%,男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 年龄与伴发恶性肿瘤的关系 详见表1。

    作者:陈勇;许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

    胸大肌肌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可提供足量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使晚期口腔癌根治术后大块组织缺损的立即整复成为可能[1]。笔者总结了我科及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区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共2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39~75岁,平均58岁。舌癌13例,颊癌3例,牙龈癌3例,口底癌2例,均为Ⅲ或Ⅳ期口腔癌,原发灶范围较大。全部病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口腔癌根治术,并应用同侧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立即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5 cm×6 cm~10 cm×8 cm。21例中19例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术后4例出现皮瓣血管危象,1例胸部术区近血管蒂部出现血肿,该5例患者再次送回手术室行探查术,术后缓解。21例中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创口Ⅱ期愈合。

    作者:谭婉儿;张国萍;冼敏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