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蓝斌;张希;李木泉

关键词:未成熟心肌, 心肌保护,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心功能不全, 心肌缺血再灌注, 紫绀型心脏病, 临床研究, 形态结构, 能量代谢, 心血管外科, 手术死亡率, 晶体停跳液, 新西兰兔, 心肌结构, 心肌功能, 损伤机制, 矫治手术, 发育不全, 哺乳动物, 保护作用
摘要:近20年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心肌保护措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促进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然而,临床上,一些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缺氧紫绀型心脏病,即使已成功地做了畸形矫治手术,但术后仍出现心功能不全,手术死亡率较高.Bull等[1,2]指出,其一半原因应归咎于不恰当的心肌保护.人们逐渐意识到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对成人心肌有良好保护作用的冷晶体停跳液,在婴幼儿未成熟心肌却不太理想[1,3].因此,近几年国内外开始了对未成熟心肌结构、代谢、功能及心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就此进行综述.1 未成熟心肌的结构、代谢与功能发育[4]虽然未成熟心肌与成熟心肌尚无明显的分界线,但未成熟心肌并不是成熟心肌的缩影,人们普遍把未成熟哺乳动物(豚鼠<2 d,羊<6 d,猪<15 d,新西兰兔<4周,犬<8周),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心肌称为未成熟心肌.未成熟心肌和成熟心肌在形态结构、能量代谢及心肌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其细胞较小,含水量较高;肌浆网发育不全,排列不规则,T管密度低和钙泵少,钙通道数量较多和其敏感性较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心肌保护措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促进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然而,临床上,一些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缺氧紫绀型心脏病,即使已成功地做了畸形矫治手术,但术后仍出现心功能不全,手术死亡率较高.Bull等[1,2]指出,其一半原因应归咎于不恰当的心肌保护.人们逐渐意识到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对成人心肌有良好保护作用的冷晶体停跳液,在婴幼儿未成熟心肌却不太理想[1,3].因此,近几年国内外开始了对未成熟心肌结构、代谢、功能及心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就此进行综述.1 未成熟心肌的结构、代谢与功能发育[4]虽然未成熟心肌与成熟心肌尚无明显的分界线,但未成熟心肌并不是成熟心肌的缩影,人们普遍把未成熟哺乳动物(豚鼠<2 d,羊<6 d,猪<15 d,新西兰兔<4周,犬<8周),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心肌称为未成熟心肌.未成熟心肌和成熟心肌在形态结构、能量代谢及心肌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其细胞较小,含水量较高;肌浆网发育不全,排列不规则,T管密度低和钙泵少,钙通道数量较多和其敏感性较大.

    作者:蓝斌;张希;李木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心肌酶增高1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原发甲减)合并心肌酶增高的可能原因.方法:对我院1993年7月~2001年6月收治合并有心肌酶增高的原发甲减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心肌酶,以CPK增高显著,经用甲状腺片替代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心肌酶水平与TT4,FT4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8,-0.715,P<0.01),与TSH之间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原发甲减可致心肌酶增高,机制不明,可能与粘多糖粘蛋白在心肌等肌肉组织沉积有关,易与心肌梗死鉴别.

    作者:黄镇河;徐坤城;陈立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环孢霉素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病14例

    目的:研究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对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CSA 2~6 mg·kg-1·d-1,每日分2次口服,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5例,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Evans综合征(ITP+AIHA)2例.结果: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2.9%,大多数患者对CSA耐受性较好,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经药物减量或暂停治疗即能缓解.结论:CSA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病疗效是肯定的,副作用是可以耐受的.

    作者:陈洁;杨镜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院内获得性肺炎及菌谱耐药分析

    目的:为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致病菌的变迁和菌谱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2月经证实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例405例.分析不同的基础疾病来源及相关的因素.结果: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39.41%),革兰氏阳性菌次之(32.57%),真菌占第三位(28.01%).结论:革兰氏阳性菌上升趋势较革兰氏阴性菌高,而革兰氏阴性呈下降趋势,真菌感染仍占重要地位,应注意合理用药.

    作者:徐红蕾;徐丽珠;廖红竹;陈少贤;周铁丽;王金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致病菌培养后选择性用药置换治疗儿童鼻窦炎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鼻窦炎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选择高敏药物行置换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确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置换治疗及全身用药,对照组凭经验选择抗生素行置换治疗及全身用药.结果:治疗组102例细菌培养阳性率86.2%,其中需氧菌厌氧菌复合感染达3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2%.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儿童慢性鼻窦炎致病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其中厌氧菌感染可达57.9%.在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后选择性用药进行置换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作者:朱忠寿;魏日富;程道俊;周爱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口服活性维生素D3治疗慢性肾衰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我们给予口服活性维生素D3(α-D3)进行治疗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为非透析治疗.男29例,女21例,年龄18~73岁,平均46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6例,其他6例.根据血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分为A组20例(PTH>400 pg/ml),B组30例(PTH<400 pg/ml).肝酶均正常,无多发性骨髓瘤、骨肿瘤,2周内未服维生素D制剂及钙剂.1.2 观察方法两组均口服碳酸钙(元素钙600 mg/d),低磷饮食.A组第1个月口服α-D3 2 μ g,每周2次,第2个月改为0.25 μ g,每日1次;B组连服2个月α-D3 0.25 μ g,每日1次.服药前后测定以下指标:血PTH(放射免疫法),AKP(碱性磷酸酶),Ca,P,Cr(生化法),BMD(骨密度,以左足跟后部为测定点).

    作者:胡日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肝动脉化学栓塞联合超分割放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联合超分割放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61例中晚期肝癌前瞻性非随机分组,联合治疗组31例,行TACE联合超分割放疗;对照组30例,行TACE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CR+PR)联合组74.2%,对照组36.7%;AFP下降率联合组85.2%,对照组51.7%,联合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9%,38.7%,22.6%;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0.0%,6.7%,3.3%.两组在近期有效率,AFP下降率及1,2,3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TACE联合超分割放疗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而不增加毒副作用.

    作者:周光华;尹时生;张瑞芝;田喜顺;张洁;朱道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支持下高剂量、多循环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16例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及细胞因子支持下高剂量、多循环化疗对中高度恶性淋巴瘤(ML)的疗效.方法:16例ML以1.5倍常规化疗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病人分别于第28天、56天接受2倍及2.5倍大剂量化疗后应用G-CSF及回输造血干细胞.结果:治疗组16例中可评价病例15例,其中完全缓解10例(66.67%),部分缓解3例(20%),稳定2例(13.33%);无病生存7例(9~38个月,中位生存期26个月),疗效高于常规化疗组,且免疫损伤少,造血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对中高度恶性的ML,在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的支持下,采用常规2~3倍剂量、3次循环的强化治疗,可提高治疗周期内平均剂量强度,疗效高于常规化疗,且该方案可在普通病房实施,治疗风险与费用均较低.

    作者:肖扬;高阳;李颂文;陈怀宇;宋朝阳;陈今友;梁华钦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肝移植术前的放射学检查及进展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在国内外发展迅速.随着肝移植手术经验的积累,新式肝移植术如减体积式、劈离式肝移植的发展,因供肝来源紧张,探讨如何合理应用各种放射学检查及其技术,给临床提供更准确、详细的影像资料,越来越引起临床和影像学者的重视.1 肝供体的术前评估尸体供肝,通常不做特别检查.如腹部受伤,可行CT平扫检查评估.亲属或自愿者供肝,放射影像学检查是必须的.1.1 X线、CT和螺旋CT平扫为排除肺部感染或占位性病变及腹部结石等病变,常进行常规X线胸、腹平片检查.通过CT检查可了解供肝有无慢性或占位性病变及肝脏的血管情况,主要是进行供肝各叶体积的测量,准确估计可供切除的肝体积,预测能否满足受体肝功能的需求.螺旋CT采用快速扫描技术,一次闭气即可完成全肝的体积扫描,进行无误差评估,效果很好.

    作者:孙希杰;梁文;全显跃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心包疾病21例临床分析

    心包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故常常误诊或漏诊,影响治疗及预后.我们对1998年以来住院的21例心包疾病患者中典型的临床、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心包疾病的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例住院的心包疾病患者,男15例,女6例,男女之比约为2~3∶1,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误诊或漏诊的7例.按病因分类: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5例,肿瘤性心包炎4例(心包间皮瘤1例,肺癌心包转移2例,淋巴瘤心包转移1例),化脓性心包炎1例,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1例,心脏损伤后综合征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性心包炎2例,尿毒症性心包炎2例,心肌梗塞后综合征1例,病因不明4例.4例恶性肿瘤性心包炎均经细胞学、组织学检查证实.

    作者:赵凤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基因与脑血管畸形

    近10年来,人们对脑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认识产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用分子杂交的方法去研究疾病的基因,大大超过了以前用免疫组化或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本篇文献综述了脑血管畸形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并展望了治疗方法的前景.1 基因研究的原理及相关的几种脑血管病基因研究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DNA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的原理,以RNA作为信使.大部分DNA分子保持静默状态,仅有一小部分基因表达指导蛋白质合成,而在有表达作用的这一小部分基因中,又有很少一些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的完成,已知染色体的数万个基因可分为大量的静默基因和少量的表达基因,静默的基因片断可用来定位突变的疾病基因的位置,反之在已知大量的有关疾病的基因的位置后,也知道了相对不重要的基因位置.由于位于1~22号染色体上任何一个基因的突变,都可能导致发生某一种畸形.有一个带病基因的染色体,必然有另一个正常基因的染色体,就象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具有互补性.在显性遗传疾病中,男性和女性同时受影响,每一个受影响的个体必然有一个有同种疾病的双亲,这就使得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相对容易.但相对于基因突变的患病者来说,基因突变者的双亲是隐性基因的携带者.

    作者:韩志安;段传志;李铁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乙肝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评价

    目的:探索中药乙肝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乙肝病人23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乙肝健A,B片,每次各3片,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复方健肝灵片,每次5片,每天3次,连续服用3个月,并定期记录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乙肝健组120例,显效44例,有效67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118例,显效26例,有效49例,总有效率63.5%.两组均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乙肝健是治疗乙型肝炎的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作者:黄春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立体定向术治疗难治性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中风.迄今在治疗上还存在困难,意见尚不统一,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重要性和特殊意义在于:世界各地报告每年癫痫发病率为20~50/10万,即癫痫患者占地球居民的0.4%~0.6%,累计达数千万人之多.虽然抗癫痫药物众多,新药不断问世,大多数患者得到控制或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但仍有20%~30%的患者虽经各种足量药物治疗仍不能奏效,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和人格改变,称之为难治性癫痫或顽固性癫痫,即癫痫发作频繁,应用适当的第一线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且药物血浓度在有效范围内2年以上,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日常生活及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病变.鉴于此,采取包括脑立体定向手术在内的癫痫外科治疗已成为该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脑立体定向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作者:常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抗癫痫药物增加癫痫发作及对策

    癫痫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疾病,其发作特点为无规律性、不可预测性.迄今为止,癫痫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药物治疗为主.在抗癫痫药(AEDs)使用后不久,即发现有些病人在用药后癫痫发作频率反而增加,但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通常认为是治疗无效.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此现象已有一些报道,如苯妥英钠(PHT)中毒而导致发作频繁,以后逐渐发现卡马西平(CBZ)、氨己烯酸(VGB)等也有类似现象.近年来由于药物定量技术的发展,证实AEDs确实可以使癫痫发作增加,甚至出现新的发作类型.AEDs引起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增加多在用药后不久,尤其在加量期突然出现,停药后不久即消失,如再次使用又会出现.目前尚无确切的发生率及详细的数据,但有超过150篇英文文献报道.此现象在儿童患者中较普遍.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也间中有发现,其因果关系均未引起重视.

    作者:戴启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排尿困难23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为防治提供根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前列腺增生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出现排尿困难的病例中,膀胱颈水肿2例,膀胱颈挛缩7例,腺体残留、前尿道狭窄和前列腺癌各1例;11例TURP病例中,腺体残留6例,膀胱颈水肿、挛缩、前列腺癌各1例,前尿路狭窄2例.结论:膀胱颈挛缩是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腺体残留是TURP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

    作者:涂正刚;罗力;梁坚;李文雄;李峻;王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继发性癫痫的常见病因

    癫痫的分类方法现多采用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年按痫性发作分类方案和病因分类两种.病因分类为:(1)特发性癫痫,此类病人的脑部并无可以导致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和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相关.例如,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等等.(2)症状性癫痫(继发性癫痫),详见后述.(3)隐原性癫痫(原因不明),在现在条件下暂时未能找到病因.继发性癫痫多由以下因素引起.1 先天性疾病如染色体畸变、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脑皮质发育不全及遗传性疾病等.遗传性疾病常见有两大类疾病,一类是神经皮肤综合征,如结节性硬化症和脑面血管瘤病,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变同时影响到神经系统和皮肤.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常为癫痫发作和智能低下.CT检查可发现脑内异常钙化.皮肤可见一些特异性体征,如结节性硬化的面部皮脂腺瘤病和脑面血管瘤病的面部沿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血管瘤.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类是遗传代谢性疾病,常见有氨基酸代谢异常,类脂质和糖代谢异常.发病机制是因为遗传基因造成某种代谢酶缺陷,致使体内某种物质代谢障碍,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出生后不久即有癫痫发作、智能低下、发育障碍.

    作者:李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多发性含牙囊肿临床特征分析

    多发性含牙囊肿是口腔颌面部的一种少见疾病,多同时发生在颌骨的不同区段.我院近20年间共收治22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含牙囊肿.其中4例为多发性含牙囊肿.现对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本文中所报道的4例中都是男性,年龄有3例在10~12岁之间,1例为60岁.2例发生在双侧下颌角,1例在两侧下颌体发病,另1例是在上颌骨和双侧下颌骨广泛发生囊性改变.4例多发性含牙囊肿从发现病变至初诊时间较明确,短者1个月,长者达1年.都是发现一侧隆起来医院检查的同时发现对侧也存在囊性改变.

    作者:陈光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

    对难治性癫痫病人进行合理与正规的抗癫痫治疗,但发作仍不能控制,时间长达3年以上,被认为是顽固性癫痫.但目前无统一的标准,除发作时间、频率和严重程度之外,还要考虑发作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发作而致意外和难堪事情的危险性.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全世界约5 000万,我国约600万不同年龄的癫痫患者,约占人口总数的4‰~6‰.其中约有30%符合顽固性癫痫的标准,对此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根据癫痫的类型和病因,采用不同的原理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已公认定型的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1 颞叶切除术1.1 适应证 (1)单侧颞叶癫痫,表现为精神运动性癫痫或(和)大发作类型癫痫,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病程达3年以上.(2)多次脑电图检查,以及睡眠脑电图和蝶骨电极、鼻咽电极记录,确认致痫灶位于一侧颞前叶者.(3)CT或MRI有局限的阳性发现,并与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相一致者.有条件者可行SPECT或PET检查,协助病灶定位.

    作者:刘灵慧;陈善成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肌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致死1例

    男,1个月,孕1产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9 kg,母乳喂养,健康.1个月时体重4.5 kg,无药物、毒物接触史,于2001年8月11日接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兰州某研究所生产,批号不详)后约3~4 min出现呼吸困难、暂停,皮肤发花,即行吸氧,人工呼吸,无效.急诊来诊,患儿面色苍白,全身皮肤发花,四肢厥冷,呼吸浅,0~8次/min,心跳微弱,12~24次/min,血压测不出,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立即以面罩给氧,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投用肾上腺素、非那根、地塞米松、碳酸氢钠、2∶1液、葡萄糖酸钙等.20 min后口唇转红,心跳、呼吸相继恢复后出现四肢阵发性强直性抽动,肌注鲁米那钠后惊止.病情缓解平稳.6 h后再次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瞳孔散大固定.行气管插管,人工机械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静注肾上腺素、洛贝林、纳络酮、阿拉明、甘露醇等,心跳恢复,仍无自主呼吸,3 h后心跳再度停跳,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刘淑贞;张慧玲;周缨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畸形子宫早孕人工流产失败5例分析

    畸形子宫妊娠在临床上发生率较低,容易忽视,从而致使人工流产失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给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本院收治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院自1995~1998年共收治畸形子宫早孕行人工流产失败5例,其中3例由基层医院转入.年龄19~36岁,平均28岁.孕2产1者2例,孕3产0者1例,孕1产0者2例.孕周7~9周4例,11周1例.子宫一侧有包块者4例,一侧宫角突出者1例.5例均在人工流产失败后做B超检查,3例1次确诊,1例2次确诊.1.2 诊断及手术情况双子宫双阴道1例,第2次人工流产在右侧宫腔内成功;双角子宫1例,在B超指示下人工流产一次成功.人工流产失败由外院转入我院3例,分别为残角子宫妊娠1例,2次人工流产失败后剖腹切除妊娠残角子宫.单阴道双宫体1例,第2次人工流产成功.鞍状子宫1例,人工流产不全,行清宫术.

    作者:程文静;杨丽;郑锦萍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