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护理

张兆珍

关键词:特殊类型,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无晶状体眼, 锯齿缘断离, 巨大裂孔, 黄斑裂孔, 平均住院天数, 复发性, 病人, 玻璃体切割, 眼科, 术后恢复, 手术难度, 手术方法, 气液交换, 临床资料, 临床效果, 临床护理, 护理措施, 注气术
摘要: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眼病,包括原发性和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常见的有黄斑裂孔性网脱、巨大裂孔性网脱、锯齿缘断离、无晶状体眼网脱、复发性网脱,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并发症多及术后恢复慢、视力增进不理想等原因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我院眼科于2000年1~12月收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65例,着眼于眼科临床护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65例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中,男30例,女35例,平均住院天数15 d,黄斑裂孔性网脱30例,巨大裂孔性网脱6例,锯齿缘断离10例,无晶状体眼网脱10例,复发性网脱9例.手术方法行玻璃体切割全气液交换加眼内注气术.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体卡松与甘利欣联合治疗脓疱型银屑病12例

    我科采用新体卡松与甘利欣联合治疗脓疱型银屑病12例,均于短期内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均为诊断明确的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68岁,病程5~23年,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10例,脓疱累计面积均达体表65%以上,掌跖型脓疱型银屑病2例,全部均未有合并其它疾病.1.2 既往治疗情况既往住院次数少2次,多8次,住院时均有应用大剂量强效激素、氨甲蝶呤、阿维A酯、青霉素G及中药等药物治疗史,其中5例因停服银屑灵复发,3例因激素减量不当复发,4例因单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加重.

    作者:朱海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结肠癌并急性梗阻32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吻合口漏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2例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结果:右半结肠癌12例,左半结肠癌20例,均符合低位结肠梗阻,全部行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全部Ⅰ期切除、吻合;左半结肠癌行Ⅰ期切除及吻合7例;Ⅰ期肿瘤切除及结肠造瘘,Ⅱ期闭瘘6例;Ⅰ期肿瘤切除,永久性结肠造瘘4例;姑息性手术3例.右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11例成功,1例出现吻合口漏;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6例成功,1例出现吻合口漏,另外1例病人乙状结肠癌并梗阻,行Ⅰ期肿瘤切除及结肠造瘘,Ⅱ期闭瘘,术后出现吻合口漏.3例病人引流管置管超过1周,且置管于吻合口附近.结论:结肠癌并急性梗阻,采用Ⅰ期或Ⅱ期吻合术式,应根据综合因素而决定,只要严格掌握Ⅰ期手术吻合指征,Ⅰ期手术吻合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吻合口漏,除与肠道、全身情况及吻合技术有关外,与术中放置引流的时间和位置也有关.

    作者:江自卓;余维铸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妇科电视腹腔镜手术317例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多来的317例腹腔镜手术病例情况.结果:镜下手术成功率97.8%,中转开腹率2.2%.并发症发生率2.2%,包括输尿管、膀胱损伤各1例,腹壁血管损伤1例,脐部伤口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肠管损伤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难度、术者腹腔镜手术操作的基本功,手术器械的合理使用有关.

    作者:王春平;廖莳;杜敏;罗光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心肌保护措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促进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然而,临床上,一些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缺氧紫绀型心脏病,即使已成功地做了畸形矫治手术,但术后仍出现心功能不全,手术死亡率较高.Bull等[1,2]指出,其一半原因应归咎于不恰当的心肌保护.人们逐渐意识到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对成人心肌有良好保护作用的冷晶体停跳液,在婴幼儿未成熟心肌却不太理想[1,3].因此,近几年国内外开始了对未成熟心肌结构、代谢、功能及心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就此进行综述.1 未成熟心肌的结构、代谢与功能发育[4]虽然未成熟心肌与成熟心肌尚无明显的分界线,但未成熟心肌并不是成熟心肌的缩影,人们普遍把未成熟哺乳动物(豚鼠<2 d,羊<6 d,猪<15 d,新西兰兔<4周,犬<8周),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心肌称为未成熟心肌.未成熟心肌和成熟心肌在形态结构、能量代谢及心肌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其细胞较小,含水量较高;肌浆网发育不全,排列不规则,T管密度低和钙泵少,钙通道数量较多和其敏感性较大.

    作者:蓝斌;张希;李木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小儿病理性肠套叠53例

    目的:探讨小儿病理性肠套叠套叠部大体病理解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证实套入部有器质性病变的病理性肠套叠患儿53例进行分析.结果:诱发病理性肠套叠病变:美克尔憩室27例,肠道重复畸形9例,过敏性紫癜7例,肠息肉或肠狭窄6例,恶性淋巴瘤4例.结论:病理性肠套叠术前诊断困难,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依据病史,治疗经过(包括空气整复失败)以及超声和X线检查等,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郭晓东;王建平;徐智慧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素高捷眼疗膏敷贴治疗鼻中隔粘膜糜烂

    鼻中隔Little's区粘膜糜烂是鼻出血的常见原因[1],作者用20%素高捷疗眼膏敷贴治疗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3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5~60岁,15岁以下20例;病史3 d~4年.全部患者均有反复鼻出血史,9例就诊时糜烂面有活动性出血.除1例为尿毒症患者外,其余病例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均正常.1.2 方法将医用可吸收明胶海绵在无菌条件下修至糜烂面大小,将20%素高捷疗眼膏(瑞士巴塞尔素高大药厂生产)均匀涂布其上,在前鼻镜窥视下,用枪状镊准确敷贴于糜烂面.若糜烂面有活动性出血点,则先用硝酸银烧灼止血后再行以上治疗.3 d后复诊,贴3次为1疗程.

    作者:孙旭鸯;刘晓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锥颅加中药治疗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

    1998年6月~2000年6月,我科收治了16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经采用锥颅钻孔引流加中药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53~79岁,平均64.3岁.致伤原因:车祸10例,跌倒伤4例,碰撞伤2例.受伤至来诊时间为35~60 d,平均46.5 d.血肿量大小为90~180 ml,平均122.5 ml.GCS(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5~8分12例,9~12分4例.血肿部位分布:双额颞部3例,左额颞部10例,左额颞顶部2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损伤1例.1.2 临床表现轻者仅出现头痛、头晕,倦怠乏力,懒言.重者伴一侧肢体偏瘫或者单个肢体乏力,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检查确诊.

    作者:陈为;朱文锐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应用皮肤牵张带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护理

    各种外伤、车祸等原因造成身体大面积皮缺损,以往通常采用身体其它部位取皮,进行游离皮片移植覆盖,植皮区愈合速度慢、皮肤美观度差,摩擦易引起破损甚至感染,我科采用皮肤牵张带对大面积皮肤缺损病人进行牵拉术,避免了取皮痛苦,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牵拉术前后的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001年1~6月,我科共收治大面积皮缺损病人28例,男22例,女6例;上肢15例,下肢13例;年龄6~43岁.皮缺损面积大为36 cm×24 cm,均于使用皮肤牵张带牵拉3~7 d后直接缝合伤口,伤口愈合拆线后形成线状瘢痕.病人出院后随诊,2例自觉局部轻度瘙痒,无其它不适.

    作者:李丹凤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阳痿34例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男性糖尿病患者阳痿的可能病因.方法:将89例男性糖尿病患者分为阳痿组(n=34)与非阳痿组(n=55),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眼底、神经系统检查及性激素测定.结果:阳痿病人34例中20例(58.8%)伴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阳痿组糖化血红蛋白,自主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糖尿病不伴阳痿组(P<0.05),两组病人性激素水平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阳痿病因以神经病变常见,血糖、血管病变也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杰;夏宏辉;谢磊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肝动脉化学栓塞联合超分割放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联合超分割放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61例中晚期肝癌前瞻性非随机分组,联合治疗组31例,行TACE联合超分割放疗;对照组30例,行TACE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CR+PR)联合组74.2%,对照组36.7%;AFP下降率联合组85.2%,对照组51.7%,联合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9%,38.7%,22.6%;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0.0%,6.7%,3.3%.两组在近期有效率,AFP下降率及1,2,3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TACE联合超分割放疗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而不增加毒副作用.

    作者:周光华;尹时生;张瑞芝;田喜顺;张洁;朱道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抗癫痫的新药物研究进展

    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制主要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开发疗效确切,抗痫谱较广,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新型抗癫痫药物,其次是解决难治性癫痫的治疗.20世纪的前半部分,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苯妥英(Phentoin)、三甲双酮(Trimethadion)和扑米酮(Primidone)是神经科经典的并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大多数的癫痫发作,但副作用也较明显,有些副作用限制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被其他抗癫痫药物所取代;20世纪的后半部分,单用或合用一线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就可以控制大多数的癫痫发作.这两种药物虽然存在肝肾毒性等副作用,但较前述的几种抗癫痫药物轻.从1993年起,随着苯丙氨酯(Felbamate)的研制成功,多种新型抗癫痫药物逐渐用于临床,面对繁多的新型抗癫痫药物,如何正确选用,是每一个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了解新型抗癫痫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和副作用,是正确选用的前提,现对这些新型的抗癫痫药物进行介绍.

    作者:盛文利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心包疾病21例临床分析

    心包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故常常误诊或漏诊,影响治疗及预后.我们对1998年以来住院的21例心包疾病患者中典型的临床、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心包疾病的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例住院的心包疾病患者,男15例,女6例,男女之比约为2~3∶1,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误诊或漏诊的7例.按病因分类: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5例,肿瘤性心包炎4例(心包间皮瘤1例,肺癌心包转移2例,淋巴瘤心包转移1例),化脓性心包炎1例,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1例,心脏损伤后综合征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性心包炎2例,尿毒症性心包炎2例,心肌梗塞后综合征1例,病因不明4例.4例恶性肿瘤性心包炎均经细胞学、组织学检查证实.

    作者:赵凤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在儿童胃及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儿童感染H.pylori及其后果等研究状况综述如下.1 儿童感染H.pylori的概况儿童感染H.pylori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各地报告感染率差异较大,H.pylori感染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与民族不同无明显关系,却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儿童H.pylori感染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儿童,前者感染率高达80%~90%,后者则为5%~10%[1,2].即使在同一地区,经济水平愈高,生活质量愈好,H.pylori感染率就愈低,反之亦然[2].但进一步观察发现,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种族,H.pylori的感染也不相同,如在美国,黑人的感染率为白人的两倍[1,2].H.pylori的感染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1,3~5].

    作者:王小岩;王亮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临床研究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MI)或猝死,进行有效的防治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4例UAP患者均为我科2000年1月~2001年5月住院患者,全部符合WHO UAP的诊断标准:(1)无MI的酶学和心电改变.(2)排除非冠心病性心绞痛.(3)无出血倾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63~80岁,平均68.2岁;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65~79岁,平均68.6岁.两组性别、年龄组成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UAP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口服长效消心痛、心痛定、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斯匹林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和心肌营养药.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每次0.4 ml(10000抗活性凝血因子X国际单位)腹部脐旁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10 d.

    作者:叶秋涛;王芬;陈道纯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疲倦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疲倦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有明显的影响[1].为了解癌症患者对所经历疲倦的感受并提出护理应对措施,我们通过对200例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癌症患者疲倦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00例自愿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癌症患者,入选者知道自己患了癌症,交流无困难,能书写,无其他危及生命的疾患,亦无精神及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受试者男120例,女80例;年龄16~73岁,平均46.24岁.其中白血病20例,肝癌29例,乳腺癌40例,鼻咽癌32例,直肠癌16例,食道癌20例,胃癌25例,甲状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8例.所有患者均为Ⅰ~Ⅳ期,诊断均经病理细胞学证实.癌症分期为Ⅰ期16例(8%),Ⅱ期36例(18%),Ⅲ期63例(31.5%),Ⅳ期85例(42.5%).

    作者:李小惠;李九群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外固定加冲洗治疗创伤后感染性骨折

    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治疗较为困难,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骨折愈合,一直是骨科医师探寻的方向.我院骨科近五年来,采用外固定加冲洗治疗创伤后感染性骨折16例,均收到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9~57岁,平均33岁.发病部位:胫骨12例,股骨4例.病因:9例是开放性骨折感染所致,7例是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踝关节活动受限.1.2 治疗方法术前几天应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术中彻底清创,取出内固定物,清除炎性肉芽,坏死组织及死骨,适当咬除硬化骨,打通髓腔,用庆大霉素冲洗液冲洗创腔,并放置两根硅胶管.一根作为入水管,放置高位,另一根用负压吸引,置于低位,以利引流.入水管滴入含有敏感抗生素的盐水.选用合适的外固定器作骨折端加压固定,创腔内置负压引流管,依引流液多少拔引流管.拔管指征为:体温正常,创口局部皮肤无炎症现象;流出的液体清亮,引流液培养无细菌生长.先拔去滴入管,继续吸引1~2 d,直至伤口内残留的液体吸尽后,再拔除引流管.1.3 结果 13例伤口一期愈合,3例切口处红肿裂开形成窦道重新开放,经1~2个月换药后闭合.6例外固定针道出现感染,经及时的局部处理,感染得到控制.12例一期达到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4例骨折不愈合二期行植骨后,3个月后复查达到骨折愈合.全部病例经1~4年随访,功能良好.无一例感染复发.

    作者:何群慧;林秉奖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nano scale technology)是一门在0.1~100 nm量度范围内利用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研究其相互作用,并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具有特异功能的产品,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的综合交叉技术体系.现将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作如下综述.1 纳米技术在医学材料中的应用纳米材料技术包括纳米相材料技术和纳米复合改性技术.其特点是因为纳米颗粒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其在力、磁、热、光、电等性能也发生了变化.纳米材料是指由纳米级的结构单元构成的任何类型的材料,例如金属、陶瓷、聚合物、半导体、玻璃和复合材料等,其物理性质与常规状态相比有着巨大差别.这些纳米级的结构单元,如纳米粒子、纳米管、纳米层等,又是由原子/分子组成,通过改变纳米结构单元的大小,控制内部和表面的化学性质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组合,因而赋予其特异的功能.纳米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如复合型生物陶瓷、含骨生长因子复合陶瓷韧性好,人体免疫系统对其排斥反应弱,并能促进组织生长.人工关节面、关节腔、美容植入物、口腔正畸物、人造骨、人造牙齿等生物医学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亲水性、润滑性、防组织黏附性、抗炎性、抗凝性等.这些性质可使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恢复病变组织的功能、免疫识别能力、生物催化活性等.而某些单个纳米结构可直接用作特定用途的材料,如疫苗和药物等[1].

    作者:洪晓武;窦骏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乙肝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评价

    目的:探索中药乙肝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乙肝病人23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乙肝健A,B片,每次各3片,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复方健肝灵片,每次5片,每天3次,连续服用3个月,并定期记录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乙肝健组120例,显效44例,有效67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118例,显效26例,有效49例,总有效率63.5%.两组均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乙肝健是治疗乙型肝炎的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作者:黄春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50例,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25例.治疗组术前静滴赛尼哌25 mg,同时口服骁悉(MMF)0.75 g,对照组仅口服MMF 0.75 g;术后两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常规强的松(Pred)、环孢素(CsA)和MMF三联抗排斥治疗.结果:治疗组3例发生AR,对照组9例,相差显著(P<0.01);治疗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对照组7例逆转,另2例失败;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作者:朱云松;徐安平;聂海波;何恢绪;李清荣;邓志雄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致病菌培养后选择性用药置换治疗儿童鼻窦炎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鼻窦炎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选择高敏药物行置换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确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置换治疗及全身用药,对照组凭经验选择抗生素行置换治疗及全身用药.结果:治疗组102例细菌培养阳性率86.2%,其中需氧菌厌氧菌复合感染达3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2%.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儿童慢性鼻窦炎致病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其中厌氧菌感染可达57.9%.在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后选择性用药进行置换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作者:朱忠寿;魏日富;程道俊;周爱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