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分娩的效果

孙珂;陈妙霞;陈少云

关键词:导乐陪伴, 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分娩镇痛
摘要:目的 探讨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定期产前检查且自愿要求导乐陪伴和自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87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当的1084例定期产检、传统方式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情况等.结果 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是目前一种理想的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可以减轻产妇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TS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S)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结肠直肠癌组织中TS的表达,用Kap lan-Meier法分析TS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用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TS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晚期阳性表达率高于早期病例;低分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组织;2年复发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S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TS可以作为判断直肠癌恶性程度、对5-FU耐药情况以及预测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邹劲林;孙华宾;殷放;吕宝军;莫湘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外科干预的时机、适应证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外科干预的时机、适应证与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48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机和适应证.结果 治愈41例,好转5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0例,切口感染8例,腹腔残余脓肿5例,短肠综合征3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发现早期肠绞窄的线索,果断决定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宜早勿迟,手术指征宜宽勿严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卢志坤;张权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残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1~5年,确诊后存活时间为3个月~5年以上.未手术2例于3个月内死亡,手术后病例存活时间3个月~1年5例,1~3年10例,3年以上3例,5年以上者1例.存活2年以上者均为根治性手术病例.根治性手术后的病例均根据病情实施个体化化疗及综合性治疗.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改善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作者:柳卫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14 d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查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两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第7、14天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第7、14天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蔡力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评估及预防干预

    跌倒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伤害之一,是指人身体的任何部位意外地触及地面[1].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年约1/3的人会发生跌倒,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跌倒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并可导致严重的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障碍,是老年人伤残死亡和经济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而如何做好老年人跌倒的评估及预防,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已成为老年伤害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现综述如下.

    作者:卫聪莉;赵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总结了52例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的观察与护理.包括加强心理沟通及治疗前、中、后护理及饮食护理.鼻内窥镜具有视野清晰,可在狭小的鼻腔内准确、安全的找到出血点,并在内镜下引导下行双极电凝止血,避免了鼻腔填塞的痛苦.

    作者:刘小梅;杨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切术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脾切术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并发症.方法 将3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脾切除术治疗,然后按照脾切除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脾切除术治疗后:总疗效较好15例46.9%、良好8例占25.0%、一般6例占18.8%、无效3例占9.4%.其中,激素无效型疗效较好与良好共8例占自身患者的80%,而激素依赖型疗效较好与良好共15例占自身患者的68.2%.结论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是治疗激素依赖型与激素无效型ITP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和手术风险小等优点.

    作者:王根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内侧副韧带加强重建后桡骨小头切除治疗青年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 报告应用侧副韧带修补重建并桡骨小头切除手术方式治疗青年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自2005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共收治肘关节三联征损伤3例.桡骨小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均为Ⅲ型.3例患者均行冠状突固定、肘内外侧副韧带、关节囊修补、内侧副韧带加强、重建并桡骨小头切除术,术后克氏针辅助固定肱尺关节于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石膏固定3周,然后拔除克氏针,去除石膏,开始屈伸和旋转康复训练.结果 3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骨折愈合,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功能评分2例为良,1例为可.结论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有桡骨小头粉碎骨折的青年患者,韧带及关节囊的重建异常重要,桡骨小头置换应当审慎,在确保韧带重建满意的情况下切除桡骨小头并未造成肘关节明显功能障碍.

    作者:张骞;吕凌燕;尚博;张劼;都芳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老年人脑出血后早期癫痫发作

    急性脑血管病是继发性癫痫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约1/3的癫痫是脑血管病引起.因此研究脑血管病与癫痫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67例脑出血早期癫痫发作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出血部位,发病情况和脑电图改变进行探讨.

    作者:李卫媛;阮丽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金纳多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抗凋亡剂金纳多(EGb761)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RCS大鼠的作用,探讨其对视网膜变性神经元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RCS大鼠出生后腹腔内注射EGb761,从感光细胞开始凋亡时观察EGb761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探讨EGb761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RCS大鼠视网膜变性的早期,EGb761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可以使感光细胞得到更多存留.EGb761是通过抑制FasL的表达,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对视网膜变性有保护作用.结论 EGB761能抑制感光细胞早期神经元的凋亡,可作为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一种理想药物.

    作者:何俊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胸膜肺悬吊术治疗慢性脓胸18例

    2000年10月至2009年6月,本科采用胸膜肺悬吊术治疗慢性脓胸18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4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病史2~30年,平均8年.全脓胸5例,局限性脓胸13例.右侧11例,左侧7例.余肺无病灶或病灶稳定.

    作者:李海涛;夏文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理分析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92例药物中,抗结核药物35例(38.04%),中药23例(25.0%),抗生素类12例(13.04%),抗肿瘤化疗药物10例(10.87%),降血糖药物5例(5.44%),解热镇痛药物3例(3.26%),抗甲状腺药物3例(3.26%),抗抑郁药1例(1.09%).肝损害类型:肝细胞损伤型54例(58.70%),胆汁淤积型20例(21.74%),混合型18例(19.57%).治愈75例(81.52%),好转14例15.22%),其他转归3例(3.26%).结论 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王希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显微镜下微创小骨窗法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4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2~3 d复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率均在80%以上.随访6个月,ADL分级:Ⅱ级21例(32.81%),Ⅱ级24例(37.50%),Ⅲ级8例(12.50%),Ⅳ级2例(3.12%),Ⅴ级3例(4.69%),死亡6例(9.38%).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焦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国产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92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常规内科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败后加用国产奥曲肽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补充血容量、抗休克、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 mg每12 h 1次、去甲肾上腺素8 mg加入冰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洗胃和口服凝血酶,24 h无效,加用国产奥曲肽治疗,首剂奥曲肽0.1 mg静脉注射后,再以奥曲肽25 μg/h微泵维持,出血控制24 h后停用.结果 92例中82例在应用奥曲肽72 h内止血,有效止血率达89%,无效10例,不良反应少.结论 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国产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且价格便宜,值得基层医院临床选用.

    作者:寇玉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长脉冲1064 nm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

    目的 探讨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285例,对鲜红斑痣、草莓样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痣及充血性增生瘢痕等皮肤血管性疾病,根据皮损的不同性质选定不同能量的光束进行照射,视情况重复治疗1~5次.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85例中,有效245例,有效率为85.9%,治愈153例,治愈率为53.7%,出现色素性改变52例(18.2%),均在数月至半年后恢复,遗留浅表性瘢痕10例(3.51%),增生性瘢痕2例(0.7%).结论 长脉冲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急诊综合病区心血管疾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组各10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全面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遵医情况.结果 2组完全遵医率、不完全遵医率及完全不遵医率分别比较,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遵医行为.

    作者:赵秀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盆底重建术应用于女性盆底脱垂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改良盆底重建术和经阴全子宫切除(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组40例,包括研究1组(TVH+改良盆底重建术)20例,研究2组单行改良盆底重建术10例,研究3组(子宫切除术后POP行改良盆底重建术)10例;对照组40例.结果 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保留尿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1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术后临床疗效比较:4组患者出院前测评POP Q,分度均为0度或Ⅰ度.术后对照组阴道长度较术前明显缩短,研究组阴道长度则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研究组1例,复发率为2.5%,对照组4例复发(10%),(P<0.05);研究组3例出现性交不适,对照组7例诉性生活质量下降(P<0.05).结论 改良的盆底重建术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术式,加强盆底组织,手术简单、安全、微创.

    作者:李彦霞;武传忠;张春燕;廖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观察

    目的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51例1~2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实验方法.所有患者停药2周后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5 mg 1次/d)、氢氯噻嗪(12.5 mg 1次/d)共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显效3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前后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配伍治疗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患者服药方便、依从性好.

    作者:徐冬锐;郑潮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前后BNP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前后BNP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8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分为PCI治疗组68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6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18 h、治疗4周脑利钠肽素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治疗前P>0.05,治疗18 h与治疗4周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BNP均显著升高,充分说明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有这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做为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早期应用PC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脉循环,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文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达克罗宁用于烧伤创面镇痛的效果研究

    目的 观察达克罗宁用于烧伤创面的镇痛效果.方法 12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40)于创面涂0.5%达克罗宁SD-Ag霜、B组于创面涂1%达克罗宁SD-Ag霜、C组于创面涂SD-Ag霜约1 mm.结果 A组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果,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不良副反应.结论 磺胺嘧啶银(SD-Ag)霜中加入达克罗宁,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缓解烧伤患者的痛苦.

    作者:麦亚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