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菅朝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例,年龄23~34岁,体质量60~80 kg,身高152~170 cm,ASA Ⅰ~Ⅱ级,无腰-硬联麻醉禁忌证,排除子痫、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R组,使用0.75%罗哌卡因2 ml+芬太尼1 ml;B组,使用0.75%左旋布比卡因2 ml+芬太尼1 ml.
作者:张彩霞;张祖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胰腺炎症控制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治疗已成为趋势,但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时机仍有争议.现回顾分析2006年9月到2009年8月本院胆源性胰腺炎行LC治疗58例的临床资料,就病例的选择和手术时机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世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已行术前检查的近视患者未实施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具体原因.方法 对78例患者经术前系统检查以及术前谈话后未实施手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78例中角膜屈光力较高16例(20.51%);圆锥角膜2例(2.56%);佳矫正视力<0.5的13例22眼(16.67%);对手术有顾虑12例(15.38%);眼底病变10例(12.82%);角膜厚度不足8例(10.26%);眼压高7例(8.97%);对疼痛恐惧6例(7.69%);度数不稳定4例(5.13%).结论 LASEK是一种选择性手术,必须进行严格的术前检查和医患沟通,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王宏英;王大军;张艳霞;高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前后BNP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8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分为PCI治疗组68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6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18 h、治疗4周脑利钠肽素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治疗前P>0.05,治疗18 h与治疗4周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BNP均显著升高,充分说明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有这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做为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早期应用PC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脉循环,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文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30只和实验组(依达拉奉组)30只,后再根据时间将两组其分为1、6、12 h组,后将其制作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脑组织NO、NOS及SOD含量进行检测研究,同时对部分大鼠脑切片进行坏死程度统计,并将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1及6 h时实验组NO低于对照组,P<0.05,6 hNO降至低,但12 h时回升;1及6 h时实验组SOD高于对照组,但12 h时低于对照组,P<0.05;1及6 h时实验组NOS低于对照组,P<0.05;但12 h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两组大鼠脑坏死程度比较,P<0.05.结论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杨春海;代全德;路文革;张会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2月本科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42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经8~15 d(平均10.4 d)封闭式负压持续吸引治疗后去掉VSD装置,其中40例创面肉芽生长新鲜血循环良好,无肌腱骨骼外露,细菌培养均呈阴性,行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后创面修复,2例因骨外露面积较大和感染肉芽生长停滞行皮瓣修复治愈.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迹象.结论 VSD能够有效而彻底的引流,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并减少创面污染.
作者:郭献勇;王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低场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的准确性,并与手术探查结果比较.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因膝关节外伤来本院就诊接受MRI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86例,分析比较患者的MRI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结果 186例患者MRI检查显示侧副韧带损伤患者169例(90.7%)、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19例(64.0%),均经手术探查证实,灵敏度为100%;MRI诊断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严重度与手术所见符合率分别为93.8%和94.1%.结论 MRI可以准确地诊断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并能准确诊断其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尹雪军;张杰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AO分型为B、C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54例,以上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平均时间(2.4±1.5)h.术中平均出血(750±150)ml.原始骨折移位为8~40mm,平均(22.5±8.7)mm.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2.4±6.3)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38例.功能评定按Iowa骨盆评分法评定:本组患者中,51例患者可以做以前的工作,患者家庭生活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口服消炎痛以及局部放射治疗,异位骨化没有出现加重,不影响患者负重行走;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术中神经吻合后6个月基本恢复.本组无骨不愈合、深部血肿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以尽早恢复骨盆稳定度,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后期功能.同时,稳固的内固定使并发伤治疗问题更易解决,更利于多发伤的治疗.
作者:赵春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有机磷的清除及血清抵抗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OPP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以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活性炭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组60例(CBP组);各组均在治疗0,12,24,48,72 h时留取血样3 ml.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循环中抵抗素含量水平.结果 各组AOPP患者治疗前血清抵抗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治疗前抵抗素含量不存在相关性(P>0.05),经过72 h治疗,各组患者抵抗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经过72h治疗,血清抵抗素水平降低缓慢(P<0.05);CBP组治疗后AOPP患者血清抵抗素含量逐渐降低,治疗48h后已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72 h后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 HP联合CBP治疗可有效清除AOPP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抵抗素,为临床观察CBP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监测指标.
作者:周永勤;黄友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不同的注射途径注射对比剂对颈部CTA成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经左上肢、右上肢及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观察经不同途径注射对比剂时颈部CTA血管显示情况.结果 三种不同的注射途径中,以经下肢静脉注射时为佳,经左上肢静脉注射时较差.下肢静脉注射与上肢静脉注射,颈部动脉显示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部CTA成像,选择经下肢静脉血管注入对比剂,能显著降低颈部静脉干扰和伪影,可以很好地显示颈部动脉成像,对颈部动脉起始部的观察效果更好.
作者:孙卫红;王涛;徐青松;陈刚;朱磊;郝敬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赖氨葡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并中度脱水75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本院住院的中度脱水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15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均给予抗病毒、口服思密达、补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赖氨葡锌口服,共3 d,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2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6,P=0.0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64.00%;两组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x2=10.37,P=0.001).结论 赖氨葡锌佐治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梁玉;曾爱华;李真妮;吴淑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联合来氟米特与贝那普利方案运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本院门诊和病房治疗的1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联合来氟米特,贝那普利以及强的松方案治疗16周,观察24 h尿蛋白,血生化以及不良反应,以前后对照方式比较该方案的疗效.结果 联合来氟米特与贝那普利方案能有效降低24 h尿蛋白和血总胆固醇(5.16±3 21)vs(1.35±0.24),(8.71±2.51)vs(5.21±2.35),P<0.05,提升血清白蛋白(22.37±6.24)vs(36.72±3.68),P<0.05),16周内缓解率达到91.67%.治疗前后血白细胞没有明显下降(7.66±2.37)×109/Lvs(8.12±2.65)×109/L,P>0.05.结论 联合来氟米特与贝那普利方案能有效增加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缓解.
作者:郑林鸿;黄辉;陈洁;蔡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40例.均服药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38.4%,阿托伐他汀组有效率62.5%(x2=4.56 P<0.05);②两组治疗后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左心房内径增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CRP浓度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
作者:熊攀;周莉;侯玉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285例,对鲜红斑痣、草莓样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痣及充血性增生瘢痕等皮肤血管性疾病,根据皮损的不同性质选定不同能量的光束进行照射,视情况重复治疗1~5次.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85例中,有效245例,有效率为85.9%,治愈153例,治愈率为53.7%,出现色素性改变52例(18.2%),均在数月至半年后恢复,遗留浅表性瘢痕10例(3.51%),增生性瘢痕2例(0.7%).结论 长脉冲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头部撕离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术临床效果.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采取用有齿镊撕离胬肉头部后用上方带蒂结膜瓣转位方式治疗翼状胬肉78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76例治愈.结论 翼状胬肉头部撕离联合上方带蒂球结膜瓣转位术有利于结膜二重栅拦型屏障作用,阻止结膜上皮细胞向角膜面的侵犯,保证了正常角膜上皮表型,术后尽快结膜囊重建,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
作者:姜爱新;丁汝新;许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羊水过少的病因及相关因素,观察羊水过少对围生儿的影响,寻找正确的处理方法,防止漏诊,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 对羊水过少30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对羊水量的估计准确率可达97.71%,羊水过少发生率为2.51%,且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尤其是过期妊娠与之关系密切,羊水过少组(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有胎儿生长受限(FGR)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多发生于孕37~40周.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加强孕晚期B超监测,放宽诊断标准,重视羊水局限的提示,可提高羊水过少诊断的检出率,及时剖宫产,可明显改善围生儿结局.
作者:陈利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已成为法定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出现脑炎、肺水肿等.本院对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辉;王晓萍;董崇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卵巢黄体破裂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对66例卵巢黄体破裂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中保守治疗成功共59例,占89.39%;手术6例,占9.09%;放弃治疗出院1例,占1.51%.结论 卵巢黄体破裂,尤其内出血较多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治疗,为减轻患者痛苦,对其早期进行干预治疗,保守治疗成功的几率仍较大.
作者:王明波;刘穗;余幼辉;王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用18F-FDG-PET/CT评价的早期代谢疗效与常规CT评价的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组初治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 31例,行含铂双药方案全身化疗.在第一周期化疗前后行全身PET/CT检查,第二周期化疗后行胸部增强CT检查.按RECIST标准和Wolfgang的SUV值标准分别评价肿瘤客观疗效和代谢缓解率.将第一周期后的代谢缓解率分别与第一周期后和第二周期后的客观疗效进行统计比较,判断二者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 第一周期化疗后客观有效率为29.0%,代谢缓解率为58%,两者之间并无一致性(P<0.05).第二周期化疗后客观有效率为41.9%,与第一周期化疗后的代谢缓解率是一致的(P>0.05).结论 18F-FDG-PET/CT可以较早的,准确的评价NSCLC的化疗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CT.
作者:曹永新;彭玉龙;何国荣;黄连涛;罗小勇;庞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前路Z-Plate钢板内固定术治疗4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结果 本组41例患者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恢复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法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8例,D级10例,E级14例.术后CT复查椎管内无后移骨折块,容积扩大明显.术后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到0°~8°,平均4°,未见后凸加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使骨折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赵战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