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心悸为首发症状的癫痫1例

麦训良;詹培源

关键词:心悸, 首发症状, 窦性心律, 阵发性, 心电图, 患儿, 头部外伤史, 实验室检查, 异常改变, 医院就诊, 心动过速, 心电监护, 图示, 精神紧张, 关节肿痛, 肝肾功能, 反复发作, 动态心电, 主动脉, 血常规
摘要:患儿男,8岁,因阵发性心悸4 d于2000年1月1日入院,患儿4 d前无任何诱因首先出现阵发性心悸,精神紧张,继而头颈偏向一侧,伴两眼发呆、面色苍白、胸闷、出冷汗,无抽搐,偶有幻觉,晕厥等,每次持续约4~5 s不等,可自行缓解,呈反复发作,每天发作8~10次不等,发作后不能回忆当时情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短P-R间期,患儿既往有头部外伤史,详情不清,现病前10 d曾患腹泻。患儿为G 3 P 3,无窒息史,在患病期间无发热、咳嗽、乏力、关节肿痛,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二便正常。入院体查:T 37.0℃,R 18次/min,HR 74次/min,BP 13.2/8.5 kPa,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律不齐,听及短暂心动过速,肝脾正常,住院发作时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心率达140~160次/min,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予以心得安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正常,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B超: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心功能正常。胸片:肺血正常,双肺未见实变,心影不大,C/T 0.44,肺动脉段轻隆,主动脉结正常,两膈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不齐(以窦性心律规则出现为主,偶见P-P间期差>0.12 s),ST-T未见明显异常改变。颅脑MR未见异常。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摄影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胸部创伤中,肋骨骨折很常见,由于解剖上的特点,常规投照对腋中线区域、横膈以下及与纵隔重叠的肋骨骨折较难发现。笔者采用透视监控下,以不同体位及横膈上、下分段点片,使上述特殊部位的肋骨骨折征象得到清楚显示,从而避免漏诊,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摄有常规胸片和电视透视下肋骨点片的胸部外伤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69。多因车祸碰撞、挤压及棒击等致伤,临床有压痛、挤压痛、少数有骨摩擦音。1.2 方法 常规胸部摄片后令患者站立于透视床前或仰卧于透视床上,检查患者受伤部位和压痛点,令患者手臂上抬抱头,透视下转动患者至适当位置,充分暴露肋骨折端吸气后屏气点片。机器:日本岛津800 mA带电视遥控机。

    作者:黄云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谈名老专家门诊工作中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医院护士在工作中与患者之间的重要人际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围绕着有关医院医疗知识咨询、治疗、护理疾病而发生的一系列交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疾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医院则可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和护理工作的威信。我院1995年成立名老专家门诊,门诊量日平均约200人。其中约40%为初诊患者,就诊人员大多数为省内外各地人员及本市居民,由于各患者的年龄、性别、人格个性、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不同,归纳有如下心理反应及沟通对策。1 门诊患者的心理1.1 焦虑反应 初诊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不了解,挂号诊金比一般专家诊金高,希望挂号后即能就诊。当候诊时间较长时会表现焦急而坐立不安,反复询问医生护士。而复诊患者,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有所了解,但在就诊患者多,候诊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加上患者受身体不适的影响,就会表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埋怨医务人员的言语常挂在嘴边。

    作者:李小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0例临床观察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NHL)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三大主症。近年来国内虽多有报道[1,2],但由于NHL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本文总结我院1990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10例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为坏死性淋巴结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14~45岁,平均23岁。发病季节:冬春季6例,夏季4例。8例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作者:王鹤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以心悸为首发症状的癫痫1例

    患儿男,8岁,因阵发性心悸4 d于2000年1月1日入院,患儿4 d前无任何诱因首先出现阵发性心悸,精神紧张,继而头颈偏向一侧,伴两眼发呆、面色苍白、胸闷、出冷汗,无抽搐,偶有幻觉,晕厥等,每次持续约4~5 s不等,可自行缓解,呈反复发作,每天发作8~10次不等,发作后不能回忆当时情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短P-R间期,患儿既往有头部外伤史,详情不清,现病前10 d曾患腹泻。患儿为G 3 P 3,无窒息史,在患病期间无发热、咳嗽、乏力、关节肿痛,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好,二便正常。入院体查:T 37.0℃,R 18次/min,HR 74次/min,BP 13.2/8.5 kPa,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律不齐,听及短暂心动过速,肝脾正常,住院发作时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心率达140~160次/min,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予以心得安治疗无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正常,大致正常心电图,心脏B超: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心功能正常。胸片:肺血正常,双肺未见实变,心影不大,C/T 0.44,肺动脉段轻隆,主动脉结正常,两膈正常。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不齐(以窦性心律规则出现为主,偶见P-P间期差>0.12 s),ST-T未见明显异常改变。颅脑MR未见异常。

    作者:麦训良;詹培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头晕、咯血、反复抽搐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1岁,因头晕3 d、咯血伴发作性抽搐5 h,于1999年10月24日入我院。3天前患者无诱因下出现头晕、咯血,每次量约50 ml,发作性四肢强直性抽搐,伴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双眼上翻、牙关紧闭,病后无发热、咳嗽现象。1997年开始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紧,从此发现口唇、肢端紫绀,否认有心肺疾病史。查BP 110/70 mmHg,神清,平卧位,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明显紫绀,颈无抵抗,两肺未闻及罗音,心界不大,HR 98次/min,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肢端明显紫绀,呈杵状指(趾),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8.77×1012/L,Hb 21.5 g/L,Plt 233×109/L;SpO2 75%;血糖4.26 mmol/L,电解质各项正常;脑脊液脑压120 mmHg,常规、生化未见异常;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脑电图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B超(心脏)示肺动脉干稍狭窄,肺动脉瓣回声稍增强;X线胸片示左下肺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欠均匀阴影,考虑为肺部炎症、肺癌并阻塞性肺炎、肺段不张。入院后经过10 d抗感染、对症等处理后,咯血、抽搐反复发作,复查X线胸片示病灶无好转。

    作者:凌政;梁志海;苏庆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118例及随访报告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仪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36.9mm,平均13.9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平均44个月,获随访1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1例肿瘤增大;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6例(5.1%)症状加重。结论: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徐如祥;吴鸿勋;覃子衡;傅相平;李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早产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92例时间分析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不足,可能出现较多并发症,其中在临床上较常发生、而且病情严重,治疗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引起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大的是中枢性呼吸衰竭。现将1991年~1999年入住我院的92例早产儿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开始时间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男69例,女23例;出生时胎龄≤28周10例,~34周63例,~37周19例;出生时体重≤1 500 g 37例,~2 500 g 55例。1.2 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开始时间 出生后≤6 h 39例,占42.4%;~1 d 30例,占32.6%(即24 h内发生的共达69例,占75.0%);~2 d 9例,占9.8%;~3 d 6例,占6.5%;~4 d 3例,占3.3%;~5 d 2例,占2.2%;~6 d 2例,占2.2%;~7 d 1例,占1.1%。

    作者:谢江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80年代以来,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  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占椎管内占位病变的2%~11.5%。Berenstein等[3]认为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与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相比,即脊髓与脑的体积之比,约为1∶4~1∶8。

    作者:张鸿祺;凌锋;李萌;支兴龙;宋庆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的治疗体会

    肌激动器(Activator)是临床上常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笔者就临床上用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患者2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安氏Ⅱ′患者,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正面观开唇露齿,上颌前突,面下1/3过短;侧面观,下颌后缩,上前牙唇倾。牙列为混合牙列者22例,恒牙列初期患者6例。(6 6)/(6 6)  关系均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Ⅲ度,深覆Ⅲ度,头影测量结果ANB:5~9°,平均7°,⊥-NA 5~10 mm,平均为6~8 mm,提示:上颌前突,上前牙唇倾,下颌后缩。询问病史,其中16例有明显家族遗传史,3例有口呼吸习惯,9例有咬下唇舔上牙不良习惯。戴用“A”矫治器,整个疗程约7~12个月,平均为8.5个月。除3例患者未进行良好的配戴外,其它25例患者均取得了令患者及患者家长满意的效果。再次进行X头影测量,ANB平均值下降至4.8°,⊥-NA平均值下降至4.6 mm。

    作者:孔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显微外科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有别于其它的人体组织器官,它们被封闭于颅腔和脊髓腔内,组织柔软脆弱,血管结构复杂而丰富,神经元之间具有广泛的网络联系。神经系统或其血管供应稍有损伤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后形成的分支之一。1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沿革  直至20世纪初叶,随着对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深入了解,Cushing等人在神经外科创用了电凝止血等技术,才奠定了现代神经外科的基础。Cushing提出的手法细腻,严格止血,动作缓慢适度,珍惜神经组织,操作准确有效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在1917年采用双侧枕下开颅囊内切除治疗182例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降到13%。这是神经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作者:陆永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L-8,CK-MB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IL-8和CK-MB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假手术组、治疗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模型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治疗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对大鼠预处理,测定成功缺血/再灌2h模型血清中的IL-8和CK-MB。结果: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2h的CK-MB,IL-8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CK-MB(911.2±222.6)U/L,IL-8(0.470-0.073)ng/ml,较对照组CK-MB(1258.7±287.8)U/L;IL-8(0.608±0.103)ng/ml,均显著性降低(均P<0.05),另外IL-8的表达与CK-MB的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产生IL-8,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IL-8的产生,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作者:王吉文;黄建群;王韶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膜瘤血管影像特征及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血管影像特征及手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4例脑膜瘤造影的血管影像资料及临床治疗。结果:造影显示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为主供血的脑膜瘤9例,由单纯颈内动脉或以颈内动脉为主供血的脑膜瘤5例;脑膜瘤主要经脑膜静脉引流;13例行脑膜瘤术前有效栓塞后予手术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00~400ml,病理证实为脑膜瘤,1例作γ-刀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脑膜瘤可由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单独或混合供血,亚选择性栓塞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的脑膜瘤,可明显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李建文;李智斌;伍益;冯正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的心血管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rotein,PTHrP)于1987年作为导致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肿瘤因子而被分离[1],因其前13个氨基酸与甲状旁腺素(PTH)同一位置的氨基酸具高度同源性,且通过相同的PTH/PTHrP受体(PTH-R)发挥作用而得名。但是,PTH只由二种组织产生,即甲状旁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基本的作用是通过对骨骼和肾脏的作用,调节系统的钙稳态。而PTHrP实际上几乎由体内的每一细胞和组织产生,具有广泛的作用,且大多数作用与钙稳态无关。PTHrP是单基因产物,与PTH基因源自共同的祖系基因。PTHrP基因的前信使RNA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三种原始翻译产物:PTHrP(1-139),PTHrP(1-141)和PTHrP(1-173)[2],因细胞类型和种属而异。然后依次进行翻译后加工,形成成熟的肽家庭。PTHrP(1-34)(结构和功能与PTH相似),PTHrP(38-94)和PTHrP(107-139)是这个肽家族的主要分泌形式。PTHrP的分泌途径仍有争议。

    作者:曾斌;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小球旁细胞瘤2例报告

    肾小球旁细胞瘤(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JGCT)是以分泌大量肾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为特点的罕见良性肿瘤。我院于1997年11月~1999年10月收治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男,35岁。因反复阵发性头部胀痛8年入院。血压24/15 kPa,血钾3.0 mmol/L,卧位血醛固酮1.119 nmol/L。血浆肾素活性:基础>6 000 ng*L-1*h-1,激发>6 000 ng*L-1*h-1,血管紧张素Ⅱ:基础262 ng*L-1*h-1,激发>800 ng*L-1*h-1。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动脉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肾动脉通畅。CT示左肾下极类圆形等密度肿块影,2 cm×2 cm。术前诊断:左肾肾球旁细胞瘤。行左肾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肾小球旁细胞瘤。术后血压及血钾恢复正常。

    作者:李晓飞;吴荣佩;梅骅;郑克立;曾金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光子刀”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肾联合移植2例麻醉处理

    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我院自2000年5月已进行了2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术中术后病人情况良好。现将2例病人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并初步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方法及特殊性。1 病例资料  病例1 女,年龄51岁,体重40 kg。诊断:多囊肝,多囊肾,肝肾功能失代偿期。所施手术为原位肝移植术+异体肾移植术。术前用药:咪唑安定2.5 mg,阿托品0.5 mg,于术前1 h肌注。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入室后均用HPM 1205多功能生理监测仪,监测EKG,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T(肛温、血温),左侧桡动脉置入动脉针,通过Abbot换能器连续有创监测动脉压(IBP),经右颈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诱导用药用异丙酚80 mg、芬太尼0.15 mg、阿曲库胺35 mg,全麻维持为异氟醚吸入,异丙酚2.5 mg*kg-1*h-1持续静注,维库溴胺2 mg间断静注。

    作者:汪凡;黑子清;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成人Bartter综合征1例

    患者女,23岁。因突发四肢无力2周于2000年7月21日入院。患者于2周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四肢无力,呈软瘫状,伴心悸、胸闷,无呼吸困难、神志改变,在当地医院多次查血钾低至1.8 mmol/L或测不出,心电图示阵发性窒上性心动过速,经静脉及口服补钾后,血钾恢复至2.3 mmol/L,肢体行动恢复,为明确诊断而入我院。平时无口渴、多饮、多尿,无肾病史,家族中无同类病史。查体:T 36.5℃,BP 15/10 kPa,发育营养正常,无脱水征,甲状腺不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稍减弱,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尿pH 7.2,尿蛋白(一),尿钠175.36 mmol/24 h,尿钾40.16 mmol/24 h,血钾2.5 mmol/L,钠130 mmol/L,氯98 mmol/L,钙2.5 mmol/L,CO2CP 32 mmol/L,血Cr 101 umol/L,血醛固酮卧位0.585 nmol/L[正常值(0.24±0.1)nmol/L],立位1.469 nmol/L,[正常值(0.42±0.25)nmol/L],尿醛固酮18.0 μ g/24 h(正常值1.0~8.0μ g/24 h),血管紧张素Ⅱ卧位168.9 μ g/L(正常值28.2~52.2)μ g/L,立位375.5μ g/L(正常值55.3~11.5 μ g/L),血浆肾素活性812 μ g*L-1*h-1[正常值(420±370)μ g*L-1*h-1],甲状腺功能、ACTH、血皮质醇均在正常范围。肾脏B超及肾血管彩色多谱勒检查未见异常,肾脏ECT示双肾血流灌注及功能正常,双肾上腺CT未见异常。诊断为Bartter综合征,经用安体舒通及氯化钾治疗后,血钾恢复至3.4 mmol/L。

    作者:吴伟琼;秦婉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肠血管瘤反复出血长期误诊1例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小肠血管瘤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伴心悸、乏力15年,腹痛2周入院。15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为成形便,每日1~2次,伴心悸及乏力,无腹痛、腹泻、烧心及反酸,当地医院多次查粪隐血(++)~(++++),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口服西咪替丁、硫酸亚铁治疗后,大便转黄。此后反复黑便,血红蛋白波动在30~60 g/L,多次输血治疗,长期口服硫酸亚铁。1月前停服硫酸亚铁,2周前再次出现黑便,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痛为阵发性,以剑下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血红蛋白30 g/L。输血800 ml,用强痛定、安痛定镇痛治疗,腹痛不能缓解,体重减轻5 kg,到我院诊治。查体:BP 100/60 mmHg,腹软,肝肋下2.5 cm,脾未触及,下腹偏右可触及一包块,5 cm×5 cm,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质中等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RBC 2.65×1012/L,Hb 64 g/L,WBC 7.6×109/L,Plt 264×109/L,MCV 77.8f,粪隐血(-),铁蛋白18.9 ng/ml,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入院后仍反复腹部绞痛,肌注654-2等解痉药可短时缓解。

    作者:魏南;王玲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真两性畸形10例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对真两性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B超、口腔粘膜染色质、核染色体组型及实验室检查。本组10例均选用开放生殖器矫治术。结果:本组10例均经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证实为真两性畸形。其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0例均痊愈出院。结论:真两性畸形的确诊大都需手术探查或活检证实。治疗本病根据患者性腺功能情况和外生殖器矫形的可能性及社会性别,结合本人和(或)家属意愿,确定性别及手术,性别确定为女性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罗波;李泗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3例临床分析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淋巴结的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为了提高对HNL的认识,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现将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3例HNL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男:女=1.6∶1,年龄小者16岁,大者42岁,中位年龄27.5岁,病程为2~120 d。所有病例均经2~3个部位肿大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全组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有2例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大小为1.5 cm×2.0 cm~4.0 cm×4.5 cm,质中,可移动,无红肿、压痛;13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2~40.5℃;肝大3例,脾大2例。

    作者:林斌;陈永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