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临床体会

蔡悦;高开森

关键词:自拟方, 治疗组,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消化性溃疡, 实验室检查, 全身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肝胆胰疾病, 肠易激综合, 临床资料, 纤维胃镜, 西医诊断, 恶心呕吐, 年龄, 门诊患者, 临床表现, 腹痛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轻重不一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腹痛、早饱、恶心、纳差、呕吐、反酸、嗳气、烧心等。笔者近两年坚持中医辨证施治,采用自拟方加减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1998年2月~2000年6月的门诊患者,治疗组4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4~72岁;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6~74岁。病程短者为2个月,长者3年。西医诊断以汪泓志[1]为准,即患者具有上腹痛、早饱、嗳气、上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烧心、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且持续在4周时间以上,经纤维胃镜、X线钡餐、B超和实验室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肿瘤,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胆胰疾病,同时除外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所致消化不良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31例诊疗体会

    目的:分析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1例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切除肿瘤加全身化疗16例,术后2年内复发81.2%,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15例,术后2年内复发率为13.3%。结论:肠系膜软组织恶性肿瘤如果诊断明确,应尽量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敏华;廖坚松;卞加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的心血管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ed protein,PTHrP)于1987年作为导致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肿瘤因子而被分离[1],因其前13个氨基酸与甲状旁腺素(PTH)同一位置的氨基酸具高度同源性,且通过相同的PTH/PTHrP受体(PTH-R)发挥作用而得名。但是,PTH只由二种组织产生,即甲状旁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基本的作用是通过对骨骼和肾脏的作用,调节系统的钙稳态。而PTHrP实际上几乎由体内的每一细胞和组织产生,具有广泛的作用,且大多数作用与钙稳态无关。PTHrP是单基因产物,与PTH基因源自共同的祖系基因。PTHrP基因的前信使RNA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三种原始翻译产物:PTHrP(1-139),PTHrP(1-141)和PTHrP(1-173)[2],因细胞类型和种属而异。然后依次进行翻译后加工,形成成熟的肽家庭。PTHrP(1-34)(结构和功能与PTH相似),PTHrP(38-94)和PTHrP(107-139)是这个肽家族的主要分泌形式。PTHrP的分泌途径仍有争议。

    作者:曾斌;杨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肠血管瘤反复出血长期误诊1例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粘膜下血管丛和淋巴组织,小肠血管瘤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伴心悸、乏力15年,腹痛2周入院。15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为成形便,每日1~2次,伴心悸及乏力,无腹痛、腹泻、烧心及反酸,当地医院多次查粪隐血(++)~(++++),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口服西咪替丁、硫酸亚铁治疗后,大便转黄。此后反复黑便,血红蛋白波动在30~60 g/L,多次输血治疗,长期口服硫酸亚铁。1月前停服硫酸亚铁,2周前再次出现黑便,伴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腹痛为阵发性,以剑下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血红蛋白30 g/L。输血800 ml,用强痛定、安痛定镇痛治疗,腹痛不能缓解,体重减轻5 kg,到我院诊治。查体:BP 100/60 mmHg,腹软,肝肋下2.5 cm,脾未触及,下腹偏右可触及一包块,5 cm×5 cm,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质中等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RBC 2.65×1012/L,Hb 64 g/L,WBC 7.6×109/L,Plt 264×109/L,MCV 77.8f,粪隐血(-),铁蛋白18.9 ng/ml,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入院后仍反复腹部绞痛,肌注654-2等解痉药可短时缓解。

    作者:魏南;王玲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尺骨鹰嘴骨折的诊疗体会

    尺骨鹰嘴骨折大多为涉及半月切迹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关系到肘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和并发症的减少。我院自1982年来共收住72例该类骨折,对伤后和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男52例,女20例。年龄9~82岁,平均38岁,9~15岁共4例,以青壮年居多。受伤原因:自行车跌伤10例、车祸23例、坠落伤13例、砸伤12例、滑倒14例。损伤部位:左侧32例,右侧40例。按马元璋分类法[1]:无移位或轻度移位3例。移位骨折,横形35例、斜形12例,粉碎性9例,合并其它骨折、脱位13例。按Graves[1]类:移位<5 mm的儿童骨折2例。

    作者:包岳丰;王成转;陆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不同分型给予胃动力药和(或)H2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每天加用黛力新2片,晨服,疗程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黛力新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而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郑小文;叶慧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141例临床分析

    皮肌炎(DM)是以炎症性肌病伴有特征性皮疹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DM 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各家报道从6%~60%不等[1]。本文就我们1987~1998年的12年间收治的皮肌炎患者中伴发肿瘤的18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皮肌炎患者141例,男42例,女99例,均符合 Bohan 和 Peter 197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发现恶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发生率12.7%。42例男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11例,占26.2%,99例女性皮肌炎患者中,伴发恶性肿瘤7例,占7.1%,男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 年龄与伴发恶性肿瘤的关系 详见表1。

    作者:陈勇;许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L-8,CK-MB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IL-8和CK-MB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假手术组、治疗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模型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治疗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模型治疗组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对大鼠预处理,测定成功缺血/再灌2h模型血清中的IL-8和CK-MB。结果: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2h的CK-MB,IL-8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CK-MB(911.2±222.6)U/L,IL-8(0.470-0.073)ng/ml,较对照组CK-MB(1258.7±287.8)U/L;IL-8(0.608±0.103)ng/ml,均显著性降低(均P<0.05),另外IL-8的表达与CK-MB的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产生IL-8,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IL-8的产生,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作者:王吉文;黄建群;王韶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显微外科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有别于其它的人体组织器官,它们被封闭于颅腔和脊髓腔内,组织柔软脆弱,血管结构复杂而丰富,神经元之间具有广泛的网络联系。神经系统或其血管供应稍有损伤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后形成的分支之一。1 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沿革  直至20世纪初叶,随着对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深入了解,Cushing等人在神经外科创用了电凝止血等技术,才奠定了现代神经外科的基础。Cushing提出的手法细腻,严格止血,动作缓慢适度,珍惜神经组织,操作准确有效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在1917年采用双侧枕下开颅囊内切除治疗182例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降到13%。这是神经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作者:陆永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谈名老专家门诊工作中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医院护士在工作中与患者之间的重要人际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围绕着有关医院医疗知识咨询、治疗、护理疾病而发生的一系列交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疾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医院则可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院和护理工作的威信。我院1995年成立名老专家门诊,门诊量日平均约200人。其中约40%为初诊患者,就诊人员大多数为省内外各地人员及本市居民,由于各患者的年龄、性别、人格个性、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不同,归纳有如下心理反应及沟通对策。1 门诊患者的心理1.1 焦虑反应 初诊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不了解,挂号诊金比一般专家诊金高,希望挂号后即能就诊。当候诊时间较长时会表现焦急而坐立不安,反复询问医生护士。而复诊患者,对医院环境、就诊须知有所了解,但在就诊患者多,候诊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加上患者受身体不适的影响,就会表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埋怨医务人员的言语常挂在嘴边。

    作者:李小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超声特征

    主动脉夹层分离(AD)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血管疾病,未经特殊治疗的病例,约有3%的患者猝死,发病2 d内死亡者占37%~50%,发病1周内死亡者占60%~70%[1]。本病早期不易确诊。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包括胸片、主动脉造影、CT、MRI及超声心动图等。目前认为,超声对AD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且能早期在床边进行。现将我院1993年12月~1999年12月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16例疑诊AD患者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病例均以胸痛或上腹痛为首发症状。其中有高血压病史12例,马凡氏综合征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经治疗,病情稳定出院12例,死亡4例,病死率25%。

    作者:林转娣;汤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镜结扎治疗消化道息肉18例

    我院自1997年4月~1999年10月采用内镜结扎术对18例消化道息肉进行结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53岁。息肉位置:食管2例,胃底2例,胃窦胃体交界处1例,胃窦7例,其中1例胃窦部共有4枚息肉,且均有分叶,十二指肠球部1例,直肠3例,乙状结肠2例。共有息肉21枚,息肉直经0.3~2.0 cm,蒂型和亚蒂型息肉16枚,宽基无蒂型息肉5枚。本组病例中下消化道息肉均为蒂型息肉。为了解结扎术对息肉病理检查的影响,对全部息肉均于内镜结扎术前后分别作了病理检查。

    作者:张志昂;唐英明;王跃平;唐友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腔温热化疗预防胃肠道癌术后腹腔内复发

    目的:评价腹腔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癌根治术后预防肿瘤在腹腔内复发的效果。方法:对1994~1997年间的45例可切除进展期胃肠道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5例,予以术终腹腔温热化疗,部分术后追加腹腔热化疗1~2次。对照组20例术中未作任何化疗措施,两组术后都予以氟脲嘧啶加亚叶酸碱化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7/25)和40%(8/20);肿瘤腹腔内复发率分别为8%(2/25)和55%(11/20),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腹腔温热化疗对于进展性胃肠癌术后复发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作者:朱振亚;张根福;刘天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作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对221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现的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应用7~11MHz高频探头二维超声作直接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测,全部病例进行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21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超声诊断恶性17例、良性204例,全部符合病理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及皮下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作者:钟伟邦;符柳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恢复期并发白血病1例

    患儿男,4岁,因四肢运动障碍9 d于1999年2月16日入院。入院前9 d发现患儿双下肢行走无力,易跌倒,次日双上肢上举无力,双手握力减弱,四肢呈进行性加重,应用青霉素及针灸治疗无好转。无发热,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病前1周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格检查:精神可,呼吸平稳,颅神经(-),颈无低抗,心肺腹(-),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肌力Ⅰ~Ⅱ级,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4.8×109/L,N 0.48,E 0.02,L 0.5,Hb 130 g/L,RBC 4.4×1012/L。血清K+4.1 mmol/L。脑脊液:WBC 5×106/L,蛋白定量1.68 g/L,糖及氯化物正常。入院诊断: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以下简称AIP)。应用青霉素,维生素B1,B6,B12,强的松,加兰他敏,能量合剂及针灸治疗。住院1周后四肢肌力开始恢复,5周后四肢肌力Ⅲ+级,于1999年3月25日回当地继续治疗。1999年10月13日以面色苍白渐加重20 d,发热伴全身出血点5 d再次就诊。精神差,重度贫血貌,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4 cm,脾肋下2 cm。四肢肌力仍未完全恢复,双手握力稍差,双下肢行走仍感乏力。

    作者:徐宝元;侯晓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腺癌钼靶X线片误诊漏诊分析

    乳腺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乳腺癌X线表现较复杂,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尚有一些病例被误诊漏诊。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48岁。已婚者13例,未婚者2例。有2例患者自诉肿块与经期有关。临床表现:12例以自觉乳房肿块就诊,自发现乳房肿块到就诊时间为1周~2个月不等,2例伴有肿块疼痛及局部压痛,1例伴有乳头溢液;3例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瘙痒、痛感。病变位于左乳房者9例、右乳房者6例。肿块大2 cm×3 cm×3 cm,小1 cm×1 cm×1.5 cm,境界清楚,动度可,质地中。4例扪诊时肿块呈分叶状。

    作者:沈宣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临床观察

    我院肾内科血透室自1996年8月~2000年6月对1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儿实施透析(HD)治疗共50例次,现将HD过程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例ARF患儿系本院1996年8月~2000年6月住院儿童。男12例,女7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7.1岁。其中10个月~1.5岁3例,2岁~3岁3例,4岁~7岁4例,9岁~14岁9例。原发病:急性肾炎8例,急进性肾炎4例,溶血尿毒综合征3例,鱼胆中毒1例,毒物中毒1例,肾炎性肾病1例,慢性肾炎1例,共透析50例次。全部病例均具备透析适应证[1]。

    作者:杨杏鲜;张彩霞;李翠华;李冬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光子刀”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严格地讲“光子刀”,应称之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借助于立体定向装置和影像设备准确定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直线加速器的X线聚焦于等中心点上,使肿瘤组织接受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大保护,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3D-CRT在近几年内的迅速发展,有与γ刀并驾齐驱之势,在神经外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1 颅内良性病变的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1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是大多数脑膜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据统计,颅内各部位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为44%~83%,凸面脑膜瘤为98%,眶部和嗅沟脑膜瘤分别为80%和77%,鞍旁脑膜瘤为57%,后颅窝和蝶骨嵴脑膜瘤分别为32%和28%。可以看出,部分脑膜瘤外科治疗并不理想,特别是位于海绵窦、岩骨尖、蝶骨嵴等部位的脑膜瘤。

    作者:侯友贤;李工;陈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拟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临床体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轻重不一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腹痛、早饱、恶心、纳差、呕吐、反酸、嗳气、烧心等。笔者近两年坚持中医辨证施治,采用自拟方加减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1998年2月~2000年6月的门诊患者,治疗组4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4~72岁;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6~74岁。病程短者为2个月,长者3年。西医诊断以汪泓志[1]为准,即患者具有上腹痛、早饱、嗳气、上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烧心、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且持续在4周时间以上,经纤维胃镜、X线钡餐、B超和实验室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肿瘤,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胆胰疾病,同时除外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所致消化不良症。

    作者:蔡悦;高开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我们近年对34例危重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15~80岁,均为危重患者,左侧腋静脉置管24例,右侧腋静脉置管10例,导管留置时间5~100 d,平均45 d。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导管。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背部置一小薄褥,上臂外展,手高举至头旁,屈曲外旋,手掌放在枕骨粗隆处,使腋鞘被绷紧和腋静脉移至表浅位置。剃去腋毛,常规消毒,在无茵操作条件下,沿肱骨上端紧靠胸大肌外侧端摸到腋动脉搏动点,用龙胆紫作标记,并找出腋动脉在腋区行走的投影。选在腋动脉强搏动点内侧1 cm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向第一肋方向前进1~3 cm,如出现突然落空感,或阻力消失,或患者主诉上肢触电感伴手指酸麻,表明针尖已突破腋鞘壁,再向前1 cm刺入腋静脉即可见回血。

    作者:沈上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首次CT阴性原因分析

    1994~1999年间收治颅脑损伤690例,其中36例住院期间首次CT检查阴性,CT复查发现颅内病变(占5.2%),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5例,女11例,年龄7~57岁。车祸伤19例、摔伤11例、其它伤6例。入院时GCS 3~8分8例,9~12分21例,13~15分7例。手术7例。1.2 CT检查时间 伤后30 min~4 h内,CT装置型号不一。第2次CT时间为伤后14~72 h内,CT装置为Somatom DR 3,Picker 5000 V。每例CT 2~5次不等。1.3 CT复查 伤后48 h内复查CT发现病变18例,48~72 h内发现病变9例,3~10 d内发现病变7例,10 d后发现病变2例。CT复查发现病变情况见表1。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张银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