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

张彩霞;张祖平

关键词:左旋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联合麻醉, 急诊, 剖宫产手术, 芬太尼, 资料与方法, 妊娠合并症, 随机选择, 心脏病, 体质量, 糖尿病, 禁忌证, 子痫, 身高, 产妇, ASA
摘要: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例,年龄23~34岁,体质量60~80 kg,身高152~170 cm,ASA Ⅰ~Ⅱ级,无腰-硬联麻醉禁忌证,排除子痫、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R组,使用0.75%罗哌卡因2 ml+芬太尼1 ml;B组,使用0.75%左旋布比卡因2 ml+芬太尼1 ml.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的救治措施,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对2002年至2007年在本院54例VLBW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54例VLBW中,都存在一种或多种并发症,死亡15例,死亡率27.7%.结论 在VLBW的管理上,应加强呼吸管理,感染控制及营养支持,及早发现治疗并发症,可降低VLBW死亡率.

    作者:刘冬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前后BNP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前后BNP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8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分为PCI治疗组68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6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18 h、治疗4周脑利钠肽素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治疗前P>0.05,治疗18 h与治疗4周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BNP均显著升高,充分说明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有这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做为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早期应用PC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脉循环,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文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54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AO分型为B、C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54例,以上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手术平均时间(2.4±1.5)h.术中平均出血(750±150)ml.原始骨折移位为8~40mm,平均(22.5±8.7)mm.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2.4±6.3)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38例.功能评定按Iowa骨盆评分法评定:本组患者中,51例患者可以做以前的工作,患者家庭生活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口服消炎痛以及局部放射治疗,异位骨化没有出现加重,不影响患者负重行走;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术中神经吻合后6个月基本恢复.本组无骨不愈合、深部血肿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以尽早恢复骨盆稳定度,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后期功能.同时,稳固的内固定使并发伤治疗问题更易解决,更利于多发伤的治疗.

    作者:赵春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7例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被分为开腹手术组(n=30)及腹腔镜手术组(n=27).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3 d监测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 d CD3+、CD4+显著降低(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1),术后3 d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腹腔镜组术后1 d的CD3+、CD4+、CD4+/CD8+比值降低幅度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或P<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剖腹手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较轻.

    作者:余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例,年龄23~34岁,体质量60~80 kg,身高152~170 cm,ASA Ⅰ~Ⅱ级,无腰-硬联麻醉禁忌证,排除子痫、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R组,使用0.75%罗哌卡因2 ml+芬太尼1 ml;B组,使用0.75%左旋布比卡因2 ml+芬太尼1 ml.

    作者:张彩霞;张祖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黄体破裂66例

    目的 探讨卵巢黄体破裂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对66例卵巢黄体破裂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中保守治疗成功共59例,占89.39%;手术6例,占9.09%;放弃治疗出院1例,占1.51%.结论 卵巢黄体破裂,尤其内出血较多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治疗,为减轻患者痛苦,对其早期进行干预治疗,保守治疗成功的几率仍较大.

    作者:王明波;刘穗;余幼辉;王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TS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S)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结肠直肠癌组织中TS的表达,用Kap lan-Meier法分析TS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用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TS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晚期阳性表达率高于早期病例;低分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组织;2年复发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S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TS可以作为判断直肠癌恶性程度、对5-FU耐药情况以及预测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邹劲林;孙华宾;殷放;吕宝军;莫湘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残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1~5年,确诊后存活时间为3个月~5年以上.未手术2例于3个月内死亡,手术后病例存活时间3个月~1年5例,1~3年10例,3年以上3例,5年以上者1例.存活2年以上者均为根治性手术病例.根治性手术后的病例均根据病情实施个体化化疗及综合性治疗.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改善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作者:柳卫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国产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康博宁、耐乐品及布比卡因分别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手术的甲状腺囊肿患者,术前随机分为3组,行颈丛神经阻滞.I组:0.25%布比卡因;Ⅱ组:0.25%耐乐品;Ⅲ组:0.25%康博宁.观察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情况、术中镇痛效果,记录声嘶、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SA)法,0~2为效果优,3~5为效果良,6~7为效果差,8~10为无效.结果 三组VAS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康博宁和耐乐品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与布比卡因无显著差异,可在临床颈丛神经阻滞中推广应用.

    作者:阮骆阳;徐小红;许晓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卒中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例脑卒中合并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本组PV并发脑梗死14例(14/19,73.4%),其中多发性脑梗死12例(12/14,85.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2/15,13.3%);脑出血2例(2/19,10.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1/19,5.3%).均符合PV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及血象、骨髓象的改变;②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以多发小梗死灶多见(13/19,68.4%),常见于脑叶、基底节、内囊;脑出血的出血灶内密度不均匀,周边水肿明显;③本组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脑卒中痊愈7例,显著进步11例,无效1例.结论 脑卒中合并PV以脑梗死多见,其中又以多发性梗死为主,并发脑出血和SAH较少,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张子斌;宋彦峰;陶伟;张文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声乳化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及经角膜的调整缝线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69例(72眼)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再以角膜缘为基底做5 mm ×4 mm 1/2板层厚巩膜瓣,0.2~0.4 mg/ml MMC棉片置于结膜和巩膜瓣下3~5 min,再以大量BSS冲洗,继之进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切除小梁2 mm×2.5 mm,剪除周边虹膜少许.巩膜瓣顶端间断缝合2针,侧面缝经角膜的调整缝线.间断缝合Tenon's囊,结膜连续缝合.结果 平均随访(7.36±4.64)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46眼(63.89%),不变19眼(26.39%),下降7眼(9.27%).术前平均眼压(28.67±10.69)mm Hg(1mm Hg=0.133 KPa).术后随访期末眼压21 mm Hg以下66眼(91.67%),功能性滤过泡91.67%,非功能滤过泡6眼(8.33%).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等.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调整缝线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淑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颈椎损伤的X线与CT诊断

    目的 探讨常规X线和CT扫描对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X线和CT诊断为颈椎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50例,受损椎体共60个.低位颈椎骨折并(或)脱位27例,寰椎骨折9例,寰枢椎脱位8例,枢椎骨折6例.X线平片显示椎体后缘联线异常24例,CT片根据脊柱三柱结构诊断不稳定骨折28例,椎管0度狭窄22例,1度狭窄17例,2度狭窄8例,3度狭窄3例.外伤性颈椎间盘脱出10例.结论 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应常规行X线和CT扫描检查,以利于为临床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信息.CT能对颈椎损伤做出较全面、准确的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作为颈椎损伤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的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黄金龙;周鹏;高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产妇DIC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 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 IC的可能.如存在D 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 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 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好策略.

    作者:许秀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ACEI联合ARB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ARB)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糖尿病肾病患者8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苯那普利10 mg/d,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剂量.观察组给予苯那普利10 mg/d,同时给予缬沙坦80 mg/d,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剂量.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24 h尿蛋白总量、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量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总量、血肌酐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总量、血肌酐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联合ARB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有效地控制尿蛋白,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侯凤辉;吴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分娩的效果

    目的 探讨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定期产前检查且自愿要求导乐陪伴和自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87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当的1084例定期产检、传统方式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情况等.结果 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是目前一种理想的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可以减轻产妇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珂;陈妙霞;陈少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对比剂的不同注射途径对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的影响初探

    目的 探讨经不同的注射途径注射对比剂对颈部CTA成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经左上肢、右上肢及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观察经不同途径注射对比剂时颈部CTA血管显示情况.结果 三种不同的注射途径中,以经下肢静脉注射时为佳,经左上肢静脉注射时较差.下肢静脉注射与上肢静脉注射,颈部动脉显示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部CTA成像,选择经下肢静脉血管注入对比剂,能显著降低颈部静脉干扰和伪影,可以很好地显示颈部动脉成像,对颈部动脉起始部的观察效果更好.

    作者:孙卫红;王涛;徐青松;陈刚;朱磊;郝敬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评估及预防干预

    跌倒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伤害之一,是指人身体的任何部位意外地触及地面[1].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年约1/3的人会发生跌倒,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跌倒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并可导致严重的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障碍,是老年人伤残死亡和经济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而如何做好老年人跌倒的评估及预防,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已成为老年伤害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现综述如下.

    作者:卫聪莉;赵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39例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6月,39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骑跨大脑镰的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39例,其中34例肿瘤Simposon Ⅰ级切除,3例SimpsonⅡ级切除,1例SimpsonⅢ级切除,1例Ⅳ级.术后随访6~36个月,恢复良好,手术死亡1例,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能提高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残死率;如果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应考虑分期手术或者残留部分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可达Simpson Ⅰ~V级;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作者:崔彦魁;王卿峰;韩东;夏国庆;宋伟;李东;张彦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大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在食管、贲门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大范围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食管、贲门癌术前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效果.方法 35例食管癌术前行大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判定异常淋巴结数量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大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发现淋巴结转移23例,病理结果转移18例,大范围MRI弥散成像无淋巴结转移12例,病理结果无转移9例;大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病理结果欠符合7例,总符合率80%,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符合率达82.8%,腹部淋巴结符合率55.6%.结论 大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对食管、贲门癌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较敏感,是食管、贲门癌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好方法,对直径<0.5 cm的淋巴结良恶性判定尚有不足.

    作者:秦永春;费立聪;李成立;匡立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扩张治疗242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扩张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沙氏扩张器治疗242例吻合口狭窄患者.结果 共行扩张治疗647例次,平均2.67次/人.有效率99.1%,痊愈率达87.6%.结论 采用沙氏扩张器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林焕雄;蔡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