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心悸为首发症状的癫痫1例

麦训良;詹培源

关键词:心悸, 首发症状, 窦性心律, 阵发性, 心电图, 患儿, 头部外伤史, 实验室检查, 异常改变, 医院就诊, 心动过速, 心电监护, 图示, 精神紧张, 关节肿痛, 肝肾功能, 反复发作, 动态心电, 主动脉, 血常规
摘要:患儿男,8岁,因阵发性心悸4 d于2000年1月1日入院,患儿4 d前无任何诱因首先出现阵发性心悸,精神紧张,继而头颈偏向一侧,伴两眼发呆、面色苍白、胸闷、出冷汗,无抽搐,偶有幻觉,晕厥等,每次持续约4~5 s不等,可自行缓解,呈反复发作,每天发作8~10次不等,发作后不能回忆当时情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短P-R间期,患儿既往有头部外伤史,详情不清,现病前10 d曾患腹泻。患儿为G 3 P 3,无窒息史,在患病期间无发热、咳嗽、乏力、关节肿痛,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二便正常。入院体查:T 37.0℃,R 18次/min,HR 74次/min,BP 13.2/8.5 kPa,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律不齐,听及短暂心动过速,肝脾正常,住院发作时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心率达140~160次/min,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予以心得安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正常,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B超: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心功能正常。胸片:肺血正常,双肺未见实变,心影不大,C/T 0.44,肺动脉段轻隆,主动脉结正常,两膈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不齐(以窦性心律规则出现为主,偶见P-P间期差>0.12 s),ST-T未见明显异常改变。颅脑MR未见异常。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恢复期并发白血病1例

    患儿男,4岁,因四肢运动障碍9 d于1999年2月16日入院。入院前9 d发现患儿双下肢行走无力,易跌倒,次日双上肢上举无力,双手握力减弱,四肢呈进行性加重,应用青霉素及针灸治疗无好转。无发热,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病前1周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格检查:精神可,呼吸平稳,颅神经(-),颈无低抗,心肺腹(-),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肌力Ⅰ~Ⅱ级,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4.8×109/L,N 0.48,E 0.02,L 0.5,Hb 130 g/L,RBC 4.4×1012/L。血清K+4.1 mmol/L。脑脊液:WBC 5×106/L,蛋白定量1.68 g/L,糖及氯化物正常。入院诊断: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以下简称AIP)。应用青霉素,维生素B1,B6,B12,强的松,加兰他敏,能量合剂及针灸治疗。住院1周后四肢肌力开始恢复,5周后四肢肌力Ⅲ+级,于1999年3月25日回当地继续治疗。1999年10月13日以面色苍白渐加重20 d,发热伴全身出血点5 d再次就诊。精神差,重度贫血貌,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4 cm,脾肋下2 cm。四肢肌力仍未完全恢复,双手握力稍差,双下肢行走仍感乏力。

    作者:徐宝元;侯晓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作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2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现的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应用7~11MHz高频探头二维超声作直接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测,全部病例进行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21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诊断恶性17例、良性204例,全部符合病理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作者:钟伟邦;符柳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升部腺癌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70岁,因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伴呕吐3个月,加重20 d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呕吐,尤以进干硬食物后症状明显,在院外行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曾先后以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憩室,给予口服吗叮啉、雷尼替丁、庆大霉素等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时有好转,故未行进一步诊治。近20 d症状发展至不能进流食,进食后约2~3 h出现上腹部胀痛,剧烈呕吐,甚至不进食也呕吐含胆汁胃液而就诊我院。行胃镜检查示胃、十二脂肠扩张,未发现溃疡、憩室、息肉及肿瘤等异常表现;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横部远端完全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横部、降部、升部均扩张,提示十二指肠淤滞症。血生化系列示低蛋白,A/G倒置。B超肝胆脾肾胰未见异常。查体:瘦高体型,营养不良,消瘦脱水面容,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可触及水音,肝脾不大,未触及异常肿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朱俊文;陈绍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腔温热化疗预防胃肠道癌术后腹腔内复发

    目的:评价腹腔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癌根治术后预防肿瘤在腹腔内复发的效果。方法:对1994~1997年间的45例可切除进展期胃肠道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5例,予以术终腹腔温热化疗,部分术后追加腹腔热化疗1~2次。对照组20例术中未作任何化疗措施,两组术后都予以氟脲嘧啶加亚叶酸碱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7/25)和40%(8/20);肿瘤腹腔内复发率分别为8%(2/25)和55%(11/20),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腹腔温热化疗对于进展性胃肠癌术后复发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作者:朱振亚;张根福;刘天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141例临床分析

    皮肌炎(DM)是以炎症性肌病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DM 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各家报道从6%~60%不等[1]。本文就我们1987~1998年的12年间收治的皮肌炎患者中伴发肿瘤的18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皮肌炎患者141例,男42例,女99例,均符合 Bohan 和 Peter 197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发现恶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发生率12.7%。42例男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11例,占26.2%,99例女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7例,占7.1%,男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 年龄与伴发恶性肿瘤的关系 详见表1。

    作者:陈勇;许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L-8,CK-MB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IL-8和CK-MB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假手术组、治疗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模型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治疗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对大鼠预处理,测定成功缺血/再灌2h模型血清中的IL-8和CK-MB。结果: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2h的CK-MB,IL-8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CK-MB(911.2±222.6)U/L,IL-8(0.470-0.073)ng/ml,较对照组CK-MB(1258.7±287.8)U/L;IL-8(0.608±0.103)ng/ml,均显著性降低(均P<0.05),另外IL-8的表达与CK-MB的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产生IL-8,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IL-8的产生,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作者:王吉文;黄建群;王韶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超定位穿刺治疗肝胰脾囊肿13例

    随着B超、CT等影像学诊断的广泛应用,肝、胰、脾囊肿由于过去认为是少见病而成为较常见病,过去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B超介入治疗的应用,使该类疾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笔者采用B超定位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13例肝、胰、脾囊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由B超或CT检查发现,确诊为囊性占位,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9.2岁。穿刺后经病理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单发性肝囊肿6例,多发性肝囊肿1例,肝假性囊肿(外伤性血肿)1例,胰腺先天性单发囊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先天性脾囊肿2例。囊肿大12.6 cm×11.2 cm,小4.5 cm×4.0 cm。有临床症状9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的3例,因其它疾病检查时发现1例。

    作者:陈达崇;朱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来立信致痉挛、震颤1例

    患者男,21岁。因尿痛,尿道口流脓5 d,来院检查。查体:包皮过长,尿道口红肿,挤压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化验检查见淋球菌(+)。诊断:急性淋菌性尿道炎,予来立信0.3 g口服,每天2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第8天,患者出现双手震颤,头颈部呈痉挛性震颤,持续发作,睡眠时可自行缓解。来院复查,查T3,T4正常,甲状腺不肿大,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嘱停止口服药观察,1周后,症状自然消失。  讨论 来立信是介于第三代与第四代之间的喹诺酮类药物,因为它可以干扰抑制神经传导介质(γ—氨基丁酸)而导致痉挛、震颤,在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如消炎痛时,可加重其副作用。本例患者在服用来立信时,并未同时服用非甾体药物,但是出现了震颤,痉挛等症状,临床上较少见,国内亦少见报道。而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则无此副作用。

    作者:黄怀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摄影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胸部创伤中,肋骨骨折很常见,由于解剖上的特点,常规投照对腋中线区域、横膈以下及与纵隔重叠的肋骨骨折较难发现。笔者采用透视监控下,以不同体位及横膈上、下分段点片,使上述特殊部位的肋骨骨折征象得到清楚显示,从而避免漏诊,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摄有常规胸片和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的胸部外伤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69。多因车祸碰撞、挤压及棒击等致伤,临床有压痛、挤压痛、少数有骨摩擦音。1.2 方法 常规胸部摄片后令患者站立于透视床前或仰卧于透视床上,检查患者受伤部位和压痛点,令患者手臂上抬抱头,透视下转动患者至适当位置,充分暴露肋骨折端吸气后屏气点片。机器:日本岛津800 mA带电视遥控机。

    作者:黄云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尺骨鹰嘴骨折的诊疗体会

    尺骨鹰嘴骨折大多为涉及半月切迹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关系到肘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和并发症的减少。我院自1982年来共收住72例该类骨折,对伤后和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男52例,女20例。年龄9~82岁,平均38岁,9~15岁共4例,以青壮年居多。受伤原因:自行车跌伤10例、车祸23例、坠落伤13例、砸伤12例、滑倒14例。损伤部位:左侧32例,右侧40例。按马元璋分类法[1]:无移位或轻度移位3例。移位骨折,横形35例、斜形12例,粉碎性9例,合并其它骨折、脱位13例。按Graves[1]类:移位<5 mm的儿童骨折2例。

    作者:包岳丰;王成转;陆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首次CT阴性原因分析

    1994~1999年间收治颅脑损伤690例,其中36例住院期间首次CT检查阴性,CT复查发现颅内病变(占5.2%),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5例,女11例,年龄7~57岁。车祸伤19例、摔伤11例、其它伤6例。入院时GCS 3~8分8例,9~12分21例,13~15分7例。手术7例。1.2 CT检查时间 伤后30 min~4 h内,CT装置型号不一。第2次CT时间为伤后14~72 h内,CT装置为Somatom DR 3,Picker 5000 V。每例CT 2~5次不等。1.3 CT复查 伤后48 h内复查CT发现病变18例,48~72 h内发现病变9例,3~10 d内发现病变7例,10 d后发现病变2例。CT复查发现病变情况见表1。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张银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腺癌钼靶X线片误诊漏诊分析

    乳腺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乳腺癌X线表现较复杂,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尚有一些病例被误诊漏诊。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48岁。已婚者13例,未婚者2例。有2例患者自诉肿块与经期有关。临床表现:12例以自觉乳房肿块就诊,自发现乳房肿块到就诊时间为1周~2个月不等,2例伴有肿块疼痛及局部压痛,1例伴有乳头溢液;3例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瘙痒、痛感。病变位于左乳房者9例、右乳房者6例。肿块大2 cm×3 cm×3 cm,小1 cm×1 cm×1.5 cm,境界清楚,动度可,质地中。4例扪诊时肿块呈分叶状。

    作者:沈宣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  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占椎管内占位病变的2%~11.5%。Berenstein等[3]认为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相比,即脊髓与脑的体积之比,约为1∶4~1∶8。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宋庆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肾联合移植2例麻醉处理

    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我院自2000年5月已进行了2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术中术后病人情况良好。现将2例病人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并初步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方法及特殊性。1 病例资料  病例1 女,年龄51岁,体重40 kg。诊断:多囊肝,多囊肾,肝肾功能失代偿期。所施手术为原位肝移植术+异体肾移植术。术前用药:咪唑安定2.5 mg,阿托品0.5 mg,于术前1 h肌注。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入室后均用HPM 1205多功能生理监测仪,监测EKG,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T(肛温、血温),左侧桡动脉置入动脉针,通过Abbot换能器连续有创监测动脉压(IBP),经右颈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诱导用药用异丙酚80 mg、芬太尼0.15 mg、阿曲库胺35 mg,全麻维持为异氟醚吸入,异丙酚2.5 mg*kg-1*h-1持续静注,维库溴胺2 mg间断静注。

    作者:汪凡;黑子清;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1999年11月本院收治的7例三胎及三胎以上高胎数妊娠母儿结局。结果:7例三胎及三胎以上多胎妊娠先兆流产率为7/7;早产达5/7;产后出血率及贫血占4/7;心衰、肺水肿发生率为3/7;轻度妊高征及羊水过多占3/7;前置胎盘和胎儿畸型、死胎占2/7。7例病例中有2例三胎流产,余5例获新生儿17例,围产儿死亡率达294.1‰(5/17),无产妇死亡。结论:三胎及三胎以上高胎数妊娠母儿结局欠佳。

    作者:李映桃;陈敦金;黄艳仪;佘若青;梁瑞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后机械通气肺泡破裂引起全身皮下气肿1例

    患者男,21岁,55 kg,术前诊断右侧脑室肿瘤,行开颅脑室肿瘤切除术。胸透心肺无异常,听诊双肺无干湿性罗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麻醉方法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控制f 12次/min,VT 500 ml,I/E为1∶2,气道压力12 cmH2O。术毕有肢动,自主呼吸恢复,但未清醒,听诊双肺清晰,为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和给氧,术毕带气管导管返病房。由病房医生接上370呼吸机行SIMV辅助呼吸18次/min,VT 1 000 ml,I/E为1∶2,气道压力报警设置20~70 cmH2O。通气约30 min后发现全身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腹胀,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70%~80%,立即停止机械通气,用14号导尿管经气管导管内吸氧;听诊双肺呼吸音很弱,诊断为双侧气胸并全身皮下气肿,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后,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升至94%~95%。术后第2天早上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平顺,脱离氧气,血氧饱和度达97%~98%,拨除气管导管,无缺氧症状。术后第2天查胸片示左肺大片致密影;CT示双侧气胸、纵隔少量积气、胸部大量皮下气肿。术后第4天拨除胸腔引流管。全身皮下气肿约1周后基本消失。

    作者:黄瑞云;唐猛;林举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式剖宫产术临床近期疗效观察

    新式剖宫产术是经以色列Stark医生改进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我院1999年2月开始应用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病例选自我院1999年2月~1999年10月行此剖宫产术者167例,同时抽样过去开展的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者167例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均为首次剖宫产术者,且在年龄、孕次、手术指征、术后处理等多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1.2 手术方法[1] (1)开关腹的方法:手术者位于患者的右侧,选择手术切口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 cm,切口呈直线型,长约15 cm,仅切开皮肤,不要深达脂肪层,正中切开脂肪及筋膜层长约2 cm的小切口,横行剪开筋膜,术者与助手分别将食指与中指放在已分离的两侧腹直肌间隙,双手重叠、均匀、缓慢、逐渐增加牵拉力,将两侧腹直肌,皮下脂肪同时向外向上撕拉开至伤口够大为止,食指在腹膜上撕开一小洞进入腹腔,由术者分别将双手食指与中指沿上、下方向撕腹膜,徒手探查腹腔,横向切开膀胱腹膜反折部位,向左右撕开膀胱腹膜反折,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下段肌层的中央切开2~3 cm横切口后向左右撕开子宫肌11~12 cm,手取胎儿,胎盘。

    作者:杨绮芸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118例及随访报告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仪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36.9mm,平均13.9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平均44个月,获随访1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1例肿瘤增大;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6例(5.1%)症状加重。结论: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徐如祥;吴鸿勋;覃子衡;傅相平;李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主要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情况下是否使用激素,常常是临床医生举棋不定的问题。其原因在于:(1)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绝大部分代谢产物及原形经肾脏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可造成药物蓄积;(2)皮质激素对代谢的影响,可造成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增加,毒性代谢产物增加;(3)水钠潴留、血糖增高,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代谢紊乱;(4)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在肾衰基础上使血压增高、出血倾向、消化道症状、浮肿、心衰等情况进一步加剧,出现严重致命的并发症;(5)出现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6)对已实施血液透析,行动静脉瘘手术患者,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然而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衰并非是皮质激素不能涉及的禁区,反之,在一些情况下,及时足量地使用激素,恰恰是逆转肾功能衰竭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师切不可错过时机,诒误治疗,而应权衡利弊,正确选用激素治疗的时机及方法。

    作者:杜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临床观察

    我院肾内科血透室自1996年8月~2000年6月对1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儿实施透析(HD)治疗共50例次,现将HD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例ARF患儿系本院1996年8月~2000年6月住院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7.1岁。其中10个月~1.5岁3例,2岁~3岁3例,4岁~7岁4例,9岁~14岁9例。原发病:急性肾炎8例,急进性肾炎4例,溶血尿毒综合征3例,鱼胆中毒1例,毒物中毒1例,肾炎性肾病1例,慢性肾炎1例,共透析50例次。全部病例均具备透析适应证[1]。

    作者:杨杏鲜;张彩霞;李翠华;李冬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