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华;廖坚松;卞加兴
目的:总结对真两性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B超、口腔粘膜染色质、核染色体组型及实验室检查。本组10例均选用开放生殖器矫治术。结果:本组10例均经手术探查、活检、病理证实为真两性畸形。其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0例均痊愈出院。结论:真两性畸形的确诊大都需手术探查或活检证实。治疗本病根据患者性腺功能情况和外生殖器矫形的可能性及社会性别,结合本人和(或)家属意愿,确定性别及手术,性别确定为女性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罗波;李泗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肠套叠为婴幼儿急性肠梗阻中常见的一种。门诊采用气(钡)灌肠复位治疗的占大多数,文献报道达90%左右[1]。门诊复位失败或晚期套叠不能门诊复位而手术治疗的仍较多。本院1995年9月~2000年9月手术治疗39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4个月~5岁。1.2 临床表现 39例均有阵发哭闹,解血便,右上腹扪及肿块三大表现。其中31例发病48 h内,8例发病超过48 h且6例有较明显毒血症状。体温正常19例,低热11例,中度发热6例,高热3例。呕吐24例,无呕吐15例。
作者:欧卫权;梁振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有别于其它的人体组织器官,它们被封闭于颅腔和脊髓腔内,组织柔软脆弱,血管结构复杂而丰富,神经元之间具有广泛的网络联系。神经系统或其血管供应稍有损伤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后形成的分支之一。1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沿革 直至20世纪初叶,随着对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深入了解,Cushing等人在神经外科创用了电凝止血等技术,才奠定了现代神经外科的基础。Cushing提出的手法细腻,严格止血,动作缓慢适度,珍惜神经组织,操作准确有效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在1917年采用双侧枕下开颅囊内切除治疗182例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降到13%。这是神经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作者:陆永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胸大肌肌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可提供足量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使晚期口腔癌根治术后大块组织缺损的立即整复成为可能[1]。笔者总结了我科及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区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根治术后缺损共2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39~75岁,平均58岁。舌癌13例,颊癌3例,牙龈癌3例,口底癌2例,均为Ⅲ或Ⅳ期口腔癌,原发灶范围较大。全部病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口腔癌根治术,并应用同侧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立即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5 cm×6 cm~10 cm×8 cm。21例中19例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术后4例出现皮瓣血管危象,1例胸部术区近血管蒂部出现血肿,该5例患者再次送回手术室行探查术,术后缓解。21例中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创口Ⅱ期愈合。
作者:谭婉儿;张国萍;冼敏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21岁,55 kg,术前诊断右侧脑室肿瘤,行开颅脑室肿瘤切除术。胸透心肺无异常,听诊双肺无干湿性罗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麻醉方法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插管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控制f 12次/min,VT 500 ml,I/E为1∶2,气道压力12 cmH2O。术毕有肢动,自主呼吸恢复,但未清醒,听诊双肺清晰,为便于术后呼吸管理和给氧,术毕带气管导管返病房。由病房医生接上370呼吸机行SIMV辅助呼吸18次/min,VT 1 000 ml,I/E为1∶2,气道压力报警设置20~70 cmH2O。通气约30 min后发现全身皮下气肿,有捻发感,腹胀,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70%~80%,立即停止机械通气,用14号导尿管经气管导管内吸氧;听诊双肺呼吸音很弱,诊断为双侧气胸并全身皮下气肿,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引出大量气体后,自主呼吸平顺,口唇紫绀消失,血氧饱和度升至94%~95%。术后第2天早上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平顺,脱离氧气,血氧饱和度达97%~98%,拨除气管导管,无缺氧症状。术后第2天查胸片示左肺大片致密影;CT示双侧气胸、纵隔少量积气、胸部大量皮下气肿。术后第4天拨除胸腔引流管。全身皮下气肿约1周后基本消失。
作者:黄瑞云;唐猛;林举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与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法检测124例病人的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体积。以前列腺体积均值50cm3为界,将病人分为大体积组(A组)65例,小体积组(B组)59例;以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均值20cm3为界,将病人分为大移行区组(C组)61例,小移行区组(D组)63例;然后分别比较两组病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结果:前列腺癌总检出率A组为23%(15/65例),B组为25.4%(15/59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928,P>0.05);C组为16.4%(10/61例),D组为46.5%(20/6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6,P<0.05)。结论: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移行区体积可作为前列腺癌的初步筛选手段。
作者:钟红;杨柳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淋巴结的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为了提高对HNL的认识,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鉴别,现将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3例HNL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男:女=1.6∶1,年龄小者16岁,大者42岁,中位年龄27.5岁,病程为2~120 d。所有病例均经2~3个部位肿大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全组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有2例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大小为1.5 cm×2.0 cm~4.0 cm×4.5 cm,质中,可移动,无红肿、压痛;13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2~40.5℃;肝大3例,脾大2例。
作者:林斌;陈永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4~1999年间收治颅脑损伤690例,其中36例住院期间首次CT检查阴性,CT复查发现颅内病变(占5.2%),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5例,女11例,年龄7~57岁。车祸伤19例、摔伤11例、其它伤6例。入院时GCS 3~8分8例,9~12分21例,13~15分7例。手术7例。1.2 CT检查时间 伤后30 min~4 h内,CT装置型号不一。第2次CT时间为伤后14~72 h内,CT装置为Somatom DR 3,Picker 5000 V。每例CT 2~5次不等。1.3 CT复查 伤后48 h内复查CT发现病变18例,48~72 h内发现病变9例,3~10 d内发现病变7例,10 d后发现病变2例。CT复查发现病变情况见表1。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张银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血管影像特征及手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4例脑膜瘤造影的血管影像资料及临床治疗。结果:造影显示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为主供血的脑膜瘤9例,由单纯颈内动脉或以颈内动脉为主供血的脑膜瘤5例;脑膜瘤主要经脑膜静脉引流;13例行脑膜瘤术前有效栓塞后予手术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00~400ml,病理证实为脑膜瘤,1例作γ-刀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脑膜瘤可由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单独或混合供血,亚选择性栓塞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的脑膜瘤,可明显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李建文;李智斌;伍益;冯正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近年对34例危重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5~80岁,均为危重患者,左侧腋静脉置管24例,右侧腋静脉置管10例,导管留置时间5~100 d,平均45 d。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导管。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背部置一小薄褥,上臂外展,手高举至头旁,屈曲外旋,手掌放在枕骨粗隆处,使腋鞘被绷紧和腋静脉移至表浅位置。剃去腋毛,常规消毒,在无茵操作条件下,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端摸到腋动脉搏动点,用龙胆紫作标记,并找出腋动脉在腋区行走的投影。选在腋动脉强搏动点内侧1 cm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向第一肋方向前进1~3 cm,如出现突然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或患者主诉上肢触电感伴手指酸麻,表明针尖已突破腋鞘壁,再向前1 cm刺入腋静脉即可见回血。
作者:沈上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B超、CT等影像学诊断的广泛应用,肝、胰、脾囊肿由于过去认为是少见病而成为较常见病,过去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B超介入治疗的应用,使该类疾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笔者采用B超定位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13例肝、胰、脾囊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由B超或CT检查发现,确诊为囊性占位,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9.2岁。穿刺后经病理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单发性肝囊肿6例,多发性肝囊肿1例,肝假性囊肿(外伤性血肿)1例,胰腺先天性单发囊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先天性脾囊肿2例。囊肿大12.6 cm×11.2 cm,小4.5 cm×4.0 cm。有临床症状9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的3例,因其它疾病检查时发现1例。
作者:陈达崇;朱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肾内科血透室自1996年8月~2000年6月对1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儿实施透析(HD)治疗共50例次,现将HD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例ARF患儿系本院1996年8月~2000年6月住院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7.1岁。其中10个月~1.5岁3例,2岁~3岁3例,4岁~7岁4例,9岁~14岁9例。原发病:急性肾炎8例,急进性肾炎4例,溶血尿毒综合征3例,鱼胆中毒1例,毒物中毒1例,肾炎性肾病1例,慢性肾炎1例,共透析50例次。全部病例均具备透析适应证[1]。
作者:杨杏鲜;张彩霞;李翠华;李冬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尿潴留是产后常遇到的并发症之一,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产后生殖器官的复旧,还可导致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甚至引起膀胱局部坏死。以往多采用局部热敷、热水熏洗外阴、针灸、听流水声诱导排尿,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效果不甚满意。1999年7月~2000年7月我院利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7月~2000年7月共接收住院分娩产妇1 356人次。此间发生尿潴留者32例,发生率为2.4%。年龄21~38岁,平均28.2岁。初产妇25例,经产妇7例。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 GW-92 C 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GW型方型探头,放在产妇的下腹部,接触照射30 min,功率15~30 W。
作者:张琳;周安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1岁,因头晕3 d、咯血伴发作性抽搐5 h,于1999年10月24日入我院。3天前患者无诱因下出现头晕、咯血,每次量约50 ml,发作性四肢强直性抽搐,伴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双眼上翻、牙关紧闭,病后无发热、咳嗽现象。1997年开始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紧,从此发现口唇、肢端紫绀,否认有心肺疾病史。查BP 110/70 mmHg,神清,平卧位,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明显紫绀,颈无抵抗,两肺未闻及罗音,心界不大,HR 98次/min,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肢端明显紫绀,呈杵状指(趾),未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8.77×1012/L,Hb 21.5 g/L,Plt 233×109/L;SpO2 75%;血糖4.26 mmol/L,电解质各项正常;脑脊液脑压120 mmHg,常规、生化未见异常;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脑电图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B超(心脏)示肺动脉干稍狭窄,肺动脉瓣回声稍增强;X线胸片示左下肺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欠均匀阴影,考虑为肺部炎症、肺癌并阻塞性肺炎、肺段不张。入院后经过10 d抗感染、对症等处理后,咯血、抽搐反复发作,复查X线胸片示病灶无好转。
作者:凌政;梁志海;苏庆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小肠血管瘤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伴心悸、乏力15年,腹痛2周入院。15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为成形便,每日1~2次,伴心悸及乏力,无腹痛、腹泻、烧心及反酸,当地医院多次查粪隐血(++)~(++++),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口服西咪替丁、硫酸亚铁治疗后,大便转黄。此后反复黑便,血红蛋白波动在30~60 g/L,多次输血治疗,长期口服硫酸亚铁。1月前停服硫酸亚铁,2周前再次出现黑便,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痛为阵发性,以剑下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血红蛋白30 g/L。输血800 ml,用强痛定、安痛定镇痛治疗,腹痛不能缓解,体重减轻5 kg,到我院诊治。查体:BP 100/60 mmHg,腹软,肝肋下2.5 cm,脾未触及,下腹偏右可触及一包块,5 cm×5 cm,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质中等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RBC 2.65×1012/L,Hb 64 g/L,WBC 7.6×109/L,Plt 264×109/L,MCV 77.8f,粪隐血(-),铁蛋白18.9 ng/ml,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入院后仍反复腹部绞痛,肌注654-2等解痉药可短时缓解。
作者:魏南;王玲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不同分型给予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疗程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而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郑小文;叶慧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rotein,PTHrP)于1987年作为导致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肿瘤因子而被分离[1],因其前13个氨基酸与甲状旁腺素(PTH)同一位置的氨基酸具高度同源性,且通过相同的PTH/PTHrP受体(PTH-R)发挥作用而得名。但是,PTH只由二种组织产生,即甲状旁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基本的作用是通过对骨骼和肾脏的作用,调节系统的钙稳态。而PTHrP实际上几乎由体内的每一细胞和组织产生,具有广泛的作用,且大多数作用与钙稳态无关。PTHrP是单基因产物,与PTH基因源自共同的祖系基因。PTHrP基因的前信使RNA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三种原始翻译产物:PTHrP(1-139),PTHrP(1-141)和PTHrP(1-173)[2],因细胞类型和种属而异。然后依次进行翻译后加工,形成成熟的肽家庭。PTHrP(1-34)(结构和功能与PTH相似),PTHrP(38-94)和PTHrP(107-139)是这个肽家族的主要分泌形式。PTHrP的分泌途径仍有争议。
作者:曾斌;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作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2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现的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应用7~11MHz高频探头二维超声作直接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测,全部病例进行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21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诊断恶性17例、良性204例,全部符合病理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作者:钟伟邦;符柳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我院自2000年5月已进行了2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术中术后病人情况良好。现将2例病人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并初步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方法及特殊性。1 病例资料 病例1 女,年龄51岁,体重40 kg。诊断:多囊肝,多囊肾,肝肾功能失代偿期。所施手术为原位肝移植术+异体肾移植术。术前用药:咪唑安定2.5 mg,阿托品0.5 mg,于术前1 h肌注。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入室后均用HPM 1205多功能生理监测仪,监测EKG,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T(肛温、血温),左侧桡动脉置入动脉针,通过Abbot换能器连续有创监测动脉压(IBP),经右颈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诱导用药用异丙酚80 mg、芬太尼0.15 mg、阿曲库胺35 mg,全麻维持为异氟醚吸入,异丙酚2.5 mg*kg-1*h-1持续静注,维库溴胺2 mg间断静注。
作者:汪凡;黑子清;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