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刘世勤;燕景锋
目的:调查分析面部烧伤患者康复过程中心理问题,以期指导该时期的平稳渡过.方法:深浅Ⅱ度烧伤患者各30例,以问卷方式按其实际情况与自我感受独立完成,分别在康复护理开始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各包括20个项目,按1-4级评分,总分经过1次转换,得到的标准分>50,则为有焦虑症状或抑郁症状.结果:每个时段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康复护理初期为恐惧与自卑心理,中期为急躁和渴望心理,而愈合为满足和自我保护心理.结论:结合各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是完全必要的.
作者:卢军玲;路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以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基础的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种用来在活体检测细胞水平代谢变化的非侵入性的、功能性成像检查法,也是目前测定活体内某一特定区域化学成分唯一的一种无损伤技术[1].
作者:熊亚敏;施琪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的衍生细胞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胚胎干细胞的衍生细胞后,制作小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在实验组注射胚胎干细胞的衍生细胞到脊髓半切小鼠的损伤脊髓周围.实验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移植后2、4、8周观察小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BBB评分).结果:实验组较实验对照组死亡数下降(实验组2只,实验对照组7只),并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各时相点BBB评分及斜板试验临界角度两组间比较(P<0.01).结论:在脊髓损伤小鼠体内移植胚胎干细胞的衍生细胞可改善受损的脊髓神经功能和提高生存率.
作者:武明鑫;杨建华;王裕;李战春;王立强;张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大脑退行性变而致的老年性痴呆,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1].除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外,还主要损害认知功能和人格,其记忆和学习能力受损较明显,应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可获得记忆差异的客观指标.本文通过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功能评价,了解其记忆功能状况,为其制订家庭认知功能训练计划及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依据.
作者:薛继芳;袁家璐;刘爱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康复医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萌发并上世纪80年代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认可和蓬勃发展的较为新兴的学科.2000年解放军总后勤部和总政治部批准在第四军医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康复医学与疗养学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学员.我校为此按照培养康复医学科临床医师的目标专门制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如今第一届康复医学本科生已经毕业,现结合国内外康复医学学科的建设经验和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思考,希望更好地促进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
作者:王斌;王冰水;刘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能否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和运动组(n=10),制作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再灌注模型,运动组再灌注24h起每天滚笼运动训练30min,分别在再灌注12h和21d测试行为功能,免疫组化法观察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12h,运动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前肢放置实验和后肢放置实验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21d,运动组行为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组再灌注12h 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21d VEGF蛋白表达水平运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蒙兰青;廖维靖;杨万同;郑婵娟;江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心理治疗效果的评价1.1评价的依据1.1.1心理症状的改变:患者的心理症状,如感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是自觉的、不舒适的、病态的精神状态.通常可用已有的症状问卷来测量,或单靠患者主观的申诉描写.假如患者本来的主诉是严重的恐慌、惧怕或其他心情上的症状,可作为治疗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但要注意的是,从心理治疗的经验来看,有些患者随治疗的进行会有起伏性的变化.
作者:胡(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耳周穴位(角孙、听宫、耳门、翳风)注射脑蛋白水解物结合微波辐射、临床心理辅导及常规采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对就诊的90例(耳)突发性耳聋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耳周穴位注射脑蛋白水解物结合、微波辐射、临床心理辅导及常规采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结果:研究组42例,治愈22例(52.38%),显效10例(23.81%),有效6例(14.29%),无效4例(9.52%),有效率90.48%;对照组48例,治愈19(39.58%),显效11例(23.06%),有效6例(12.50%),无效12例(25%),有效率75%.结论:耳周穴位注射脑蛋白水解物结合、微波辐射、临床心理辅导及常规采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爱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Vp16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特性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特性,FCM观察细胞周期及凋亡,RT-PCR测定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Vp16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作用于A549细胞的增殖;不同浓度的Vp16作用A549细胞,使其阻断在不同的细胞周期,且均能明显下调FasL的mRNA的表达(P<0.05),而对Fas 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p16直接作用A549细胞主要引起细胞坏死,Vp16可能通过下调FasL的mRNA的表达,防止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该结果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徐梅;李红艳;徐波;耿传营;向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偏瘫肩痛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和防治偏瘫肩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并对每组患者在入组时和6个月后利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康复肩痛组两次上肢功能评分分别为23.55±2.12、37.36±2.55(P<0.05);对照肩痛组为24.36±2.54、26.37±2.51(P>0.05),非肩痛组为25.34±2.44、48.67±2.41(P<0.05);25.78±2.31、40.11±3.30(P<0.05),入组时评分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6个月后肩痛组和非肩痛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及康复肩痛组和对照肩痛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肩痛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上肢功能的恢复,规范化三级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防治偏瘫肩痛.
作者:高圣海;倪朝民;韩瑞;武行华;李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早期康复的意义.方法:选择108例脊髓损伤患者于早期和中晚期接受康复治疗进行回顾性对照比较.3个月内就诊为早期,定为观察组68例;3个月后就诊为中、晚期,定为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的MB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MBI(观察组80.21±3.12;对照组:49.72±3.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76.5%达到生活基本自理;而对照组仅有20%达到生活基本自理.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Hebb将大鼠暴露于丰富环境中,发现大鼠的水迷宫试验成绩提高.60年代,Rosenzweig及其同事证实丰富环境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促进作用,并有神经解剖学方面的改变,诸如脑重量增加、皮质增厚、树突结构改变等.
作者:张国庆;邵肖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给氧与高压氧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分别给予静脉给氧和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Barthel指数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对意识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对照观察两种给氧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结果:静脉给氧组与高压氧组治疗后GCS评分、Barthel指数及LOTCA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但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给氧与高压氧治疗均有助于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后的恢复,且在功能方面疗效相当,在该类患者禁忌高压氧治疗时,静脉给氧不失为一种替代疗法.
作者:郁可;薛磊;范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具备听理解力和良好认知能力,具有较高康复欲望和有可靠的家庭支持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8-70岁;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死13例;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5例;按床位号随机分为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组16例、Bobath疗法组16例.
作者:王权辉;王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整体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8例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而心理护理组则在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每次30-40min,每周3次),连续5周.并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抑郁标准分及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抑郁标准分均明显降低,但心理护理组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理护理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还可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总体疗效.
作者:梁翠萍;王欣淼;张和振;郭宗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27例30膝行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从入院至术后1个月内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针对病情和心理特点,制订个体化、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法.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和临床效果评价康复训练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全程通过围手术期康复,HSS评分由术前40.25分提高到围手术期结束后71.22分.配对t检验显示,治疗前后H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用个体化的综合康复计划,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李彦;张长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个体的情绪特征,为今后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S-14)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29例慢性疲劳综合征及36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调查.结果:CFS人群疲劳总分和躯体疲劳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CFS人群SCL-90总分、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FS人群的疲劳以躯体疲劳为主,普遍存在抑郁、焦虑、强迫、躯体化和偏执等情绪问题,疲劳越重,抑郁和躯体化症状越明显,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李勇;贺丹军;江钟立;吴玉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丰富康复训练能否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表现的改善.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7只,体重160-200g,随机分为缺血丰富训练组(Ischemia+Enriched,IE组,n=36),缺血对照组(Ischemia+Standard,IS组,n=8),假手术丰富训练组(Sham+Enriched,SE组,n=21)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Standard,SS组,n=12),使用线栓模型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并再灌注,丰富训练组自术后2d至28d群居于丰富环境笼并按步骤给予跑笼、转棒及杂技训练,记录杂技时间,对照组则独居标准环境笼,不予任何训练.再灌注1d、7d、14d、21d和28d分别进行各项行为功能测试.结果:杂技运动时间日益缩短,14d以前IE组显著性劣于SE组(P<0.05),14d以后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前,缺血组间和假手术组间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和感觉运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组则显著性劣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训练后,28d时Bederson评分IE组显著性优于IS组(P<0.05),感觉运动评分中仅21d时斜笼测试IE组显著性优于IS组(P<0.05);肢体放置测试和足失误测试中IE组与IS组间始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IE组恢复趋势优于IS组,缺血组仍显著性劣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结论:丰富康复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行为功能表现的改善.
作者:江城;廖维靖;杨万同;蒙兰青;周琴;胡晓琴;程明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结合Wells临床评估量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344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98条下肢)进行回顾性分析,用D-二聚体、Wells临床评估量表及两者结合方法作为诊断标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诊断,并与彩色多普勒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二聚体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分别为88.7%,80.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97.9%;Youden指数分别为0.43,0.31.Wells临床估价量表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分别为83.9%,6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6.5%;Youden指数分别为0.40,0.08.两者结合对近端和远端深静脉血栓灵敏度为98.4%,90.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3%,98.6%;Youden指数分别为0.42,0.29.结论:D-二聚体和Wells临床评估量表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规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筛检价值,便于快速普查,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两者结合起互补作用,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敬峰;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SF)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的变化.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标记血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缺血后7d脑血浆灌注量,脑血管形态和脑微血管直径的变化.结果:阿魏酸钠治疗组在术后2d、7d、14d的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两组脑梗死体积均在术后第7d达到高峰,SF组梗死体积在各个时间点上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F组脑含水量在术后2d高于缺血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随后逐渐下降,到术后14d低于缺血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d,SF组脑血浆灌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直径<3μm的血管约占47%,新生血管增多,呈不规则迂曲形态.结论:SF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小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有关.
作者:周琴;廖维靖;杨万同;胡小琴;程明高;任兰芬;毕博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