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脑磁共振及波谱研究

熊亚敏;施琪嘉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磁共振, 成像技术, 功能性成像, 细胞水平, 特定区域, 活体检测, 化学成分, 非侵入性, 代谢变化, 波谱技术, 无损伤, 检查法, 体内, 基础, 测定
摘要:以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基础的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种用来在活体检测细胞水平代谢变化的非侵入性的、功能性成像检查法,也是目前测定活体内某一特定区域化学成分唯一的一种无损伤技术[1].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鬼臼乙叉甙对肺癌A549细胞生长特性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Vp16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特性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特性,FCM观察细胞周期及凋亡,RT-PCR测定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Vp16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作用于A549细胞的增殖;不同浓度的Vp16作用A549细胞,使其阻断在不同的细胞周期,且均能明显下调FasL的mRNA的表达(P<0.05),而对Fas 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p16直接作用A549细胞主要引起细胞坏死,Vp16可能通过下调FasL的mRNA的表达,防止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该结果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徐梅;李红艳;徐波;耿传营;向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高压氧冶疗.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饮水试验评价得分及吞咽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改善(治疗组93.6%,对照组73.2%),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方面比常规吞咽训练具有更好疗效.

    作者:刘敏;林秋兰;黄兆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脑磁共振及波谱研究

    以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基础的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种用来在活体检测细胞水平代谢变化的非侵入性的、功能性成像检查法,也是目前测定活体内某一特定区域化学成分唯一的一种无损伤技术[1].

    作者:熊亚敏;施琪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伤病人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构成现代医学体系.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及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科学[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主要对象是伤残病患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

    作者: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整体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8例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而心理护理组则在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每次30-40min,每周3次),连续5周.并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抑郁标准分及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抑郁标准分均明显降低,但心理护理组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理护理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还可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总体疗效.

    作者:梁翠萍;王欣淼;张和振;郭宗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第四届国际神经康复大会学术热点分析

    第四届国际神经康复大会于2006年2月12-16日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注册代表1500多名,来自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的注册代表人数为75人.香港的注册人数为350人,20多位代表来自于台湾省.大会收录的摘要共计630篇,其中128篇口头发言,其他为墙报交流.大会特邀专家的专题发言超过100人.另外大会还在会前和会后举办了10个专题讲习班(workshop).

    作者:励建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阿魏酸钠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SF)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的变化.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标记血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缺血后7d脑血浆灌注量,脑血管形态和脑微血管直径的变化.结果:阿魏酸钠治疗组在术后2d、7d、14d的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两组脑梗死体积均在术后第7d达到高峰,SF组梗死体积在各个时间点上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F组脑含水量在术后2d高于缺血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随后逐渐下降,到术后14d低于缺血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d,SF组脑血浆灌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直径<3μm的血管约占47%,新生血管增多,呈不规则迂曲形态.结论:SF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小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有关.

    作者:周琴;廖维靖;杨万同;胡小琴;程明高;任兰芬;毕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表面肌电图的信度研究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参数的变异性,为拓展表面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建立可靠的依据.方法:健康受试者进行伸膝等长收缩,以及10m自由步行的动态运动,分别记录下肢相关肌群表面肌电,考察各参数的变异系数.结果:对于静态收缩,即使分析时宽短至1s,除了AEMG以外,各参数的变异系数均<0.100.对于动态的步行运动,取1s的分析时宽,MF、MPF的平均变异系数近于0.100,ZCR、AEMG的平均变异系数在0.150左右.结论:无论静态收缩,还是动态收缩,表面肌电图的基本参数MF、MPF、ZCR、AEMG稳定可靠,变异系数一般不大于0.100-0.150.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的信度更高.

    作者:李青青;吴宗耀;罗利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五组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62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排除颅内血管瘤、非血管占位性病变、血栓等病变继发者.将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五组配穴组(观察组81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8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38岁;左侧病变43例,右侧3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75例,面神经麻痹后遗症6例;平均病程4.3年.

    作者:董宇翔;褚春华;李宏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GFAP的变化及通心络的影响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3d、7d、14d以及21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SGZ)GFAP的变化.给予模型大鼠通心络灌胃,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GFAP阳性细胞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值增加,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后通心络组BrdU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和BrdU+GFAP免疫双标荧光强度值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SGZ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和增殖:而通心络可显著增加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作者:卢昌均;陆兵勋;王立新;尹瑞雪;刘忆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浆D-二聚体结合Wells临床评估量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结合Wells临床评估量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344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98条下肢)进行回顾性分析,用D-二聚体、Wells临床评估量表及两者结合方法作为诊断标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诊断,并与彩色多普勒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二聚体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分别为88.7%,80.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97.9%;Youden指数分别为0.43,0.31.Wells临床估价量表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分别为83.9%,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6.5%;Youden指数分别为0.40,0.08.两者结合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为98.4%,90.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3%,98.6%;Youden指数分别为0.42,0.29.结论:D-二聚体和Wells临床评估量表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规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筛检价值,便于快速普查,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两者结合起互补作用,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敬峰;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心理治疗效果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1心理治疗效果的评价1.1评价的依据1.1.1心理症状的改变:患者的心理症状,如感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是自觉的、不舒适的、病态的精神状态.通常可用已有的症状问卷来测量,或单靠患者主观的申诉描写.假如患者本来的主诉是严重的恐慌、惧怕或其他心情上的症状,可作为治疗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但要注意的是,从心理治疗的经验来看,有些患者随治疗的进行会有起伏性的变化.

    作者:胡(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功能评价及意义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大脑退行性变而致的老年性痴呆,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1].除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外,还主要损害认知功能和人格,其记忆和学习能力受损较明显,应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可获得记忆差异的客观指标.本文通过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功能评价,了解其记忆功能状况,为其制订家庭认知功能训练计划及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依据.

    作者:薛继芳;袁家璐;刘爱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丰富环境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Hebb将大鼠暴露于丰富环境中,发现大鼠的水迷宫试验成绩提高.60年代,Rosenzweig及其同事证实丰富环境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促进作用,并有神经解剖学方面的改变,诸如脑重量增加、皮质增厚、树突结构改变等.

    作者:张国庆;邵肖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38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梗死374例,脑出血264例;男343例,女295例;年龄28-83岁,平均52.10±5.64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54例,冠心病史155例,糖尿病史197例,溃疡病史49例.

    作者:张敏;张琦君;段艳培;李治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具备听理解力和良好认知能力,具有较高康复欲望和有可靠的家庭支持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8-70岁;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死13例;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5例;按床位号随机分为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组16例、Bobath疗法组16例.

    作者:王权辉;王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当归多糖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缺血性脑损伤后,当归多糖对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180±15g,随机分为当归多糖治疗组(治疗组)25只,缺血对照组(对照组)25只,假手术组10只,制作右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模型,缺血2h后,恢复灌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生成素-1和-2在缺血损伤再灌注后6h,12h,1d,3d,7d的变化.结果:3组Ang-1均持续中等强度表达,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ng-2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有表达,除6h亚组外,治疗组其他亚组梗死灶周围Ang-2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假手术组Ang-2蛋白表达极弱.结论:大鼠短暂缺血性脑损伤后,当归多糖能显著促进Ang-2的表达.

    作者:胡晓琴;廖维靖;杨万同;江城;周琴;程明高;毕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关节松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关节松动手法(joint mobilization)是西方现代康复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是用来治疗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及关节僵硬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法轻柔、针对性强,显效快,患者易接受等特点[1-2].在这一手法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的Maitland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故又称澳氏手法.我科自2000年采用关节松动手法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单纯使用牵引法与用关节松动法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对照分析.

    作者:李晓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及康复

    目的:评价经关节突入路神经根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及手术前后康复治疗的综合疗效,并阐明该术式的适应证.方法:经关节突入路行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随访40例,平均年龄58.2岁.患者选择标准为症状以腰痛伴腿痛为主,体征多表现为神经根受压,CT和MRI显示椎管内的压迫不明显,脊髓造影显示椎管大致通畅,滑脱节段的一侧或双侧神经根袖充盈欠佳.术前、术后均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平均随访时间1.65年.结果:术后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为87%,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7.81%.术后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结论:以神经根受压为主要表现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手术应选择经关节突入路神经根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并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国川;张英泽;丁文元;张仲;李宝俊;申勇;张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7月-2004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2例,男87例,女45例;年龄4-72岁.交通事故98例,跌落伤28例,击打伤12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硬膜外血肿38例,硬膜下血肿16例,脑挫裂伤49例,脑干损伤29例.

    作者:张国庆;刘世勤;燕景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