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环形置管术临床应用

张前卫

关键词: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 环形置管, 竖形穿刺
摘要:目的 观察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吻合术中环形置管术的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 10眼上下泪小管断裂均施行环形置管术.结果 10眼泪小管断裂均成功施行环形置管术,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术后2~3个月拔管,长追踪1年,上下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者9眼,上下泪道通而不畅但无明显泪溢者1眼,无1眼下泪小点外翻.结论 上下泪小管断裂吻合适合施行环形硬膜外麻醉导管置管术,既修复了上下泪小管断裂,又防止了术后泪小点、眼睑外翻,且义管不易脱出.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7例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被分为开腹手术组(n=30)及腹腔镜手术组(n=27).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3 d监测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 d CD3+、CD4+显著降低(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1),术后3 d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腹腔镜组术后1 d的CD3+、CD4+、CD4+/CD8+比值降低幅度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或P<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剖腹手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较轻.

    作者:余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胰腺炎症控制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治疗已成为趋势,但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时机仍有争议.现回顾分析2006年9月到2009年8月本院胆源性胰腺炎行LC治疗58例的临床资料,就病例的选择和手术时机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世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与病理微血管密度表达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血流,病理微血管密度(MVD)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1例PTC内的血流信号,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max、RI与MVD的相关性及其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TC的血流检出率(97.68%)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5%)(连续校正x2=33.68,P<0.01),PTC的血流级别也显著高于腺瘤.(似然比值=43.13,P<0.01);PTC的Vmax(75.72±20.62),RI值(0.73±0.14)分别显著高于腺瘤的Vmax(33.80±4.15),RI值(0.35±0.06)(t'=17.74,P<0.01)(t'=19.53,P<0.01);PTC的MVD值(63.0±18.81)显著高于腺瘤的MVD值(15.73±5.137),(t'=23.39,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76例PTC的MVD值(76.18±4.98)、Vmax(90.24±4.41)及RI(0.82±0.05)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45例PTC的MVD值(38.01±3.92)、Vmax(48.10±4.62)及RI(0.56±0.09)(t=-37.03,P<0.01;t=-42.37,P<0.01;t'=-16.03,P<0.01).而且,MVD与Vmax、MVD与RI和Vmax与RI明显正相关.(r=0.721,P<0.01;r=0.789,P<0.01;r=0.66,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TC的血流参数Vmax、RI与MVD呈正相关,两者一致性反映了PTC的血管生成特性,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互补性结合可为PTC术前、术后临床诊治,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曾志雄;陈一峰;王文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30只和实验组(依达拉奉组)30只,后再根据时间将两组其分为1、6、12 h组,后将其制作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脑组织NO、NOS及SOD含量进行检测研究,同时对部分大鼠脑切片进行坏死程度统计,并将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1及6 h时实验组NO低于对照组,P<0.05,6 hNO降至低,但12 h时回升;1及6 h时实验组SOD高于对照组,但12 h时低于对照组,P<0.05;1及6 h时实验组NOS低于对照组,P<0.05;但12 h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两组大鼠脑坏死程度比较,P<0.05.结论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杨春海;代全德;路文革;张会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并与开腹手术对比.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共3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后镇痛例数、术后发热例数、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同期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7例作为对照.结果 除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外,术后镇痛例数,术后发热例数,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疗效确切,并且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

    作者:廖伟;耿爱芝;李彦霞;李燚;迟亚松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液净化前后抵抗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有机磷的清除及血清抵抗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OPP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以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活性炭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组60例(CBP组);各组均在治疗0,12,24,48,72 h时留取血样3 ml.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循环中抵抗素含量水平.结果 各组AOPP患者治疗前血清抵抗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治疗前抵抗素含量不存在相关性(P>0.05),经过72 h治疗,各组患者抵抗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经过72h治疗,血清抵抗素水平降低缓慢(P<0.05);CBP组治疗后AOPP患者血清抵抗素含量逐渐降低,治疗48h后已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72 h后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 HP联合CBP治疗可有效清除AOPP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抵抗素,为临床观察CBP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监测指标.

    作者:周永勤;黄友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大鼠关节组织硝酸、EDTA脱钙对石蜡制片的影响及比较

    骨组织脱钙技术是病理实验室常用技术之一.它的应用,使难以切片或不能完整制片的骨或软骨组织达到完整制片的目的.适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等技术的染色.大鼠关节组织制片的关键步骤是脱钙,其直接影响到制片的成败.现在大鼠关节组织石蜡制片实验中,分别用10%硝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复合液进行脱钙处理后,石蜡包埋、制片、染色.对用两种方法脱钙处理的大鼠关节组织石蜡制片后染色,镜下观察形态及着色效果.

    作者:王晓鸿;肖佐环;林宇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残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1~5年,确诊后存活时间为3个月~5年以上.未手术2例于3个月内死亡,手术后病例存活时间3个月~1年5例,1~3年10例,3年以上3例,5年以上者1例.存活2年以上者均为根治性手术病例.根治性手术后的病例均根据病情实施个体化化疗及综合性治疗.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改善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作者:柳卫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分析

    目的 分析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探讨TGF-β1在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对27例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36例单纯骨折患者、32例单纯脑外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14 d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TGF-β1含量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血清TGF-β1含量对照.结果 骨折合并脑外伤组血清TGF-β1含量明显低于单纯骨折组及单纯脑外伤组(P<0.05);正常人血清TGF-β1含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纯骨折组与单纯脑外伤组血清TGF-β1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GF-β1可能在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TGF-β1的降低可能是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机制之一.

    作者:周远辉;唐向阳;吴定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显微镜下微创小骨窗法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4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2~3 d复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率均在80%以上.随访6个月,ADL分级:Ⅱ级21例(32.81%),Ⅱ级24例(37.50%),Ⅲ级8例(12.50%),Ⅳ级2例(3.12%),Ⅴ级3例(4.69%),死亡6例(9.38%).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焦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颈椎损伤的X线与CT诊断

    目的 探讨常规X线和CT扫描对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X线和CT诊断为颈椎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50例,受损椎体共60个.低位颈椎骨折并(或)脱位27例,寰椎骨折9例,寰枢椎脱位8例,枢椎骨折6例.X线平片显示椎体后缘联线异常24例,CT片根据脊柱三柱结构诊断不稳定骨折28例,椎管0度狭窄22例,1度狭窄17例,2度狭窄8例,3度狭窄3例.外伤性颈椎间盘脱出10例.结论 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应常规行X线和CT扫描检查,以利于为临床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CT能对颈椎损伤做出较全面、准确的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作为颈椎损伤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的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黄金龙;周鹏;高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及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2例患者(观察组)及妊娠时无子宫肌瘤60例患者(对照组)作为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孕期并发症和分娩期并发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子宫肌瘤可以影响妊娠的结局,在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安全、可行.

    作者:梁秋霞;李志敏;李超;鞠小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妇女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和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妇女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和药敏分析.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妇科门诊或住院160例患者进行支原体检测和药敏.结果 160例患者标本支原体阳性84标本例,阳性检出率52.50%.解脲脲原体(UU)阳性标本37例(44.04%),人型支原体(MH)阳性标本4例(4.76%),U U+M H混合阳性标本47例(51.20%).结论 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患者,支原体阳性检出率高达52.50%.说明支原体感染在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所占份额较大.药物敏感试验观察支原体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较为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逐渐增高,指导临床上对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女性生殖道感染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孟红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金纳多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抗凋亡剂金纳多(EGb761)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RCS大鼠的作用,探讨其对视网膜变性神经元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RCS大鼠出生后腹腔内注射EGb761,从感光细胞开始凋亡时观察EGb761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EGb761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RCS大鼠视网膜变性的早期,EGb761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可以使感光细胞得到更多存留.EGb761是通过抑制FasL的表达,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对视网膜变性有保护作用.结论 EGB761能抑制感光细胞早期神经元的凋亡,可作为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一种理想药物.

    作者:何俊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CVHP)的变化情况.结果 用药后6个月,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VHP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有效调整血脂代谢,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血流循环,且安全性好.

    作者:尤群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冠状位高分辨CT对副鼻窦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冠状位高分辨CT对副鼻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0例患者的副鼻窦CT表现,所有患者均为仰卧、冠状位扫描,层厚、层间距分别为3、6 mm,高分辨骨算法重建.根据CT表现不同分为三个组,即解剖变异组、炎症组和肿瘤组.结果 解剖变异组55例118个部位,所有图像都能清晰显示解剖变异和鼻道窦口复合体等重要结构;炎症组70例,肿瘤组10例均被手术、病理证实.结论 HRCT对副鼻窦病变可以准确诊断,对窦壁和窦外的病变可以完整描述作出,HRCT应作为FESS术前常规检查,对设计手术方式、判断手术疗效和有无复发都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陈凯;洪国斌;殷放;齐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怡诺思)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8例广泛性焦虑障碍合并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怡诺思)和安慰剂治疗,疗程8周.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价其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组显效率82.4%,明显优于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焦虑抑郁药物.

    作者:李爱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行脑梗死疗效观察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6 h后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神经功能逐渐恶化.该病占脑梗死的26%~43%,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关依达拉奉或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已有许多报道.为探讨二者联合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49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并与单用依达拉奉联治疗的患者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立新;贺雪琴;贾平方;郭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胸膜肺悬吊术治疗慢性脓胸18例

    2000年10月至2009年6月,本科采用胸膜肺悬吊术治疗慢性脓胸18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4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病史2~30年,平均8年.全脓胸5例,局限性脓胸13例.右侧11例,左侧7例.余肺无病灶或病灶稳定.

    作者:李海涛;夏文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依布利特转复脑栓塞并心房纤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转复脑栓塞并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选择脑栓塞并房颤持续1 h~90 d的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10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90 min内房颤的转复率及4 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 ①依布利特转复脑栓塞房颤的成功率高(77.5%,31/40);②脑栓塞房颤的转复率与房颤的持续时间有关,持续时间低于24 h的房颤转复率(89.29%,25/28)明显高于持续时间超过24 h者(50%,6/12,P<0.05);③脑栓塞房颤的转复率与左心房直径呈负相关,左心房直径<4.0 cm患者的转复率(92%,23/25)明显高于左心房直径≥4.0 cm患者的转复率(53.33%,8/15,P<0.05);④脑栓塞房颤的转复率与脑栓塞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有关;⑤依布利特的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1例出现恶心(2.5%,1/40),1例发生非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2.5%,1/40),均未经特殊处理很快消失,未发现有低血压及长间歇.结论 依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快速、安全的转复脑栓塞患者的心房纤颤.

    作者:尹继君;霍贵玲;李俊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